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保护性耕作及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技术研究及机具设计的指导思想,结合黑龙江省的耕作模式及土地利用特点,研究出对土壤按作物根系在不同深度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按需耕整地的整地技术;研制了集深松、浅松碎土,水平旋转耙耕技术于一体的保护性分层耕整地作业机具。在对土壤进行分层整地的作业方法基础上,合理确定机具结构。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它也是解决传统机械化耕作与自然矛盾的新型耕作技术,达到既要耕作为种子发芽创造条件,又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目的,实现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双赢。文章主要就玉米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提高土 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它也是解决传统机械化耕作与自然矛盾的新型耕作技术,达到既要 耕作为种子发芽创造条件,又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目的,实现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双赢。文章主要就玉米 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保护性耕作在中国西北旱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旱作麦田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以中国西北旱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常规耕作翻耕(PT)为对照,设计深松耕(CPT)和免耕(ZT)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并分析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和保护性耕作之间的关系。【结果】长期应用保护性耕作已对旱作麦田的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度有不同的影响,两者对3种耕作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不均,连续性较差,空间变异程度较高,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聚集分布。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与传统翻耕相比,深松耕和免耕方式能显著提高土壤黏粒、水分、全氮、铵态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典范主分量分析(CPC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理化性质变化主要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并且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在免耕方式下,土壤黏粒、水分和铵态氮含量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分布;在深松耕方式下,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结论】旱作麦田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空间分布,并且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同时,土壤水分和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秸秆覆盖还田和免(少)耕的土地条件下,应用农机化技术和并通过农机作业实现有效播种,配合相关农艺措施,优化种植方式,是先进的现代种植耕作技术.本文结合辽宁玉米田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介绍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均匀覆盖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丽 《农技服务》2003,(10):57-57
<正> 旱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全新的、以免耕为主要内容、被相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懒汉种田”的耕作模式。 旱地保护性耕作与强调深翻,深松、加深活土层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迥然不同,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将作物秸秆残茬留于地表。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尽量不翻耕,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使用茬地播种机播种,随种子播种深施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这种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取得明显进展,技术模式总体定型,关键机具基本过关,已经具备在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的基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东北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针对《计划》的出台背景、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政策支持等问题,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推广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使黑土结构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保护黑土资源,减少黑土流失,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对保护性耕作特点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保护性耕作与水土流失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明确保护性耕作减少水土流失的机理效应。同时对研究中有关保护性耕作增加水土流失的负面成因进行分析,明确保护性耕作长时间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难点进行分析,明确保护性耕作在东北地区所需解决的问题,以此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提供基本数据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小麦保护性耕作播种技术主要是把机械运作作为主要方法,用少耕或者不耕的方法来保护土地,缩小生产的成本,进而让农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械化的耕种技术。我们将小麦保护性的耕作播种技术跟正常的耕种技术相比较可发现:小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播种的小麦它的增温作用更加的显著,麦田的含水量也比正常的要高,平均小麦都要比较健壮,总产值也要比正常的高些,增产量大,而且还可以节省耕作的成本,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小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它主要以农业机械化为主,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提倡秸秆还田,残茬覆盖于地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融合,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土壤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耕作层变浅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发展方式。1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保护性耕作又称"免耕法",是以秸秆覆盖、减少耕作和化学除草为特点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适合我国北方旱区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一、保护性耕作实施概况1.示范面积呼图壁县2011~2013年在大丰镇、二十里店镇、石梯子乡和雀尔沟镇建立了2 667公顷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通过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呼图壁县保护性耕  相似文献   

12.
<正>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在保证种子发芽的情况下),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主要通过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使土壤有合适的容量、孔隙度,满足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和作物根系生  相似文献   

13.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可以保护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分蒸发和地表沙尘漂移,且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重点对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我国旱区农业降雨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提出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倒秆覆盖技术、少耕留高茬覆盖技术和少耕碎秆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14.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一项无需翻耕土壤,将作物残茬或秸秆覆盖于地面,并利用除草剂、杀虫剂进行除草、杀虫,以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为主要作业机具的先进的耕作方式。其指导思想是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以免耕和少耕为主要技术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被视为新的耕作革命,其与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使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利于保水保土,而被称为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免耕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其存 《世界农业》2001,(10):19-20
一、免耕农业的涵义 免耕(Conservation tillage)一词的原意是保护性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蚀.1977年以前,用最小耕作(minimum tillage)来表述目的在于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1977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将最小耕作更名为免耕,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其类型包括不耕、条耕、根茬覆盖及其他不翻动表土的耕作措施.1984年土壤保护局再次修改免耕的定义,主要特点是将作物残茬定量化,以百分比或千克表示,将所有耕作措施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8.
薛英会 《农业科技通讯》2010,(8):126-126,216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种植方式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它是指通过机械化作业,将秸秆或作物残茬覆盖在地表上,实施免耕播种,用农药控制杂草生长和防治病虫害。它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以免耕或者少耕代替传统的铧式翻耕,避免细碎表土遇风起尘,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代替传统的裸露休闲,在培肥地力的同时,利用根茬秸秆固土、保护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对完善市场化农业种植体系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发展较晚,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强化该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区域土壤及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作物种植效益。为了实现农业强国,需要在研究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作用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如何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加突出,农田土壤固碳及提高氮效率成为各界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目前,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土壤固碳及氮素的利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影响机制,对于正确评价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气候、土壤及种植制度等条件不一致,关于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结论不一。阐述了国际上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分解排放(如CO2和CH4)、氮素变化及其矿化损失(如NH3挥发、N2O排放与氮淋失)和碳氮素相互关系(如C/N层化率)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相关机理。尽管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已进行30 多年,但在土壤有机碳与氮素方面与国外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与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碳素和氮素在土壤-植株-大气系统中的转移变化,及结合农事管理等综合评价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很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保护性耕作在土壤有机碳固定和氮素利用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1)在定位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2)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结合环境保护与土壤可持续管理对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固碳及氮素高效利用的系统评价研究;(4)加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宏观研究,合理评价保护性耕措施下对农田碳、氮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