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环境及饲养员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PFGE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养殖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探讨人、动物与环境间耐药菌垂直克隆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自养殖场动物、环境和饲养员的86株耐药谱相近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DNA指纹图谱分型,比较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37株鸡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0种PFGE分型;49株猪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4种PFGE分型;同一动物、环境或饲养员采样点分离菌株PFGE指纹图谱相同者较多;同一养殖场不同动物个体、养殖场环境不同采样点、动物和环境以及饲养员和环境都存在PFGE指纹图谱完全相同菌株;鸡场和猪场都发现有属同一PFGE分型的来自动物、饲养员和环境的菌株;86株菌全部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同PFGE分型的菌株其耐药谱型不一定相同。【结论】养殖场动物、环境及饲养员之间存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2.
2010—2016年,从四川省不同养殖场的食品动物源(猪源、鸡源)中分离和纯化并最终获得123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EC)菌株,采用PCR法,并通过测序检测其bla_(CTX–M)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分析33株不同来源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23株菌株中bla_(CTX–M)检出率高达91.9%(113/123),其中以bla_(CTX–M–55)和bla_(CTX–M–65)基因型为主;bla_(CTX–M)流行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动物源菌株中bla_(CTX–M)流行情况不同;12株菌中bla_(CTX–M)基因发生了9种类型的突变,其中有10株菌为有义突变,导致7种类型氨基酸被取代;33株不同来源菌株共有32种PFGE型。可见,四川省食品动物源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bla_(CTX–M)基因型复杂且存在变异,在不同遗传背景的ESBL–EC菌株间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基因的变迁。【方法】以2010―2016年收集的444株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鸡源225株,猪源219株)为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其产ESBLs情况和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测序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携带ESBLs菌株的基因型特征和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444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27.7%,其中鸡源菌和猪源菌检出率分别为42.2%和12.8%。2010-2016年产ESBLs菌株从16.9%升高至40.4%,鸡源菌株ESBLs检出率随时间变化比猪源菌更明显;ESBLs阳性菌株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更严重;产ESBLs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以blaTEMblaCTX-M为主,并以blaTEM-1(63.3%)、blaTEM-52(32.1%)、blaCTX-M-55(42.2%)、blaCTX-M-65(27.8%)和blaCTX-M-14(21.1%)为主要流行亚型,且检出率及ESBLs基因亚型复杂性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阳性菌株有广泛PFGE谱型,即便携带相同基因型的菌株也不存在亲缘关系。【结论】四川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及其耐药基因亚型的复杂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是造成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ESBLs耐药基因以水平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四川部分区域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因型总体结构特征、遗传变异以及毒力因子的分布情况。【方法】从四川地区分离41株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fem B基因特异性,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筛选,并通过PCR法检测13种常见的毒力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确定基因型特征。【结果】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测出MRSA 31株,检出率为75.61%;共检出9种毒力基因,其中nuc、hla、eta和clf A在所有菌株中均存在,而sea、sec、see、hlb和PVL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85.4%、80.5%、90.2%和7.3%。MLST分型结果显示,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存在2种序列型(ST398、ST3320)和1个克隆群CC398,其中ST398为优势序列型,所占比例为97.6%。PFGE将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18个基因型,但不同区域间的基因型条带差异较小。【结论】四川调查区域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携带率较高,其对家兔的养殖业存在较大的安全威胁;分型分析说明四川部分区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流行菌株遗传变异程度小,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疆某规模化猪场人、动物和环境来源沙门菌的流行情况、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从该场采集养殖人员粪便和鞋底拭子、猪肛拭子和环境样品共855份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沙门菌采用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11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通过PCR方法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结果表明:1)共分离到沙门菌288株,3种来源样品中沙门菌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养殖人员样品(47.2%),猪肛拭子(33.9%)及环境样品(32.3%)。2)3种来源沙门菌对四环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在75.0%以上;环境源沙门菌耐药情况最严重,人源与猪源沙门菌耐药情况相近。该场沙门菌对头孢噻呋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未检出对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的菌株。分离株共有30种耐药谱型,3耐及以上菌株占81.3%,以7耐菌株为主,环境源沙门菌7耐菌株检出率(65.4%)高于猪源和人源沙门菌。3)分离株中检出11种相关耐药基因,blaTEM基因的检出率为100.0%,ant(3″)-Ia、aac(6′)-Ib和floR基因的携带率均高于50.0%。猪源沙门菌中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以及凝固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布情况,为控制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和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细菌耐药性;用凝固酶分型血清确定血清型别;扩增凝固酶基因(coa)并进行序列测定,用mega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在13种测试抗菌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接近100%,其次是红霉素75%,其它10种药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下,头孢西丁耐药率27%,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凝固酶血清分型率达91%,共分出6个型,VII型,VI型和复合型占优势,未分离到Ⅲ型和Ⅴ型;扩增凝固酶基因,共分为6个基因型;构建了凝固酶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论】中国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比较严重,猪源菌株的耐药率要高于牛源菌株。凝固酶血清型别多样,分布相对较集中,具有独特的流行特征;凝固酶表型与其基因的进化特征并没有出现直接对应关系,但为进一步开展兽医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2015—2017年新疆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完善新疆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的相关数据,为多重耐药病源菌的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检测了2015—2017年新疆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的流行情况、耐药特性及耐药基因携带率。对经选择性培养基和特异性PCR鉴定的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通过琼脂稀释法进行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同时采用PCR方法测定耐药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中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从不同动物中共分离获得162株鼠伤寒沙门菌,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宠物(犬和猫)、猪、羊、牛和鸡;药敏试验显示,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80.0%,未检出对阿米卡星和磷霉素耐药的耐药菌株。从不同动物源分离的162株鼠伤寒沙门菌中有159株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占98.1%;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均以CIP-AMP-TET-FFC-SMZ 5耐谱型为主。经耐药基因分析,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8%~97.4%,未检出blaSHV、qnrD、rmtB和mcr-1基因。综上,鼠伤寒沙门菌在新疆不同动物中流行率高,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菌株较多且耐药基因携带率高,部分不同动物源菌株间具有相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应加强畜牧业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进而控制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四川鲟源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毒力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鲟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四川地区17株鲟源海豚链球菌以及海豚链球菌ATCC29178进行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并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重复序列PCR(REP-PCR)分析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所有菌株的7个主要毒力基因pgm、 scpI、 simA、 cpsD、 sagA、 pdi和cfi均为阳性,部分菌株的simA基因发生了变异。基于RAPD分析,18株菌分为Ⅰ、Ⅱ2个基因型;基于REP-PCR分析,18株菌分为A、B、C、D 4个基因型。【结论】四川地区17株鲟源海豚链球菌分离株均为强毒株,毒力谱为pgm/scpI/simA/cpsD/sagA/pdi/cfi,并且同时存在多种基因型的菌株,其中D型为优势流行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鸡源鲍氏志贺菌的进化地位。【方法】选用6条随机引物(P1~P6),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株鸡源鲍氏志贺菌、2株鸡白痢沙门菌、2株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2株痢疾志贺菌共7株菌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同时对个别特殊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鸡源鲍氏志贺菌与其他15个相关菌株的进化关系。【结果】6条随机引物中有4条引物(P1,P2,P4和P6)能较好地在志贺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3种菌中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这4条有效引物共扩增出了64个DNA片段,其中7个菌株共有的谱带有3条,多态性片段有61条,多态率达95.3%。引物P2可根据扩增图谱将志贺菌和大肠杆菌与沙门菌鉴别出来;用引物P6对上述7株细菌进行扩增,发现同种菌株间谱带特别相似,其中鸡鲍氏志贺菌与人痢疾志贺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66.7%,与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44.4%,而鸡白痢沙门菌与志贺菌的扩增谱带相差甚远,可用于3种细菌的鉴别。对扩增片段进行的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鸡源鲍氏志贺菌与人源志贺菌的进化距离最近。【结论】鸡源鲍氏志贺菌可能是人源志贺菌的一个变异株或新的亚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四川地区兔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ESBLs菌株的耐药特征及ESBLs流行基因型和基因亚型进行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产ESBLs菌株的感染和流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97株兔源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CLSI推荐方法进行ESBLs表型检测,同时采用PCR方法及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兔源大肠杆菌产ESBLs菌的检出率为71.13%(69/97);产ESBLs菌对12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其中对头孢西丁、头孢唑啉、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在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中差异显著(P0.05);产ESBLs菌多重耐药程度极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P0.01),其多重耐药率分别为100%和85.71%。TEM、CTX-M和OXA型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62.32%,63.77%和23.19%,未检测到SHV型基因;产酶菌分属于10个基因亚型,其中TEM-1、CTX-M-14和OXA-1亚型分别是各基因型的优势基因亚型。【结论】四川地区兔源产ESBLs菌多重耐药程度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产ESBLs大肠杆菌中的流行基因型与国内其他地区一致,为TEM型和CTX-M型,但基因亚型存在差异,TEM-1、CTX-M-14和OXA-1亚型分别是各基因型的优势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1.
分析美国1996—2016年间人源、动物源和肉类中主要病原菌类别及耐药性,探讨抗菌药使用量与耐药性的关联性,并对我国抗菌药的使用及人源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比较两国间在抗菌药使用和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差异。在美国近19万株病原菌中,29%来源于病人,71%来源于动物及其制品,其中,在动物源菌株中不同动物的比例为鸡41%、牛13%、火鸡9%、猪8%;在动物样本和患病病人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均是沙门菌(分别占45%和66%),在畜禽肉样品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肠球菌属(42%),说明在美国沙门菌是动物和人致病或携带的主要食源性病菌。从我国2016年人源性致病菌数据来看,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性数据显示,美国主要使用的6类抗生素和我国主要使用的4类抗生素皆存在较高水平的耐药率,两国较少使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出现高耐药率。但由于我国缺乏长期而系统的耐药性监测数据,因而这种比较显得牵强。因此,建议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整合资源,加强对动物养殖、肉类食品、临床病人以及相关环境中耐药菌株的分布与耐药性进行系统监测和数据整合,及时调整用药相关政策,以便从源头上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在食物链中遏制耐药致病菌、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保障国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与质粒谱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分离自陕北、关中、陕南等地7个猪场腹泻仔猪粪便的104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测定其对11类2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对11株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进行质粒分子分型及同源性聚类分析。【结果】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多粘霉素B和痢特灵的耐药率为0;对先锋Ⅴ、先锋Ⅵ、先锋必素、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15%,12%,12%和8%;对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3%,27%和27%;对青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羧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在85%以上;而对苯唑西林、氯洁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多重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以8~13耐居多,占71%,1~7耐的菌株占17%,13耐以上占12%。质粒检测结果表明,相同地区、相同时间分离的菌株,其耐药谱相似,质粒谱型相同或相似;不同来源的菌株,耐药谱可相似也可不同,而质粒谱一般不同。同源性聚类分析表明,陕西省各地区耐药菌株质粒的流行存在地区差异,其差异性保持在35%以内。【结论】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严重,且呈自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不同地区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差异与其携带的质粒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市宠物源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从广州市4家宠物医院采集健康或患病犬猫样品共319份,其中,健康动物127份,患病动物192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埃希菌,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菌种;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和测序检测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319份样品共分离得到大肠埃希菌203株,其中,患病动物源109株,健康动物源94株。203株大肠埃希菌中有179株至少对1种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76.85%),对头孢噻肟、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均高于50%;对阿米卡星最为敏感,耐药率仅为10.84%。患病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健康动物源,除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和磷霉素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均差异极显著(P 0. 01)。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loR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34.97%),blaCTX-M-9G、blaCTX-M-1G、fos A3、rmt B和bla CMY-2检出率分别为22.66%、20.19%、17.73%、10.34%和1.48%,未检测到blaCTX-M-2G和blaCTX-M-25G。【结论】广州地区宠物源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严峻,且常携带多种重要耐药基因。应当加强对宠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克罗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是配方粉中威胁婴幼儿健康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乳制品及食品中常有克罗诺杆菌耐药株的报道,耐药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为探究PFGE型别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联性,采用BD 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对食品分离的68株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药敏检测,共选择19种抗生素,并采用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表明:4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5.88%。其中,3株对头孢唑啉耐药,1株对四环素耐药。18株菌表现为中介,其中16株对头孢唑啉中介,2株对氯霉素中介。所有菌株对其余16种抗生素均敏感。68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可分成58个PFGE带型,其中PT037、PT050、PT054、PT007、PT043及PT046带型分别含有4、3、3、2、2、2株菌,其余52个带型各含1株菌,带型较分散。3株头孢唑啉耐药菌株包含3个PFGE带型,18株中介菌株包含16个PFGE带型。检测的阪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株耐药率较低,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且呈现出高度基因多态性,菌株PFGE带型与耐药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畜禽源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产β-内酰胺酶及其基因特性,采用常规检测法检测菌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PCR法检测ESBLs、AmpC基因型,质粒结合转移试验研究耐药基因分子传播机制,并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供体菌及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467株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未检出产碳青霉烯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产ESBLs和AmpC分别达36.83%和13.70%;176株产β-内酰胺酶菌株检出blaTEM、blaCTX-M、blaOXA、blaCIT和blaDHA分别为84.09%、60.80%、14.77%、35.80%和1.70%;本次质粒转移率为50%,多数转化子获得了供体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以上结果说明,产ESBLs、AmpC菌株广泛存在于本次检测菌株中,blaTEM、blaCTX-M和blaCIT是β-内酰胺酶基因主要流行基因型,质粒在β-内酰胺酶基因的水平传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其相关耐药基因在大熊猫粪便源和环境源大肠杆菌的流行状况,采用双纸片和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自圈养大熊猫粪便(n=96株)和生活环境(n=29株)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产ESBLs菌株筛选和耐药性检测,并采用PCR及测序法检测菌株ESBLs耐药基因型。结果表明:96株粪便源和29株环境源菌株ESBLs检出率分别为26.04%和24.14%;ESBL阳性菌对多数药物耐药率高于阴性菌(P≤0.05);不同来源菌株对氨苄西林等5种药物呈较高水平耐药性(耐药率≥30%),且呈严重的多重耐药性;粪便源菌株blaTEM、blaCTX-M、blaOXA和blaSHV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6.67%、11.46%、7.29%和0%,而环境源菌株以上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3.79%、10.34%、0%和0%。研究发现,产ESBLs菌株较广泛存在于大熊猫粪便源和环境源大肠杆菌中,这些菌株具有更严重和复杂的耐药表型,其ESBLs基因型主要为blaTEM和blaCTX-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新疆分离株生物被膜、肠毒素基因分布与毒力,分析其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微量滴定板测定法(MPA)、PCR方法和寇氏改良法分别测定164株S.aureus新疆分离株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肠毒素基因分布、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和脏器载菌量,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64株S.aureus BF阳性率为83.4%,以弱BF(BF~+)菌株为主;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96.3%,传统肠毒素see和新型肠毒素seg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7.3%和81.1%;强BF菌株(BF~(3+))LD_(50)要高于弱BF菌株(BF~+)和阴性菌株(BF~-),但其脏器载菌量低于BF~-菌株(P0.05)。【结论】奶牛源S.aureus新疆分离株BF阳性菌株所占比例较高,其肠毒素基因携带率也较高。毒力研究表明,S.aureus分离株BF~(3+)菌株脏器载菌量低于BF~-菌株(P0.05),且随着BF形成能力的增强毒力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细菌性病原菌之一,了解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特点和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临床上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CLSI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副猪嗜血杆菌华南分离株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9 种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技术对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的菌株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被检菌株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表现较强的耐药性,尤其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8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敏感;菌株都耐受3种或3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其中以7重和8重耐药菌株的数量最多,分别占19.13%和17.39%。2008-2010年华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5.62%(18/115)的菌株携带tetB基因,这些菌株之间表现明显的遗传差异性,但是部分菌株存在克隆传播关系。【结论】副猪嗜血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高,tetB基因在耐四环素的副猪嗜血杆菌中广泛存在,表明主动外排泵作用可能是副猪嗜血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的变化特点,并初步揭示了该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市售肉类食品源大肠埃希菌的污染和耐药情况。【方法】自2011年7月至8月,从广州市各大农贸市场和超市采集市售肉类样品310份,其中猪肉253份,鸡肉57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琼脂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310份样品中共分离到21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68.7%,其中猪肉源177株,鸡肉源36株。受试菌株对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超过75.0%,对氨苄西林、萘啶酸、氯霉素、新霉素、氟苯尼考、磷霉素、环丙沙星、安普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10.0%~60.0%,而对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黏菌素和阿米卡星表现较为敏感,耐药率小于5.0%。鸡肉源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磷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猪肉源大肠埃希菌,差异极显著(P0.01)。213株大肠埃希菌中82.2%为多重耐药菌。【结论】广州市售肉类食品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污染,且鸡肉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猪肉源大肠埃希菌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养殖区猪"养殖-屠宰-销售"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状况,及其在动物与动物、与人之间传递的情况,采集猪产业链中多个环节的样品,分离大肠杆菌150株,用肉汤稀释法检测细菌对常用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对所有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养殖环节中(包括饲养员)细菌耐药程度普遍较高且呈现多重耐药性,屠宰、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细菌耐药程度较低;在仔猪、哺乳母猪和怀孕母猪之间,及保育猪和饲养员之间存在PFGE型高度相似的菌株,而PFGE型相似菌株的耐药性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良好的屠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断养殖环节形成的高耐药性菌株的传递,耐药性大肠杆菌菌株可以在密切接触的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评估猪产业链中动物源条件致病菌及耐药性的转移扩散风险,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