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辣椒素类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介绍了辣椒素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特性,并就国内外在辣椒素类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如辣椒素类物质的代谢,不同辣椒品种和不同生长期间辣椒素物质含量的变化等进行了综述.亦简述了辣椒素类产品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介绍了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器官,辣椒素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积累运输,影响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因素,其合成的结构基因及调控基因等。  相似文献   

3.
辣椒由于含有生物碱化合物辣椒素和辣椒素类物质(capsaicinoids)而具有独特的辣味。虽然辣椒素类物质已被证实对人体健康有药理和生理作用,但由于具有辛辣味,使得辣椒素类物质的应用受到限制。在无辣味的辣椒中发现的辣椒素酯类物质(capsinoids)与辣椒素类物质具有非常相近的结构和相似的生物效应。以前的研究表明,p-AMT基因突变与辣椒素酯类物质的产生相关,然而,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合成途径尚未被完全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对F6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以确定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合成机制。在这个群体中,辣椒素酯类物质的产生与否表现出了与具有Pun1位点的基因型植株的共分离。此外,我们筛选了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合成模式,以及在p-AMT突变系中Pun1位点与辣椒素酯类物质合成的相关性。在辣椒种质中,我们筛选到p-AMT基因中PLP结合结构域中的氨基酸取代突变体。隐性pun1基因存在时不合成辣椒素酯类物质,同时还发现p-AMT突变型和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含量之间并无关系。由此认为Pun1基因不仅负责辣椒素类物质合成,同时也控制着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辣椒素类物质的代谢生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述了辣椒素类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生理作用、在辣椒果实中的合成位点、合成途径、分布及辣椒素类物质的积累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辣椒的辣味源于其果实胎座中合成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等生物碱类物质。就辣椒辣味的 遗传特征,影响因素,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进化,辣味性状QTL 定位,Pun1 和pAMT 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辣椒素类物质是辣椒果实胎座中产生的特异辣味代谢产物的总称。辣椒素类物质在辣椒果实中的生物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以苯丙氨酸为前体的苯丙烷途径和以缬氨酸或亮氨酸为前体的支链脂肪酸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主要酶类基因的克隆、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辣椒素类物质代谢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辣椒素类物质的生理作用、结构与性质,辣椒素在辣椒果实中的合成途径、分布及积累特点,以及通过细胞组织培养研究和生产辣椒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不同辣椒基因型辣椒素的积累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4份辛辣型辣椒材料在花后10个时期果肉、胎座和种子的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辣椒素类物质以胎座中最高,果肉次之,种子最少,其中牛角椒类型华椒3号、华椒4号和华椒5号的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在花后40~50d达到最高,朝天椒在花后25d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
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吴智明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225;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510642)—《中国蔬菜》2012(22)辣椒素类物质是辣椒果实胎座中产生的特异辣味代谢产物的总称。辣椒素类物质在辣椒果实中的生物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以苯丙氨酸为前体的苯丙烷途径和以缬氨酸或亮氨酸为前体的支链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中国蔬菜》2012,1(21):20-21
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吴智明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225;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510642)—《中国蔬菜》2012(22)辣椒素类物质是辣椒果实胎座中产生的特异辣味代谢产物的总称。辣椒素类物质在辣椒果实中的生物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以苯丙氨酸为前体的苯丙烷途径和以缬氨酸或亮氨酸为前体的支链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树莓、黑莓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树莓和黑莓是悬钩子属(RubusL.)栽培果树的2大类,近年来树莓、黑莓成为国内新兴的重要浆果。综述了两莓组织培养和基因转化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茎尖、叶片、胚和原生质培养及两莓在基因转化方面的成就,分析了基因型、培养基及附加物、培养条件等对两莓组织培养成苗的影响,并对影响两莓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阐述,最后对两莓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苹果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采样分析及肥料定位试验, 研究了采样时期、品种、砧木、产量、施肥等因素对苹果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苹果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富士、秦冠、红星、金冠、嘎拉等5个苹果品种间的叶N、P、Ca、B、Mn、Z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M9、M26、M7、MM106矮化中间砧(新疆野苹果基砧) 和新疆野苹果乔化砧上, 苹果品种间叶营养元素含量存在差异, M9的K、Fe高而其余元素含量偏低, M26的Mg、Mn、Zn高而K、Fe低, M7的N、P、Cu、Fe、Zn较高, MM106的N、Mn高而K低, 乔化砧的Fe高而Cu、Zn低; 不同产量水平果园间叶营养元素含量不同, 高产果园较低产园N、Mg、Zn元素含量高而P、K含量低; 施肥提高叶K含量效果明显, N次之, P效果缓慢。  相似文献   

13.
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根据有关文献分别从白藜芦醇穴Res雪的发现、化学结构、物理特性、对葡萄属植物及人体健康的作用、作用机理方面作了简要概述,总结了其诱导、取样、测定方法,在葡萄植物体内的分布、动态变化、器官之间含量的相关性,葡萄属植物种间、品种间及葡萄加工品之间的含量差异,并介绍了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几种合成酶,影响代谢的内部、外部因素,对白藜芦醇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果树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果树种质离体保存方面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种子保存,常规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保存方法。超低温保存是一项长期稳定保存种质的方法,能减慢细胞代谢和完全抑制生长,概述了超低温保存的原理、技术要点和主要优点,以及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因素:包括植物材料的性质、预处理、冰冻保护剂种类、降温方法、解冻方法以及解冻后处理等,并对今后果树种质保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云南淡黄花百合花色种内分化明显,居群内具多态性,居群间具多型性.花色呈梯度变异,特别是普洱居群花色变异式样最为丰富.研究认为,花色变异与基因突变、传粉机制等因素有关.花色变异研究为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并为遗传育种提供宝贵素材.  相似文献   

16.
 以东方百合‘星球战士’ (Lilium ‘Starfighter’) 和‘蒂伯’ (L.‘Tiber’) 品种为材料, 采用秋水仙素结合组织培养进行四倍体育种, 从中选育出东方百合四倍体新品种‘红云3号’和‘红云5号’。整体性状优于国外同类二倍体品种, 适应性强, 抗寒, 易繁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荣森 《园艺学报》1990,17(3):177-184
本文概述了中国沙棘属植物4种5亚种的分布、分析测定了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如果汁中的总糖、总酸、维生素C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果肉及种子的含油量及脂肪酸的组成、全果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并分别对各种及亚种的品质及其经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它们的开发利用价值和种质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任英  赵薇  王晓慧 《长江蔬菜》2019,(14):48-51
对近年来蕨菜的保鲜贮藏技术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护色、干燥、保鲜技术,同时对产品研发的类型及工艺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目前蕨菜保鲜贮藏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莲种质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来源的31份莲种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外部形态均呈近球形,赤道面观均为椭圆形,极面观大部分呈三裂圆形,少量种质有近圆形。所有莲种质除都具3条萌发沟外,在5个种质中还首次发现具有散沟的花粉(六沟花粉)。不同种质间花粉形态特征具有差异,尤其是萌发器官和外壁纹饰细部特征的差别,体现了不同莲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可为种质间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鲜食观赏兼用桃新品种‘贺春’和‘咏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春’和‘咏春’是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育的两用桃第4代优系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育成的花果兼用桃新品种。两品种均为重瓣花,花色分别为粉色和红色,花冠大、花径在5.2cm以上、花瓣数分别为27枚和22枚;果实鲜食品质优,平均单果质量分别为131g和118g,风味甜、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11.2%。在北京地区4月中下旬开花,花期持续15d,7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可用于旅游景点、观光果园、插花艺术、庭院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