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使用智能型温湿度记录仪,以露地为对照,对夏季高温季节3种防虫网覆盖方式下(水平棚架覆盖、大棚覆盖、连栋大棚覆盖)设施内的空气温湿度进行连续记录,初步摸索出3种防虫网覆盖方式下设施内温湿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高温晴天不同处理防虫网内的温度都高于露地,防虫网+连栋大棚模式设施内温湿度随着外界温度变化最大,温度最高时,防虫网+连栋大棚湿度最低,气温降低后湿度又升高得最快;雨天不同处理温度都差不多,防虫网+连栋大棚覆盖下湿度最低;阴天温度下午最高,各处理温度差别不大,防虫网+连栋大棚的湿度最低;雨转晴后防虫网+连栋大棚温度升高最快,湿度降低最快;所以防虫网+连栋大棚覆盖最适合夏季叶菜类栽培,高温低湿可有效防止烂菜,全封闭的生长和管理模式也可起到很好的防虫效果。  相似文献   

2.
北方高纬地区大棚内温度、光照分布及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福 《蔬菜》2009,(3):31-33
早春大棚黄瓜的栽培面积约占早春大棚总面积的一半左右。用大棚进行黄瓜早熟栽培,可以满足蔬菜淡季消费者的需要。而早春大棚生产的难点就是大棚内温度低,同时由于大棚膜的透明程度和大棚结构不同的影响,棚内不同部位的光照分布也会不同。为了弄清早春大棚内温度和光照分布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健 《蔬菜》2000,(9):27
在冬季大棚蔬菜生产中,因低温对蔬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提高大棚内温度,对保证蔬菜的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现介绍几种提高大棚内温度的方法。 一、增加覆盖物 夜间在大棚四周加围草苫或玉米秸,比不加覆盖物可提高1~2℃,在原来的草苫子上面再重新加一层薄苫了,可使大棚内温度提高2~3℃。在原来的草苫上面再覆盖一层薄膜,增温效果更好。 二、大棚周围熏烟 寒流到来之前,在大棚周围点火熏烟,可防止大棚周围的热量向高空辐射,减少热量的散失。 三、经常打扫、擦洗棚膜 经常打扫和擦洗棚膜,把薄膜上面的灰尘和污物及积雪及时…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在不同类型天气条件下柑桔大棚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考察大棚内安装热风炉的增温效果及双层薄膜的保温作用,我们在1990年1月27日至1月29日对前卫柑研所的两个柑桔大棚进行了温度测试。 一、基本情况 供试柑桔大棚长为24m、宽10m、高4m的特制双层塑料薄膜加温大棚和同规格不加温大棚两个。每个柑桔大棚内种桔树72株。其中加温棚内的桔树平均高度为2m左右,不加温棚内的桔树平均高度为1.5m  相似文献   

5.
大棚蔬菜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是山东省临沂市蔬菜办公室承担的临沂市星火计划项目。通过实施,研制成功了“节本增效设施—简易保温大棚”,并进行了大面积开发,组装了适于简易保温大棚的周年多茬高效利用模式,提高了大棚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周年效益,形成了适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蔬菜生产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于2000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简易保温大棚的温度性能通过对简易保温大棚、冬暖型大棚、拱圆型大棚的温度变化状况进行调查,简易保温大棚内部温度不仅日变化与冬暖棚相似,而且…  相似文献   

6.
褚剑峰 《长江蔬菜》2013,(16):44-46
为研究不同目数防虫网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选择用25、40目2种密度的防虫网覆盖6 m宽大棚四周,分别与无防虫网覆盖的大棚内温度、相对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覆盖25目防虫网大棚温湿度变化与无防虫网覆盖相差较小,覆盖40目防虫网的大棚内相对湿度最多上升11.2%。25目防虫网对大棚内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隔离烟粉虱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代欣 《吉林蔬菜》2012,(12):24-24
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环境与外界明显不同,但其变化又随外界的变化而改变,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与日变化差异,大棚内的环境既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又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必须根据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灵活的调节和控制,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要避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大棚内光照和温度的调节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刘杰 《吉林蔬菜》2009,(5):12-13
大棚内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光照条件、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土壤条件和气体条件。棚内蔬菜生长的好坏,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这些条件的适宜程度。除了在大棚建造时注意创造良好的适宜条件外,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还必须根据蔬菜生长发育对大棚内的光照和温度的要求进行调节,为蔬菜生长发育创造最佳环境条件,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瓜菜》2019,(5):80-81
根据四川地区早春气候特色,结合辣椒早熟栽培生产实际,通过选择早熟优良品种,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种,大棚内越冬育苗,翌年1—2月适时在大棚内定植,定植后加强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生长期的主要病虫害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形成了一套适合四川盆地早春大棚辣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菜农获得较高生产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 大棚的管理1 .1 大棚温度管理 适当的昼夜温差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塑料大棚在密闭条件下 ,中午前后常出现超过 40℃的高温 ,必须注意通风换气 ,降低棚内温度 ;在寒冷季节 ,夜间棚内温度降至 5℃以下 ,需要采取加温措施才能保持作物正常生长。1 .2 棚内施肥技术 大棚内气温高 ,作物生长期长 ,产量高 ,需肥量大 ,因此 ,大棚内栽培蔬菜要求合理施肥 :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 ,多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适时补充各种微量元素 ;防止偏施氮肥 ,及时进行根外追肥。2 大棚蔬菜栽培形式2 .1 夏季蔬菜反季节遮阳网栽培 夏季气温…  相似文献   

11.
<正>春季是大棚蔬菜生长旺季,也是大棚蔬菜生产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时期。结合近几年实际,现将春季大棚蔬菜管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光照、温度和湿度管理阳光是植株叶片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植株的长势,春季大棚内空气湿度较大,温度高,常会引发各种病害的发生,适时通风降温降湿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正确的放风  相似文献   

1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大棚莴苣上的应用能提高大棚土壤温度,增加大棚内空气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促进莴苣生长,提高莴苣产量,减轻病害。莴苣上市期提早8~10d,净重增77.4%、61.7%,病害轻。  相似文献   

13.
蔬菜大棚生产是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整个生产过程大多是在冬寒和早春季节,调节好温度、空气和水分是抓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而湿度和温度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蔬菜大棚的生产,主要是靠薄膜增温以求尽量达到植物适应的生长范围,因此,处理好温度、须先从棚内的湿度抓起,根据我们的经验,归结蔬菜大棚人工降湿的几项措施如下: 第一、通风降湿法这是一种最普及,最常规的降湿方法。在湿度高的土壤中,当大棚内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酿热物增温 用马粪、米糠、稻草、树叶等酿热物中的微生物分解生温,提高地热。 设电热温床 在蔬菜大棚内设置电热温床,可以保持土壤一定温度。 加“围裙”在棚内侧四周加一道1m多高的薄膜,或用草帘围住,也可以提高棚内温度。 多层覆盖 在大棚中加设二层膜。就是说在大棚  相似文献   

15.
纱网与地膜覆盖相结合,能明显改善大棚内小气候环境,前期可以达到辣椒保温效果,后期可降低大棚内温度和湿度,比塑料大棚适于授粉操作,还可减少苗期以及生长期病害和高温生理障碍的发生。此外,纱网大棚比露地和塑料大棚抵御大风和冰雹的能力更强。纱网覆盖是辣椒种子稳定生产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冬春季节大棚蔬菜种植由于季节温度偏低,空气湿度过大,容易诱发病虫害的发生,并且容易造成植株徒长、落花落果,严重时造成减产,科学地控制大棚内空气湿度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根据北方地区生产的实际介绍几种有效控制棚内空气湿度的方法。1增加大棚内透光量采用无滴大棚膜,增加棚内透光量,来提高温度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对于普通大棚膜采用喷洒防滴水剂或者用奶粉、豆粉来除去棚膜上的水,  相似文献   

17.
正冬春季节大棚蔬菜种植由于季节温度偏低,空气湿度过大,容易诱发病虫害的发生,并且容易造成植株徒长、落花落果,严重时造成减产,科学地控制大棚内空气湿度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根据北方地区生产实际介绍几种有效控制棚内空气湿度的方法。1增加大棚内透光量采用无滴大棚膜,增加棚内透光量,来提高温度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对于普通大棚膜采用喷洒防滴水剂或者用奶粉、豆粉来除去棚膜上的水  相似文献   

18.
<正>桃树中心干性弱、树体矮小、树姿开张,适合大棚栽培,其中花果期管理是决定大棚桃栽培产量和果实质量的关键环节,不能有丝毫马虎。1温湿度与光照控制1.1温、湿度调节大棚桃花期前后的温湿度控制十分重要。温度过高,不能正常授粉受精,影响坐果;温度过低,开花不整齐,花期延长,严重时花器受冻。大棚内的温湿度指标(表1)应根据开花进程精确控制。表1大棚桃树花果期温湿度指标  相似文献   

19.
遮阳网在设施大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炎热,气温在30℃以上,塑料大棚内温度可达40℃以上,即使拆下大棚裙膜、打开棚头,棚内温度也在35℃以上,明显高于一般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严重影响了大棚内作物的生长,限制了大棚周年利用率,降低了经济效益,造成光温资源浪费。由此提出许多降温方法和技术,如加强通风(采用风机)、加强灌水(喷雾装置)、加强冷热气体交换(采用气体循环系统,即棚内热风输入地下,进行冷却循环)、减少进入棚内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早熟温州蜜柑大棚越冬栽培中棚内与棚外气温、地温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表明大棚比露地,最高温度提高3~10℃,最低温度提高1~5℃,而且整个冬季大棚内温度几乎都在0℃以上;从垂直高度的温度变化来看,越接近棚顶薄膜,温度变化幅度越大,最高温度越高,容易发生果实高温障碍,加重浮皮;气温越低,棚内、外地温差异越大,在12月中旬至2月中旬的较低温度时期大棚地温要比露地高0.5~2℃;大棚内最低在8.8℃以上,整个冬季温州蜜柑的根系几乎均能吸收养分和水分.因此认为最高气温是影响温州蜜柑越冬栽培的最重要温度因子,覆盖期间要注意气温变化,当白天温度达到20℃以上时必须打开裙膜进行通风换气,将温度控制在25℃以下;树冠顶部与覆盖薄膜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50~200cm;要控制灌溉和施肥,使棚内保持低湿干燥和少肥的状态,以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