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从乌鲁木齐市部分宠物医院冬季和春季分离鉴定的154株宠物源葡萄球菌(冬季75株、春季79株)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克林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四环素、利福平、恩诺沙星、青霉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供试菌耐药性差异;采用PCR方法,检测葡萄球菌的5类9种耐药基因。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显示:冬季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高于90.0%,对头孢噻呋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于50.0%;春季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达92.4%,对苯唑西林和氟苯尼考耐药率高于80.0%。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冬季葡萄球菌仅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春季葡萄球菌(P0.05);春季葡萄球菌对氟苯尼考、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冬季葡萄球菌(P0.05)。多药耐药差异性结果显示:冬季葡萄球菌多药耐药集中在1~3耐;春季葡萄球菌多药耐药集中在4、6、9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冬季葡萄球菌主要检出的基因有ermB(40.0%,30/75)和fexA(22.7%,17/75);春季葡萄球菌主要检出的基因有fexA(39.3%,31/79)和femA(20.3%,16/79),冬、春季葡萄球菌均未检出cfr、fexB和tetA基因。  相似文献   

2.
不同部位分离的猪源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新疆昌吉州的某规模化猪场,生猪不同部位(鼻腔和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不同部位分离出的葡萄球菌,进行临床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对耐药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部位分离出的葡萄球菌耐药的差异性.[结果]鼻腔分离的葡萄球菌主要对氧氟沙星(89.5;)和克林霉素(89.0;)的耐药率较高.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主要对克林霉素(84.5;)、氧氟沙星(81.0;)和阿米卡星(81.0;)耐药率较高.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鼻腔分离的葡萄球菌的耐药率(P<0.05).鼻腔分离的葡萄球菌仅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的耐药率(P<0.05).多药耐药差异性结果显示:鼻腔分离的葡萄球菌以6耐(11.75;)和7耐(9.5;)为主,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以8耐(11.5;)为主.且在8耐和9耐中,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多药耐药率显著高于鼻腔分离的葡萄球菌多药耐药率(P<0.05).[结论]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对大部分被检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鼻腔分离的葡萄球菌耐药率更高,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耐药率比鼻腔分离的葡萄球菌多药耐药情况更加严重.抗菌药物在呼吸道和肠道两种不同感染途径中,肠道耐药率更加严重,在临床用药方面,可结合感染部位的不同,科学的更换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无乳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普通PCR的方法,检测牛源无乳链球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相关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并且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菌株的8种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无乳链球菌对11种药物的敏感性达到了65%以上,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是氟苯尼考(92.4.%)和头孢噻呋(88.4%),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了50%以上,对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也达到了45%以上。(2)无乳链球菌耐药基因gyrA、sul1ermB、ermC的检出率分别为100%、 86.67%、 93.3%、 33.3%,而ermA、sul2、sul3及parC 4种耐药基因未检出。(3)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pavAcfb、fbsAbibAcspAsipiagAhylB的检出率为100%,rib检出率为13.3%,bca的检出率为53.3%,cyl E检出率为73.3%;未检测到baclmbscp B这三种毒力基因。(4)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基因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无乳链球菌毒力因子是宿主感染疾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伊犁马赛前HRV(心率变异性)的特点,为评估伊犁马赛前状态及竞技表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伊犁马7匹,测试赛共6场,采集HRV热身前及热身后数值,分析热身前、后各指标差异性及其与竞赛成绩相关性。【结果】伊犁马热身后最低R-R间距、平均R-R间距、最高R-R间距、PNN50极显著低于热身前(P<0.01),Lfnu显著低于热身前(P<0.05);VLF极显著高于热身前(P<0.01),TP显著高于热身前(P<0.05)。热身前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与竞赛成绩极显著相关(P<0.01);频域指标TP、Hfnu、LF、Lfnu、VLF、LF/HF与竞赛成绩极显著相关(P<0.01);非线性指标SD1、SD2与竞赛成绩极显著相关(P<0.01)。热身后时域指标SDNN、RMSSD与竞赛成绩显著相关(P<0.05);频域指标TP、LF与竞赛成绩显著相关(P<0.05);非线性指标SD1与竞赛成绩显著相关(P<0.05)。【结论】马匹1 000 m测试赛热身前、后迷走神经活性占主导地位,是影响伊犁马竞技状态的主要因素。通过HRV变化能有效监控伊犁马热身效果及竞赛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疆昭苏地区伊犁马发情周期内卵泡发育变化规律,分析年龄、温度、膘情对伊犁马母马卵泡发育的影响,为掌握伊犁马母马卵泡发育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康苏马业配种站内,同一草场放牧情况下84匹母马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发情期内卵泡发育,分析对比不同年龄、温度、膘情对伊犁马卵泡发育时长的差异性。【结果】 年龄Ⅱ组TF3-F5显著高于年龄Ⅲ组(P<0.05)。年龄Ⅱ组TF4-5显著高于年龄Ⅲ组(P<0.05)。平均高温对TF1-F2具有显著影响(P<0.05),平均高温Ⅰ组TF1-F2显著高于平均高温Ⅱ组(P<0.05)。平均低温对TF1-F2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平均低温Ⅰ组TF1-F2极显著高于平均低温Ⅱ组(P<0.01)。积温对TF1-F2具有显著影响(P<0.05),积温Ⅱ组TF1-F2极显著高于积温Ⅰ组(P<0.01)。膘情对TF1-F2、TF3-F4、TF1-F5、TF2-F5、TF3-F5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TF2-F3具有显著影响(P<0.05)。膘情Ⅰ组TF1-F2极显著高于膘情Ⅲ组(P<0.01)。膘情Ⅰ组TF2-F3显著高于膘情Ⅲ组(P<0.05)。膘情Ⅲ组TF3-F4极显著低于膘情Ⅰ组(P<0.01),膘情Ⅲ组TF3-F4显著低于膘情Ⅰ组、膘情Ⅱ组(P<0.05)。膘情Ⅰ组TF1-F5极显著高于膘情Ⅱ组、膘情Ⅲ组(P<0.01),膘情Ⅱ组TF1-F5显著高于膘情Ⅲ组(P<0.05)。膘情Ⅰ组TF2-F5极显著高于第Ⅲ组(P<0.01),膘情Ⅰ组TF2-F5显著高于膘情Ⅱ组、膘情Ⅲ组(P<0.05)。【结论】 年龄、温度、膘情均一定程度的影响伊犁马母马的卵泡发育,其中膘情对卵泡发育有极显著影响,体况较差可抑制母马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诱导3T3-L1细胞分化为3T3-L1脂肪细胞,研究不同生物素水平对3T3-L1脂肪细胞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三联诱导法将3T3-L1细胞经诱导分化为3T3-L1脂肪细胞。当3T3-L1脂肪细胞密集后分别采用0(对照组)、0.2、0.5、1 μmol/L生物素处理,分别在12 h、24 h与48 h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K mRNA、GLUT-4 mRNA、FAS mRNA及ACC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在试验12 h时:各试验组GLUT-4、PK、ACC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1 μmol/L组与0.5 μmol/L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与0.2 μmol/L组;在试验24 h时:1 μmol/L组GLUT-4 mRNA与PK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 μmol/L组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0.2 μmol/L组与0.5 μmol/L组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在试验48 h时:1 μmol/L组GLUT-4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 μmol/L 组PK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0.5 μmol/L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5)高于1 μmol/L组,1 μmol/L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 μmol/L组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其它组。【结论】生物素的添加可以提升脂肪细胞GLUT-4、PK、FAS与ACC1 mRNA相对表达量,且当以1 μmol/L浓度作用时对GLUT-4、PK与ACC1提升效果最佳,以0.5 μmol/L浓度作用时对FAS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分离鉴定的443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猪场常用6大类13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采用PCR方法,检测13种抗菌药物相应的4大类10种耐药基因。【结果】 该猪场猪源大肠杆菌对被检的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70.0%,其中对恩诺沙星、链霉素、大观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0.0%以上,对阿米卡星、安普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E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未超过25.0%;多药耐药结果以7~9耐为主,占63.6%。除tetK外,对被检的其他9种耐药基因均有检出,以携带floR(66.4%)和ant(3″)-Ia(66.4%)耐药基因为主。【结论】 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至少对被检的1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且多药耐药情况严重,耐药谱广,耐药基因携带率高,应从基因水平对耐药大肠杆菌进行传播机制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霍城县不同动物粪源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新疆霍城县主要的规模化养殖场分别采集猪、鸡、牛及羊的粪便。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分离出的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通过PCR方法检测相应耐药基因。【结果】不同动物粪源葡萄球菌对被检抗菌药物耐药严重程度依次为猪粪源葡萄球菌>鸡粪源葡萄球菌>羊粪源葡萄球菌>牛粪源葡萄球菌;鸡粪源葡萄球菌及猪粪源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均超过80%。牛粪源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达100%。ermB基因是猪粪源葡萄球菌和鸡粪源葡萄球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林可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是70.8%和93.5%;femA基因是羊粪源葡萄球菌和牛粪源葡萄球菌中检出率最高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结论】新疆霍城县不同动物粪源葡萄球菌对被检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多药耐药情况严重,在养殖过程中应考虑耐药情况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伊犁马赛前安静状态心率变异性(HRV),研究马匹运动能力,为选择优秀运动性能马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4岁伊犁马22匹,进行3 600 m比赛,在赛前采集马匹静态心率变异性指标,将参赛伊犁马按照竞赛用时分为优秀组、中等组、普通组三组,进行不同运动性能赛前HRV差异性分析,分析各项指标与成绩的相关性和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时域指标中,中等组pNN50显著高于优秀组(P<0.05);频域指标中HF、LFnu、HFnu优秀组显著优于中等组(P<0.05),极显著优于普通组(P<0.01);LF/HF优秀组极显著低于普通组(P<0.01),中等组显著低于普通组(P<0.05);TP优秀组极显著高于普通组(P<0.01)。赛前伊犁马频域指标LF/HF与竞赛用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Fnu与成绩呈显著正相关(P<0.05);HF、TP、HFnu与成绩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参加3 600 m速度赛的马匹副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且交感-副交感神经均衡调节的马匹竞赛成绩较好。通过对赛前静态HRV的分析能够有效的选择竞技状态良好的马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补喂不同水平竹叶提取物对泌乳期伊犁马产奶量、乳成分、乳中矿物质及激素的影响,为竹叶提取物在泌乳期伊犁马饲粮中的科学添加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马场同一草场放牧条件下体况相近的24匹母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6匹马,对照组不添加竹叶提取物,试验Ⅰ、Ⅱ、Ⅲ 组分别添加10、20、30 g/d,饲喂周期为56 d。试验期间每14 d测定泌乳期伊犁马8 h的产奶量、乳成分、乳中矿物质及激素。【结果】试验Ⅰ组、Ⅱ组、Ⅲ组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Ⅲ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Ⅲ组乳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和Ⅱ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乳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灰分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灰分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干物质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干物质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Ⅲ组干物质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马乳中C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Ⅲ组(P<0.05);试验Ⅲ组马乳中的雌二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马乳中的雌二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马乳中的孕酮(P)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结论】补喂竹叶提取物可提高泌乳期伊犁马产奶量,改善乳品质,提升乳中钙含量和雌二醇、孕酮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宰后不同时间滩羊肉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从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组角度阐释其机制,为生鲜羊肉的品质保持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6只6月龄健康舍饲滩羊公羊((18.30±1.41)kg),在宰后0.5、3、6、12和48 h取背最长肌,测定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2, 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 2-azinobis-(3- 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2, 2-二苯代苦味酰基苯肼(2, 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N, N-二甲基-对苯二胺(N, N-dimethyl-p-phenylendiamine,DMPD)总抗氧化能力、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组变化。【结果】宰后48 h内,滩羊肉中FRAP总抗氧化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趋势,DPPH、DMPD自由基清除能力和ORAC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宰后48 h滩羊肉中FRAP总抗氧化能力、ABTS、DPPH、DMPD自由基清除能力和ORAC显著高于宰后0.5 h和3 h水平(P<0.05);宰后不同时间点滩羊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与FRA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游离氨基酸有7个,包括邻磷酸丝氨酸(r=0.489,P<0.01)、亮氨酸(r=0.566,P<0.01)、酪氨酸(r=0.596,P<0.01)、异亮氨酸(r=0.374,P<0.05)、苯丙氨酸(r=0.499,P<0.01)、赖氨酸(r=0.375,P<0.05)和精氨酸(r=0.376,P<0.05);其中,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与FRAP、ABTS、DPPH、ORAC、DMPD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蛋白组学鉴定筛选出宰后不同时间滩羊肉中差异蛋白20个,与FRAP显著相关的差异蛋白有12个(P<0.05),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和未知蛋白2与FRAP、ABTS、DPPH、ORAC、DMPD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糖原蛋白1和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与FRAP、ABTS、DPPH、ORAC、DMPD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滩羊肉抗氧化能力的升高与宰后肌肉中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等游离氨基酸的释放有关。宰后初期肌肉中钙蛋白酶抑制蛋白、未知蛋白2等蛋白表达量的下降和糖原蛋白1、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等蛋白表达量的上升与宰后滩羊肉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封育对草地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为该类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玛纳斯县封育3a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季(5月、7月和9月)围栏内外的群落数量特征,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1)与放牧区相比,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短期封育(3a)后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52.55%~91.80%,40.28%~108.75%和44.36%~75.32%(P<0.05),但植物多样性指数对封育的响应较小;(2)5月围栏内外的群落盖度、密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7月和9月(P<0.05),群落高度均显著低于7月和9月(P<0.05),而围栏内外生物量在月际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短期封育(3a)有利于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但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山地草甸毒害草蔓延现状下的合理载畜量,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被特征、毒害草白喉乌头种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在那拉提山地草甸测定不同放牧强度(轻牧13.5只羊/hm2,中牧20.3只羊/hm2,重牧26.3只羊/hm2,极牧33.0只羊/hm2)下绵羊增重量、白喉乌头的种群特征以及草场质量指数状况。【结果】(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可食牧草的生物量、高度、盖度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放牧区可食牧草生物量和草场质量指数比对照区极显著降低了32.2%~70.2%、23.6%~65.7%(P<0.01);(2)白喉乌头重要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且放牧区极显著高于对照的51.5%~114.7%(P<0.01);(3)放牧强度与单位绵羊增重、可食牧草生物量、草场质量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系(P<0.01),但与白喉乌头重要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毒草增生的山地草甸合理的放牧强度为20.0只羊/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体外模拟法优化玉米—杂粕型饲粮的非淀粉多糖(NSP)酶谱,并分析优化的非淀粉多糖酶谱对饲粮养分消化率和育肥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为饲粮高效利用和精准饲养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一在育肥猪玉米—杂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果胶酶6种NSP酶,采用胃—小肠体外模拟法测定体外回肠干物质消化率(IVIDMD);取IVIDMD达到最大值时各NSP酶的添加水平为该NSP酶0编码水平,按照六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体外消化试验,建立IVIDMD与NSP酶添加量的六元二次回归方程,筛选出玉米—杂粕型饲粮最优NSP酶谱(OEC);利用胃—小肠—大肠体外模拟消化法分析测定添加OEC前后饲粮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体外能量消化率(IVGED)和体外消化能(IVDE),以验证OEC的效果。试验二按照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用16头健康、体重相近去势公猪(117.8 ± 1.66 kg),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8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加酶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OEC;在试验开展第18天采用直肠擦拭法采集猪新鲜粪便,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1)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杂粕型饲粮OEC为:纤维素酶1 003 U·kg-1、木聚糖酶18 076 U·kg-1、β-葡聚糖酶1 377 U·kg-1、β-甘露聚糖酶14 765 U·kg-1、α-半乳糖苷酶337 U·kg-1和果胶酶138 U·kg-1;(2)在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OEC使IVDMD由73.44%显著提高到76.26%(P<0.01),IVGED由74.03%显著提高到76.45%(P = 0.01),IVDE由14.97 MJ·kg-1显著提高到15.58 MJ·kg-1P<0.01);(3)在门水平上,共筛选出了12个相对丰度大于0.1%的菌门,其中Bacteroidota(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和Spirochaetota(螺旋体门)为优势菌门,三者之和在组内占比达96%以上;(4)在属水平上,饲粮中添加OEC显著增加norank_f_F082,norank_f_Bacteroidales_RF16_group,Bacteroides(拟杆菌属)和Roseburia(氏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Eubacterium_ruminantium_groupP = 0.083)有增加的趋势,而Oscillibacter(颤杆菌克)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norank_f__norank_o__WCHB1-41P = 0.083)有降低的趋势(P = 0.052)。【结论】饲粮中添加体外法优化的NSP酶谱,显著提高了育肥猪玉米—杂粕型饲粮干物质和能量的体外消化率以及体外消化能,增加了纤维分解菌和产丁酸菌等有益菌在育肥猪肠道微生物中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有害菌的数量,优化了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间燕麦脂肪酶活性的差异机制,分析影响燕麦脂肪酶活性的内在因素,为筛选低脂肪酶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个燕麦主产地的6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脂肪酶活性、营养指标、物理性状及农艺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与燕麦脂肪酶密切相关的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多个燕麦样品按脂肪酶活性分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具有相关性的数据组转化为便于统计分析的综合变量,考察燕麦品种间的脂肪酶活性差异;结合灰色关联度与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得出各品种与理想品种的关联度,并以脂肪酶活性为因变量,拟合得出脂肪酶活性预测模型,筛选低脂肪酶活性优质品种。【结果】脂肪酶活性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5),且脂肪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酶活性、酸值4个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脂肪酶活性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6,P<0.01),且脂肪酶活性越高的品种,其位于31—43 kD的电泳条带所占百分比越大;脂肪酶活性与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P<0.01);脂肪酶活性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37,P<0.01);经灰色关联度分析知白燕18号、迪燕1号与理想品种X0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951和0.883,属于低脂肪酶且高营养品种;经多元逐步回归,仅保留影响显著的容重与蛋白质含量作为自变量,建立脂肪酶活性预测模型Y(脂肪酶活性)=720.274-2.255×容重(g·L-1)+75.761×蛋白质含量(%),P<0.01,R 2为0.658。【结论】不同品种间燕麦脂肪酶活性差异明显,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容重、生育期是燕麦脂肪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灰色关联法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建立的优质品种筛选与脂肪酶活性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燕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并优选出低脂肪酶活性品种。  相似文献   

16.
伊犁马不同部位肉食用品质与脂肪酸组成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伊犁马不同部位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含量,分析不同部位对伊犁马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取9匹1岁伊犁马为研究对象,采集三角肌、背阔肌、臂三头肌、腹外斜肌和臀中肌肌肉样本,分别测定其失水率、熟肉率、剪切力、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计算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熟肉率三角肌极显著低于腹外斜肌(P<0.01),失水率背阔肌和臂三头肌显著低于臀中肌(P<0.05),十三烷酸(C13∶0)含量三角肌极显著高于背阔肌、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P<0.01),二十碳二烯酸(C20∶2)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腹外斜肌(P<0.01),二十碳三烯酸(C20∶3N3)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二十四烷酸(C24∶0)含量背阔肌、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三角肌与背阔肌显著高于腹外斜肌(P<0.05)。【结论】 不同部位伊犁马肉失水率、熟肉率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具有高开发价值的肉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近年来,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肌肉发育中的作用不断被发现,通过探究m6A甲基化酶相关基因,包括METTL3,METTL14,WTAP,FTO和ALKBH5,在牛肌肉组织以及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 SMSCs)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同时分析体外成肌分化过程中m6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为阐明m6A修饰在骨骼肌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m6A甲基化酶相关基因在新生和成年牛不同部位骨骼肌中的表达。随后在秦川牛肉用新品系背最长肌中分离SMSCs,通过生长曲线、免疫荧光和RT-qPCR技术验证SMSCs的增殖和成肌分化功能,使用RT-qPCR检测m6A甲基化酶相关基因在SMSCs增殖期24、36、48、60、72 h和分化第0、2、4、6、8天中的时序表达谱。最后利用LC-MS/MS和Dot blot技术检测SMSCs分化过程中m6...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单栏系统测定个体的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探讨绵羊饲料效率与瘤胃组织形态的关系,为解析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选取出生日龄相近、系谱信息详细、健康状况良好的187湖羊公羔,56 d断奶后转入单栏饲养,过渡期14 d,预饲期10 d,正试期100 d。正试期内所有羊只仅饲喂颗粒饲料,自由采食及饮水,并在80 d和180 d晨饲前空腹测定其体重(body weight,BW)和80—180 d间的采食量(feed intake,FI),计算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中期代谢体重(metabolic body weight, MBW)、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等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于180 d饲养结束后屠宰采集瘤胃腹囊组织1 cm2保存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制作组织切片并观测其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最后将其与饲料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剩余采食量最大与最小的个体每天的剩余采食量之差达0.57 kg。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剩余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r= 0.68)和采食量(r= 0.48)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体重(r=0)、末期体重(r= -0.01)和平均日增重(r= -0.02)无显著相关(P>0.05)。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乳头长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肌层厚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而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无显著相关。不同RFI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瘤胃肌层厚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瘤胃乳头长、宽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RFI组羔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Low-RFI组(P<0.01),肌层厚度显著高于Medium-RFI组(P<0.05);不同FCR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乳头长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肌层厚度和乳头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High-FCR组羔羊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CR组(P<0.05或P<0.01),Medium-FCR组羔羊乳头长度显著长于Low-FCR组(P<0.05);除瘤胃乳头宽度外,不同FI组羔羊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High-FI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肌层厚度和乳头长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I组(P<0.05或P<0.01);不同ADG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ADG组羔羊采食量、剩余采食量、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ADG组,饲料转化率则极显著低于Low-ADG组。【结论】剩余采食量与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等饲料效率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可作为衡量饲料效率的潜在指标。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无显著相关,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对采食量和增重有显著影响,但其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新疆春小麦品种Pins等位变异分布规律,分析不同Pins基因型春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差异,探讨Pins对春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明确籽粒硬度影响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分子遗传基础及机理。【方法】以386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用分子标记检测籽粒硬度Pins,测定品质性状(籽粒性状、磨粉品质、面粉品质、面团特性、淀粉糊化特性等),制作新疆拉面并进行评鉴。【结果】Pins等位变异分布规律:在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中,Pina有2种等位变异,分别为Pina-D1a(占比86.79%)、Pina-D1b(13.21%);Pinb有3种等位变异,分别为Pinb-D1a(64.77%)、Pinb-D1b(32.12%)和Pinb-D1p(3.11%);Pina/Pinb有6种基因型组合,分别为Pina-D1a/Pinb-D1a(58.81%)、Pina-D1a/Pinb-D1b(25.39%)、Pina-D1a/Pinb-D1p(2.59%)、Pina-D1b/Pinb-D1a(5.96%)、Pina-D1b/Pinb-D1b(6.74%)和Pina-D1b/Pinb-D1p(0.52%)。Pins对春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Pina-D1a的籽粒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白度、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均显著高于Pina-D1b;籽粒硬度、黄度(b*值)、面筋指数、峰值时间、8分钟面积、稀懈值均显著低于Pina-D1b。与其他等位变异相比,Pinb-D1a的白度、湿面筋含量,Pinb-D1b的出粉率、黄度(b*值),Pinb-D1p的籽粒硬度、面筋指数均最高且达显著差异水平。与其他基因型组合相比,Pina-D1a/Pinb-D1a的白度,Pina-D1a/Pinb-D1p的籽粒硬度、面筋指数、8分钟面积,Pina-D1b/Pinb-D1b 的淀粉稀懈值,Pina-D1b/Pinb-D1p的籽粒蛋白含量、出粉率、面粉的湿面筋含量均最高且达显著差异水平。Pins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Pina-D1a的拉面手感、粘弹性、总分极显著低于Pina-D1b;Pina-D1b/Pinb-D1p的拉面手感最好,Pina-D1a/Pinb-D1pPina-D1b/Pinb-D1aPina-D1b/Pinb-D1b的粘弹性最高;Pina-D1b/Pinb-D1aPina-D1b/Pinb-D1b的总分最高。【结论】Pina突变会使新疆春小麦胚乳质地变硬、主要品质性状显著升高,促进新疆拉面的拉面手感和粘弹性等性状得到显著改善,最终促使新疆拉面的加工品质(总分)显著提升;Pinb变异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不显著。Pina-D1b/Pinb-D1aPina-D1b/Pinb-D1b是优质新疆拉面小麦品种品质改良中重点选择的基因型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