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测定林下放养状态下拜城油鸡的肉用性能,引进500羽拜城油鸡,0~6周全舍饲饲养,从第7周开始进行林下养殖,119日龄时测定高脚单冠公鸡平均体重为2 192 g,高脚单冠母鸡平均体重为1 644 g,119 d平均屠宰率分别为90.97%和84.06%。  相似文献   

2.
对重庆城口山地鸡与新疆拜城油鸡2个地方品种的外貌特征及150日龄胫长、胸宽、胸骨长、体斜长、体重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城口山地鸡羽毛通体为黑色,多红色单冠,喙青色,皮肤多为白色;拜城油鸡羽毛多为杂色,公鸡多大单冠,母鸡多毛冠,喙灰色或黑色,皮肤多为白色或灰白色。150日龄城口山地鸡胫长和鸡胸骨长大于150日龄拜城油鸡,150日龄拜城油鸡胸宽和鸡体斜长大于150日龄城口山地鸡,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150日龄城口山地鸡体重为(1 926.6±95.3)g,150日龄拜城油鸡为(1 679.7±56.6)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利用拜城油鸡公鸡与良凤花母鸡进行杂交得到油麻鸡F1代,再利用油麻鸡F1代母鸡与拜城油鸡公鸡回交得到油麻鸡F2代,在圈养环境下将油麻鸡F2代与父母代良凤花鸡产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油麻鸡F2代18周龄(120日龄)开产,最高产蛋率为87.94%,70%以上产蛋率维持16周,35周龄蛋平均重为53g,到44周龄每只平均产蛋量为119.48枚,F2代母鸡平均体重为2183g,公鸡平均体重为2935g;父母代良凤花鸡26周龄(182日龄)开产,最高产蛋率为79.01%,70%以上产蛋率维持4周;35周龄蛋平均重为59g,到44周龄每只平均产蛋量为78.29枚,母鸡平均体重为3 394g。通过比较可知,油麻鸡F2代除蛋重和体重比父母代良凤花鸡轻外,其他性能均高于父母代良凤花鸡,同时将油麻鸡F2代产蛋性能与纯种拜城油鸡产蛋性能比较,油麻鸡F2代比纯种拜城油鸡体重、产蛋性能均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测试油麻鸡在高温干旱地区林下养殖的适应性,总结林下养鸡的经验,课题组在吐鲁番饲养了3 000羽油麻鸡。通过测试,49日龄公鸡平均体重1 351.72 g,母鸡平均体重956.85 g,成活率为98%;90日龄公鸡平均体重2 431.2 g,母鸡平均体重1 754.4 g,出栏率为87%,公鸡料重比(配合料+原粮)3.65∶1,母鸡料重比(配合料+原粮)5.07∶1。  相似文献   

5.
引进1 000只北京油鸡,0~6周全舍饲饲养,从7周龄开始果林下养殖,15周公、母平均体重1 674g,成活率85%,108d屠宰率:公鸡为88.5%,母鸡为86.9%。  相似文献   

6.
利用拜城油鸡与良凤花鸡进行杂交,所繁育出的子代称为"油麻鸡"。油麻鸡兼顾拜城油鸡与良凤花鸡的突出性能,其成活率比良凤花鸡高、抗病力强、耐粗饲,适于散养,比拜城油鸡体重大、饲料报酬高、屠宰性能高,油麻鸡耐寒、灵活、善食虫草,特别适于林下养殖。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与赖氨酸水平对北京油鸡(简称油鸡)育雏期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日龄油鸡混合雏1 35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公母各占1/2)。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7%、18%、19%,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85%、1.00%、1.15%,分别统计0~3周龄、4~6周龄和0~6周龄生长性能,6周龄末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4~6周龄油鸡周平均采食量及周平均体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粗蛋白质水平为19%时周平均采食量(251.85 g)与周平均体增重(85.52 g)最大;饲粮赖氨酸水平对4~6周龄油鸡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赖氨酸水平为1.00%时料重比最低(2.95)。0~6周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油鸡周平均采食量有影响显著(P<0.05),随着粗蛋白质水平增加周平均采食量逐渐增加,且在粗蛋白质水平为19%时达到最大值(184.58 g);赖氨酸水平对周平均体增重与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1.00%和1.15%赖氨酸组的周平均体增重均...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拜城油鸡的生产性能与良凤花鸡的肌肉品质,取得杂交优势,本研究利用拜城油鸡与良凤花鸡进行杂交、回交和本交,得到杂交三代油麻鸡F3A型,并测定其屠宰性能和体尺性状。结果表明,母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分别为87.88%、79.17%和60.10%,公鸡分别为88.96%、81.15%和61.94%;体尺性状包括体斜长、龙骨长、胸宽、胸深、胸围、胫长、胫围和背宽,母鸡平均分别为22.40 cm、13.00 cm、6.20 cm、6.24 cm、26.00 cm、10.54 cm、4.60 cm和71.50 cm,公鸡平均分别为25.20 cm、14.40 cm、7.48 cm、6.99 cm、30.10 cm、13.32 cm、5.40 cm和86.00 cm。研究表明,油麻鸡F3 A型屠宰性能与体尺性状都有明显的变化,高脚和体长的特性得到表现且屠宰性能有所提高,杂交有利于拜城油鸡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拜城油鸡生产历史悠久,誉满阿克苏地区内外,是在当地辛勤的各族人民的精心饲育下逐渐形成的一个地方鸡种。拜城油鸡(即当地原种鸡,下同)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当时饲养量很少,仅6—10万只。主要集中于米吉克、亚吐尔、花园等地。随生产的发展和观赏的需要,于四十年代从吐鲁番又引入了一种斗鸡(后来育成了现在的高脚鸡),这样人们就把油鸡分成了两个自然类型——高脚型和矮脚型。高脚型鸡多集中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拜城油鸡与和田黑鸡生长规律,采用Logistic、Gompertz、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分别对其0~14周龄的生长规律及生长情况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拜城油鸡及和田黑鸡0~14周龄的累积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并均表现为"S"型。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拜城油鸡与和田黑鸡生长曲线,拟合度(R2)均高于0.998,其中Gompertz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拜城油鸡R2=0.9994,和田黑鸡R2=0.9993),拟合度高于Logistic和Bertalanffy模型。通过Gompertz模型拟合的拜城油鸡及和田黑鸡的极限体重(成熟体重)分别为2 119.315 g和2 072.649 g,拐点体重分别为779.733 g和762.564 g,拐点周龄分别为6.375周和6.163周,最大周增重分别为183.237 g和176.915 g。研究结果为了解新疆地方鸡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职工多元化增收,五一农场特引进一批北京油鸡进行试养。采取地面平养模式进行养殖,共饲养16周,而后对其进行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在地面平养模式下,北京油鸡16周龄体重达1.8 kg,屠宰率达86.87%,全净膛率达66.07%,成活率达88.2%。但北京油鸡生长速度较慢,更适宜放养模式。另外,新疆冬季较长,对北京油鸡进行放养时,建议在4月前进雏鸡,脱温后可于5月中下旬在室外放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北京油鸡进行肥育试验,进一步展示了北京油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结果表明:北京油鸡90日龄体重,公鸡为1.58千克,母鸡为1.21千克,公、母鸡平均为1.39千克。对200余只鸡进行屠宰试验、产肉性能测定,测出北京油鸡90日龄平均屠宰率,公鸡为71.86%,母鸡为70.40%;公鸡胸肉率为10.53%,母鸡胸肉率为10.69%;公鸡腿率为23.19%,母鸡腿率为20.98%。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油鸡养殖为例,介绍了北京油鸡林下散养模式,此模式同样适合土鸡散养.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和技术,通过林下散养、种养结合,促进养鸡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林下菊苣草地放养与传统笼养对北京油鸡屠体性能、蛋肉品质、脂质代谢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方法】将体重相近的10周龄北京油鸡母鸡随机分为3组:传统笼养的对照组(CK)和林下菊苣草地放养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00只/667 m2(T1)和120只/667 m2(T2),采用草地放养与精料补饲相结合的方式,正试期95 d。试验结束后测定油鸡屠体性能和蛋肉品质,采集翅静脉血用于测定血液脂质代谢和免疫性能相关指标。【结果】与CK组相比,T1和T2组的全净膛率分别提高21.0%和21.6%(P<0.05);胸肌必需氨基酸、胸肌肌苷酸(0.05相似文献   

15.
利用拜城油鸡公鸡与良凤花母鸡杂交一代(F_1),再利用拜城油鸡的公鸡与F_1中的青脚母鸡级进杂交,得到F_2代,选取F_2代的青脚母鸡与F_2代的高脚公鸡进行横交,得到油麻鸡F_3A型,测定其公、母鸡的屠宰性能与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F_3A型公、母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分别比拜城油鸡公、母鸡提高6.73%(P<0.01)、5.8%(P<0.05)、2.82%(P>0.05)和4.42%(P<0.05)、4.22%(P<0.05)、1.65%(P>0.05);公、母鸡胸肌肉色分别比良凤花鸡提高7.31和11.08,公、母鸡腿肌肉色比良凤花鸡提高21.23和16.88;公、母鸡胸肌滴水损失分别比良凤花鸡提高1.26%(P<0.01)和4.73%(P<0.01)。拜城油鸡与良凤花鸡杂交后,杂交后代的屠宰性能有明显改善,肉品质指标亦有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兴义矮脚鸡矮脚性状遗传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兴义矮脚鸡自交F1代中只出现矮脚和高脚两个性状,其分离比例接近2:1,经卡方检验.P>0.05,F1代观测数与期望数差异不显著,这是经典的孟德尔3:1比数的变异型.为了进一步确定其遗传方式,利用兴义鸡中高脚和矮脚进行正反交和高脚的自交.结果显示:正反交结果一致,矮脚、高脚的分离比接近于1:1.兴义矮脚鸡中的高脚自交F1代中全部为高脚.孵化过程中出现早期胚胎规律性死亡现象,我们对兴义矮脚鸡胚胎死亡时间和早期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兴义矮脚鸡胚胎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48~72h.早期胚胎死亡率平均达到24.3%,接近25%(P≥0.05).比较兴义鸡分离系矮脚鸡和高脚鸡0~12周龄胫长和体重变化,矮脚鸡胫长、体重显著低于高脚鸡(P<0.05).  相似文献   

17.
北京油鸡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北京油鸡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分别对北京油鸡0~20周龄的生长情况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发现,6周龄前北京油鸡公、母鸡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8周龄后公鸡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母鸡,母鸡的发育高峰(8~10周龄)要早于公鸡(10~12周龄)约2周。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北京油鸡生长曲线,拟合度(R2)均高于0.992,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最高(公R2=0.995,母R2=0.996)。对Gompertz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公鸡的极限体重(公∶2681 g,母∶1738 g)、拐点时间(公∶10.791周,母∶7.758周)和拐点体重(公∶986.285 g,母∶639.375 g)均大于母鸡。本研究运用3种模型对北京油鸡进行生长曲线的拟合与分析是可行的,其中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这一结果为北京油鸡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北京油鸡脂肪沉积对其性发育和性成熟的影响。以北京油鸡为研究材料,分别在育成期(15周龄)和开产期(25周龄)开展屠宰试验,测定脂肪沉积及性发育和性成熟指标,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15周龄北京油鸡(n=90)腹脂重与卵巢重和卵巢指数呈中等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P0.01)和0.25(P=0.02),体重与腹脂重、卵巢重和卵巢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P0.01)、0.52(P0.01)和0.21(P=0.05),表明育成期性腺发育一定程度上受体重和脂肪沉积的影响;25周龄北京油鸡(n=48)的腹脂重与卵巢重、卵巢指数和输卵管重均呈中等程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P=0.04)、-0.39(P=0.01)和-0.30(P=0.05)。低腹脂率组与高腹脂率组的平均体重没有差异(P=0.35),但低腹脂率组的开产率比高腹脂率组高28%,提示低腹脂率组开产一致性较好,腹脂沉积过量导致北京油鸡性成熟和开产延迟。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生长和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8周龄北京油鸡公鸡1 200只,体重(561.75±7.39) g,随机分成2个组,对照组为集约化笼养(笼养组),试验组为林下放养(放养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鸡。试验分为9~14周龄和15~20周龄2个阶段,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结果表明:1) 14周龄,笼养组北京油鸡活体重与放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20周龄,放养组油鸡活体重较笼养组显著下降(P<0.05); 2个饲养阶段放养组油鸡腿肌率较笼养组显著上升(P<0.05),腹脂率显著降低(P<0.05),而胸肌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 20周龄,放养组胸肌和腿肌亮度(L*)和红度(a*)值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 2个饲养阶段放养组胸肌黄度(b*)值显著下降(P<0.05),而腿肌b*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 20周龄,放养组北京油鸡胸肌粗蛋白质含量较笼养组显著升高(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 2个饲养阶段放养组北京油鸡胸肌肌苷酸含量较笼养组显著上升(P<0.05),腿肌粗蛋白质和肌苷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养方式对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4)北京油鸡胸肌和腿肌中脂肪酸种类基本一致,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放养组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而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生长和屠宰性能、肌内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影响,林下放养方式可改善北京油鸡肌肉品质和肉质风味。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趾数对北京油鸡体尺、屠宰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本试验选择3个周龄的双五趾和双四趾母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四趾和双五趾北京油鸡各体尺性状之间均无差异(P0.05)。16周龄和43周龄时,双五趾北京油鸡的平均体重高于双四趾油鸡,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16周龄时,双五趾油鸡的胫爪重显著高于双四趾油鸡(P0.05),但后期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趾数对屠宰率的影响在不同周龄表现不一致,16周龄时双五趾油鸡显著高于双四趾油鸡(P0.05),而43周龄时双四趾油鸡反而高于双五趾油鸡(P0.05)。43周龄时,双五趾油鸡腿肌的烹饪损失显著低于双四趾油鸡(P0.05)。综上所述,43周龄前双五趾北京油鸡在体重、胫爪重、脂肪沉积和肌肉的持水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淘汰老母鸡的趾数与各性状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