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商豆1310是由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以豫豆22号作母本,商8653作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在2015—2016年国家黄淮海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南片B组)中,平均产量3356. 63kg/hm2,生产试验产量3025. 35kg/hm2,均居试验第1位,并于2017年分别通过国家及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淮海南部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2.
2011年黄淮海(北片)德州点夏大豆区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黄淮海(北片)德州点夏大豆区域试验鉴定了中黄45等14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及生产能力,确定了中黄45、冀09B2、中黄46、鲁97013-1等4个品系其适应性、丰产稳定性及抗逆性等均达到试验要求,建议进行生产试验鉴定或审定。中作06-875等7个品系建议继续进行第2年区域试验,晋大78等3个品系建议推出试验。  相似文献   

3.
2011年黄淮海(北片)德州点夏大豆区域试验鉴定了中黄45等14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及生产能力,确定了中黄45、冀09B2、中黄46、鲁97013-1等4个品系其适应性、丰产稳定性及抗逆性等均达到试验要求,建议进行生产试验鉴定或审定。中作06-875等7个品系建议继续进行第2年区域试验,晋大78等3个品系建议推出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夏大豆品种,明确品种的应用价值及推广范围,为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参试品系(种)4个,与对照种"桂夏1号"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设7个试点,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连续两年。【结果】参加本周期广西大豆区域试验的桂1303,桂14-2和粤夏2013-1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都在3%以上,增产点次都在60%以上,其中粤夏2013-1的脂脂肪含量22. 65%,属于高油品种;粤夏2013-2粗蛋白含量44. 2%,属于高蛋白品种,达到优质大豆标准,区域试验增产4. 5%,生产试验增产6. 4%,产量、品质、抗性结果均达标,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桂夏1号",通过广西夏大豆区试。【结论】四个参试种中桂1303、桂14-2、粤夏2013-1和粤夏2013-2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种"桂夏1号",可供广西各地引种、试种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石豆4号为高油高产夏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40.02%,脂肪含量22.11%。2007~2008年参加河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82.8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63.3kg/hm^2。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大豆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应用DTOPSIS法对2010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南片A组)约16个参试品种的11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与各品种的实际表现十分一致,比单纯用产量对参试品种进行评估更具有科学性。该方法具有计算简便、结论明确等优点,可作为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高蛋白杂交大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99071测交组配杂交组合。该杂交组合2007~2008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666.85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81%;2009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80.10 kg/hm2,比对照增产0.79%。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5.12%,粗脂肪含量18.10%,属高蛋白杂交大豆。该品种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早中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8.
对6个夏大豆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桂0238-1、桂0238-2两品种比对照品种华夏1号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综合性状较好,建议进入生产试验;南农701、贡秋豆370-1、粤夏07-1、粤夏07-3建议继续参加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4年以蒙91-413为母本,郑909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然后通过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552.5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9.18%。2004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43.4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13.73%。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2.91%,脂肪含量20.22%,生育期102 d,最佳种植密度为21万~27万株/hm2。皖豆26号是一个早中熟、高产、抗倒伏夏大豆新品种,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作夏大豆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0.
1982~2008年广西夏大豆良种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西夏大豆良种区域试验开始于1982年,每3年为一个周期,至2008年已完成九个周期的区域试验,共鉴定了41个夏大豆品种,评选出桂夏1号、桂夏2号等优良品种12个,其中桂夏1号(桂89-10)、桂夏2号(桂97-155)、桂夏3号(桂M32)和桂夏4号(桂GF-21)等4个品种先后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或登记。文章介绍了广西夏大豆区域试验对参试单位及人员、小区设计、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记载项目、收获、脱粒、测产、考种、产量分析等的要求,并对九个周期的试验评比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皖豆2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方法]皖豆2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6年以濮90-1为母本,宝92-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和海南加代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和试验示范情况。[结果]皖豆28参加2005~2006年国家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455.6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4.42%,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抗倒伏。该品种生育期107 d,单株有效荚数35.2个,百粒重22.1 g,籽粒蛋白质含量45.83%,脂肪含量19.94%,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27.0万株/hm2,在中高肥力田块易获高产。[结论]皖豆28是高产、大粒、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适宜在黄淮海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2.
杂优豆1号(代号HS9816)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7年以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016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2004年10月29日已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继吉林省农科院育成世界上第1个杂交春大豆后又一个通过正式审定、可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大豆杂交种,也是世界上第1个杂交夏大豆。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中豆20增产15.37%,  相似文献   

13.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皖豆24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皖豆 2 4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以 (山东 85 0 2×南 88-2 17)× (蒙 84-2 0×阜 812 8-1)通过有性复合杂交选育的高产、大粒、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 2 0 0 1~ 2 0 0 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2年平均产量 3 0 44 .1kg/hm2 ,比中豆 2 0 (CK)增产 7.17%。2 0 0 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2 992 .2 0kg/hm2 ,比中豆 2 0 (CK)增产 9.5 5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 ,蛋白质含量 46.2 0 % ,脂肪含量 2 1.2 2 % ,生育期 10 3d ,籽粒大 ,商品性好。 2 0 0 3年 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皖豆 2 4号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2010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试南B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11个较为重要的性状指标,对16个参试品种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为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提供一种新的较为全面的量化分析方法,弥补了经典鉴定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科学、公正、客观地鉴定评价参试大豆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生育期类型等主要性状及其遗传稳定性、适应性等,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保障大豆生产用种安全,加快提供优良品种。[方法]应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AS)对参加河南省不同生态条件下区域试验的12个夏大豆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周豆24、洛豆1号、周豆25号和安豆5246等8个品种较对照豫豆22号增产4.29%~9.15%,增产极显著;秋乐1401和许豆601较对照增产0.95%~2.54%;长义豆3号和长义豆2号较对照减产0.34%~19.21%。[结论]洛豆1号、周豆25号、安豆5246、濮豆820、中黄301、科豆17和开豆46号这7个品种综合表现较优秀,可继续参加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进一步在河南省夏大豆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合豆 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 84 2 0为母本 ,油 88 8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997~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2 390 .6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8.0 4%。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417.1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13 .86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1.0 5 % ,脂肪含量 2 0 .38% ,生育期 10 0d ,是黄淮地区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莉  孙伟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31-5731,5754
从播前准备、精细播种、田间管理、调查记载、收获、考种计产、品种综述等方面总结安徽省夏大豆区域试验的技术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8.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华夏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5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课题组利用高蛋白春大豆品种桂早1号为母本,从巴西引进耐酸铝低磷品种巴西8号(CONQUISTA)为父本有性杂交,采用混合摘荚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9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平均生育期101 d,属夏大豆中晚熟品种,2004—2005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区域试验,其中在广州、英德、茂名、惠州4点平均每667m2产量208.91 kg,比对照种埂青82增产25.40%;2006年参加国家夏大豆生产试验,广东3点平均每667m2产量173.32 kg,比对照种增产31.47%。适宜在广东全省夏秋大豆种植区推广种植,该品种是广东省审定的第1个夏秋大豆高蛋白质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大豆生产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磊  戴瓯和  朱国富  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1):118-119,122
概述了安徽省大豆种植的分布和区划以及建国后 5 0a的大豆生产发展概况 ,较详细论述了安徽省大豆生产的九大特点 :( 1)大豆种植遍布全省 ;( 2 )以夏大豆生产为主 ;( 3 )以一年多熟制为主 ;( 4 )是我国高蛋白大豆主产区 ;( 5 )集约化水平较低 ,种植分散 ,品种类型多 ;( 6)加工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 7)品种资源丰富 ;( 8)大豆育种水平先进 ;( 9)大豆栽培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发展。指出了安徽省大豆生产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苏豆9号是江苏省东海县农科所2008年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2008~201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淮北夏大豆生产试验,2012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1204。其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商品性好,适宜在江苏淮北及周边大豆主产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