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研究无芒雀麦与草原二号苜蓿的混播比例、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苜蓿的生长高度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bt+ct2。苜蓿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在单、混播中分别为W=aebt和W=atb。单播及不同比例的混播组合,其地上生物量结构各异。生物量和叶片集中分布的空间不同。茎/叶、叶面积指在不同数混播小区的数值各异。苜蓿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无芒雀麦。混播较天然草原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增产作用。且混播较单播增产显著。混播区的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总能和可消化能含量均高于单播,而粗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则低于单播苜蓿,但高于单播无芒雀麦。无芒雀麦与苜蓿越冬苗的比例为1∶1,生物量比1∶1(播种量30kg和10kg/hm2)为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2.
以三年生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灌溉梯度[在拔节期水分达到土壤水分下限时进行灌溉,各处理土壤水分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W0)、45%(W1)、55%(W2)、65%(W3),灌水达上限85%田间持水量时停止]和4个施氮梯度[0 kg/hm2(N0)、60 kg/hm2(N1)、120 kg/hm2(N2)和180 kg/hm2(N3)],分析水氮调控对无芒雀麦氮磷钾累积量及累积速率、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在拔节期前养分累积以氮素为主;拔节期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及累积速率在N2W3、N2W0、N3W3和N3W0处理下最高,且以钾素增长最为突出;各养分累积量与累积速率在抽穗期达到峰值,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W3与N2处理最高),并再次以氮素累积为主;磷素累积在无芒雀麦生育期内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偏低。N2W3处理在全生育期内能保持较高的养分累积量及累积速率。无芒雀麦总产量在灌水和施氮后分别提高了24.77%~58.09%和31.10%~85.86%;W3与N...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通过单位面积取样的方法,对新疆伊犁草甸和干旱两种生境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自然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无芒雀麦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潜力。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在两种生境中均以最低的两个龄级占优势。种群生殖分蘖株有3个龄级,营养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均有4个龄级;根茎分蘖节最多繁殖4个世代,最多可存活5个生长季。种群的分蘖株数量、芽数量和根茎长度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冬性苗数量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营养分蘖株和冬性苗数量为1龄>2龄>3龄>4龄,芽数量为0龄>1龄>2龄>3龄。两种生境下,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等构件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4.
三种供水处理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三种供水处理(W1、W2、W3灌溉量分别近似为650mm、580mm、500mm)对河西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第1年的生长状况、株高、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W1下生长速率最大,比W2、W3分别高9.5%和33.3%,初花期生长速率差异较大;随水分供应量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变化呈抛物线形状.地上生物量与水分供应量呈线性正相关;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40cm.W1和W2对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影响差异不明显,但W3的影响显著.同一水分处理下,蛋白质(CP)与脂肪(CE)含量随生育期延迟而减少,粗纤维(CF)含量则增加.在该地区灌溉选择W2处理(灌水580mm),即保持在最大土壤饱和持水量的70%,既能保证紫花苜蓿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较好的品质,又能节约当地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川西北高原乡土植物老芒麦的耐旱性,以野生老芒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分析了苗期老芒麦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为其抗旱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利用其有效防治川西北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沙化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野生老芒麦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增长减缓,根系干重和相对电导率不断上升,相对存活率、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干旱胁迫已对苗期老芒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抑制了生长,并降低了存活率。干旱条件下,为汲取更多水分,老芒麦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部,同时,降低生长高度和叶面积,以促进水分有效运输和防止水分过度蒸发。经耐旱隶属度分析,供试的8份野生老芒麦材料耐旱性强弱顺序为:14-001>14-165>14-235>14-065>14-251>14-115>14-189>14-021。  相似文献   

6.
草本植被过滤带在控制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北方地区其生长易受春季干旱的影响。为了筛选农田氮磷截留草地过滤带适宜草种,本研究通过室内水分控制试验对9个多年生候选草本植物的耐旱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个植物材料的生长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分蘖能力最强,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两个品种生长速度最快;2)干旱胁迫下9个植物材料的分蘖能力和试验初期的茎生长速率受到了限制,因而生物量受到了影响,但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京草1号偃麦草和京草2号偃麦草分蘖数显著高于其它植物。3)干旱胁迫下,京草1号根系长度显著高于对照,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根长与根表面积较对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4)9个植物材料耐旱性能顺序为狼尾草京草2号柳枝稷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京草1号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黑麦草新麦草。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高寒地区的抗旱抗寒无芒雀麦种质,观测了55份无芒雀麦种质在青海省高寒地区,早春田间水分胁迫和变温条件下的种子萌发性能。处理1充足水分(土壤饱和含水量48.63%)+最适温度(25℃),处理2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10.21%)+最适温度(25℃),处理3充足水分(土壤饱和含水量49.22%)+田间变温(-3~18℃)以及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11.03%)+田间变温(-3~18℃)。结果表明:4种处理下,无芒雀麦1号和17号俄罗斯种质的萌发性能适应早春变温和干旱的条件;3号俄罗斯种质在水分或变温单一的胁迫条件下萌发性能优良;8、33、50号俄罗斯种质和53号甘肃种质在变温条件下萌发性能达到对照水平,35号俄罗斯种质高于对照。筛选的8份种质可以用做培养抗干旱或适应变温品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多环芳烃(PAHs),且污泥产量大,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农业利用或堆放会导致土壤和作物的污染。本研究利用污泥和土壤不同配比组合(W0%,泥土比0∶1;W25%,泥土比1∶3;W50%,泥土比1∶1;W75%,泥土比3∶1;W100%,泥土比1∶0)的盆栽试验,探讨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污泥多环芳烃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污泥含量增加对无芒雀麦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明显,而生物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芒雀麦对污泥的耐受性表现良好;无芒雀麦对泥/土组合14种PAHs的吸收总量以W100%处理最高,且对3环、4环多环芳烃的吸收量比其他环数优势明显;在不同泥/土组合处理下,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泥/土14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在W50%、W75%、W100%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以W75%组合去除率为最高,达85.4%。且含有污泥的所有组合对高环芳烃Pyr、Chry、BaA、BbF、BkF、BaP、InP单体的去除优势表现非常突出,均达到80%或90%以上。综合考虑无芒雀麦的生长状况、吸收量及去除率认为,将耐抗性和去除率高的无芒雀麦作为优选植物资源直接用于城市污泥PAHs的修复是可行的,且以泥土比3∶1为最佳修复组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不同无芒雀麦苗期耐盐能力的强弱,本研究选择5份不同株型的无芒雀麦作为供试材料。根据新疆土壤盐碱成分设置中性盐(M盐):NaCl∶Na2SO4∶Na2CO3=1∶4∶0和碱性盐(A盐):NaCl∶Na2SO4∶Na2CO3=1∶1∶8两种处理,于三叶期每盆一次性浇灌2 L电导率(EC)为20 ms·cm-1的盐处理液,CK浇灌等量自来水。处理30 d后测定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丙二醛(MDA)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对13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除Fv/Fm和Fv/Fo外,盐胁迫显著影响其余11个指标,且5份材料间差异显著(P<0.05);5份无芒雀麦的株高、茎粗、分蘖数、地上生物量、根冠比、MDA和脯氨酸含量在不同盐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变...  相似文献   

10.
在土壤缺磷的情况下,施磷肥能促进无芒雀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分蘖数的增加,使叶面积系数迅速扩大,光能利用率及干物质积累率成倍提高,从而提高了无芒雀麦的抗寒性和越冬能力,保证了高产。结果表明,667m2(每亩)的无芒雀麦人工草地施重过磷酸钙10kg做种肥,可使播种当年的产草量较对照高1.7倍,两年合计667m2(每亩)可增产干草330kg。此外,还能以大量的根系贮存于土壤中,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施磷增产幅度大,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求日喀则地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0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种质的17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种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叶片数、地上茎粗、花穗粗的变异系数在30%以内外,地下茎长、花葶粗、根系长、地下茎粗、根系数量、叶宽、叶长、花穗长的变异系数在30%~50%,花葶高、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5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31%,第1主成分与地上生物量有关,第2,3,4主成分与地下生物量有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2类群表型优于第1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结论一致。本研究可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植物通过改变地上和地下器官的功能性状和养分分配响应土壤水分变化。本研究以生长两年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水分梯度(W1:田间持水量的30%;W2:田间持水量的40%;W3:田间持水量的55%; CK:田间持水量的75%),并分析了骆驼刺叶和根的主要功能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分的减少显著降低了骆驼刺的叶、茎、刺、地上、地下生物量(P < 0.05),而对根冠比的影响并不显著(P > 0.05)。骆驼刺幼苗主要通过减小叶面积、增大比叶面积、减小根体积、增加比根长的生长策略响应水分胁迫。初步说明,骆驼刺能利用自身性状间的协同或权衡作用形成不同的适应策略。在所有水分梯度下,骆驼刺将更多的养分分配在根系中,器官间养分含量呈根 > 叶 > 茎 > 刺的规律;地上与地下之间的养分比值和水分变化正相关。本研究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荒漠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物量是评价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草原主要植物个体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可为采用非刈割方法获取较准确的草原地面数据资料提供新方法。通过分析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羊草的主要构件特征(叶片数、叶长宽积、茎粗、茎高和株高)与其个体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并筛选出能较好预测羊草个体生物量变化的构件指标,采用Minitab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利用6月、7月和8月采集的90株和总体270株羊草植物样本,建立羊草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初期、生长旺盛期和生长末期)以及总体样本的个体地上生物量估算方程,并对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叶长宽积和株高相对于其他构件信息能够更好地描述羊草个体地上生物量,方程Y=-0.193+0.009X2+0.011X5(X2为叶长宽积,X5为株高,P<0.01,R2=0.854)为最优羊草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不同磷水平对接种根瘤菌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培方法,以NaH2PO4为磷源,设8个磷水平处理,研究了不同磷水平对接菌"甘农3号"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根瘤菌并且在营养供应充分的条件下,紫花苜蓿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随着营养液中磷水平的增大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各指标出现最大值时的磷水平并不相同。株高和叶片数在磷水平为500μmol/L时最大(P<0.05);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在磷水平为1 000μmol/L时最大(P<0.05);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磷水平为1 500μmol/L时最大(P<0.05)。而根瘤数和根瘤重则随磷水平的增大而一直增大,并在磷水平为2 000μmol/L时出现最大值(P<0.05)。表明紫花苜蓿各器官对磷素的需求量并不相同,并且磷素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磷反而不利于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选取W1-2、W1-3、W4-2、W13-4、W17-1、W28-2、W33-3这7个转胡杨(Populus euphratica)PeDREB2b基因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株系为试材,以非转基因白三叶海发为对照,测定了植株的形态特征和永久萎蔫率,以及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旨在评价转基因白三叶株系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1)部分转基因白三叶株系的叶形、叶色、叶片斑纹及叶片大小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2)转基因株系W1-3、W28-2永久萎蔫率明显低于对照,且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常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3)随着模拟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参试材料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不同程度下降的趋势,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转基因株系W1-3、W28-2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未出现较大波动,且株系W1-3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变化较小。综合分析表明,7个转基因白三叶株系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W1-3W33-3W28-2W1-2W13-4W17-1W4-2,均优于对照白三叶海发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灌溉模式与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在河西地区设置3个种植方式(S:青贮玉米单播;SM:青贮玉米与秣食豆(Glycine max L.Merr)混播;SL:青贮玉米与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 L.Sweet)混播)和6种灌溉模式(W1:6叶期灌溉;W2:6叶期和12叶期灌溉;W3:6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4:6叶期、12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5:6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W6:6叶期、12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SM、SL和S种植下玉米的株高、茎粗和相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SM和SL较S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SM和SL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S;在灌浆期和收获期,W5和W6的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W1;W5、W6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W1,W2和W3。所有处理中,SM-W5获得了最高的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是河西地区青贮玉米适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伤害的缓解作用,以中苜3号和陇中苜蓿为材料,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EBR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150mmol/L 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降低了幼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2)外源EBR可有效的缓解NaCl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3)综合发芽试验、幼苗生长试验,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10-1μmol/L EBR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芽长、胚根长、萌发期幼苗干重,并显著增加了苜蓿幼苗的叶片数、茎粗、株高、主根长、侧根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提高了苜蓿萌发期、幼苗期的根系活力水平,对盐胁迫下苜蓿幼苗的缓解效果最好。说明外源EBR能够促进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EBR在诱导植物抗盐性上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亚热带地区暖季型草坪夏季易受丝茅入侵影响的问题,通过设置4个修剪频次(0~3次·月-1),对取代试验设计形成的5个丝茅侵入量(10%、20%、30%、40%、50%)的细叶结缕草草坪,进行留茬高度7 cm,连续3个月修剪处理后,测定丝茅和结缕草地下和地上相对产量、相对产量和、攻击力、竞争平衡指数等竞争参数,分析丝茅和结缕草的株高、分蘖数、叶数、生物量和根茎比等生长参数,以密度、质地、叶色、均一性、草层高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对草坪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研究修剪频次对不同丝茅侵入量下结缕草竞争力、单株生长及草坪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修剪频次对丝茅和结缕草的地上和地下竞争参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修剪增加了两种植物地上部分的拮抗作用,2~3次·月-1修剪则降低了地下部分的拮抗作用。2)结缕草地上部分受修剪频次和丝茅比例的影响大于地下部分,1次·月-1修剪可提高结缕草地上竞争力,2次·月-1修剪可提高其地下竞争力,修剪频次和侵入量协同作用增加了丝茅对结缕草的根系攻击力。3)修剪频次和侵入量对丝茅和结缕草的后续生长产生显著影响(P<0.05),1~2次·月-1修剪增加了两种植物的分蘖数和叶片数,2次·月-1修剪下结缕草的分蘖数和叶片数增加约40%,丝茅比例≥10%下结缕草生物量降低,≥20%下结缕草分蘖减少,≥30%下结缕草株高增加而叶数减少,修剪频次是影响结缕草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和根茎比的主要因子,丝茅侵入量主要影响结缕草的单株生物量。4)修剪频次主要影响草坪的密度、高度和生物量,丝茅比例主要影响草坪的质地、叶色和均一性(P<0.05),≤10%丝茅比例和2次·月-1修剪下草坪综合质量高于其他处理,草坪质量主要受修剪频次影响,丝茅比例影响次之。5)1~2次·月-1修剪可显著提高受丝茅入侵的细叶结缕草的地上或地下竞争力,促进结缕草分蘖形成,降低草坪高度,提升草坪密度和质地,但修剪无法改变结缕草相对丝茅地上、地下竞争力弱的特点,故控制丝茅侵入量≤10%和2次·月-1修剪是夏季结缕草草坪养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科尔沁沙地燕麦生物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阳  赵力兴  朱铁霞  王琳  高凯 《草地学报》2018,26(5):1168-1172
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不同施氮条件下燕麦(Avena sativa L.)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茎叶比、叶片贡献率、茎秆贡献率、根系贡献率和穗贡献率等相关指标,探讨沙壤土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燕麦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燕麦氮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燕麦株高、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3(375 kg·hm-2)达到最高值,值分别为:90.6 cm,1 878.6 g·m-2,2 341.2 g·m-2;不同施肥梯度之间叶片贡献率、穗贡献率、根系贡献率、茎叶比、根冠比均表现出一定差异,而茎秆贡献率差异不显著;其中,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片贡献率和穗贡献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建议本试验条件下,燕麦最佳追施氮肥量375 kg·hm-2,追施氮肥范围300~45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20.
牧草营养性状与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穆锋海  王梅  陈远其  朱月明 《草业科学》2009,26(10):122-126
利用室外盆栽方法,就8种一年生牧草的株高、生长率、叶质量、叶面积、根长、根质量等营养性状与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采用的8个牧草种类在植株高度、生长率、叶质量、叶面积、根长及根质量等性状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牧草地上生物量分别与植株高度、生长率、叶质量、叶面积和根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根长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各性状与生物量相关性综合分析的结果则与之不同:在多种特征中,只有株高、叶面积和生长率与生物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他性状与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证明,在探讨牧草营养性状与生产力关系时,不仅要考虑单个性状的作用,更要全面考虑多个性状之间的综合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