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颡鱼仔鱼食性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人工孵化的黄颡鱼仔鱼为材料 ,对孵化 2 0d内的仔鱼的食性和生长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仔鱼 2日龄开始开口摄食 ,5日龄全部开口摄食 ,混合营养期为 1~ 4d。仔鱼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体长 8~ 2 2mm的仔鱼由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以寡毛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为主 ,仔鱼昼夜摄食节率变化明显。仔鱼随着体长的增长肠胃饱满指数也逐渐增加。仔鱼的体长生长前期较快 ,后期减慢。体长与日龄的相关式为 :L=0 95 2 8d+4 97(r=0 992 0 )。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曲线为W =6 4× 10 -4L2 2 56(r=0 9797)。  相似文献   

2.
不同开口饵料对鸭绿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枝角类(Moina sp.)、水丝蚓(Limnodrilus sp.)、鲂鱼苗(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鱼苗宝(配合饲料)和枝角类+水丝蚓为开口饵料投喂鸭绿沙塘鳢仔鱼,经13d培育,结果表明:以枝角类+水丝蚓作为鸭绿沙塘鳢的开口饵料,仔鱼的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其平均体重、平均全长和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1.37±8.44mg、12.58±1.11mm和88.33%;其中平均全长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平均体重大于其它各组,与枝角类、鲂鱼苗、鱼苗宝(配合饲料)组差异显著(P0.05);平均成活率高于其它各组,且与各组差异显著(P0.05)。鸭绿沙塘鳢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是枝角类+水丝蚓;其次为鲂鱼苗、水丝蚓和枝角类,鱼苗宝不适合作为其开口料。  相似文献   

3.
选取了6种不同饵料组合对孵化14d上浮开口细鳞鲑仔鱼进行开口饵料试验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经10d投喂试验,结果表明:细鳞鲑仔鱼体长增长及成活率依次为轮虫+枝角类幼体组轮虫组颗粒饵料组螺旋藻组酵母及蛋黄组;经饲养10d后最高体长增加0.45cm,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8%。  相似文献   

4.
鲇胚胎及其仔鱼发育的连续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志刚  石灵  常国亮  王武 《水产科学》2007,26(8):431-435
鲇的成熟卵为典型的多黄卵,为不完全盘状卵裂;水温(24±1)℃时,鲇胚胎发育历时35 h,总积温840~875℃.h;脱膜后第1 d,仔鱼口未形成,2日龄口基本形成,口裂宽(B)与日龄(d)的关系可表示为:B=0.0165 0.3282d(r=0.9756,n=7,P<0.01,2≤d≤8);仔鱼孵出后第3 d开口摄食,仔鱼存在混合营养期,持续时间1 d,仔鱼开口摄食的适口食物为枝角类;发育至8日龄时,仔鱼期结束,此时鲇鳍褶消失,鳍条分化,外形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5.
鸭绿江斑鳜开口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团头鲂仔鱼、枝角类、丰年虫幼体、鱼苗宝A1和鱼苗宝C2作为开口饵料投喂斑鳜仔鱼,经7d培育,结果表明团头鲂组生长最快,平均体长达11.25mm,平均体重达14.85mg.其成活率达52%,和其它组有极显著差异;丰年虫幼体组成活率最高达54%,但生长缓慢.五种开口饵料中,以团头鲂仔鱼最好,丰年虫幼体次之,其均好于枝角类、鱼苗宝A1和鱼苗宝C2.丰年虫幼体可作短时间替代饵料.  相似文献   

6.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枝角类+光合细菌组生长最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4.63±0.075 mg/d和19.02±0.404 %/d;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组合的饵料,仔鱼的成活率最高,为96%;蛋黄组的最终成活率最低,只有34%,且该组仔鱼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水泥池育苗的条件下,对刚脱膜4d的长薄鳅仔鱼,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后期投喂枝角类+光合细菌,以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成长率.  相似文献   

7.
饲养条件下月鳢仔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月鳢仔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仔鱼孵出2d后即开口摄食外界食物,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的比例迅速增加。仔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夜间18~22时摄食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王振宇 《水产养殖》2010,31(4):28-29
<正>从乌鳢人工繁殖的经验看出乌鳢催产孵化较易,但鱼苗培育难、工作量大而细致,特别在仔鱼出膜4~5d,处于混合营养阶段的时候不解决好开口饵料则成活率低,稍有疏忽,前功尽弃,轮虫、小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是乌鳢苗主要开口饵料,它含有  相似文献   

9.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红线虫和大平二号蚯蚓两种活鲜饵料的碎屑对初孵的西伯利亚鲟仔鱼进行开口喂养试验,比较了二者对鲟鱼仔鱼开口期生长效果的影响。在相同水质条件下,分别等量、等次数地投喂两种饵料,喂食45 d后,测定其成活率和增重状况。结果显示,用红线虫开口和用大平二号蚯蚓开口的仔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可以用人工养殖的大平二号蚯蚓替代红线虫作为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但在仔鱼身体增重和体长增长方面二者略有差异,用红线虫开口的仔鱼生长速度好于用大平二号蚯蚓的,这可能是蚯蚓的皮肌囊较厚,粉碎细度不够导致仔鱼摄食率低或消化率较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