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验证由生产培养获得的不同质量的底栖硅藻培养皱纹盘鲍不同生长阶段幼体的效果,采用经不同培养措施获得的两类底栖硅藻群落(饵料A和饵料B)培养皱纹盘鲍前期匍訇幼体和稚鲍.试验结果表明,饵料A培养前期匍匐幼体的存活率[(43.47±13.53)%]显著高于饵料B[(6.94±5.17)%],但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两类饵料培养的稚鲍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但饵料B的生长速度和特定生长率[(0.151±0.025)mm/d和(4.706±0.492)%/d)]显著高于饵料A[(0.103±0.022)mm/d和(3.625±0.374)%/d)].说明皱纹盘鲍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适应底栖硅藻的种类不同.匍匐幼体期对底栖硅藻质量要求较高,稚鲍期由于食量增加和食性转化,对饵料数量的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皱纹盘鲍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问题,进行稚鲍剥离规格、稚鲍剥离后直接投喂人工合成饵料与继续摄食底栖硅藻的对比试验,结果是:4mm稚鲍剥离死亡率比2mm稚鲍剥离死亡率低得多,稚鲍剥离后投喂人工合成饵料死亡率很高,摄食底栖硅藻,死亡率则很低。  相似文献   

3.
单细胞藻类饲养青蛤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几种单细胞藻类为饵料,研究青蛤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经21天饲养证明,小球藻、扁藻、三角褐指藻、底栖硅藻都是青蛤稚贝的适宜饵料,其成活率均达90%以上,其中又以投喂底栖硅藻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4.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解决稚鲍的适宜饵料及满足供应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幼体的生长发育潜力,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如何解决稚鲍饵料问题,国内外曾有一些报道。如福建省东山鲍珠站的措施是:5mm以内的稚鲍,主要靠附着板上事先培养的底栖硅藻,其后以更换附着片进行饵料的补充。5mm以上幼鲍主要投喂海藻及人工配合饵料片。日本在5mm以下幼鲍期,主要也是靠底栖硅藻类及海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摄食底栖硅藻和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稚贝不论是摄食底栖硅藻还是摄食浮游单细胞藻都能正常生长,只是摄食不同种类的饵料生长速度不同而已,其中以摄食底栖硅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藻和角毛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佳。稚贝摄食这些饵料,不但生长快(分别为33.7微米/日和29.2微米/日),而且存活率高(80%左右)。除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外,饵料的投放密度也不可勿视。在稚贝的培养中,所投饵料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5—5万个,毫升(混合饵料各一半)。本文还论述了底栖硅藻和冷冻扁藻混合投喂也能获得较满意结果,但比上述最佳的混合饵料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6.
九孔鲍选择群体F1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杂交子二代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九孔鲍的选择育种研究,以估计该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截断选择壳长最大的10%个体作为选择组亲本(SS),从基础群体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个体作为对照组亲本(sc),选择强度为1.755,结果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在卵径、受精率方面无显著的差别(P〉0.05),但选择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成活率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P〈0.05),选择组50日龄的稚鲍成活率达到35.07%,显著大于对照组23.62%(P〈0.05),40—270日龄的选择组壳长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81.88%和0.21~0.53,平均为31.63%和0.36,选择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初步显示,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极显著,群体选育是养殖九孔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添加植物生长刺激素α-奈乙酸钠培养底栖硅藻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皱纹盘鲍幼体进入匍匐期后的主要饵料。其培养的好坏和增殖的快慢,直接影响前期稚鲍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8.
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单种培养的6种底栖硅藻和具有底栖习性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ras sp.)为饵料,培养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受精后12 d的早期稚贝并观察其生长和存活,培养期为28 d,目的是筛选能维持早期稚贝高存活率和生长率的藻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稚贝成活率最高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 javanica var.)、流水双眉藻(Amphora fluninensis)和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使稚贝生长最快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流水双眉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和亚历山大菱形藻。研究结果揭示了适宜的底栖硅藻种类对鲍早期稚贝阶段生长和存活的重要性。个体小或者胞外产物量大的藻类很可能对九孔鲍早期稚贝的培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鲍从育苗至养成的幼体鲍、稚鲍及成鲍系列配合饲料的三种配方、生产工艺和养殖效果。本配合饲料在海水中稳定性可达48h以上不崩解,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和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用该三种配合饲料分别养殖九孔鲍的幼体鲍、稚鲍和成鲍的试验结果表明:用幼体鲍饲料代替部分硅藻比单独使用硅藻可延长幼体鲍的附板天数10d左右,提高出苗率30%~40%和成活率15%~20%;用稚鲍饲料养殖3.5mm的稚鲍66d,平均生长速度为169μm.d-1,显示出良好的生长性状;用成鲍饲料养殖25mm左右的成鲍90d,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72μm.d-1,平均增重速度达到105mg.d-1,平均饲料系数为2.0,分别比某商品成鲍饲料养殖成鲍的结果152μm.d-1、93mg.d-1和2.1高出20μm.d-1、12mg.d-1及低了0.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后期面盘幼虫不同采苗密度、不同底栖硅藻与稚鲍不同培育密度,对鲍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认为最佳采苗密度应为2万个/m2后期面盘幼虫;当地底栖硅藻混合种的饵料效果优于纯种,剥离后稚鲍的培育密度不直超过4000粒/m2。在640m2水面中有出壳长1.2~1.5cm鲍苗201.6万粒,平均出苗量3150粒/m2。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在皱纹盘鲍不同育苗密度、不同饵料对育苗效果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受精后24h孵化出的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耳状幼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水体不同量光合细菌对糙海参苗期生长、成活、消化道消化酶活性和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光合细菌(浓度为1×10^11cfu·mL^-1)添加量分别是0m L(组1,对照组)、50m L(组2)、100m L(组3)和150m L(组4),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10^4尾幼体于室内水泥池(5m×3 m×1.5m)中,试验周期为41 d。结果表明,添加光合细菌组的糙海参出苗体质量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体质量和成活率又明显优于组2(P〈0.05),组3和组4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光合细菌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糙海参苗体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组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蛋白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组2(P〈0.05),淀粉酶活性在3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第10天后,各试验组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20天后,各试验组化学需氧量(COD)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磷(TP)的差异不大(P〉0.05)。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糙海参幼体的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改良育苗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2个壳色品系群体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0月,以F1代海洋红(R)和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2个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系的群体杂交。试验由RR(R♀×R♂)、ZZ(Z♀×Z♂)、RZ(R♀×Z♂)和ZR(Z♀×R♂)组成。结果表明,2个壳色品系亲贝壳长、重量和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元显著差异(P〉0.05),但杂交组孵化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RZ和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63±0.81)%和(2.58±0.67)%;生长速度分别为(8.64±0.32)和(8.67±0.31)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10.30±1.92)%和(16.30±1.04)%。室内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RZ、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1.25±2.98)%和(20.31±2.10)%;生长速度分别为(9.88±1.45)和(10.79±1.32)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40.85±9.90)%和(57.08±11.98)%。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比例大豆浓缩蛋白和花生麸为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不同水平鱼粉,并添加包膜赖氨酸和蛋氨酸,饲喂斑节对虾(Penaeus morlodoll)[(1.27±0.02)g]56d,研究不同鱼粉含量饲料对斑节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增重率(245.02%)、特定生长率(2.58%·d^-1)均在对照组获得最大值,显著高于除F1和F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当对虾摄食F1组饲料时饲料系数最小,显著小于F3~F5组(P〈0.05)。成活率在F4组最低,显著低于F0~F2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水平鱼粉的饲料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3)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F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S01)活性在F5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F1组最高,显著高于F2~F4组(P〈0.05),溶菌酶(LSZ)活性在F4和F5组最高,显著高于F1D~F3组(P〈0.05)。根据斑节对虾的增电率和特定生长率得出用混合植物蛋白并添加包膜氨基酸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且随着饲料中植物蛋向含量的增加,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中主要脂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鼬幼鱼225尾,随机分成5个组,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6.1%、9.5%、12.4%、15.1%和18.5%的饲料,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1)褐菖铀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脂肪水平12.4%时达到最大(P〈0.05),饵料系数则相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肝体指数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大(P〈0.05),成活率在各组问没有显著差异;2)鱼体肠道脂肪酶活力呈上升趋势(P〈0.05),胃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褐菖鲉的脂肪酸合成酶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脂蛋白酶活力和肝酯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回归曲线计算得出,褐菖鲉幼鱼最适脂肪需求量为12.72%。  相似文献   

15.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100 IU/g的维生素A(视黄醇乙酸酯形式)配制成Ac、Al和Ah 3种试验饲料饲喂3龄半滑舌鳎亲鱼[雌性(1.58±0.18)kg/尾、雄性(0.20±0.05)kg/尾]70 d,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VA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l组和Ah组雌鱼性腺成熟率均要高于Ac组;相对产卵量Al组最高,Ac组最低;Al和Ah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显著高于Ac组(P0.05);Al组的卵上浮率、初孵仔鱼长度、仔鱼的成活率和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均显著高于Ac组和Ah组(P0.05);随饲料中VA的增加仔鱼畸形率虽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巢、肝脏和卵子中VA的含量和血清中SOD的活性均随饲料中VA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此外,Al组和Ah组卵子中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卵子脂肪酸中n-3HUFA、n-6PUFA和PUFA的含量均要高于Ac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VA可促进半滑舌鳎亲鱼性腺的发育,提高产卵量,改进卵子和仔鱼的质量;本研究中Al组(20 IU/g)亲鱼的繁殖性能要优于Ac组(0 IU/g)和Ah组(100 IU/g)。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光合细菌对尖吻鲈(Latescal carifer)的生长、消化酶及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把浓度为8×10^8cfu·mL^-1的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的液体制剂分别以0.0%(对照组)、0.5%、1.0%和1.5%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0.95±0.25)g的尖吻鲈50d。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蛋白酶、肠淀粉酶及胃淀粉酶在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蛋白酶在1.5%组显著低于1.0%组(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垂的消化酶在1.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该株光合细菌对尖吻鲈的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5%组能显著促进其幽门垂消化酶的活性,在1.0%组显著促进肝蛋白酶及肠和胃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25±2)℃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硬葡聚糖(0.2%,G1组;0.4%,G2组)绿原酸(0.04%,G3组;0.08%,G4组)和金丝桃素(0.066%,G5组;0.132%,G6组),连续投喂放在1.0m×0.5m×1.0m网箱内、体质量110±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35d,以未添加者为对照组,探讨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添加济对草鱼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影响不显著,当饲料中添加0.08%的绿原酸时,草鱼幼鱼末体质量和肝体比显著增加(P〈0.05);三种添加剂都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以添加0.08%的绿原酸效果最好,添加剂各组间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0.132%金丝桃素组的草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0.2%硬葡聚糖可显著提高草鱼幼鱼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11.0~20.0℃、盐度35‰和pH值7.5的条件下,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4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iaponicusSelenka)幼参放养在容水300L的塑料水槽中,A组投喂含90mg·kg-。β-胡萝卜素+60mg·kg-1维生素E(VE)的饲料,B组投喂含60mg·kg-1虾青素和60mg·kg-1VE的饲料,以不添加上述3种物质的基础饲料作对照(C组)。饲养80d后,将A、B,及C组幼参直接放人盐度(用淡水和海水或加入海水晶,配制成盐度为0、5、10、15、20、25、30、35、40、45,及50)、氨(用NH4Cl配制成氨浓度(Nn3-N)0、0.5、1.0、2.0、4.0、8.0,及10mg·L-1)、温度(0、4、10、15、20、25、30、35,及40℃)急剧变化的1500mL的白色聚乙烧杯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存活率和体腔液中SOD活力等指标。应激处理期间,不投喂,24h换水一次并吸出排泄物。96h后,盐度、氨处理组的仿刺参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存活仿刺参体腔液中SOD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A、B组仿刺参在低温应激时,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90mg·kg-1β-胡萝卜素+60mg·kg-1VE或60mg·kg-1虾青素+60mg·kg-1VE均能显著提高仿刺参对盐度和氨应激的抵抗能力(P〈0.05),但抗低温应激的效果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是中国南方主要的鲍养殖种类,近年来“东优1号”杂色鲍因较高的成活率优势已在产业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养殖.该研究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的方式,对杂色鲍“东优1号”群体、杂色鲍古雷群体和杂色鲍越南群体3个群体自繁与杂交后代的养殖性能进行跟踪,并对其杂种优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个群体自繁后代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3个组合的生长速度与成活率的双亲杂种优势率值均不高,且2个单亲杂种优势率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