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溴氰菊酯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偶联比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氰菊酯农药分子的人工抗原合成是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关键,利用重氮化法将合成的溴氰菊酯半抗原(±)α-氰基对氨基苯氧基苄基(1R,3R)-2,2-二甲基-3-(2,2-二溴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分别偶联到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上制得两种人工抗原。合成的两种溴氰菊酯人工抗原用于动物免疫及免疫后抗体的检测,测得它们的偶联比分别为6∶1和7∶1。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60)Co-γ辐照对猪血清白蛋白(PSA)免疫原性和蛋白构象的影响。[方法]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圆二色(CD)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方法,研究在(10±0.5)℃条件下,1、3、5、7和10 kGy辐照剂量处理对过敏原猪血清白蛋白免疫原性及蛋白构象的影响,并分析过敏原免疫原性与其蛋白质构象的相关性。[结果]过敏原PSA在辐照剂量低于3 kGy时其免疫原性略有降低,之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辐照对过敏原PSA构象的影响则采用CD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来进行表征。过敏原PSA经辐照处理后其α-螺旋含量明显降低,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过敏原猪血清白蛋白的紫外吸收值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过敏原猪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强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其最大发射峰还发生蓝移现象。[结论]~(60)Co-γ辐照处理可以通过改变过敏原猪血清白蛋白的蛋白质构象来达到降低其抗原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肉鸡进行了皮质酮免疫试验,其目的是初步观察这种处理方法对肉鸡增重速度的影响。 (一)动物:石岐杂初生公雏100只,1周龄配带肩号,与对照组50只在相同饲养管理下,分别在1、3、5、7、12周龄称重。 (二)皮质酮抗原制备:参考Erlanger的方法,首先将皮质酮与琥珀酸酐反应生成皮质酮-C_(21)一半琥珀酸,经紫外和红外光谱测定以后,再在碱性条件下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生成皮质酮-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 (三)免疫程序:分别在1、3、5、7周龄用皮质酮-牛血清白蛋白给试验组肉鸡进行皮下多  相似文献   

4.
周梅仙  张红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897-1897,1900
用EDC法将抑制素α片段(1-26)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然后过sephadex G-50进行纯化,其鉴定结果表明,随着酶标记物浓度增加,实验所得的D280值也增加,说明该标记物酶活性较好.应用ELISA法检测的抑制素-HRP活性鉴定曲线可知,酶标抑制素α片段(1-26)纯化物可与抗抑制素抗体竞争结合.在检测的2个蛋白质峰中,峰1洗脱液中含抑制素α片段(1-26)-HRP;峰2洗脱液中不含抑制素α片段(1-26)-HRP.由试验结果表明,酶标记物的酶活性与免疫活性较好,可用于建立测定抑制素水平的ELISA法.  相似文献   

5.
 以二溴菊酸和3-[(4-硝基苯)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4步反应合成了溴氰菊酯半抗原1-氰基[3-(4-氨基苯)苯基]甲基-2,2-二甲基3-(2,2-二溴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用重氮化法将溴氰菊酯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相偶联制备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紫外吸收法估算偶联比分别为11:1和8:1;以BSA偶联物作免疫抗原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溴氰菊酯多克隆抗体,间接非竞争ELISA法测定2个抗血清效价分别为100000和80000,间接竞争ELISA法初步测定农药浓度50μg/ml时抑制率达到80%以上,为研究建立溴氰菊酯农残免疫快速测定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培氟沙星(Pefloxacin,PEF)完全抗原,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以培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材料,用碳二亚胺(EDC)法制备培氟沙星-牛血清白蛋白完全抗原(PEF-BSA),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紫外扫描(UV)检测其免疫学特性;利用PEF-BSA免疫BALB/c小鼠,无菌条件下收集血清,用间接ELISA测定多抗血清(pAb)效价。并用同样的方法制备和鉴定培氟沙星-鸡卵清白蛋白完全抗原(PEF-OVA)。【结果】培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及鸡卵清白蛋白偶联成功,PEF-BSA偶联比为8∶1,PEF-OVA偶联比为6∶1。间接ELISA测得多抗血清效价均达到4 000以上,得到了较好的免疫效果。【结论】成功得到了培氟沙星完全抗原,该抗原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及良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囊虫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 6(IL - 6)、白细胞介素 - 8(IL - 8)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 IL - 2 R)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囊虫病 9例治疗前后的血清 TNFα、IL - 6、IL - 8和 s IL - 2 R的含量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 5个疗程治疗 ,9例治疗后的血清 TNFα(0 .2 3± 0 .35) μg· L- 1、IL- 6(0 .0 7± 0 .0 9) μg· L- 1、IL- 8(0 .1 0± 0 .0 1 ) μg· L- 1和 s IL- 2R(1 52 .62± 56.34) U/ m L的水平与治疗前比呈显著下降 (P<0 .0 5)。结论 :囊虫病患者血清 TNFα、IL- 6、IL - 8和 s IL- 2 R水平的变化与囊虫病患者体内囊虫的多少存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碳二亚胺法合成孕酮—卵清蛋白交联物(P4-OVA)、孕酮—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物(P4-BSA);用孕酮—卵清蛋白(P4-OVA)交联物作为抗原免疫兔子,获得高效价抗体;用孕酮—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物(P4-BSA)作为包被抗原,通过牛血清白蛋白将抗原牢固地连接在酶标板上,包被后的抗原在4℃保存一年使用效果良好。为奶牛孕酮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接10月16日版)三、28-表高芸苔素内酯1.有效成分识别中文通用名称:28-表高芸苔素内酯;英文通用名称:28-epihomobrassinolide;CAS号:80483-89-2;化学名称:(22S,23S,24S)-2α,3α,22,23-四羟基-24-乙基-β-高-7-氧杂-5α-胆甾-6-酮;实验式:C29H50O6;相对分子质量:494.8;2.国内登记情况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至2019年9月,我国登记含有效成分28-表高芸苔素内酯的产品共计6个,其中原药1个,制剂5个(单剂2个,混剂3个),该有效成分登记的产品均来自云南云大科技农化有限公司,具体情况见下表:四、28-高芸苔素内酯1.有效成分识别中文通用名称:28-高芸苔素内酯;英文通用名称:28-homobrassinolide;CAS号:82373-95-3;化学名称:(22R,23R,24S)-2α,3α,22,23-四羟基-24-乙基-β-高-7-氧杂-5α-胆甾-6-酮;实验式:C29H50O6;相对分子质量:494.8;2.国内登记情况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至2019年9月,我国暂未有含有效成分28-高芸苔素内酯正式登记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杀虫剂毒死蜱为起始原料 ,在碱性条件下与 3 巯基丙酸反应 ,合成了半抗原O ,O 二乙基 O [3,5 二氯 6 (2 羧乙基 )硫代 2 吡啶基 ]硫逐磷酸酯 (简称AR) ,然后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和卵清白蛋白 (OVA) ,经过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偶联反应得到了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 ,其结合比分别为 39∶1和 13∶1。用所得的免疫抗原免疫兔子获得了效价较高的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酶免疫技术——酶标胶固素免疫测定(EKIA)。用猪血清白蛋白(SSA)包被微量滴定板后,加入适当稀释度的兔抗SSA血清、马血清(补体)和酶标胶固素(HRP-K)各50μl,于37℃下反应2小时。洗涤后加入底物显色,即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结果。本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能检出兔抗SSA的IgG_(0.52)μg/ml;重复性较好,变异系数为7.46-16.67%之间;特异性强,能为相应抗原和EDTA所阻断;具有通用性,适用于人、猪、豚鼠、免、大鼠和鸡抗体的免疫检测。  相似文献   

12.
 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使用抑制素α亚基单克隆抗体对注射抑制素α片段及抑制素粗提物后的去卵巢大鼠的下丘脑和垂体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在下丘脑与垂体存在抑制素α亚基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阳性反应位点,并存在剂量与时间上的依赖关系,说明抑制素α亚基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和垂体,为探讨抑制素α亚基在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氧氟沙星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了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清蛋白(OVA)的结合物,通过FeCl3显色反应,紫外扫描以及动物免疫证明了人工抗原的成功合成。经紫外光谱法测定,每分子牛血清白蛋白连接的氧氟沙星分子数为11.16个;每分子卵清蛋白连接的氧氟沙星分子数为5.9个。  相似文献   

14.
雄烯二酮-7α-羧乙基硫醚·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甘肃高山细毛羊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提高了繁殖力。排卵率比对照组提高59.4%,主要是提高双卵率;产羔率比对照组提高27%,比全场羊群提高25%。增加的全是双羔。产羔结束后一个半月羔羊的繁殖成活率注射组比对照组增加16%。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戊二醛法合成荧蒽完全抗原,对动物进行免疫效果评价,为荧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采用戊二醛法将3-氨基荧蒽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偶联以制备免疫原和检测原。通过凝胶电泳法与紫外光谱吸收法对合成的人工抗原进行鉴定并免疫Balb/c鼠,利用间接竞争ELISA评价免疫效果。结果表明:荧蒽完全抗原制备成功,免疫动物的血清效价可达到1∶16 000,IC50达到72 ng/m L,抑制率曲线回归方程y=-0.256x+0.975 4,R2=0.999 1。  相似文献   

16.
抑制素α(1~32)基因免疫对大鼠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选择 40只 3 0日龄雌性大鼠分为 4组 ,分别用含重组抑制素α(1~ 3 2 )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INH 0 μg(对照组 )、15μg(试验组 1)、2 5μg(试验组 2 )、40 μg(试验组 3 )的脂质体进行主动免疫 ,间隔 2 0d后用不含脂质体的重组基因质粒加强免疫 1次。结果发现 ,抗体阳性鼠占 50 % (13 / 2 6) ,但加强免疫 10d后的抗体P/N值没有升高 ,而且免疫剂量的增加并没有提高阳性鼠的比例 ;抗体阳性鼠卵巢上的成熟卵泡数比阴性鼠多 2 .3 ,但统计差异不显著 (P >0 .0 5)。首次免疫 10d后阳性鼠血浆FSH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但血浆雌二醇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加强免疫 10d后血中促卵泡素水平没有升高。本试验结果证明 ,应用重组抑制素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动物可以产生抗抑制素抗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制备诺氟沙星(NFLX)抗体,将修饰成功的NFLX-NH2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完全抗原,用免疫抗原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价的诺氟沙星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及其抗血清,采用高压破碎法、乙醇分级沉淀法、酶解法以及Sevage法提取纯化了猪链球菌2、3、7、9型荚膜多糖,采用己二酸二酰肼(ADH)间桥法将荚膜多糖与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将其制备成油乳疫苗免疫BALB/c纯系雌性小鼠制备抗血清,同时制备了猪链球菌2、3、7、9型全菌灭活苗抗血清进行了间接ELISA试验及玻片试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制备了高纯度的荚膜多糖,对荚膜多糖-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分析,荚膜多糖偶联蛋白后的分子量变大,荚膜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比为1∶1,免疫小鼠表现出较高的免疫原性。而将单独的4种荚膜多糖以及荚膜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混合作为比较也免疫小鼠不能激活免疫系统产生IgG抗体,不具有免疫原性。荚膜多糖结合蛋白抗血清与全菌灭活苗抗血清同时进行交叉ELISA以及玻片凝集试验,结果表明这4型荚膜多糖结合蛋白抗血清不与其他型菌株发生反应,具有型特异性,而全菌灭活苗抗血清与其他型菌株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此研究结果为猪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以及猪链球菌分型试剂的制备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重氮法、戊二醛法及改良重氮法将米诺环素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免疫原,3种方法的偶联比分别为5∶1,10∶1和15∶1;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凝胶电泳对改良重氮法合成的人工抗原进行鉴定,成功合成了人工抗原;将改良重氮法合成的人工抗原MNC-BSA免疫BALB/C小鼠,用间接ELJSA法测定抗体效价及其特异性.结果表明: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在1∶12800以上,为研究制备米诺环素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犊牛早期断奶对母牛产后乏情的影响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产后 5 0~ 6 0d膘情体况相当 ,未发情的健康荷杂母牛 2 0头 ,等数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实施犊牛断奶 ,对照组不进行断奶仍按日常管理饲养。试验开始后每隔 7d颈静脉采血 ,直至发情 ,发情当日采血 1次。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孕酮和促乳素激素含量。结果表明 :1)母牛产后至第一次发情时间试验组 (6 9.0± 7.0 4)d与对照组 (98.8± 2 4.6 3)d差异极显著 (p <0 .0 1)。 2 )母牛发情前 ,促卵泡素、雌激素、孕酮平均含量试验组 [(10 .2± 1.0 7)× 10 -11mol·s-1·mL-1、(38.49± 7.15 ) pg·mL-1、(0 .0 34± 0 .0 0 1) pg·mL-1]与对照组 [(8.90± 0 .75 )× 10 -11mol·s-1·mL-1、(30 .0 8± 2 .96 ) pg·mL-1、(0 .0 44± 0 .0 0 1) pg·mL-1]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促黄体素和促乳素平均含量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3)哺乳影响母牛产后乏情不是高浓度的促乳素 ,而是由于哺乳本身对母牛刺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