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13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性与品质诸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地早粳水稻品种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1967,达到显著负相关;叶瘟、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垩白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6和0.1995;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6和0.2240;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度除人工鉴定穗颈瘟外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789,穗颈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630。叶瘟抗性与水稻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2159,达到显著负相关;稻瘟病抗性与水稻品种蒸煮品质、食味品质相关性因试验方法而不同,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在人工鉴定条件下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因此,在寒地稻区选育优质、高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广泛收集鉴定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73份,于2020年将分3个播期的诱发感病品种间隔移栽到鉴定品种之间,水稻破口初期定时保湿,中后期采取增施氮肥和灌深水等农艺措施人工诱发稻瘟病发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分别调查记载叶瘟和穗颈瘟发病情况,计算其穗损失率和综合抗性指数。鉴定结果表明,粳稻品种间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也较大,早熟晚粳穗颈瘟抗性最好,抗病品种占该类型品种的89.3%,迟熟中粳次之,中熟中粳抗性较差,最终筛选出59份中抗以上水平的品种;通过两个调查时期严重度、综合指数、穗损失率相关分析表明,叶瘟和穗颈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58。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品种本身的抗性基因型对于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Pik-m、Pi9、Pii、Pi-d3在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中的分布情况,选取34份主栽品种,利用这6个抗瘟基因的功能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Pi9的分布频率最高,其次是Pi-ta和Pik-m,Pi-b和Pii抗性基因分布频率较低,Pi-d3的分布频率最低;供试的34份水稻材料中,被检测出最多含有5个抗性基因,而最少只含有1个抗性基因,含有2个抗性基因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龙粳40和龙粳42不含有待检测基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Pi-ta、Pi-b和Wx-mq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在江苏等地大面积推广,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但这些品种均不抗稻瘟病,且缺乏适合在淮北地区种植的中熟中粳型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本研究以同时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的江苏抗病、高产粳稻品种武粳15为母本,携带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Pi-ta和Pi-b基因的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以及Wx-mq基因的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检测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分离世代对目标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和籽粒胚乳外观鉴定,成功地将Pi-ta、Pi-b和Wx-mq基因聚合于一体,选育出稻瘟病抗性好、食味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系"南粳0051",适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本研究将三套自主研发的PCR检测体系成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仅为水稻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选择方法,也为水稻抗病、优质育种创制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其主效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 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选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及其等位基因的功能标记, 在对22份分别已知抗病基因Pi-ta和Pi-b以及感病基因pi-ta与pi-b组成的水稻品种检测验证基础上, 建立了2套稻瘟病基因多重PCR体系: 体系I同时检测抗病基因Pi-ta与Pi-b, 体系II 同时检测感病基因pi-ta与pi-b, 并利用2套体系对336份高世代育种材料进行检测, 与单标记检测结果比较, 表现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本研究构建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评价和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具有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被广泛用于中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通过Pi-ta、Pi-b的功能标记,对搜集到的国外60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检测和分析。研究表明,抗病基因Pi-ta和Pi-b在60份材料有一定的分布,Pi-ta的分布频率要大于Pi-b。四种基因型中,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91.6%,Pi-ta/pi-b分布频率为6.7%,pi-ta/Pi-b分布频率为1.7%,没有检测到两个抗病基因都携带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5):1556-1568
为筛选广适用于云南粳稻区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在云南宜良、建水、祥云、永平这4种生态条件下对22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抗病性进行了自然诱发鉴定;将在宜良筛选出来的来自中国8省区的89份抗叶瘟粳稻品种(系)进行了6个稻瘟病菌株的接种鉴定,并用Pib、Pikh、Pi9、Pi5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单基因系Pib、Pikh、Piz、Pi9连续2年在4个试验点对叶瘟和穗颈瘟均表现抗病,Pi5前期感叶瘟,但均中抗穗颈瘟;Pia、Pi1、Pil9、Pi3、Pi12、Pii、Pikm、Pik、Piks、Pish、Pit、Pita和Pita2 13个单基因系在4个试验点均感叶瘟和穗颈瘟,Pi7、Pizt、Pikp、Piz5仅在永平和祥云点中的1~2个点表现抗病。接种鉴定表明89份资源中79份抗6个菌株(占88.76%),8份抗5个菌株,2份抗4个菌株,从而确认这些材料对叶稻瘟病具有一定的抗性。89份资源基因分析表明携带Pib、Pikh、Pi9、Pi5的材料分别占62.92%、56.18%、21.35%、26.97%,但云南省内外存在差异,在云南省选育品种中分别为67.50%、57.50%、22.50%、37.50%,在云南省外品种中分别为62.16%、48.65%、27.03%、10.81%;78个材料携带Pib、Pikh、Pi9这3个基因中的1~3个,这可能是这些材料表现抗叶稻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Pib、Pikh、Piz、Pi9、Pi5这5个基因在云南籼粳稻交错区-温暖粳稻亚区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水稻全生育期稻瘟病抗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稻瘟病是最严重的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本实验利用高抗稻瘟病品种194—3和珍汕97B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自然诱发实验,在两个年度重复的情况下,全生育期调查水稻生长的3个关键时期一分蘖期叶瘟、抽穗期叶瘟和成熟期穗颈瘟的抗性表现,通过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初步定位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抽穗期的叶瘟、以及穗颈瘟的抗性表型频率均呈双峰分布,说明控制水稻叶瘟和穗颈瘟均表现为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分析将该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上,处于分子标记AP22和RM19766之间。该抗性基因来源于重组自交系的抗性亲本194—3,并命名为R6。本实验为稻瘟病的持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提供了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稻瘟病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上杭茶地稻瘟病自然鉴定点对162份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田间苗瘟、叶瘟和穗颈瘟发病率调查,茶地抗性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抗以上的62份恢复系材料进行室内不同菌株的苗期鉴定,得到27份高抗至中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高代材料。调查结果表明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率分别为3.01%、12.42%和26.21%,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颈瘟、叶瘟与穗颈瘟的发病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67和0.78,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穗颈瘟的发病率明显大于苗瘟和叶瘟且穗颈瘟在不同时期的发病较高。苗瘟4-5级,后期穗瘟鉴定很可能达到感病或高感;在本研究中穗颈瘟鉴定达到感病或高感,苗瘟或叶瘟鉴定一般为感病或高感。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抗病基因Pi-ta、Pi-b和Stv-bi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是长江中下游粳稻稻区两大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大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以同时含有稻瘟病抗病基因Pi-ta和Pi-b的武运粳8号,含有条纹叶枯病抗病基因Stv-bi的镇稻42为基因供体配置杂交组合。利用Pi-ta和Pi-b的基因标记和Stv-bi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分离世代进行基因位点的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将3个抗病基因同时转育到高产品种中,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系7412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选育多抗水稻新品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同时也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1.
棉花单倍体育种新技术-半配合生殖育种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配合生殖育种研究在近 2 0年逐渐兴起 ,并在棉花育种上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利用半配合材料作母本与其他材料杂交 ,可产生一定比例的父性单倍体 ,单倍体加倍后 ,便可在F2 产生纯合个体。最初 ,由Nawashin(1898)在齿叶金光菊中注意到半配合生殖现象 ,但他仅将其作为双受精的前期现象看待。Battaglia[1] 在金光菊中也发现类似现象 ,并观察了详细的受精过程 ,发现精子进入卵细胞后 ,并不与卵核融合 ,而是与卵核同时独立分裂 ,形成具父母本性状的单倍体或双倍体的嵌合胚 ,他认为这是一种受精不融合的半配合现象。 192 0年 ,Harland[2 ] 在棉…  相似文献   

12.
张文超  张建波 《种子》2012,31(7):58-61
综述了能源草的主要研究种类,能源草育种的主要指标,介绍了国内外能源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重点介绍了能源草的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情况。从分子标记对能源草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目标基因寻找,特异连锁标记鉴定及目标基因的QTLs定位,特异基因克隆及基因修饰,基因干扰和转基因技术等方面介绍了能源草分子育种辅助育种情况。同时提出能源草育种需要加大能源草种类的筛选,加大能源草系统收集力度,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作物和牧草、草坪草分子辅助育种的方法与成果,加快能源草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3.
植物离体诱变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作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新种质的筛选中。综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简况、离体诱变育种采用的技术、抗性突变体的筛选技术以及检测方法、应用现状及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离体诱变育种的优势及在百合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航天育种较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育种方法,属新兴的育种技术。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搭载作物种子等以来,人们对此议论增多。现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相关情况及近年来的实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Plant Breeding     
《Plant Breeding》2001,120(2):191-192
  相似文献   

16.
清晨的薄雾刚刚散去,初春的棉田里,棉叶上还挂着露珠.这天,李家胜一大早就来到棉花育种试验地里,他抬脚慢慢地跨进棉行,用手轻轻地拨开棉株,弯腰仔细地查看棉花的长势长相,然后在记录本上详细地做着记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近20年来棉花分子育种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育种机理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及新进展,并讨论了棉花分子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玉米杂交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概述了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玉米杂交育种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经验与体会:人才培养与材料创制是基础;项目支持与条件建设是保障;合适的育种目标和策略是方向;开展配套技术研究与新品种示范是措施;加速成果转化是事业继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花生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组学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花生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影响下,大量的花生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被挖掘出来,遗传连锁图谱更加精细化,强化了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花生转基因技术发展。本文对国内外花生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生分子育种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 The ionizing radiation methods, including X-rays, gamma rays, and neutrons to create variation is well established and used in major crops. Ma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