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两种牧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开展了牧草和污泥微生物对污泥多环芳烃(PAHs)修复的贡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盆栽5个月后,与灭菌污泥相比较,不种植牧草处理的污泥微生物对污泥PAHs的去除率达20.52%,且对不同环数的去除率表现为6环≈4环≈3环5环≈2环。牧草-污泥微生物联合作用对16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可达83.74%(苜蓿)和78.73%(雀麦),比污泥微生物单一作用平均提高了2.96倍,且对6环PAHs的去除效果表现最突出。扣除污泥微生物对PAHs的去除率后,苜蓿和无芒雀麦对污泥PAHs的去除率分别为63.22%、58.21%,比牧草-污泥微生物联合作用平均降低了33.90%,对不同环数的去除率表现为5环PAHs效果最明显。进一步分析牧草和污泥微生物对PAHs修复的贡献可知,牧草因直接吸收去除PAHs的贡献率平均为1.35%,污泥微生物单一作用的贡献率为24.67%,其他可能因牧草-污泥微生物的交互作用、牧草的蒸腾作用及根系分泌物的作用等共同去除的贡献率为79.46%。同时,污泥碱性磷酸酶活性大小顺序呈现出了未灭菌污泥+苜蓿处理(J+M)≈未灭菌污泥+雀麦处理(J+W)未灭菌污泥处理(J)灭菌污泥处理(CK)(P0.05)的结论,与PAHs降解规律表现一致。综上,在牧草和污泥微生物联合修复污泥PAHs的过程中,除了污泥微生物和牧草的单一作用外,牧草-污泥微生物的交互作用、蒸腾等共同作用对去除的贡献占据了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能与约80%的陆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本研究通过构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组合,设置接种AMF和磷添加处理,探讨土壤有效磷水平与AMF互作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体系地上生物量及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接种AMF处理相比,接种AMF处理下紫花苜蓿单播体系地上生物量提高17.59%,无芒雀麦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10.23%和10.26%。施磷处理下,接种AMF对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混播体系中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率大于紫花苜蓿,接种AMF对紫花苜蓿地上竞争率无显著影响,使无芒雀麦地上竞争率降低56.41%。接种AMF使混播体系中紫花苜蓿地上磷吸收量提高66.12%,对无芒雀麦地上磷吸收量无显著影响,缓解了无芒雀麦对紫花苜蓿的竞争排除作用。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构建的(1:1)混播体系中AMF能有效抑制禾草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力,利于豆禾混播体系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苜蓿和谷草以何种比例搭配组合可以较好地发挥它们之间的组合效应,以5只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5×5拉丁方试验设计,将谷草和苜蓿分别以不同比例(0∶100、100∶0、25∶75、50∶50、75∶25)组成粗饲料,与精料补充料以精粗比40∶60组成5种日粮(Ⅰ、Ⅱ、Ⅲ、Ⅳ、Ⅴ),通过尼龙袋法测定日粮主要营养成分的瘤胃降解率。以粗蛋白(CP)和干物质(DM)瘤胃有效降解率EDCP和EDDM作为计算组合效应指数的主要观察测定指标,计算组合效应指数;同时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瘤胃有效降解率EDNDF和EDADF作为对EDDM进行剖分的二级观察指标,揭示组合效应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1)各组EDDM、EDCP、EDNDF和EDADF均随组合中苜蓿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2)以EDDM为指标评定各日粮的组合效应时,Ⅲ、Ⅳ和Ⅴ三组的组合效应指数分别为0.8%、4.0%和3.7%;以EDCP为指标评定各日粮的组合效应时,Ⅲ、Ⅳ、Ⅴ三组的组合效应指数分别为2.5%、3.5%和3.1%,Ⅳ组基于EDDM和EDCP计算的组合效应指数均大于Ⅲ和Ⅴ组,效果最好;3)Ⅲ、Ⅳ、Ⅴ三种日粮中CF(粗纤维)对DM组合效应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101.55%、68.75%和55.41%。  相似文献   

4.
体外产气法评价油菜秆与玉米、豆粕的组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的油菜秆与玉米、豆粕组合对体外瘤胃发酵及其组合效应的影响。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油菜秆与玉米(0%, 15%, 30%)、豆粕(0%, 15%, 30%)组合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探索优化组合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乙酸、丙酸、丁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量相应增加,乙丙比下降。当油菜秆∶玉米∶豆粕为40∶30∶30时,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乙丙比均极显著下降(P<0.01);48 h产气量、潜在产气量、产气速率、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有机物消化率(OMD)均极显著提高(P<0.01)。以48 h产气量、NH3-N、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衡量指标,油菜秆∶玉米∶豆粕为55∶30∶15组合的正组合效应最大(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油菜秆∶玉米∶豆粕为55∶30∶15组合的能氮比例较为合理,瘤胃发酵效率最高,为最优组合,可提高油菜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研究无芒雀麦与草原二号苜蓿的混播比例、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苜蓿的生长高度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bt+ct2。苜蓿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在单、混播中分别为W=aebt和W=atb。单播及不同比例的混播组合,其地上生物量结构各异。生物量和叶片集中分布的空间不同。茎/叶、叶面积指在不同数混播小区的数值各异。苜蓿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无芒雀麦。混播较天然草原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增产作用。且混播较单播增产显著。混播区的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总能和可消化能含量均高于单播,而粗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则低于单播苜蓿,但高于单播无芒雀麦。无芒雀麦与苜蓿越冬苗的比例为1∶1,生物量比1∶1(播种量30kg和10kg/hm2)为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多年生豆禾混播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区,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组成的5种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组合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豆禾混播不同程度提高了草地牧草产量,其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组合的产量最高,与其他混播及单播相比,建植第1年产量提高了4.8%~92.5%,第2年提高了7.9%~134.9%,第3年提高了11.0%~313.6%。2)所有组合的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且随建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并趋于稳定。3)豆禾混播不同程度提高了牧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半纤维的含量与单位面积可消化营养物质产量,"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的品质在所有混播组合中最优。4)通过TOPSIS模型对各处理的产量和品质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显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与理想混播组合的贴合度最高,是适合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推广种植的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组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法研究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及羊草间的组合效应。将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以100∶0,90∶1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10∶90,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筛选出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的最优组合后再与羊草以这11个比例进行组合。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测定24 h产气量、微生物蛋白产量及瘤胃干物质降解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在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的不同比例组合中,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均以70∶30的组合最大,分别为0.69和0.72,极显著高于其他比例的组合(P<0.01),微生物蛋白产量则产生了显著的负组合效应;2)在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的不同比例组合中,多项组合效应指数以比例为70∶30的组合最大;3)在全株玉米青贮花生蔓最优组合(70∶30)与羊草的不同比例组合中, 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均以80∶20的组合最大,分别为0.17和0.18,极显著高于其他比例的组合(P<0.01),微生物蛋白产量则产生了显著的负组合效应;4)在全株玉米青贮花生蔓最优组合(70∶30)与羊草的不同比例组合中, 多项组合效应指数以比例为80∶20的组合最大。综上,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蔓比例为70∶30的组合、全株玉米青贮-花生蔓-羊草比例为56∶24∶20的组合具有最大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区,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组成的5种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组合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豆禾混播不同程度提高了草地牧草产量,其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组合的产量最高,与其他混播及单播相比,建植第1年产量提高了4.8%~92.5%,第2年提高了7.9%~134.9%,第3年提高了11.0%~313.6%.2)所有组合的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且随建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并趋于稳定.3)豆禾混播不同程度提高了牧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半纤维的含量与单位面积可消化营养物质产量,"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的品质在所有混播组合中最优.4)通过TOPSIS模型对各处理的产量和品质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显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与理想混播组合的贴合度最高,是适合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推广种植的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组合.  相似文献   

9.
张永亮  张丽娟  于铁峰  潘东 《草地学报》2019,27(5):1410-1418
本文以三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间作方式对禾草、苜蓿及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均有显著影响;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组合禾草产量、禾豆总产量、禾草产量比和产量稳定性显著高于苜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组合;苜蓿-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组合产量可持续指数显著高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垂穗披碱草组合;豆禾1:1处理苜蓿产量、禾豆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禾草产量比较低(14.67%);豆禾1:2处理禾草产量及禾草产量比(26.02%)极显著高于1:1和2:1处理,但禾豆总产量最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无芒雀麦或苜蓿-虉草2:2混播组合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袁玖  万欣杰 《草业学报》2018,27(2):163-172
为了探讨茴香秸秆、茴香秕壳、向日葵秸秆、向日葵盘、棉花秸秆、棉桃壳6种农作物副产品(秸秆或秕壳)与苜蓿配比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在精粗比30∶70时,精料补充料∶秸秆或秕壳∶苜蓿干草为30∶70∶0,30∶63∶7,30∶56∶14,30∶49∶21,30∶42∶28,30∶35∶35,30∶28∶42,30∶21∶49,30∶14∶56,30∶7∶63,30∶0∶70时的11组饲料组合及8种原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内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AE)。6种秸秆或秕壳共(11×6)+8个原料=74种饲粮组合。结果表明:14%、7%和0茴香秸秆组的效应较大,依次为58.74%,54.18%和77.91%,极显著高于70%、63%和56%组(P<0.01)。茴香秕壳各组的AE均为正值。7%、14%、21%、28%向日葵秸秆组的AE较大,其中7%向日葵秸秆组的AE最大,为124.84%。向日葵盘各组的AE均为正值,7%向日葵盘组的AE值最大,为143.84%。0,70%,7%棉花秆组的AE依次为77.91%,57.76%和54.56%。7%,14%,21%和0棉桃壳组的AE分别为139.05%,100.09%,86.22%和77.91%。结论7%,14%,21%秸秆或秕壳组AE较大,可节省苜蓿干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田实验,研究了连续两年模拟践踏处理对不同坪床配比[河沙(S)∶黄沙(C)=0∶100、20∶80、40∶60、60∶40、80∶20、100∶0(对照)]的国审品种‘阳江’狗牙根运动场草坪坪床物理性质、根系形态、根系空间分布、草坪生长和坪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践踏处理增加了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剪切力,降低了土壤总孔隙度;坪床物理性质的变化虽然降低了‘阳江’狗牙根草坪地下部生长,但是改变了根系形态,促进了根系向深层扩展;根系形态和分布的变化影响了草坪地上部生长和坪用质量,草屑、残茬干重和坪用质量降低而地上部密度增加。与传统的纯河沙坪床比较,混入一定比例的黄沙,降低了土壤紧实度,促进了根系生长和向根系层深处的扩展,提高了草坪地上部密度和残茬干重,增加了草皮的耐磨损性,全面提高了运动草坪的耐践踏性。其中,践踏处理对坪床配比河沙60%黄沙40%的坪床物理性质、根系形态和分布、地上部生长和坪用质量的影响最小。因此,河沙60%黄沙40%为‘阳江’狗牙根最佳坪床配比。  相似文献   

12.
混合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地区藜麦栽培土壤限制问题,研究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及抗性相关酶特性的影响,探讨藜麦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机制,为藜麦在盐碱地的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中性盐(NaCl、Na_2SO_4)和碱性盐(NaHCO_3、NaCO_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出20种混合盐碱条件对藜麦种子进行胁迫,分析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及同工酶表达。结果表明:5种盐碱胁迫均引起藜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降低,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萌发受到显著抑制(P<0.05),对藜麦种子萌发影响较大。A,B处理组各浓度盐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光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均高于CK;C,D,E处理组SOD活性均低于CK,但GR活性在50mmol·L-1盐碱浓度时高于CK。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在盐碱浓度为50mmol·L-1时最高,随盐浓度增加POD活性比CK降低4倍,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盐碱浓度的增加而下降。SDS-PAGE分析发现,盐碱胁迫可诱导SOD,POD,CAT,GR同工酶出现新的条带,但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酶带的表达量降低。上述结果说明,盐碱胁迫抑制藜麦种子萌发,其中Na_2SO_4和NaHCO_3对藜麦种子萌发抑制效应明显。本试验条件下,藜麦的耐盐碱阈值为50mmol·L-1,其中盐碱浓度是影响藜麦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盐组分值对藜麦种子萌发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3.
赵颖  魏小红  李桃桃 《草业学报》2020,29(4):92-101
通过将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HCO3、Na2CO3)按碱性盐比例增加方式模拟出 5种混合盐碱胁迫(pH 7.33~10.39),采用50、100、150、200 μmol·L-1硝普钠(SNP)为外源NO供体对藜麦种子进行处理,分析外源NO对混合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藜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且当混合盐碱溶液pH>9时,藜麦种子在萌发的第7天开始腐烂。各浓度SNP均显著促进混合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中100和150 μmol·L-1 SNP处理效果最佳。A(NaCl∶Na2SO4=1∶1)、B(NaCl∶Na2SO4∶NaHCO3=1∶2∶1)胁迫下施加SNP,藜麦幼苗根长最大增加了74.08%和70.77%,生物量最高增加了1.72和3.97倍。C(NaCl∶Na2SO4∶NaHCO3∶Na2CO3=1∶9∶9: 1)、D(NaCl∶Na2SO4∶NaHCO3∶Na2CO3=1∶1∶1∶1)、E(NaCl∶Na2SO4∶NaHCO3∶Na2CO3=9∶1∶1∶9)胁迫下施加SNP阻止种子的腐烂,根长分别是CK的1.03、0.83和0.60倍,生物量分别是CK的1.13、1.13和0.82倍。随SNP浓度增加,盐碱胁迫下幼苗脯氨酸含量及SOD、POD、CAT、APX活性先增加后降低,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以上结果说明SNP对藜麦萌发生长的调控具有浓度效应,可通过增加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细胞损伤,从而促进幼苗生长。本研究为SNP提高藜麦耐盐碱性和揭示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耕作层土壤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研究退耕还草对土壤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土壤0~20cm速效磷、钾含量均高于小麦地。冰草和无芒雀麦能较好地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老芒麦与无芒雀麦混播(3:1)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无芒雀麦与冰草混播(3:1)可以较好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将多花黑麦草与大豆秸秆以不同比例混合青贮,评价其发酵品质,筛选出适宜的混合比例。试验设多花黑麦草与大豆秸秆的混合比例为10∶0(对照组)、9∶1 (S1)、8∶2 (S2)、7∶3(S3)和6∶4(S4)5个处理。青贮42 d后打开青贮桶,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与大豆秸秆混合青贮显著提高了干物质含量,降低了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的值,其中S2和S3处理的丁酸和氨态氮/总氮值最低。V-Score 评分显示各混贮组的V-Score 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2和S3处理的发酵品质为优等,而对照组的发酵品质为不良。从发酵品质和秸秆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多花黑麦草和大豆秸秆以7∶3的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绿洲区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择适宜在新疆绿洲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品种进行混播,以期确定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的比例和最佳刈割期。通过观测,获取各个混播群落内各组合的产量、营养成分、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等系列参数,运用层次(AHP)分析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1T2(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比例为5:5,刈割期在紫花苜蓿初花期)的综合评价最好,其次为CK1T2(单播,紫花苜蓿初花期刈割)和A1T2(混播比例为5:5,在孕蕾期刈割)综合评价较好,在绿洲区可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籽粒苋与青贮玉米混贮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雅  李峰  高凤芹  徐春城  孙启忠 《草业学报》2016,25(12):119-129
以籽粒苋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7∶3(T2)、5∶5(T3)、3∶7(T4)、0∶10(T5)混合青贮, 60 d后,检测青贮材料的发酵品质以及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并分析乳酸菌多样性,以明确添加玉米对改善籽粒苋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特性的作用,为籽粒苋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籽粒苋单独青贮品质不佳,通过添加玉米可显著降低青贮材料pH和氨态氮/总氮的值,提高干物质和总有机酸含量,当玉米添加比例超过50%时,青贮品质良好。在青贮发酵乳酸菌群演替过程中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决定青贮饲料的乳酸/乙酸,是影响发酵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乳酸球菌中的肠球菌、乳球菌和类肠膜明串珠菌产酸能力强,是青贮发酵的启动菌株,乳杆菌则是青贮稳定期的主要菌群。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中添加小肽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以及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5交叉设计,以底物的精粗比(40∶60、50∶50、60∶40)和小肽的添加水平(0、0.75%、1.50%、2.25%、3.00%)作为两试验因素,试验共1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发酵48 h后采集发酵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日粮精粗比对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NDF和ADF的降解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1.50%和2.25%水平效果较佳。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产气量(GP)和干物质(DM)、粗蛋白(CP)的降解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2)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pH逐渐降低(P<0.01),微生物蛋白(MCP)合成量逐渐升高(P>0.05),且50∶50和60∶40无显著差异。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pH和MCP均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2.25%水平最高。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氨态氮(NH3-N)浓度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挥发性脂肪酸(VFA)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在3种精粗比条件下,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乙酸与丙酸比(乙/丙)和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比例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以1.50%水平时乙/丙最小,乙酸比例最低,2.25%水平时异位酸比例最高。综上所述,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体外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着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精粗比为50∶50和60∶40时效果较好,小肽的添加水平以1.50%和2.25%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