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哺乳动物卵巢中有数量丰富的腔前卵泡,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从开始尝试分离至今已经获得试管后代,为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文章简要地综述了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方法,主要讨论了血清、生殖激素等培养液添加成分对小鼠腔前卵泡培养的影响及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牛卵巢卵泡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酶)和碱性磷酸酶(AP)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活性变化及其在卵泡内的定位。旨在探讨这两种酶的活性同卵泡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数量与AP和G-6-P酶活性阳性反应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酶活性阳性反应有腔卵泡数量多于腔前卵泡;但G-6-P酶活性阴性反应卵泡显著多于阳性卵泡,说明AP活性强于G-6-P酶。腔前卵泡酶活性位置主要在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上,而有腔卵泡酶活性位置主要在内膜细胞上。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胚胎移植、体外受精、核移植、转基因等胚胎工程技术在理论和生产应用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所有这些技术是建立在具有完全发育能力的卵母细胞的基础之上的.大量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是这些技术的限速步骤之一.目前采用的有腔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超数排卵,不能提供充足的卵母细胞以支撑胚胎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绝大多数以无腔的形式存在于卵巢皮质内,有腔卵泡所占比例不到1%,屠宰场屠宰羊只后的卵巢内含有大量的腔前卵泡.如果建立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体系,获得大量的具有成熟和受精能力的卵母细胞,一方面将会最大限度地挖掘保存卵巢上遗传资源;另一方面将极大的促进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有利于研究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4.
卵巢大小及发育状况与牛腔前卵泡采集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简单机械分离法处理了 12 7枚成年牛卵巢。结果显示 ,在外观正常的卵巢中 ,腔前卵泡的采集数量与卵巢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 ,而有无黄体与腔前卵泡的采集数量无明显关系 ;卵巢上不同大小的可见卵泡的数量和分布与腔前卵泡的采集量有关。卵巢上可见卵泡分布均衡 ,大、中、小卵泡均有分布 ,小卵泡不过多以及无大卵泡 ,但中、小卵泡较多的 ,无论是否有黄体存在 ,均可获得较多腔前卵泡。而卵巢表面脂肪化、卵巢充血、有弥散性片状黄体及幼稚卵巢的 ,则腔前卵泡分离很少或几乎分离不到  相似文献   

5.
许多年以来,国内动物繁殖工作者一直从事繁殖控制机理的研究,致力于发展繁殖操作技术。最近几年,繁殖新技术的研究突飞猛进,出现了体外受精、克隆、转基因和性别控制技术,来提高具有高遗传价值动物的繁殖力及其生产效益。这些新技术在体外操作都需要卵母细胞,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可用卵母细胞,大大地限制了这些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卵巢上除了少数大腔卵泡卵母细胞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小腔卵泡卵母细胞和腔前卵泡卵母细胞,这些小腔和腔前卵泡卵母细胞是提供体外操作所需的成熟卵母细胞的潜在来源。本研究目的在于开发卵巢上的小腔卵…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牛腔前卵泡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径约100μm牛腔前卵泡在无血清下体外培养15d。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培养前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微绒毛短小,分布均匀。胞质内细胞器致密而均匀,线粒体多为长或圆形,嵴较少,高尔基体、脂滴稀少,未见有皮质颗粒出现。培养6d时,微绒毛略变粗长,但数量减少。胞质内细胞器,由近核分布向胞质中央区转移,线粒体形态丰富,基质电子密度极高。培养15d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微绒毛增多,变长,斜向或垂直插入已经形成的透明带中。线粒体增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胞质中区有溶酶体样物质及零星的皮质颗粒出现。电镜研究表明,体外培养与体内正常发育腔前卵泡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随着胚胎工程技术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对胚胎数量、质量要求都在增加。超数排卵、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等增加了卵母细胞利用率,但卵巢内大腔卵泡非常有限。因此小腔卵泡作为一种巨大的卵母细胞来源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研究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发育机制,有利于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发育力。  相似文献   

8.
旨在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揭示NAC对不同直径卵泡来源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果的影响,解析其对氧化还原平衡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收集猪卵巢上大腔(4~6 mm)、中腔(2~4 mm)、小腔(1~2 mm)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在以上3种卵泡来源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均分别添加0、1、2、4 mmol·L-1浓度的NAC处理,评价卵丘扩展指数、第一极体排出率等成熟指标,检测卵母细胞中ROS水平、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NAC处理对大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卵丘扩展指数和ROS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对大、中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无显著作用(P>0.05);而适量浓度的NAC(2 mmol·L-1)处理可显著提高中、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卵丘扩展指数(P<0.05),降低ROS水平(P<0.05),提升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P<0.05)。同时,NAC处理对大、中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中的GSH含量和抗氧化基因SOD、CAT...  相似文献   

9.
随着克隆与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成熟卵母细胞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获得形态完整、功能正常的卵母细胞是科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卵泡是卵巢上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卵母细胞的生存载体。卵泡的正常发育是获取成熟卵母细胞的关键。尽管哺乳动物卵巢中含有大量的卵泡,但大部分卵泡会随着卵泡发育而闭锁退化,仅有极少部分成熟排卵,因此只能获得极少量的成熟卵母细胞。为了了解牛卵泡的体外发育进展,文章对牛卵泡发育的基本过程、体外培养发展简史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拟为牛卵泡体外发育的研究提供全面视野。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卵巢中含有大量的腔前卵泡,但是在发育到有腔卵泡前大约99.9%的卵泡都走向闭锁、退化,这无疑是动物繁殖领域内巨大的浪费.卵母细胞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动物克隆和转基因等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卵母细胞来源十分匮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制约性因素,无疑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技术为其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海军 《猪业科学》2001,18(1):30-31
哺乳动物卵巢中绝大多数卵母细胞以无腔形式存在,有腔卵泡所占比例很少。通过建立腔前卵泡的培养体系,获取大量的具有成熟和受精能力的卵母细胞,将极大地促进体外受精、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并有利于研究卵泡和卵母细胞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卵巢中绝大多数卵母细胞以无腔形式存在,有腔卵泡所占比例很少。通过建立腔前卵泡的培养体系,获取大量的具有成熟和受精能力的卵母细胞,将极大地促进体外受精、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并有利于研究卵泡和卵母细胞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前 ,动物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 ,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已建立的培养体系可成功地使腔前卵泡发育到有腔阶段 ,猪、山羊等已可实现腔前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体外受精并发育至囊胚阶段。但有关腔前卵泡体外成熟的机制仍不明了。本文通过对体内发育与体外培养之卵泡及其卵母细胞超微结构进行比较 ,从微细结构上客观评定体外培养卵泡的形态、活力、代谢状况及功能完整性 ,界定体外生长卵泡所处发育阶段 ,从而为确立和完善腔前卵泡体外培养体系并最终选择高质量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1 体内发育卵泡及其卵…  相似文献   

14.
牛腔前卵泡的机械分离与采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建立了皮肤移植刀切割、剪碎、分级过筛的牛卵巢腔前卵泡体外分离技术 ,分离出了在直径 6 0~180 μm的不同大小的腔前卵泡 ,提高了腔前卵泡的回收效率 [5 7.2 3± 10 .2 1(个 /h) ,n =2 0 ]。  相似文献   

15.
AREG对绵羊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双调蛋白(AREG)对绵羊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的影响。本研究从屠宰场绵羊卵巢上采集小腔和中腔卵泡的卵母细胞进行试验,利用自发荧光检测卵母细胞的NAD (P) H和FAD++水平,利用JC-1检测卵母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两种来源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后,比较其卵丘扩展指数(CEI)、第一极体排出率(MII%);比较AREG、AREG+GDF9、AREG+BMP15、AREG+GDF9+BMP15、GDF9+BMP15对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CEI、MII%及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检测了AREG+GDF9+BMP15对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NAD (P) H和FAD++水平及其受精后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前,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和FAD++水平均显著低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P<0.05);体外成熟培养后,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CEI和MII%均显著低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P<0.05)。与对照组相比,AREG+GDF9+BMP15显著提高了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CEI、MII%和线粒体膜电位(P<0.05),且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组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AREG+GDF9+BMP15显著提高了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NAD (P) H和FAD++水平(P<0.05),且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成熟液中添加AREG+GDF9+BMP15可以明显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43.79±3.69)%、(28.54±4.31)%和(78.99±1.12)%、(47.46±2.50)%,P<0.05),而且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表明,绵羊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代谢水平及IVM质量较低, AREG在GDF9和BMP15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显著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代谢水平及IVM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水牛小腔卵泡分离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分离方法和酶作用的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的卵巢表面状态等因素对水牛小腔卵泡分离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有效的水牛小腔卵泡分离体系。结果发现,采用机械与酶结合的方法分离水牛小腔卵泡时,平均每个卵巢获得5.64个小腔卵泡,显著高于机械法分离平均每个卵巢获得的3.12个小腔卵泡数(P<0.05);当胶原蛋白酶作用12或15 min,每个卵巢平均获得的小腔卵泡数均显著高于5和10 min处理组(P<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当消化时间延长到20 min时,卵泡膜被酶消化而破裂,没法分离到小腔卵泡;从表面小于2 mm卵泡且无黄体的卵巢分离获得的小腔卵泡平均数显著高于表面无可见卵泡且有黄体的卵巢组的平均数(7.50和2.25,P<0.05)。以上结果表明,选用表面无小于2 mm卵泡且无黄体的卵巢,采用机械与酶结合的方法,酶作用时间为12~15 min分离水牛的小腔卵泡,可获得的小腔卵泡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6月龄和6月龄以上的两组兔分别采用机械法和酶结合机械分离法进行腔前卵泡体外分离,结果表明:正常卵泡比机械法极显著高于酶结合机械法(P<0.01);平均每个卵巢所得卵泡数为酶结合机械法极显著高于机械分离法(P<0.01);年龄对腔前卵泡回收率影响较大,6月龄高于6月龄以上者.  相似文献   

18.
试验探索1种利用瘘管进行牛活体取卵的方法,通过瘘管将卵巢拉出体外,获取卵母细胞。结果显示,试验牛两侧卵巢均位于骨盆腔内,离瘘管口较远,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囊肿。在未进行超排处理的前提下,右侧卵巢吸取3针,获得1个卵母细胞;左侧卵巢吸取6针,获得2个卵母细胞。研究表明,通过安装瘘管的形式可以获取卵母细胞,但易引起卵巢囊肿。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双调蛋白(AREG)对绵羊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的影响。本研究从屠宰场绵羊卵巢上采集小腔和中腔卵泡的卵母细胞进行试验,利用自发荧光检测卵母细胞的NAD(P)H和FAD~(++)水平,利用JC-1检测卵母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两种来源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后,比较其卵丘扩展指数(CEI)、第一极体排出率(MII%);比较AREG、AREG+GDF9、AREG+BMP15、AREG+GDF9+BMP15、GDF9+BMP15对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CEI、MII%及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检测了AREG+GDF9+BMP15对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NAD(P)H和FAD~(++)水平及其受精后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前,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和FAD~(++)水平均显著低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P0.05);体外成熟培养后,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CEI和MII%均显著低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P0.05)。与对照组相比,AREG+GDF9+BMP15显著提高了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CEI、MII%和线粒体膜电位(P0.05),且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组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AREG+GDF9+BMP15显著提高了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NAD(P)H和FAD~(++)水平(P0.05),且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成熟液中添加AREG+GDF9+BMP15可以明显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43.79±3.69)%、(28.54±4.31)%和(78.99±1.12)%、(47.46±2.50)%,P0.05),而且与中腔卵泡卵母细胞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表明,绵羊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代谢水平及IVM质量较低, AREG在GDF9和BMP15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显著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代谢水平及IVM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20.
牛腔前卵泡的简易机械分离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两种机械法分离牛腔前卵泡。方法一 (M -1) ,皮肤移植刀切割、剪碎、过滤镜下直接捡卵法。方法二 (M -2 ) ,皮质片剪碎、离心、悬浮、过滤镜下捡卵法。M -1平均每卵巢采卵数为 46 9个± 18 2个 ,M -2为 6 8 4个± 12 5个 ;处理时间M -1为 2 5 4min± 6 7min ,M -2为 46 3min± 16 8min ,两种方法采集腔前卵泡数量及处理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平均每小时采集卵泡数分别为 99 5和 87 2个 ,M -1多于M -2。两种方法获得腔前卵泡大小分布规律也有明显差异 ,M -1采集腔前卵泡直径为 6 0~ 15 0 μm ,绝大部分是次级卵泡 ,而M -2获取腔前卵泡则偏小。总的看来 ,M -1处理时间短 ,回收效率高 ,方法简便 ,且分离卵泡直径较大 ,适于体外培养 ,是机械分离牛腔前卵泡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