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气相色谱法鉴别橄榄油掺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青龄 《粮食储藏》2014,43(4):36-38
应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揭示橄榄油脂肪酸特征,并研究其掺入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或精炼橄榄油时脂肪酸的变化规律,为橄榄油的掺伪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橄榄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7种食用植物油的红外光谱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橄榄油的红外吸收光谱在吸收峰的位置及吸光度上均与其他种类的植物油有区别,以3005~3009 cm-1、1117~1121 cm-1处的吸收峰作为种类区分。模拟掺假过程,向橄榄油中掺入其他6种不同比例的低价值植物油后,发现1097、3005 cm-1处吸收峰的峰面积与掺假百分比呈线性关系。此外,对7种食用植物油180℃加热2 h后的红外光谱图进行分析,发现968、1097 cm-1处的吸收峰变化趋势有差异,橄榄油呈上升趋势而其他种类的植物油则呈现下降趋势。掺假橄榄油加热后谱图分析发现3005 cm-1处的峰面积有所降低,但与掺假百分比仍呈线性关系,掺入5%低价油,3400~3650 cm-1区域呈明显增加趋势,据此可以鉴别掺假量低至5%的橄榄油,这为橄榄油的掺假鉴别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破壁的灵芝孢子为原料,研究了超临界CO_2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水酶法对提取灵芝孢子油的影响。结果表明,索氏抽提法提油率最高,超临界CO_2萃取法次之,水酶法最低,但提取的灵芝孢子油中三萜类含量反之,分别为24.45%,25.12%和28.96%。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超临界CO_2萃取灵芝孢子油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CO_2流量20 L/h,灵芝孢子油的提取率可达到24.63%。同时,对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灵芝孢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灵芝孢子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0%。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藤椒油的鉴别和品质控制方法,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藤椒油的分子振动光谱,并与市售品牌商品花椒油、菜籽油、花生调和油的光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藤椒油的红外光谱有7个强吸收谱带和3个弱吸收谱带;拉曼光谱有8个强的拉曼散射峰和3个较强的特征拉曼散射峰,其中波数为1 260 cm~(-1)和1 305 cm~(-1)拉曼谱峰的强度相同,可作为鉴别藤椒油的拉曼光谱特征;藤椒油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中有4个结构的分子振动模式,既有红外活性又有拉曼活性。  相似文献   

5.
袁军 《粮食储藏》2023,(1):37-40
应用气相色谱法对一般菜籽油、低芥酸菜籽油以及掺有一定比例玉米油的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研究了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再辅以其他技术方法或手段加以综合鉴别,从而判定菜籽油中是否掺有玉米油,为检验菜籽油中是否掺有玉米油提供一种简便、可操作性强、准确度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发利用灵芝孢子油资源,对灵芝孢子油进行了抗氧化作用的研究。选用老龄小鼠作为氧化模型,连续40 d给小鼠灌喂灵芝孢子油,灌胃剂量为250,750 mg/kgBW,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10,30倍。然后测定脂质氧化产物、蛋白质氧化产物、抗氧化酶活力、抗氧化物质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MDA含量为6.47 nmol/mL,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的7.76 nmol/mL(p<0.05);高剂量组小鼠的肝组织蛋白质羰基含量为4.97 nmol/mgprot,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的7.08 nmol/mgprot(p<0.01)。灵芝孢子油能有效减少自由基对机体脂质和蛋白质的损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亚麻种籽油脂开发利用价值,采取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种籽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种籽含油量较高,最高可达39.92%,超过36.57%的有5个品种。亚麻籽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其含量均值达99.0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29%~92.25%,均值达89.36%,明显高于棉花籽油、橄榄油和大豆油;其油脂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含量丰富,变幅为42.79%~57.06%,均值为49.51%,表现远高于菜籽油、大豆油、棉籽油、红花籽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则表现仅明显优于红花籽油和棉籽油。相关分析表明,亚麻籽油分与油酸、α-亚麻酸呈负相关,与亚油酸、γ-亚麻酸呈正相关;α-亚麻酸与油酸和亚油酸存在显著负相关;γ-亚麻酸与油酸、亚油酸存在正相关,其中与亚油酸达显著水平;亚油酸与油酸存在负相关。分析可见,亚麻种籽具有适宜含油量和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其亚麻酸含量优势明显,表明优异亚麻种质对于品质育种具有重要价值,对特种食用植物油和相应高脂肪酸保健食品极具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橄榄油与菜籽油的调和比例对花椒油挥发性物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和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IMS)联用技术对7个花椒油样品(纯橄榄花椒油GL、纯菜籽花椒油AJ、花椒油1-9(菜籽∶橄榄=1∶9)、花椒油3-7(菜籽∶橄榄=3∶7)、花椒油5-5(菜籽∶橄榄=5∶5)、花椒油6-4(菜籽∶橄榄=6∶4)、花椒油8-2(菜籽∶橄榄=8∶2))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椒油都有各自的特征峰区域,GL的特征风味物质主要是糠醛、乙酸异丁酯、乙酸乙酯、3-甲基丁醛、正已醇,AJ的特征风味物质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柠檬烯、正戊醇、丙酸、E,E-2,4-庚二烯醛、乙酸-3-甲基丁酯、羟基丙酮、2-庚酮等;根据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发现,与GL风味最为接近的是花椒油1-9,与AJ风味最为接近的是花椒油8-2;GL中角鲨烯含量为2 912.11 mg/kg,花椒油3-7、5-5、6-4、8-2中角鲨烯含量均极显著低于GL(P<0.01);GL中甾醇含量为1 427.56 mg/kg,花椒油5-5、6-4、8-2中甾醇含量均显著高于GL(P<0.05);6个橄榄花椒油样品中的α-生育酚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可见,花椒油中的挥发性物质、营养成分与菜籽油-橄榄油的调和比例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菜籽-橄榄花椒调和油的调和比例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比例菜籽油和棉籽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为食用油的掺假甄别提供参考.利用甲酯标样定性、面积归一法定量,根据一些特定脂肪酸含量与棉籽油添加比例的相关性方程,判定菜籽油中所掺棉籽油比例,准确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栽棉花品种的棉籽油资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棉花品种棉籽油脂肪酸含量与组成的差异。【方法】以收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2份棉花品种的棉籽为试验材料,采用索氏法提取种子中粗脂肪,并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最后通过聚类分析等分析脂肪酸组成与棉花品种和产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棉籽仁脂肪总含量在188.4~302.8 mg·g~(-1),平均为249.52 mg·g~(-1)。棉籽仁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104.88~180.68 mg·g~(-1))、棕榈酸(41.53~69.77 mg·g~(-1))、油酸(28.29~48.86 mg·g~(-1))和硬脂酸(3.56~6.8 mg·g~(-1));各品种脂肪酸含量具有差异。聚类分析表明,棉籽脂肪酸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与产地具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棉籽脂肪酸总含量以及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高的材料,明确了82份种质资源的棉籽油分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棉花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徐州142及其无绒无絮突变体不同发育时期棉子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含量的测定,分析棉子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的积累模式。发现2个材料的棉子从开花后20 d到成熟这一阶段脂肪积累呈上升趋势,其中成熟种子含油量达到最高,且无绒无絮突变体材料各时期棉子脂肪含量都高于野生型。2个材料棉子发育过程中先后有8种脂肪酸成分出现,其中成熟棉子中油酸(C18:1)与亚油酸(C18:2)含量占脂肪酸总含量的72%左右,是棉子脂肪酸的重要组分。对棉子发育过程中各脂肪酸组成含量做相关分析发现徐州142中C18:1与C18:2呈一定正相关但不显著,而突变体材料中则呈极显著正相关。棉花的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基因(Gh LPAAT1和Gh LPAAT2)在不同发育时期棉子中的表达水平与棉子脂肪积累趋势基本一致,推测其参与了棉子脂肪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食用植物油中掺兑棕榈油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纯正棕桐油的脂肪酸组成,得到棕桐油中含有特征脂肪酸--癸酸,根据癸酸甲酯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作为掺入棕榈油定性、定量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几种因素对灵芝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芝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102-104
该文研究了灵芝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为灵芝孢子药用成分的提取及孢子育种奠定基础。采用玻片压片培养法计算孢子萌发率。着重研究了灵芝孢子在不同温度、pH、氧气以及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灵芝孢子在28℃、pH值5、供氧、黑暗条件下培养48h萌发率可达70﹪;0.1mg/ml浓度范围的MgSO4、CaCl2、FeC13能促进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一种快速且准确鉴别不同种类植物油的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4种不同种类植物油样品的低场核磁弛豫特性,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低场核磁弛豫特性数据.结果表明: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CPMG脉冲序列测定山茶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4种植物油横向弛豫时间T2;T2谱包含许多样品内部的信息试验结果,仅通过分析T2谱的方法不能快速直观地同时辨别4种植物油,而通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处理低场核磁共振T2谱数据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对4种植物油进行识别.该方法可为4种植物油的鉴别及市场监督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在植物油脂合成中起关键作用,其活性高低与植物含油量显著相关。为探明油葵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HaDGAT2)的功能,本研究以‘新葵杂5号’为试验材料,从油葵中扩增HaDGAT2基因序列并构建酵母穿梭表达载体pYES2-Ha DGAT2,将重组载体转入酿酒酵母INVSc1后提取酵母总脂肪酸,甲酯化后GC-MS分析。结果显示,在酿酒酵母中可成功诱导HaDGAT2基因,且转HaDGAT2基因酵母中棕榈油酸(16:1)和油酸(18:1)含量与对照相比得到提高。结果表明,HaDGAT2基因在调控油脂合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HaDGAT2基因在油葵根、茎、叶、花、子叶和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都有表达,且在开花后31天的种子中表达量高,说明该基因表达无组织特异性,在油葵种子油脂积累后期起关键调控作用。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油葵油脂和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为今后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提高并改良葵花籽油的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G. Ishikawa    H. Hasegawa    Y. Takagi  T. Tanisaka 《Plant Breeding》2001,120(5):417-423
Sixty soybean cultivars from Japan and the USA formed five maturity groups (IIb‐Vc) based on number of days from sowing to flowering and number of days from flowering to maturity. Highly significant intervarietal differences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found in all the maturity groups, especially in IIc. Stearic and oleic acids showed a larger variation than palmitic,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total variation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depended mainly on the desaturation levels from oleic to linoleic acid. Three cultivars exhibiting uniqu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together with a standard cultivar, were examined for the contents of the five fatty acids, as well as crude oil at eight seed‐filling stages. For all four cultivars, it was found that crude oil content increased sigmoidally with advancing filling stage, and that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palmitic,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crude oil. However,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stearic acid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rude oil and divided the cultivars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For oleic acid, only the cultivar ‘Aburamame’ showed a rapid increase in proportion with advancing filling stage, although not differing markedly in accumulated content from the other cultivar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alysing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fatty acids could explain the latent genetic variation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oybean seeds.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海南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生长时期赤芝中多糖和三萜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蒽酮显色,在625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分析多糖含量;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香草醛显色,在55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分析三萜含量。不同来源的赤芝多糖和三萜含量不同,霸王岭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最高,为1.59%;尖峰岭野生赤芝的三萜含量最高,为0.87%;其中同一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的赤芝,多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尖峰岭和五指山赤芝的三萜含量差异显著(P<0.05);相同生长环境不同产地的赤芝相互间的多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尖峰岭和霸王岭野生赤芝三萜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长时期的赤芝,多糖和三萜含量在菌蕾期和成熟期处于较高水平,衰退期明显下降。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均超过野生赤芝,野生赤芝的三萜含量相对更高;赤芝中的多糖和三萜含量在前3个时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成熟期为最佳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