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引自加拿大植物基因资源中心的82份亚麻材料和国内23份亚麻品种进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并对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的平均脂肪酸含量顺序为亚麻酸(47.34%)油酸(28.62%)亚油酸(13.15%)棕榈酸(5.16%)硬脂酸(4.76%)。油分含量与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r=0.25*)*,与硬脂酸、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30**,r=-0.30*)*,与油酸呈负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亚麻酸与其他四种脂肪酸都呈负相关性,其中与硬脂酸、油酸达到极显著负相关(r=-0.52**,r=-0.87*)*。亚麻品种间脂肪酸组分差异极大,发现一些优异种质资源,为今后亚麻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早熟大豆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各异。开花后16~20d时,硬脂酸(18∶0)、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棕榈酸(16∶0)、油酸(18∶1)及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开花后20~23d时,亚麻酸(18∶3)相对含量又增加,棕榈酸(16∶0)相对含量下降,以后随种子的发育,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和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油酸(18∶1)介于其间。开花后天数与棕榈酸(16∶0)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16∶0)及硬脂酸(18∶0)呈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18∶3)与硬脂酸(18∶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油酸(18∶1)、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与硬脂酸(18∶0)、亚麻酸(18∶3)、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呈极显著、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18∶2)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吉林省谷子品种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多为10.5%~14.0%,赖氨酸平均含量为0.39%,脂肪平均含量为4.9%,其中棕榈酸7.71%、硬脂酸2.92%、油酸13.25%、亚油酸72.15%、亚麻酸2.51%、花生酸1.56%。维生素中的硫胺素平均5.57μg/g、核黄素0.99μg/g、生育酚53.07μg/g。微量元素硒0.50μg/g。相关分析表明,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麻酸与花生酸、硬脂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酚与微量元素硒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就施肥种类和施用量对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后α-亚麻酸含量的消长与硬脂酸含量呈正相关,与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各处理间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试验范围内,施肥量与α-亚麻酸含量呈正相关,N,P素施用量越大,α-亚麻酸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给紫苏材料创新及品质育种提供资源数据支撑。[方法]对国内外132份紫苏种质资源籽粒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脂肪酸含量及含水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132份紫苏籽粒的含油量、蛋白质和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20.24%~53.71%、10.86%~27.60%和39.10%~73.06%。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成分中,α-亚麻酸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检测样本中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呈双峰分布;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呈正态分布。[结论]132份紫苏籽粒的含油量、蛋白质及脂肪酸组成等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异范围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筛选到17份材料含油量超过50%,3份超过53%;10份材料蛋白质含量超过25%,2份超过27%;8份材料α-亚麻酸含量超过60%,2份超过70%,紫苏品质育种中可对这些材料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不同种质资源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差异,为文冠果良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46份文冠果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成熟种子的出仁率、粗脂肪、蛋白质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文冠果出仁率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文冠果种仁脂肪酸组成成分主要有亚油酸、油酸、芥酸、花生烯酸、棕榈酸、神经酸、硬脂酸及亚麻酸。粗脂肪含量与芥酸、神经酸和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油酸及花生烯酸含量达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油酸、花生烯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芥酸、神经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油酸含量和神经酸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这些种质资源分为7类,其中GroupⅠ和GroupⅡ包含较多的优良性状,可用作资源品种改良的基础资源。另外,初步筛选了文冠果高脂肪种质资源ZY22、ZY13和ZY5,高蛋白种质资源ZY39和ZY42,高神经酸种质资源ZY17、ZY42和ZY39,以及神经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的种质资源ZY39、ZY44、ZY25和ZY17。本研究可为选育高神经酸和高亚油酸...  相似文献   

7.
对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下甘蓝型杂交油菜灌浆成熟过程中各品质性状变化的研究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芥酸、含油率、油酸、硬脂酸含量逐渐增加,硫苷、种子蛋白质、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廿碳烯酸含量逐渐减少。芥酸、硫苷、含油率、油酸、硬脂酸与施氮量呈负相关,且含油率与施氮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种子蛋白质、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廿碳烯酸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且种子蛋白质、亚麻酸与施氮量的相关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含油率、种子蛋白质、油酸与施磷量呈正相关,芥酸、硫苷、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廿碳烯酸与施磷量呈负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子蛋白质、亚麻酸与施钾量呈负相关,芥酸、硫苷、含油率、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廿碳烯酸与施钾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组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早,极早和中晚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籽粒发育进程中,亚油酸含量持续上升,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缓慢下降,油酸含量先增后降;3个早熟品种的亚麻酸含量缓慢降低而中熟品种则几乎没有变化,亚油酸与籽粒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其它脂肪酸之间及其与籽粒发育天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因品种熟期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测定胡麻种质资源品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照  赵利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110-113
利用Perten公司DA7200型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甘肃胡麻种质资源库的364份胡麻资源的籽粒品质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胡麻籽粒4种品质成分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硬脂酸、木酚素、棕榈酸和油酸变异系数较大;碘价、粗脂肪、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资源中粗脂肪平均含量为38.64%,硬脂酸平均含量为4.94%,棕榈酸平均含量为5.58%,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碘价和木酚素平均含量依次为29.15%、11.4%、51.31%、175.69和9.60 mg/g。筛选出了123份优异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并对近红外技术在胡麻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高、低芥酸油菜品种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及相关性,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绵油88和特高芥酸品种绵油309为材料,调查了油菜在开花后10 d、15 d、20 d、25 d、30 d、40 d、45 d和50 d的油菜籽粒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在脂肪酸累计过程中,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累积模式基本一致,油酸、花生烯酸、芥酸的累积方式上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含量与油酸、花生烯酸、芥酸含量呈负相关,与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相关性较低;在低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油用向日葵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油用向日葵品质形成的规律,设品种、播种期、密度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密度因素对油用向日葵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籽粒粗脂肪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开花后10~22 d;籽粒中亚油酸含量从开花~花后10 d缓慢增长,10~20 d有所下降,以后缓慢上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亚油酸含量占粗脂肪的比例不断增加,而油酸含量变化与亚油酸含量正好相反;亚麻酸含量呈递减趋势,花后20 d左右下降至0.5%,花后25 d左右下降为0。棕榈酸含量也呈递减趋势,硬脂酸含量从开花至花后15 d左右,呈上升趋势,花后15~35 d,缓慢下降。高油品种(P45)棕榈酸含量高于其它品种,而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在品种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以大豆东农42和东农52为试验材料,选用盆栽方式种植.在苗期和初花期分别叶面喷施LaCl3、CeCl3和LaCl3+CeCl3溶液,研究稀土镧、铈对成熟期大豆籽粒脂肪酸含量及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溶液可优化大豆籽粒脂肪酸组分配比、提高大豆脂肪酸营养价值.东农42在30 mg·L-1 CeCl3处理下,棕榈酸、硬脂酸含量皆最低,分别较CK显著减少2.23%和11.3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1.01%.东农52在40 mg·L-1 LaCl3+CeCl3处理下,油酸含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8.57%;亚麻酸含量最低,较CK显著减少10.63%.在70 mg·L-1 LaCl3+CeCl3处理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显著增加0.65%.东农42亚油酸与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棕榈酸呈显著负相关,硬脂酸与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与亚麻酸、蛋白质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东农52油酸与硬脂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硬脂酸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稀土农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为大豆制品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3.
油菜种子水分含量对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80份油莱样品在2种水分(7%~8%和4%~5%)含量条件下.种子中芥酸、硫苷、含油率、蛋白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水分含量降低时芥酸、硫苷、含油率、蛋白质、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7个品质性状的含量升高,而棕榈酸和油酸品质性状的含量降低.在两种水分含量条件下,各品质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油率、硬脂酸两性状与种子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芥酸、硫苷、种子蛋白质、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7个性状与种子水分含量呈正相关,两种水分含量下各性状间的相关性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57-761
以16个山西省地方的核桃为试材,对其坚果性状、核桃仁脂肪酸组分进行调查测定,了解不同产地晚实类型核桃资源果实坚果性状及核桃仁中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性,为山西省核桃油用型良种的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核桃仁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并使用SA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晚实类型核桃间平均单果质量差异性显著,左权东峪核桃与汾阳早龙核桃出仁率差异性不显著,平均单果质量最高的是左权大炉核桃,达14.96 g,壳皮厚度值最大的是左权大炉核桃,为1.45 mm,果实形状与平均单果质量之间相关性显著,出仁率与壳皮厚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16个晚实类型核桃的核桃仁中检测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他酸等6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相对总含量占到80%左右,以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盂县榆林坪核桃仁中含油量最高达68%,晋龙1号最低,仅55.2%;左权苏亭核桃、左权大炉核桃与各品种间含油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左权东峪核桃亚油酸含量70.90%,左权白水核桃的油麻比(亚油酸与亚麻酸比)最高达7.5,汾阳大龙眼核桃的最低为4.2,核桃仁的含油量与棕榈酸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与油酸和亚麻酸有显著相关性;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油麻比与亚麻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核桃油中油酸、亚油酸含量较高、油麻比值高,其品质好而且耐藏性相对较长,试验的16个地方优株中左权白水核桃和左权东峪核桃可以作为核桃油用型核桃的原料。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油用亚麻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以253份油用亚麻种质为研究对象,在3个环境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和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对其全生育天数、株高、工艺长度、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分枝数8个农艺性状及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粗脂肪含量6个品质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66%~42.65%;6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0%~30.14%。全生育天数在太仆寺旗表现最长,为112.51 d;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在集宁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5.94和0.55 g;果粒数和单株果数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多,分别为5.65和16.90;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在太仆寺旗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39.53%和53.45%;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在集宁地区最大,分别为16.41%和5.09%;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24.03%和8.31%。聚类分析表明,253份油用亚麻种质被划分为4个类群,相同地理来源的油用亚麻种质被聚到1个类群,为油用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5个沙棘(Hippopha觕rhamnoides L.)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果肉油和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方法。果肉油和种子油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甲醇钠-甲醇法甲酯化衍生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十九烷酸甲酯是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理想内标物。果肉油和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果肉油中棕榈油酸(36.25%)和棕榈油酸(28.92%)含量高,α-亚麻酸含量低;种子油中亚油酸(33.65%)和α-亚麻酸(32.95%)含量高,棕榈油酸含量低。5个品种沙棘的果肉油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历山大12号果肉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4.84 g/100 g油;无刺丰种子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39 g/100 g油。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合沙棘油脂样品中脂肪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核桃群体核仁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群体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及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和气相色谱法对53份核桃种质的核仁样本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测定,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明确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相关性以及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从53份核桃种质中共检测到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及花生烯酸7种脂肪酸组成因子,总含量可达核仁油脂总量的99%以上。主成分分析表明,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为核仁油脂主要构成因子,棕榈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少。基于主要构成因子进行聚类分析,53份核桃种质可以分为两个亚群——group_1和group_2,其中group_1包含28个材料,group_2包含25个材料;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两个亚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棕榈酸在两个亚群间无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上同一种植区核桃品种核仁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异相对较稳定;油酸及亚麻酸变异幅度较大,且相关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侧重不同的目标性状选育核桃新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脂肪含量高、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合理的核桃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甘肃地区43份胡麻资源的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甘肃地区的43份胡麻资源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3.46~416.80 g/kg,平均含量为207.72 g/kg,变异系数为86.96%.其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60、49.80、272...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贵州苏麻特异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筛选及应用开发提供参考,采取田间性状鉴定试验与品质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22份苏麻资源的种子籽粒性状、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22份贵州苏麻资源种子的籽粒直径为1.45~2.07mm,千粒重1.07~3.95g,含油量31.78%~49.00%,蛋白质含量为22.29%~27.77%,即贵州不同苏麻资源的种子直径、千粒重、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2)总脂肪酸含量中棕榈酸占5.3%~8.0%,硬脂酸占1.4%~2.8%,油酸占10.2%~17.5%,亚油酸含量占11.8%~19.5%,α-亚麻酸含量占55.4%~68.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9.3%~91.9%,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是苏麻的主要脂肪酸成分;3)含油量与籽粒直径和千粒重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油酸与亚麻酸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含油量与各脂肪酸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