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鹿茸菇的学名为荷叶离褶伞,因其菌盖酷似鹿茸切片而得名,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食药兼用菌。鹿茸菇香似松茸,口感清脆、丝滑,味道鲜美,富含β-葡聚糖、膳食纤维、缩氨酸、维生素B2。鹿茸菇对抑制肿瘤、抑制Ⅱ型糖尿病、抗辐射、抗过敏、降低胆固醇等有一定效果。目前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已规模化栽培鹿茸菇。近年来,黔东南州松(杉)林下小拱棚栽培鹿茸菇面积近1000亩(1亩约667平方米),亩产达1500~1750千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重庆市主产的21科37属38种药用植物的根系作了菌根染色制片观察,结果表明:有30种植物形成了丛枝菌根,占观察样品的78.9%,有8种植物没有观察到丛枝菌根,占观察样品的21.1%;在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中,观察到了典型的菌根结构,如丛枝、泡囊、孢子、分枝状吸收结构、附着胞、菌丝等.表明重庆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鹿茸及鹿花盘蛋白提取物的抑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鹿茸、鹿花盘蛋白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作用,为鹿蛋白抑菌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鹿茸、鹿花盘蛋白采用纸片抑菌法进行两种菌的抑菌试验观察。结果:三种鹿蛋白提取物对两种菌均有抑菌作用(P<0.001、P<0.01或P<0.05),鹿花盘蛋白提取物的抑菌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主产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结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主产的21科37属38种药用植物的根系作了菌根染色制片观察,结果表明:有30种植物形成了丛枝菌根,占观察样品的78.9%,有8种植物没有观察到丛枝菌根,占观察样品的21.1%;在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中.观察到了典型的菌根结构,如丛枝、泡囊、孢子、分枝状吸收结构、附着胞、菌丝等。表明重庆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珊瑚菌三萜的微波提取工艺,为珊瑚菌三萜的工业化生产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珊瑚菌三萜提取率为响应值,考察提取时间、微波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料(g)液(mL)比和微波功率对珊瑚菌三萜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珊瑚菌三萜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00 W、微波温度50℃、乙醇体积分数80%、微波时间150s、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三萜提取率为1.320%。【结论】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得到了珊瑚菌三萜微波提取优化工艺,且该工艺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6.
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灭菌方法和培养基质对沙氏鹿茸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氯气灭菌3 h效果较好;含20 g·L-1蔗糖的1/2MS培养基可以满足沙氏鹿茸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需求;腈菌唑的添加不利于沙氏鹿茸草的萌发和生长。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6,(23)
珊瑚状猴头是近年来驯化的珍稀食药用菌,本文介绍了长白山区珊瑚状猴头菌的生态栽培技术,包括场地选择、菌种制作、菌包生产、林下管理等。珊瑚状猴头菌林下栽培成功是"林菌"发展模式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8.
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是一种广谱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的作物种植之前的土壤消毒方法。为提高RSD的杀菌效果,本文以丛枝菌根菌、降解菌、蚓粪为添加物研究其对已添加苜蓿秸秆的RSD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菌、降解菌、蚓粪的添加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NH4+、NO3-、SO4-2含量。主成分分析得出各处理效果为:FAJ>ACJ>FAA>FA>FAY> CK2> CK1。本研究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SO42-是驱动尖孢镰刀菌减少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降解菌与苜蓿秸秆配施处理对尖孢镰刀菌的杀灭效果最佳,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番茄枯萎病的发病率,具有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红花产量与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产量以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单菌接种组(GM)、根内球囊霉菌(Glomus intraradics)单菌接种组(GI)、G.mosseae与G.intraradices混合菌接种组(H)、不接种的对照组(CK),测定了红花伸长期的生物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pH值及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3个接种组丛枝菌根真菌均有侵染,混合菌接种组侵染率最大(69.00%);与对照组相比,接种组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接种混合菌的效果最大,红花生物量、花绒产量、单株籽粒质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5.67%、17.79%、24.86%;接种组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均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均提高;红花生物量、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红花丛枝菌根的形成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红花生长,增加红花产量,根际效应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市左家镇3个地区的18株野生珊瑚菌样品为研究材料,应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发现,左家地区珊瑚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FLP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4%,遗传距离在0.223~0.712之间,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442~0.824之间。应用UPGMA聚类分析表明,所检测的18株野生珊瑚菌样品的遗传距离与采样地点有明显关联,并且ZJ居群野生珊瑚菌的遗传多样性远高于LT居群和FM居群。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富集平板稀释法、刚果红染色法选育壮实鹿角珊瑚纤维素分解菌,用DNS法测定菌株降解纤维素酶活。结果表明,壮实鹿角珊瑚体内含有共附生纤维素分解菌,该菌可分泌降解纤维素酶,富集培养及刚果红染色法可有效筛选此类活性菌株。  相似文献   

12.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三亚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及其周围海水中的细菌,并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探讨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从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鹿角珊瑚(Acropora sp.)、盔形珊瑚(Galaxe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样品中分别分离获得细菌60、61、54、20株,从珊瑚周边海水中分离获得细菌31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珊瑚来源的细菌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级水平上对4种珊瑚及海水来源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发现在4种珊瑚中均有分布的属有3个,为Brachybacterium、Microbacterium和Ruegeria,珊瑚来源细菌类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发现4种珊瑚来源细菌与海水来源细菌类群差异较大。在分离的菌株中,有7株菌与已有效描述的细菌物种典型菌株的全长16S r 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7%,代表着潜在新属或新种。试验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岸礁区珊瑚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潜藏较多的新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解磷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同时接种,对低磷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生长于石灰性低磷土壤上红三叶草地上部的生物量及氮、磷营养吸收和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丛枝菌根真菌、4种解磷细菌(编号分别为B1、B2、B3和B4)单独接种及同时接种对石灰性低磷土壤植物生长及氮、磷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在石灰性低磷土壤条件下,4种解磷细菌单独接种对红三叶草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和总吸磷量均无促进作用;单独接种丛枝菌根菌或不同解磷细菌与丛枝菌根真菌同时接种,均能显著提高红三叶草地上部干质量和总吸氮、磷量;在同时接种处理中,解磷细菌B4与丛枝菌根真菌间的相互作用对红三叶草的生长和氮、磷营养吸收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能显著提高红三叶草地上部干质量、总吸氮和吸磷量及红三叶草根际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论】在石灰性低磷土壤中,解磷细菌与丛枝菌根真菌同时接种,对植物的氮、磷养分吸收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但这种互作效应与解磷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解磷细菌B4与丛枝菌根菌同时接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丛枝菌根(AM)菌提高植物抗病性机制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课题组从探索AM菌与棉花黄萎病之间的关系、AM菌提高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等6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棉花植株中存在PRs,并且AM菌能诱导多种PRs的合成,其中一种为几丁质酶。证明了AM菌的丛枝发育数量(着生百分率)与其提高棉花抗黄萎病呈正相关关系;发现AM菌能降低棉花黄萎病的病情指数,提高棉花抗/耐黄萎病性。从而,证实了美国人Davis等采用不适当的病情指标所得出的AM菌加重棉花黄萎病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在棉花根尖分生区观查到AM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后不同时间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矿质养分的影响,为采煤塌陷区生态复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接种丛枝菌根和不接种对照两个处理,测定接菌后不同时间菌根侵染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矿质养分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接种菌根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菌根真菌与植物建立良好的互惠共生关系;相同时间,接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对照,两处理种群数量上均为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同一时间,接菌处理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高于对照,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土壤磷酸酶活性不断增加;随着植物的生长根际土壤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均逐渐显著降低,同一时间条件下,接菌区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结论】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矿区扰动土壤微生物群落、酶活性、速效磷含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棉花生长和黄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对棉花生长和对黄萎病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能促进棉花的营养生长,增加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在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然后接种黄萎病原菌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棉花根内总酚含量,诱导棉花根内过氧化物酶(POD)的合成,提高POD的活性,明显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另一方面,当黄萎病原菌侵袭时,丛枝菌根真菌对根的侵染率降低,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丛枝菌根的形成对于棉花植株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丛枝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机理是一个关于植物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与改善植物营养、与病原物竞争光合产物和侵染位点、激活植物防御机制等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选用摩西球囊霉、幼套球囊霉、根内球囊霉3种丛枝菌根真菌,通过接种丛枝菌根和盆栽控水模拟自然干旱研究其对任豆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西球囊霉对任豆的侵染率最高,达96. 7%;接种3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幼苗株高、地径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和叶绿素的合成变化显著。接种摩西、根内及幼套球囊霉的菌根苗较CK在株高方面增长19. 0%、4. 3%和2. 3%,地径增长了18. 6%、4. 3%和6. 1%,叶绿素含量提高了37. 5%、11. 2%和10. 8%。干旱条件下,菌根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CK,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K。可见,菌根苗叶片脱水相对较少,细胞膜受损程度较轻,同时产生更多的渗透调节类物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提高植物的光合同化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减轻光合反应中心的伤害程度,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苗的抗旱性,其中接种摩西球囊霉的菌根苗抗旱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珊瑚姜精油化学成分及其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珊瑚姜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联用技术分析珊瑚姜精油的化学成分,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 inearum、雪腐镰刀病菌Fusarium nivale 及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珊瑚姜块茎提取挥发精油中分离鉴定出18 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1.87%,其主要为香桧烯(54.07%)、松油烯-4-醇(23.74%)、1,4-双(甲氧基) 三戊并烯(6.47%)、r-松油烯(4.60%);精油对立枯丝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雪腐镰刀病菌及稻瘟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EC50 分别为3.64、11.20、11.33、14.19mg/L,且对立枯丝核病菌的毒力最强。研究结果为环境友好农药的开发及珊瑚姜的综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460-1462
丛枝菌根(AM)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互惠共生体。主要介绍了AM真菌和宿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对其形成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当前国内外在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研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阐明不同磷(P)高效基因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反应及其与P效率的关系,为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作物P效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3个基因型大豆‘威廉姆斯82’‘粤春04-5’和‘巴西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接种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2个处理,在开花期和结荚期采样,分析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植株干质量、菌根侵染率、P营养状况、根系性状以及菌根诱导的P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不同基因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菌根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不接菌相比,接菌在开花期显著提高了3个菌根诱导表达的P转运蛋白基因GmPT8GmPT9GmPT10在3个基因型大豆根系中的表达,从而显著提高了3个基因型大豆根部的P浓度;接菌在结荚期显著提高了3个基因型大豆的根部干质量,以及‘巴西10号’的地上部干质量、P浓度和总P吸收量;此外,在开花期,不接菌的‘威廉姆斯82’和‘粤春04-5’的地上部干质量、总P吸收量、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巴西10号’,而接菌的‘巴西10号’的菌根生长反应和菌根P反应显著高于‘威廉姆斯82’和‘粤春04-5’。结论 ‘威廉姆斯82’和‘粤春04-5’具有更高的P效率,而‘巴西10号’具有更高的菌根依赖性;大豆生育期的延长有利于菌根植物吸收的P转化为生物量,促进大豆与菌根真菌的有益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