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耕读传家是历史时期农村拥有耕地的家庭为了保持家庭与家族的长期发展,以农为本,鼓励教育(1);在保持温饱的前提下,科学分配资源,使有读书潜力的子弟在不影响生存的条件下,掌握知识,进一步深造.耕读传家是基于农本社会以学致仕、兴家旺族的思想提出的.其内涵是以耕养家、以读兴家、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基础;凸显了忠孝观念,有助于敦风化俗.  相似文献   

2.
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的必修课,实施耕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涵养生态素养,培育具有知农爱农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相融合,以耕读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育人,在平台、机制、师资和基地建设上精准施策,率先打造了以“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核心的首都耕读教育体系,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代辉  宋建军  张欣 《甘肃农业》2023,(4):117-121
新时代,加强耕读教育是时代课题、理论需要和实践要求,这既是对劳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践行,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传承耕读传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深度挖掘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施耕读教育在强化文化传承、补充社会教育、促进乡村治理方面的价值,再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中“君子六艺五德四修八雅”为根,系统构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耕读六艺”实践教育体系,让受教者在乡土实践中了解耕读知识、掌握耕读技能、培养耕读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学校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依据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探索了园艺专业耕读教育的实施路径,创建了一整套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耕读教育实践平台、建立耕读教育考核机制、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园艺耕读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耕读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重要连接点,是促使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关键载体。以耕读传家为基石的耕读教育蕴含着个人与家族的美好期望,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演变而越来越丰富。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农高校应不断贯彻和落实耕读教育,努力探索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范式,推进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校园及社会耕读教育文化环境,通过改革考核机制、加强经费投入等方式构建高校耕读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目前国内耕读教育研究处在起步期,相关研究有亟待完善深化之处,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有待深入挖掘,研究方法实证性有待加强,涉及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今后应深化理论研究,为新时代耕读教育提供内容滋养;提升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加强系统观念,拓宽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7.
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解读耕读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公共必修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分析该课程“读—耕—再读”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强化农科特色,突出“三农”本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良好的课程效果。耕读教育要融入课程改革,需要全程贯穿育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耕读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以此探索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8.
彭万勇  范晓  谷继建  张锐 《安徽农业科学》2023,(24):269-273+277
新时代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人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上千年的耕读教育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学校教育应传承耕读精神“耕”而“养生”“读”而“明道”,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耕读文化及耕读教育文献梳理开篇切题,论及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认为学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缺位与实践存在困境两大问题,并分析显示系耕读教育价值被低估、耕读教育传承创新不够及耕读教育制度未建立健全三大原因导致。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耕读教育内容设计、环境条件构建及评价机制三方面设计了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徽州楹联包括历史名人为徽州风景和建筑的题联以及悬挂于民居、祠堂、亭台等徽州特有古建筑上的楹联。徽州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信息。徽州楹联多用典故、拟人、夸张、叠字、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文人对徽州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文人高雅的情操和宁静淡泊的精神追求。徽州楹联还具有表现徽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体现徽人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民风、反映宗族社会的忠孝观、反映“家馨”与“善治”的思想、对于“和谐”理念的继承等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0.
客家农村地区之所以如此重视风水,这与客家人所处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风水大师的传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以及崇祖观念有关。客家祠堂风水观认为:讲究祠堂建筑风水,可使子孙更好地得到祖先的庇佑;祠堂又是宗族的中心,祠堂的风水如何,直接关系到宗族的盛衰与子孙后代的繁衍;对祠堂风水的讲究,应该是系统的、全方位的。趋利避害是客家人祠堂风水观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堪担民族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高校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应具有新的教育内涵,应重点围绕“三观一能”的教育维度:培养“尊重劳动与崇尚劳动”的意识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意识与人生观教育、培养“胸怀天下与人类情怀”的意识与世界观教育、培养“独立自立与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教育。开展好新时代耕读教育,构建起“自立自强,责任在肩”的内涵体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体系、“全人发展,个性塑造”的路径体系、“提质创新、赋能创业”的实践体系、“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实施体系,切实全面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21,(4)
正依山傍水人家,文村就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西北山区的洞桥镇。村居背靠一山,形似毛笔,当地人以文笔峰世代相称。在文笔峰一侧,有一泓终年不会干涸的清泉,形似砚台。因村内有笔有砚,故名"文村",以耕读传家,是浙江省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走进文村,感受最大的特色就是民居,其文化传承、独具匠心、背后的故事,让人深刻感受到、触摸到一个百姓赖以生存的、恒久悠长的村落文化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正>国画中,几笔线条勾勒出级级的田埂、暮归的老牛、袅袅的炊烟和渐落的斜阳,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印象,也是文人心底的乡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的社会层级,耕读传家的治学理念,是古代社会能稳定发展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能繁衍万年的保障。中国绵延传承至今,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与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社会发展日新月  相似文献   

14.
正3月18日,河北省秦皇岛开发区上徐各庄小学校园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原来是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阿公司")与上徐各庄小学的师生们共同举办"耕读园"活动。上徐各庄小学酝酿"耕读园"种植基地建设由来已久,经过学校以及中阿公司共同努力推进,"耕读园"有了初步雏形。会上,上徐各庄小学的老师丁薇介绍了"耕读园"的由来,并对"耕读园"的名称进行了深刻解读。中阿公司副总经理杜显兰表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由于"广米"的畅销,使珠江三角洲等地兴起囤积、生产粮食的现象,通过丰富史料证明乡村中的富有阶层拥有、买卖、囤积粮食的情况。由于粮食生产有利可图,因此富有阶层以购买、兼并、圈占等方式取得土地的占有权,还占有水利资源以使土地资源升值,获得租谷。宋元期,王朝对岭南实行前代治理所没有过的农业政策,在珠三角实行的官员劝农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宋亡之后的宋遗民中的一部分士人转而研究农学,初步出现了一批耕读传家的人群。拥有土地和水利资源的富有阶层从事农业活动以增值财富,这是宋元岭南重要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6.
正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因镇区有北宋宗室大臣赵廷美的陵墓而得名。陵头镇北15公里的缎子岭行政村王湾自然村地处僻壤,却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阜年丰,更因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重塑了人们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旅游倾向。王湾王氏先祖在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移居于此,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时数百年,树发千柯,代蕴贤良,成为当地望族。  相似文献   

17.
正从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许多人认识了一个以前不大熟悉的旅游景地——浙江建德新叶古村。这个古老的村落有着800年的历史传承,村中古巷、古祠、古塔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馆,也是浙江省批准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耕读传家八百年去往新叶村的山路掩藏在成片成片的田地里,层层叠叠,若隐若现。从附近的中心镇寿昌颠簸近一个小时,眼前倏地现出一片村落。蓦然间,恍如时光无意遗落下来的一幅  相似文献   

18.
数鸭子     
《新农业》2015,(24)
<正>"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小时候,我一边唱着这首《数鸭子》的儿歌,一边拿着长长的竹竿去放鸭。我在粤东北的梅州山区长大,山村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都是我们谢姓家族的,村庄就叫谢屋。屋,就是指全家族的大祠堂。我们全家就在祠堂里住,我长到五岁时,父母才在小溪边盖了新房子搬出祠堂。那时候,家里困难,父母决定养鸭贴补家用,用卖  相似文献   

19.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实现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耕读教育同时要求践行“耕”和“读”,是赓续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厘清和分析耕读教育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表明涉农高校要强化组织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在新型人才培养中有效推进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20.
耕读教育对于农业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优秀耕读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推广传承耕读教育既是当下的时代课题,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针对农学专业开设耕读课程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与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农学耕读课程教学更好地开设农业发展史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开展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兼具时代气息和学科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