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萱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155-157,165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T213资料、高空观测及地面观测、中尺度气象站资料,对2009年5月25~26日鹰潭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将此次暴雨过程分为2个阶段——冷暖交汇带来的强降水阶段和低涡外围稳定降水阶段。强降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地面中尺度幅合线的存在与维持加强了地面的辐合上升力量,也触发了造成此次过程中的局地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指出了地面辐合线与强降水区的良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水平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工作是确保天气预报准确的重要基础,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等三大原则,使得地面气象数据资料在天气预报过程中发挥出其具备的价值。笔者在下文主要通过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促进天气预报工作稳步高效推进。  相似文献   

3.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2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过程的地面、高空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受高空冷涡及地面冷高压共同影响,出现剧烈降温、大风和降雪天气,高空冷空气的积累和持续补充以及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此次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地面测报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观测、发报以及编制报表,它是气象业务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运行提高了测报数据的上传质量,使得地面测报工作人员的压力减小,更加方便了地面测报发报工作的进行。它实现了观测资料的及时采集、资料传输以及业务应用,在测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很难避免出错,而准确的观测数据会直接影响到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等。主要针对降低地面测报发报错误的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Doppler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发生在天津市的一次春季冰雹过程。结果表明:前倾槽结构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该次过程的大尺度背景;中尺度干线的存在与风暴的发生和移动路径密切相关,风暴在狭小的范围内强烈爆发与干暖盖下沉造成的能量不均匀分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4月23日尉犁县罕见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高压与热低压,以及二者过渡地带形成的地面强冷锋是主要天气地面影响系统,冷空气促使暖空气进入尉犁县,加之地貌影响及充足的沙源,推动了罕见强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城区出现20年一遇强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低空切变、充足水汽、地面倒槽,高低空和地面的系统配合为沈阳地区的暴雨天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次过程动力李崇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26日傍晚到28日凌晨,沈阳全地区出现了大雾天气。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资料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过程属于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2.此次大雾具有雾区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到冷的地面上时,辐射冷却作用在近地层造成了一个薄的饱和逆温层,形成了大雾天气;4.雾的形成过程要求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达到饱和状态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增湿,一种是冷却;5.在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到达时,地面高压带来的下沉冷空气破坏了近地面的逆温层,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26日傍晚到28日凌晨,沈阳全地区出现了大雾天气。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资料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过程属于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2.此次大雾具有雾区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到冷的地面上时,辐射冷却作用在近地层造成了一个薄的饱和逆温层,形成了大雾天气;4.雾的形成过程要求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达到饱和状态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增湿,一种是冷却;5.在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到达时,地面高压带来的下沉冷空气破坏了近地面的逆温层,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0.
潘忠义  钟志勇  李杰 《北京农业》2014,(27):170-17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25-26日葫芦岛地区一次大雾天气的性质、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水汽、动力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雾的性质主要为平流雾。高空弱脊和地面弱高压的控制有效抑制对流的发展,为本次大雾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近地层西南风为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的丰富的水汽条件。探空资料表明,大雾发生过程中,近地层逆温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15:30—19:30安顺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东移、高空急流、低层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静止锋是这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与地面辐合线提供的抬升机制,导致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有非常好的层结条件,包括明显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垂直风切变强度中等(16 m/s),暖平流,"上干下湿";对流单体生成后向东和东南移动,移向与地面辐合线走向有较好对应。  相似文献   

12.
铁岭春季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5月4~5日铁岭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下,由于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使东北冷涡及地面华北气旋东移发展,形成冷暖锋降水。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大连地区春节期间降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27-8529
利用大连机场逐时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等,从天气形势、背景、物理量诊断方面对2010年2月17日发生在大连地区春节期间一次中雪过程天气做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降雪过程是高空槽配合地面冷锋形成的。动力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结构以及上升运动为降雪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来源。低层的水汽辐合以及槽前气流对水汽的输送为降雪提供了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地面加密资料和雷达资料,对费县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冷槽和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强烈上升运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锦州地区一次雨转暴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降水相态转换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5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和东南急流在辽宁省上空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强降雪落区位于急流汇合处,雨雪转换过程中,地面气温和近地层的温度与降水相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6年6月2日安顺中北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高空槽、低涡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为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在安顺市中北部维持时间较长,为安顺中北部暴雨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降水前贵州大气层结处于高温高湿的不稳定状态,850 hPa水汽达饱和,探空图显示贵阳站14:00大气为绝对不稳定状态。EC数值预报对此次过程地面辐合线位置演变预报较准确,为强降水落区提供较准确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6月8日郴州市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槽前及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控制,地面弱冷空气入侵,中低层切变线与地面辐合线触发产生暴雨;低层辐合及中高层深厚辐散引发上升运动;低空西南急流与西南涡扰动成为水汽输送渠道,以积层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降水回波带一直对应地面中尺度辐合线。  相似文献   

19.
孙雨泉  李磊 《北京农业》2011,(36):146-147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结合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的格点资料,对2010年4月20~21日黄冈市的大范围春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非常规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雷达资料分析等对福建高架雷暴和地面雷暴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强对流均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侧辐散区下方,低层均有切变线和急流影响,但高架雷暴的触发系统是中层急流和切变线,地面雷暴则是地面辐合线和底层切变线.地面雷暴造成的强对流灾害天气强于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