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不同梗死面积的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4例),每组并按责任病灶的梗死面积大小分为3个亚组:A组(大面积脑梗死)、B组(中等面积脑梗死)和C组(小面积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脑保护、调控血压、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14d。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治疗前)和第7~14天(治疗后)抽查患者的Fn水平。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不同梗死灶面积脑梗死急性期Fn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3个亚组患者的血浆Fn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大面积及中等面积梗死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Fn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同亚期显著降低(均P〈0.05);而治疗组的小面积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浆Fn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降低大、中等面积梗死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的Fn水平,提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影响血浆Fn间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脑梗死患者45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进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3d)和恢复期组(10~14d);按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19例)、小面积梗死组(16例)、大面积梗死组(10例)。对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均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死恢复期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TPO水平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梗组和小面积梗死组血清TPO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小面积梗死组与腔梗组以及大面积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血清TPO水平和血小板总数与梗死面积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后TPO水平改变在脑梗死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后脑保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及CT特点。方法:对72例老年SCI的临床及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2例中合并症最多的为高血压(86.1%),其次是一过性脑缺血(TIA)(61.1%),再次为慢性房颤(47.2%)。CT特点:梗死灶多在10mm以内,占85.2%,大部分梗死灶为椭圆形、裂隙状,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结论:要阻止SCI进一步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就必须积极控制高血压、慢性房颤、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脑部CT检查可早期发现SCI。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1994—2000年12月收治的21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患者行单例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引流术15例,双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引流术6例。结果: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6例。结论: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由于多继发于广泛的脑挫裂伤,特别是深部损伤,故大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而传统的单纯脑室穿刺引流术或开颅清除血肿预后差;采用脑室穿刺置管引流,尿激酶疗法治疗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脾破裂采取保脾手术的指征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取保脾手术治疗的儿童外伤性脾破裂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采取缝合修补术或加明胶海绵填塞,2例采取脾部分切除术,3例采取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袋内移植术,术后随访13例,随访6月~3年,脾脏组织存活,血清IgG、IgA和C。检测处正常范围内,无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结论:选取恰当的保脾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经螺旋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病人7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用β—七叶皂甙钠、血栓通治疗15d。对照组(30例)用血栓通治疗15d。在治疗后30d观察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30d后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6.2562,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良效。  相似文献   

7.
犊牛出生后,呼吸发生障碍或完全停止,听诊心区有心音,称为新生犊牛假死。如果及时救治,可使犊牛复活,减少经济损失。四年来笔者在临床上救治了新生犊牛假死16例,全部复活,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首次急性脑梗死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63例首次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病例263例,其中男156例,女107例。男女患者的平均年龄相当(P>0.05);心肌梗死在男性患者中更为常见(男8.3%,女1.9%,P<0.05),而心房纤颤(男17.9%,女30.8%)和高血压比例则以女性患者为高(男69.9%,女82.2%,P<0.05),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两性无明显差别。女性心源性脑栓塞更常见(男16.0%,女26.2%,P<0.01),腔隙性脑梗死则以男性多见(男24.4%,女14.0%,P<0.05)。首次脑梗死男性患者BI评分明显高于女性(P<0.01),但男女间的NIHSS,GOS评分则无明显差别;首次脑梗死两性患者的梗死病灶大小和部位相似。结论首次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某些危险因素、梗死亚型、梗死特征上存在一些性别差异,这将有助于加深对脑梗死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静脉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及MRV图像特征.结果 16例患者MRI平扫可见局限性脑肿胀,病灶分布与动脉供血范围不符,其中9例梗死区内出血,15例于T2WI出现静脉窦等信号、FLAIR呈高信号.16例患者MRV均表现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其中13例发生于上矢状窦.结论 MRI结合MRV可作为静脉性脑梗死的最佳诊断及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及鉴定。方法:分析某地区2000年至2006年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32例患者病历资料。结果: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伤后22-30 d 16例,30-40 d 12例,40 d以后者4例。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硬膜下新月形占位病变,CT值均位于25-50 Hu之间。结论:外伤性慢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硬膜下血肿一的发病年龄有两极化趋势,致伤方式常为加速性或减速性损伤。临床上外伤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伤者,如原症状消失后又出现新的症状或原症状加重等症状体征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早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早期行TCD检查并与头颅CT进行比较。结果:梗死灶相对应的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者共84例,异常率为84.0%,其中大面积梗死者的异常率为86.3%,小面积梗死者的异常率为81.6%。各梗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均明显低于健侧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TCD检测无创伤,可直接对早期脑动脉硬化梗死做出判断,对急性硬化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心电图T波改变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小儿心电图T波低平或/和倒置的临床资料。结果:器质性病变36例,占75%,其中心肌炎15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低血钾5例,药物作用3例,中毒3例,心包炎1例,心肌病1例;功能性T波改变12例,占25%,其中β受体功能亢进症9例,过度换气、惊恐3例。结论:小儿T波改变需结合心电图改变特征综合判断,心得安试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脾外伤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表现。结果:根据脾破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可将其分为3类:(1)真性破裂;(2)中央性破裂;(3)包膜下破裂;本组42例中,B超确诊脾破裂40例,满诊2例.诊断符合率95.2%;手术治愈30例,保守治愈12例。结论:B超诊断外伤性脾破裂准确率可达95%以上,可为临床决定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故腹部外伤应将B超诊断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M R I改变。方法:回顾分析91例15~45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M R I梗死灶部位和数目。结果:31~45岁者占73.6%,15~30岁者占26.4%;腔隙性脑梗死为青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占38.4%,大动脉粥样硬化次之占22.0%;梗死灶分布最多见于单侧基底节区占47.3%,分布于脑叶的梗死灶次之占24.2%。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饮酒和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及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及早发现病因并予充分治疗对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儿手部深度烧伤,若能早期削痴全厚皮片移植,对抢救关节功能,预防或减少畸形有积极意义。自1992年以来.本科对35例45只中小面积的小儿手背烧伤行早期削痴整张自体全厚皮片移植术,术后外形、功能(除3例电烧伤外)均获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亚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1岁,平均3.7岁。烧伤面积最大30%,最小O.5%,平均面积:13.4%。回度烧伤面积最大为8%,最小为0.5%,平均3.5%。致伤原因:热滚烫伤16例,火焰烧伤10例,火药烧伤6例.电烧伤3例。本组双手烧伤10例,单手25例。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进行OCSP(Oxfordshir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2h内进行OCSP分型,比较各型患者发病24h后头颅影像Adams分类的结果、入院3d及60d时的CSS评分.结果 268例中,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32例,占11.9%;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57例,占21.3%;腔隙性脑梗死(LACI)159例,占59.3%;后循环脑梗死(POCI)20例,占7.5%.患者发病24h后头颅影像Adams分类显示:93.8%TACI为大梗死,63.2%PACI为小梗死,33.3%为大梗死,74.2%LACI为腔梗,70.0%POCI为腔梗.各OCSP分型之间的发病3d内及60d时C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OCSP分型与影像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用于指导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适宜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C)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27例AMI并心源性体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7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12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1例发生再梗死,2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存话15例,死亡12例,存活率为55.6%。结论: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再梗死,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低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颅低压综合征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3周内症状均明显缓解.复查腰穿压力正常。结论:外伤性颅低压综合征的发生与颅脑损伤、手术、腰穿致CSF外渗及体液的大量丢失有关。平卧位.及时口服或静脉补充液体,使用血管扩张剂.激素.腰穿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过滤空气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方法:对非手术治疗的脾破裂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除3例转手术治疗外,其余均以非手术治疗方法治愈。结论:脾脏损伤程度轻,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疝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脑疝患者109例,其中发生脑梗死18例,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脑疝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史、外伤所致脑疝及脑疝时大脑脚池、环池受压明显者脑疝后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P<0.01或0.05)。结论糖尿病史、外伤所致脑疝及脑疝时大脑脚池、环池受压明显是脑疝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