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家蚕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种家蚕病原微生物(CPV、NPV、Nb、SCM6)两两交叉感染家蚕。每种交叉感染设不同病原浓度下的同时攻毒和先后攻毒处理。每天记录发病死亡数。统计分析表明:交叉感染情况下。除SCM6表现为感染力上升外。其余均明显下降;死亡率与攻毒方式的关系不显;所有处理的死亡率都随攻毒液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对其中肠和血液蛋白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剂量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家蚕中肠和血液中蛋白酶的变化.并对不同浓度剂量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对家蚕发育的影响和不同组织中所含微孢子虫孢子的浓度等作了初步的研究.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感染不同浓度微孢子虫的家蚕,体内相同组织的微孢子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感染相同浓度微孢子虫的蚕,不同组织中微孢子虫的数量也有差异,中肠的微孢子虫数量远高于其他部位.感染微孢子虫后,家蚕血液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中肠的蛋白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而感染微孢子虫的数量对血液和中肠中的蛋白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凹凸棒石黏土对产气荚膜梭菌攻毒肉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84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重复),分别为对照组和3个产气荚膜梭菌攻毒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3个攻毒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感染组),基础日粮中添加40mg/kg杆菌肽锌(抗生素组)和2%凹凸棒石黏土(凹土组)的试验日粮,在第14~16天用产气荚膜梭菌对试验组肉鸡进行攻毒;于攻毒后的第7天测定肉鸡生产性能,并于攻毒后7d和11d测定肉鸡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结果表明:产气荚膜梭菌攻毒对肉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攻毒后7d,脾和胸腺指数下降(P>0.05),而添加抗生素和凹土则使其有一定的升高趋势(P>0.05);攻毒后7d,各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都有下降趋势(P>0.05),攻毒后11d,感染组AKP升高了5.47%(P>0.05),但抗生素和凹土使AKP活性有一定下降(P>0.05);攻毒后7d和11d,感染组血清SIgA含量升高(P>0.05),日粮中添加凹土使血清SIgA含量降低(P>0.05);攻毒后11d,凹土使血清IgG含量升高(P<0.01)。可见凹土对产气荚膜梭菌攻毒肉鸡的负面效应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粒子感染对家蚕过氧化氢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100万N.b/(mm)~3感染五龄起蚕对家蚕过氧化氢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b感染后H_2O_2:水平后期显著增加,SOD活性差异不显著,CAT活性显著升高;②硒处理组添食N.b后H_2O_2水平与单纯添食N.b相似,SOD活性在第5、第7天显著升高,CAT活性第2、4、5天显著增加;③磁处理组添食N.b后与单纯添食N.b相比,H_2O_2含量初期显著升高,但从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而与对照接近,SOD活性初期显著降低,中后期与单纯N.b处理接近,CAT活性第6、7、9三天显著下降.N.b感染对家蚕H_2O_22代谢的最显著影响是CAT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靠的家蚕白僵病抗性检测方法,通过对抗性检测过程中病原制备、家蚕选择、浸浴攻毒、数据调查等主要技术环节制定具体操作标准,建立起以浸浴攻毒为核心的抗性检测技术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3个试验家蚕品种攻毒后死亡率的标准差较小,调查数据在各重复区间基本一致.该检测平台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家蚕白僵病抗性比较和白僵菌菌株毒力评价上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开展了对野外昆虫感染微孢子虫情况调查,并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调查了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和桑毛虫等昆虫的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测试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及可能存在的自然感染方式,观察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菜粉蝶、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69×105个/mL和7.42×105个/mL,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食下感染能力,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带病野外昆虫可以通过粪便或鳞毛传播孢子虫。虽然上述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形态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具有明显差异,但对家蚕都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  相似文献   

8.
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蚕卵、蚕蛾PCR检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比较研究不同浓度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N .b)孢子与模拟染毒N .b孢子蚕卵、蚕蛾的模板DNA制备方法的基础上 ,选用MP1/MP2和V1F/ 5 30R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为 :碱性条件预处理N .b孢子后再抽提的DNA ,其得率略高于常规方法抽提的DNA ,但两者的模板质量相同 ;MP1/MP2和V1F/ 5 30R两对引物均可有效地检出N .b孢子DNA ,前者的检测灵敏度为 1μL 3× 10 6mL-1以上浓度的N .b孢子DNA ,后者为 1μL 3× 10 5mL-1以上浓度 ;对不同浓度N .b孢子DNA与蚕蛾DNA混合后进行PCR检测 ,V1F/ 5 30R引物的检测灵敏度为1μL 3× 10 6mL-1N .b孢子DNA。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药毒作用后直接添毒的攻毒方法,试验了碘对家蚕CPB、NPB、Af、Bb病原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碘对家蚕病毒病原(CPB、NPB)没有杀灭作用;对家蚕真菌病原(Af、Bb)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石灰对碘有减效作用,两者禁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药毒作用后直接添毒的攻毒方法:试验了碘对家蚕CPB、NPB、Af、Bb病原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碘对家蚕病毒病原(CPB、NPB)没有杀灭作用;对家蚕真菌病原(Af、Bb)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石灰对碘有减效作用,两者禁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50、100、200、400 mg/kg NaF溶液处理后的桑叶,检测蚕体中肠微粒体酶液中的黄素蛋白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CR)的活性变化。氟物化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第3天的中肠CPR活性低于对照组,其余时间几乎都高于对照组,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4天的CPR活性最高,且各NaF处理组的CPR活性差异显著(P<0.05);耐氟品种T6 NaF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中肠CPR活性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几乎都在第2天达到最高值,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氟化物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的中肠CR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的50、100、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1~2天的中肠CR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之后的变化相对较小,对照组的CR活性仅在第3~4天略高于NaF处理组,而其余时间NaF处理组的CR活性较高。2个家蚕品种添食不同浓度NaF后的中肠CR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显示,耐氟品种T6在NaF作用下中肠的CPR和CR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4~2.0倍和0.3~2.9倍)远小于氟化物敏感品种734这2种酶的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6~9.3倍和0.4~4.6倍)。初步推测CPR和CR与家蚕对氟化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膜结合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广泛地分布于家蚕的中肠、马氏管、脂防体、体壁、后丝腺和脑组织中,马氏管和中肠的酶活力较高.产丝量较高的品种苏6×苏5,中肠γ-GTP活力也较高,各品种中肠γ-GTP活力峰均在5龄中期.大部分必需氨基酸是该酶很好的氨基酸受体,但谷氨酰胺等几种氨基酸明显抑制该酶活力.蚕中肠组织的GSH含量变化与γ-GTP活力变化有关.γ-GTP活力较高的苏6×苏5品种,其中肠GSH浓度也较高.以上结果反映出,家蚕中肠γ-GTP和GSH在吸收氨基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缪云根 《蚕业科学》1989,15(4):207-211
研究了影响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若干因素,在供试的蚕品种间,酶的活性差异显著,且与茧质成绩呈正相关;NPV与CPV对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即CPV感染明显降低了此酶的活性,而NPV则无其影响;苏云金杆菌感染直接破坏中肠组织,引起酶活性的陡降;各种化学物质中以Mg2+对中肠碱性磷酸酶的激活作用最明显,体外条件下维生素C,Ca2-,柠檬酸,Cl-对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微粒子病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浓度为104spores/mL、106spores/mL和108spores/mL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2mL分别感染三组4龄起蚕(每组100条),另设一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5龄起蚕饷食后第48h、96h和144h解剖获取中肠组织,提取中肠组织蛋白质进行SDS-PAGE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并且某些蛋白的变化与感染的浓度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6.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8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8的生活史单型 ,所有时期核不成对 ,发育周期为 9~ 10d。蚕体内发育的裂殖体生殖呈带状分裂 ,以多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裂殖体近椭圆形 ,外被寄主细胞的内质网膜 ;母孢子以出芽方式进行原生质团的分割 ,形成多个单核孢子母细胞 ,孢子成熟不同步 ,孢囊内有几个至数十个孢子不等 ;SCM8孢子单核 ,卵圆形 ,大小介于SCM7(Endoreticulatusbombycis)和家蚕微孢子 (Nosemabombycis)之间 ,并随继代数的增加而趋小 ,到第 3代时大小稳定 ,与SCM7相近 ;成熟孢子的极膜层前部结构致密 ,后部结构相对疏松 ;孢子的极丝单列 ,9~ 10圈 ,极丝倾角为 4 2° ;后极泡圆形 ,较大。SCM8仅感染寄生家蚕的中肠上皮组织 ,具食下传染、无胚种传染能力 ,致病力较弱 ,感染中量 (IC50 )为 1 2 9× 10 5,病程 12d以上。SCM8的分类地位为微孢子虫门 ,单倍期纲 ,格留目 ,科、属暂未确定。  相似文献   

17.
家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组织分布及发育期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侯成香  桂仲争 《蚕业科学》2007,33(3):409-413
为明确家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生物学信息,对家蚕不同发育阶段GSTs的变化规律、5龄幼虫主要组织及不同品种间的GSTs活性差异进行了研究。家蚕GSTs在中肠、脂肪体、血淋巴、表皮、头部等组织中都有分布,脂肪体中GSTs活性最高,其次是中肠,头部最低。各发育阶段中,在由一种虫态变为另一种虫态的初始期GSTs活性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在幼虫主要组织中GSTs活性5龄第3天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吐丝前达到较低的水平。抗性较强的夏秋蚕品种的GSTs活性高于春用蚕品种,杂交种的GSTs活性高于原种。研究结果提示家蚕GSTs活性与其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品种抵抗性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氟中毒对家蚕幼虫中肠组织糖原分解代谢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吕顺霖  臧荣春 《蚕业科学》1994,20(2):110-114
用酶偶合系统测定了氟中毒对家蚕幼虫中肠组织糖原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其结果人氟中毒使中肠糖原磷酸化酶a型和b型的活性均明显下降,特别是b型的活性下降幅度较大。由此时以认为,氟中毒抑制了家蚕幼虫中肠组织内糖的分解代谢,使细胞的能量供应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