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前期试验获得的4株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杂交菌株为试材,利用亮蓝-PDA平板显色试验、苯胺蓝-PDA平板脱色试验、体细胞不相容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斑玉蕈木质素降解酶高活性菌株,并鉴定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以期丰富斑玉蕈优良品种.结果 表明:杂交菌株JZB2124031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最高,亮蓝-PDA平板和苯胺蓝-PDA平板可分别出现明显的变色圈和脱色圈,与其它菌株均可产生拮抗反应.15条ISSR分子标记引物具有扩增稳定性,当相似系数为0.75时,22株菌可以划分为九大类,其中杂交菌株JZB2124031独为一类.综上,杂交菌株JZB2124031具有较高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与其它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灵芝是重要的食(药)用真菌,其药用价值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随着灵芝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灵芝菌种混乱的现象。为了明确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以11个灵芝主栽品种为材料,分别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子实体形态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通过菌株间的拮抗反应分析不同菌株间的遗传关系,以明确其亲缘关系,为灵芝生产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3.
桦褐孔菌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其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6个不同地区的桦褐孔菌菌核分离得到的纯菌丝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酶带数目在2~8条,在Rf=0.75、Rf=0.98处所有菌株的酶带都较宽且着色较深,此为桦褐孔菌菌株的特征酶带。进一步采用Fuzzy聚类法进行数量分析表明,菌株间隶属度在[0.250,1.000],当隶属度为0.330时将8个菌株分类。结果显示,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酶谱存在一定的种内及地理分布差异,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菌文化以蕈菌为主体,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认知、利用、开发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有关蕈菌的传说形成了菌文化的萌芽。人类在阶段性的科学认知中,对于菌类的描述、记载以及所形成的故事,使菌文化得以丰富。人类的想象,为蕈菌披上了神秘色彩,使蕈菌文化得以升华。人类有目的地创作使得蕈菌文化融入人类整个文化生活。以蕈菌作文、以蕈菌赋诗、以蕈菌咏歌、以蕈菌绘画、以蕈菌作留史、以蕈菌讲故事、以蕈菌成像。以蕈菌为佳肴、以蕈菌游戏、以蕈菌建产业园、以蕈菌之形美化生活,陶冶性情。蕈菌文化现象与科学认知,是两条并行,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又永不相交的平行轨道。在科学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蕈菌产业相得益彰,得以飞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形态特征和菌丝生长条件,比较大杯蕈和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子实体形态、部分营养成分,并研究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的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主要特征是子实体菌盖白色,盖半球形或伞帽形,后期表面不光滑,有肉质瘤状凸起,菌盖肉质肥厚;菌柄灰白色或黄白色,菌柄短,粗壮;菌褶不等长,分叉;菌盖、菌柄的半纤维素、粗纤维、纤维素的含量低。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生长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果糖、蔗糖、麦芽糖;最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麸皮;最适宜培养温度为27~30℃;最适pH为7。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腔电泳方法,对木耳属8个不同菌株EST同工酶进行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8个木耳品种间EST酶谱谱带及酶活性有明显差异,基本酶带有三条,从联合系数S可知AuP_4与AuP_2、Au003亲缘关系最近,系它们的杂交新品种,AuP_4与AuP_2、Au793、Au9无亲缘关系,与它们同属不同种。  相似文献   

7.
香菇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文留  刘前进 《食用菌》2000,22(1):11-12
蕈菌菌株的选育有自然选育、单孢选育、杂交选育和细胞融合选育等多种方法。在掌握了分离纯化技术之后,用采集到的野生或栽培的蕈菌,用优良型的菌株组织或孢子进行分离纯菌株,而后进行人工栽培,经多次栽培菌株均能重现优良特性。自然选育缺点是成功率低,即菌株不能再现优良特性或优良特性不稳定。单孢菌株选育较适合于同宗结合的蕈菌(如草菇、双孢菇等)。通过挑取单孢子,再经过人工栽培、生理生化研究等,从中选育出优良菌株。单孢菌株选育方法较简便,但工作量大,盲目性亦较大。单孢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细胞融合选育菌株是近年发…  相似文献   

8.
以14株斑玉蕈菌株为试材,采用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营养成分检测,并通过热图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斑玉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农艺性状,以期为斑玉蕈工厂化生产中的菌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斑玉蕈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67 mm·d-1,其中12株成功出菇。斑玉蕈菌株生育期为113~126 d,第一潮菇产量为11.24~88.44 g,生物转化率为11.55%~90.56%。斑玉蕈子实体为簇生型,菌盖颜色分为白色、浅褐色、褐色和暗褐色4种颜色,单个子实体质量为0.70~2.73 g,单株个数为15.67~47.00个,菌盖直径为9.67~17.29 mm,菌盖厚度为3.71~7.76 mm,菌柄长度为40.72~80.29 mm,菌柄直径为5.39~13.69 mm。斑玉蕈子实体含水量为80.46%~93.72%,灰分含量为3.59%~8.69%,总糖含量为156.29~295.11 mg·g-1,纤维素含量为96.29~167.32 mg·g-1,粗蛋白含量为21.98~40.36 g·kg-1  相似文献   

9.
桦褐孔菌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帆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1):14-16
试验对8个桦褐孔菌菌株间的拈抗性、菌丝的生长特性及菌核形成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菌株间差异属于种内或地理分布差异,其中,菌株h_7与h_8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h_4与h_1,h_2。经方差分析表明:菌株h_2的菌丝生长速度、满管时间均明显优于其它菌株,且生长旺盛,抗杂能力强,日均生长速度可达0.72 cm;无光条件有利于菌核形成,栽培袋最适宜的含水量是60%。  相似文献   

10.
在任何形式的蕈菌产业中,蕈菌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无法分割、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无论是依托蕈菌科学发展的蕈菌生产,还是通过生物技术进步开发的蕈菌产品,都需要依靠蕈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追求将草菌生物学知识与蕈菌生产和产品开发的应用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学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的共同目标是促进蕈菌产业的发展,这两者对产业来说同等重要,互惠互利。科研人员与栽培者应该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努力做到相知相助。蕈菌产业的现状是多方协作的结果,产业的未来则需要开展更密切的合作。1994年,世界蕈菌的栽培产量约为490.9万吨,产值约为98亿美元;而蕈菌产品的加工增值达36亿美元。同时讨论开放式蕈菌界的概念和新名词“蕈菌营养药”。  相似文献   

11.
利用EST同工酶鉴定天麻品种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锐 《食用菌》2005,27(4):8-9
目的:鉴定3种天麻品种及其亲缘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三种天麻菌株酯酶(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天麻不同菌株之间酯酶同工酶活性不同,酶谱条带数在4~5条,且具有特征谱带。B、G的酶谱条带数基本相同;R、B、G的酶谱条数依次分别为4条,5条,4条;其中基本酶带有3条;G号菌株与B号菌株的相似度指数为0.89,说明这两个菌株间亲缘关系最近。G号菌株与R菌株的相似度指数为0.75,反映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2.
对7株桑黄(Inonotus sanghuang)开展了菌丝特性、菌丝拮抗、酯酶同工酶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桑黄SH3和SH7菌丝无拮抗现象,且两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联合系数最大,遗传亲缘关系可能相同或非常近,其余菌株间遗传亲缘关系较远;人工栽培SH3、SH6和SH7可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13.
以汉中地区9株天麻萌发菌及天麻花粉种子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ITS序列测定、酯酶同工酶技术和种子拌播等方法,研究了9株天麻萌发菌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促萌效果,以期为天麻萌发菌的种质资源管理与评价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9株萌发菌根据两两拮抗试验的程度不同分为不显著、显著和极显著3类;根据ITS序列的差异分为Mycena sp.和Heydenia sp. 2类;根据酯酶同工酶酶谱条带在80%的相似水平上可分为5类;9株萌发菌与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其中C3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高为(0.30±0.01)cm·d-1,C2菌株的萌发率最高为64.66%±2.89%,C2和C3菌株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2个宾王菇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考查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2个宾王菇菌株共检测出11种酶带类型,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谱带分布呈多样性,同一个取样地区菌株间谱带相似,利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Jaccard距离0.76为切割点将供试菌株聚为3类.结果表明:阜新地区宾王菇菌株遗传资源丰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应用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域(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及拮抗法对河南食用菌主产区香菇栽培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遗传多样性。以收集的41个香菇栽培菌株为样本,两两之间进行拮抗测试分析,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回收、测序,采用比对邻接法(neighbor-joing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个差异菌株拮抗现象明显,其余菌株无拮抗或者拮抗不显著,41个香菇菌株初步分为16个不同菌株及7个不同亚种;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41个香菇品种聚为独立进化的4个大类,即3个不同的菌株和8个不同的亚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 0~0.006 5,与Pleurotus ostreatus(KY962509)种间遗传距离为0.374 0。综上所述,“ITS+拮抗法”结合可以明确区分菌株间拮抗、无拮抗及拮抗不明显现象基因序列的相似度、遗传距离的差异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为香菇品种的鉴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采用RAPD、SRAP两种标记方法分别对6个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分析表明2种方法结果一致,平均每条引物组合产生的条带数分别为20.5和24.5,多态性条带的比例分别为91.4%和78.8%。结果显示,6个菌株间均有遗传上的差异,菌株4号、5号同源性最大,相似系数分别达到了0.981和0.875,说明菌株4号、5号可能是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7.
《浙江食用菌》2012,(4):189-194
综述提出作为食品、膳食补充品(滋补品)和药品的蕈菌利用(产业)金字塔模型。讨论蕈菌产业发展的目的和美好前景。药用蕈菌(MM)和真菌被认为具有126种药用功能,包括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血管,抗高胆固醇血症,抗病毒,抗细菌,抗寄生虫,抗真菌,清热解毒,保肝和抗糖尿病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蕈菌多糖,许多高等担子菌蕈菌的子实体、菌丝体及培养液中含有生物活性多糖。数据显示,有约700种异担子菌纲和同担子菌纲的蕈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蕈菌是不同类型的膳食补充品(DSs)(补品)的优质来源,源于蕈菌的膳食补充品(相对于中药制剂)在安全方面具有以下优点:(1)用于生产膳食补充品的蕈菌绝大多数是商业栽培,非野外采集。(2)食用菌很容易进行无性繁殖,从而易保持性状的稳定。蕈菌的菌丝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便于对其遗传和生化一致性进行追溯检测。(3)其最大优点是:蕈菌的菌丝体可以进行深层培养。讨论不同国家包括美国、欧共体、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引进与控制源于药用菌的膳食补充品的法规和监管措施。提出21世纪药用菌科学发展中应关注解决的数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蕈菌学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蕈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一七○三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当然,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情况。方法:以大杯蕈CTM-1菌株为供试菌株,测定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观察菌落长势,以菌丝生长指数为指标,研究11种碳源、10种氮源对大杯蕈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大杯蕈的碳源谱较宽,在11种碳源中,最适碳源为果糖,其菌丝长势浓密,菌丝生长速率为3.63 mm/d,菌丝生长指数为18.13;在10种供试氮源中,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其菌丝生长速率为3.41 mm/d,菌丝生长指数为17.04;磷酸二氢铵次之,其菌丝生长指数为14.66。结论: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簟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 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 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1703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 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称为放线菌,Yeast 为酵母菌,Rust 为锈菌,Smut 为黑粉菌,Fungus 为真菌。为了与上述微生物名称相适应,拟将mushroom 译成“蕈菌”。笔者认为,蕈菌是指那些具有显著子实体以资鉴别的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