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郑州大学校园5类灰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了不同灰空间类型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并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各灰空间类型对人体舒适程度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校区灰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以底层架空空间、室外连廊的小气候指标为优。  相似文献   

2.
对纯茶园和茶树间作巨菌草茶园的生态环境(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茶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茶园间作巨菌草能有效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说明茶树间作巨菌草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能够促进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宁夏三类温室与其小气候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宁夏三类温室小气候的试验研究表明三类温室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及相对湿度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相同,不同温室结构对温室内光照强度和地表温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较显著,对地面下5cm、10cm、15cm、20cm的温度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羊舍类型及饲养密度对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羊舍类型及饲养密度对山羊主要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舍内小气候环境参数的关系,选择单坡顶漏缝地板半开放羊舍、双坡顶漏缝地板有窗封闭式羊舍和移动式羊舍共3种羊舍以及单坡顶漏缝地板半开放羊舍3个饲养密度组,分别测定所饲养的安徽白山羊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及舍内的部分小气候环境参数。结果显示,移动式羊舍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半开放羊舍组和封闭羊舍组,移动式羊舍组所测的舍内小气候环境参数均较优于其余2组。封闭羊舍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及舍内氨气浓度极显著高于半开放羊舍组和移动式羊舍组(P<0.01)。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羊舍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及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羊舍类型及饲养密度对所测安徽白山羊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各羊舍组别羊群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舍内小气候环境参数的测定数据,研究认为以移动式羊舍内小气候环境较优,更利于羊只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夏季不同绿地类型温湿度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不同树种组成的绿地类型,对其内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定点实时监测,以研究不同绿地类型在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方面差异.结果表明,①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②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乐昌含笑-桂花混交林的增湿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增湿效果较为突出,与降温效果差异相比,5种绿地的增湿效果差异相对较小.③夏季不同绿地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不十分明显,只有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负离子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绿地.④综合相关指数,认为以杉木林为代表的森林型绿地和以无患子-国槐混交林为代表的防护型绿地是夏季对人类较为适宜的绿地类型.  相似文献   

6.
对千岛湖姥山林场6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内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光量子等小气候因子进行同步监测,探讨了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小气候特征以及天然森林群落和人工森林群落在生态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森林群落杨梅茶园和柏木群落下层累计光量子密度分别为454.6μmol·m-2·s-1和424μmol·m-2·s-1...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夏季茶园小气候及提高茶叶产量,以晚春茶为对照,开展夏季茶园遮阴、喷灌单项及组合试验,对夏、秋茶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茶树百芽重、鲜叶产量、折干率进行检测、统计,共获取四批茶17个茶样.试验表明,遮阴对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的影响优于喷灌,喷灌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优于遮阴,(喷灌+遮阴)组合措施对茶园小气候...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地区不同生境小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地区小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和限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为客观定量地认识中度石漠化区域不同生境小气候特点及差异,对典型中度石漠化区域开展实地小气候观测,统计分析不同生境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石面小生境中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均最高,且日变化剧烈;石洞小生境中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均最低,土壤含水量最高,属于小气候最为极端的两种小生境.各小生境中乔灌草群落的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均明显低于藤刺灌草群落,表明乔灌草群落对于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及其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评估的影响,利用HOBO温湿度传感器,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柯郑村通过稻田小气候观测,分析了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并利用水稻高温败育模型评估了该差异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从分蘖至成熟期,稻田的相对湿度比邻近气象站点高8百分点左右;分蘖至抽穗开花期稻田日最高温度比气象站点低1.1℃,灌浆期稻田与气象站日最高温度差异逐步减少,黄熟期后两者差异不大;而分蘖至抽穗开花期稻田日最低温度比邻近气象站低0.7℃左右.此后,随着低温过程的出现,稻田与邻近气象的日最低温度差异在增加,灌浆至成熟期差异达到2.0℃以上.当最高温度低于35℃时,考虑稻田和气象站点温度差异后,估算得到的败育率比直接利用气象台站数据低50%,随着高温指标的增加,该差异在减少.  相似文献   

10.
根据1月份南京地区现代化温室内、外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温室内、外的温度、太阳总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针对不同的室外天气情况,提出了冬季南方现代化温室内小气候调控的建议,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南方地区现代化温室环境调控和作物管理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枣园间作生物学基础与小气候效应。[方法]2009~2011年,在枣园内间作小麦、花生、大豆、大蒜、西瓜、蔬菜等,对照为单一作物种植地,采取固定观测和同步移动观测相结合测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田间小气候因子。[结果]枣树与间作作物之间在光照、肥水方面存在资源利用型竞争关系,但与多种作物在物候期上存在差异,枣树与间作作物在需水、需肥及光照的关键时期也有交错。同时,枣园间作与对照比农田小气候环境变化显著( P<0.05):枣园间作地比对照空气温度降低幅度为0.2~0.7℃、地表温度降低幅度为2.1~2.5℃、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幅度为3.7%~6.8%、风速减低幅度为0.2~0.4 m/s。[结论]该研究表明枣园间作可在中原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对林外和林内小气候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天山生态站2005,2006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温、蒸发量、风向风速、辐射量和照度等因子对天山生态站区林外林内的小气候要素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林内大气温度、土温、蒸发量、辐射强度、光照强度要比林外小,而相对湿度比林外大。利用SPSS(V11.5)软件统计分析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土温和蒸发量的影响比对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绿地可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临安博物馆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测量5 个研究区小气候因子及植物叶面积指数,对小气候因子与人体舒适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水体和山地海拔具有降温增湿的效果;生理等效温度(PET)与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杨-麦复合模式及小麦单作模式(CK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模式内小气候因子、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小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穗长、单穗重、麦粒长、千粒重及产量均显著低于CK模式,但小麦营养成分含量表现不一,其中3 m×10 m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品质要优于CK模式.影响小麦产量性状及产量的主要因子有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及土壤含水量,而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子有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温度;杨-麦复合模式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幅与杨树密度及其配置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杨树与农作物“双赢”,应采用杨树株、行距为3 m×10m的宽行配置方式进行杨-麦复合种植.  相似文献   

15.
肉牛舍温热环境对肉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燕 《农技服务》2014,(10):124-124
众所周知,肉牛舍内的某些环境指标,比如风速、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等对于肉牛的增重以及健康有着很关键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指标也会对肉牛的采食量和利用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掌握肉牛舍的风速,气温以及相对湿度着三项会对肉牛的呼吸率以及肉牛的直肠温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篇文章笔者对肉牛温舍中的环境指标以及肉牛的一些生理指标做了详细的测定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时刻肉牛舍内外的相对湿度和温度这两项指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通风效果在牛舍内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故道滩地不同植被的湿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下游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对杨树人工林、柽柳灌木林、人工草地及裸露农田进行小气候特征的观测,初步得出以下结论:4种土地覆盖类型小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在16:00前后出现一个"V"形变化后保持相对平稳,绝对湿度值则出现"双峰"变化后保持平稳.各植被类型空气相对湿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杨树人工林>柽柳灌木林>人工草地>裸露农田;相对湿度规律为:高度150 cm处<高度80 cm处<高度20 cm.  相似文献   

17.
核(桃)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核桃间作类型:核(桃)麦间作(5m×6m,6m×8m)、核(桃)棉间作(6m×8m)系统中各项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核(桃)农间作系统的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类型中行间各点小气候水平分布也有区别,其中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不同间作类型相比,受光量排列顺序为核(桃)麦间5m×6m〈6m×8m〈CK-1(小麦地),核(桃)棉间作6m×8m〈CK-2(棉花田);同一间作类型内各点受光量排列顺序为中测点〈冠下测点〈冠外测点〈对照;3种间作类型下核桃的平均遮荫度分别为32.3%,22.0%,24.8%;其他小气候因子在不同间作类型间和同一间作类型各点间没有光因子的变化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枣园间作生物学基础与小气候效应。[方法]2009~2011年,在枣园内间作小麦、花生、大豆、大蒜、西瓜、蔬菜等,,对照为单一作物种植地,采取固定观测和同步移动观测相结合测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田间小气候因子。[结果]枣树与间作作物之间在光照、肥水方面存在资源利用型竞争关系,但与多种作物在物候期上存在差异,枣树与间作作物在需水、需肥及光照的关键时期也有交错。同时,枣园间作与对照比农田小气候环境变化显著(P0.05):枣园间作地比对照空气温度降低幅度为0.2~0.7℃、地表温度降低幅度为2.1~2.5℃、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幅度为3.7%~6.8%、风速减低幅度为0.2~0.4 m/s。[结论]该研究表明枣园间作可在中原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田间湿度对油菜菌核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小气候定位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株间相对湿度关系密切。可将油菜开花期株间相对湿度达到88%作为菌核病严重发生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0.
桉-农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桉农间作系统内一年生间作物3个生长阶段的光强、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间作带上的平均光强为42 000~59 000 lx,相对光强达到76.7%~78.8%,减弱幅度<25%,可以满足一年生间作物生长需求;桉农间作系统在低温天气,间作带可增温12.3%~27.9%;在高温条件下,间作系统降温幅度在2.97%~11.6%;并可降低最高地温7.9%;降低常风39%;白天平均相对湿度比对照农地的相对湿度最大提高4.44%,平均提高1.5%.因此,桉农间作具有明显的防风、降温、增湿和保持土壤湿度作用,这对改善间作区田间小气候,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