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强致病菌株GD-118为供试菌株,在室内观察了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3603+1.3204x,相关系数r=0.9626,理论抑制菌丝生长的EC5o为70.2μg/mL,EC95为6341.5μg/mL.与不加井冈霉素的空白对照相比,用井冈霉素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的菌落边缘明显凹凸不平,边缘菌丝更密集、颜色加深,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的干质量逐渐降低,但菌落表面菌丝的密集程度有所增加、颜色更深;空白对照的菌核呈颗粒状、褐色,散生于菌落表面,边缘较多而中间较少;用井冈霉素处理后的菌核多数为粉状、浅褐色,部分菌核会连在一起呈块状,分布在菌落外围呈明显的双环形,具不规则的凹凸型菌落边缘,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核的干质量有所增加,菌核出现时间比空白对照提前约24 h.另外,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细胞核平均数目和分布范围均有不正常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能够高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强致病菌株A111为供试菌株,通过室内平板试验测定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较大,其EC_(50)为0.026 4 mg/L;多菌灵的EC_(50)为0.183 5 mg/L。研究发现,井冈霉素处理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落呈不规则形态生长,菌丝和菌核的干质量随药剂浓度增加明显下降;而多菌灵处理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缓慢,菌丝和菌核的干质量降低程度低于井冈霉素。而井冈霉素、多菌灵与不动杆菌A2混用后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单独使用时的效果。由此可见,将井冈霉素和多菌灵与不动杆菌A2混用能够更好地防治水稻纹枯病,为杀菌剂和生防菌的混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阐明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了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3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菌丝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井冈霉素在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0、500 μg/mL时,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当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20 μg/mL和100 μg/mL时,与空白对照相比,Cx或PG的活性下降程度分别达到显著水平.在各供试浓度下,PMG的活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未达显著水平.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每个处理的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均可分辨出20条谱带,较为清晰的谱带有16条.与空白对照相比,不同处理之间的病菌菌丝可溶蛋白谱带数目和迁移率均相同,但谱带颜色的深浅和谱带的粗细有差异,表明蛋白种类一致,只是含量不同.在蛋白分子质量为90 u 处,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500 μg/mL时的谱带明显增强;在分子质量为16~35 u之间有6条谱带,当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500 μg/mL时的谱带明显减弱.这说明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500 μg/mL时,对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有一定的影响;在质量浓度为20 μg/mL和100 μg/mL时,对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室内分别测定了啶酰菌胺(Boscalid)、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和己唑醇(Hexacon-azole)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井冈霉素和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1.0692、96.2859和0.0240μg/mL;50%啶酰菌胺WDG 600倍液在第2次药后14 d对田间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63.53%,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A WP 1500倍液和5%己唑醇SC 600倍液的防效。  相似文献   

5.
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丝干重法测定新型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抗真菌霉素702和制霉色基素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水稻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Cav.)、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4种水稻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和毒力.结果表明,抗真菌霉素702和制霉色基素对4种水稻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50 μg/mL抗真菌霉素702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菌核病菌、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00.00%、100.00%、91.72%和68.06%,EC50分别为7.00、10.30、14.41、26.71 μg/mL,EC90分别为13.20、17.66、27.67、128.28μg/mL.13 μg/mL制霉色基素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菌核病菌、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8.20%、100.00%、100.00%和79.17%,EC50分别为1.47、1.91、2.37、0.20 μg/mL,EC90分别为41.05、3.92、4.34、135.54 μg/mL.总体上,制霉色基素对4种水稻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强于抗真菌霉素702.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菌野生菌株(Jgms)在含井冈霉素的PSA培养基上连续驯化24代,获得一株抗井冈霉素的突变菌株(Jgmr).毒力测定结果,井冈霉素对Jgmr的EC50为11.6766μg.mL-1,是出发菌株EC50(0.3236μg.mL-1)的36.77倍.Jgmr在不含井冈霉素的PS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10代后,各代在含10.0μg.mL-1井冈霉素的PSA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表明Jgmr具有一定的稳定性.Jgmr与Jgms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与致病力的比较结果表明,Jgmr在PSA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菌核形成量均比Jgms差,两者的菌落和菌丝体形态、菌核色泽与形状明显不同,Jgmr对水稻离体叶片的致病力明显比Jgms弱.  相似文献   

7.
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萌发,以及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及萌发、附着胞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0分别为1.81、3.35和37.01、136.21 μg/mL;在48.01 μg/mL DZP8处理下,菌核形成率仅为39.21%,形成时间比 对照延迟216 h,干重比对照减少81.37%;33.51μg/mL DZP8显著抑制菌核的萌发;160.08 μg/mL DZP8处理下稻瘟病菌产孢量仅为对照的9.29%,20.14 μg/mL DZP8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5.16%,对附着胞形成的抑制率则可达100%.  相似文献   

8.
【目的】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融合群引起的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明确外界培养条件与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肥料[500μg/mL K_2SO_4、NaH_2PO_4、CO(NH_2)_2]、金属离子(5μg/mL CuSO_4、FeSO_4、ZnSO_4)、抗氧化剂(5μg/mL槲皮素、桑色素、抗坏血酸)和对照(300μg/mL莨菪碱、50μg/mL儿茶酚、水)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菌核数量、菌核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500μg/mL K_2SO_4、NaH_2PO_4和CO(NH_2)_2,5μg/mL CuSO_4和ZnSO_4,5μg/mL槲皮素、桑色素和抗坏血酸以及50μg/mL儿茶酚溶液对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的形成均有促进作用。其中,500μg/mL的CO(NH_2)_2处理下,水稻纹枯病菌产生黑色素最多,为113.2 mg;而300μg/mL的莨菪碱处理下,水稻纹枯病菌产生黑色素最少,为37.4 mg。【结论】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的产生与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发育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发育的化学物质,不一定能够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纹枯病防控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4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建立了水稻纹枯病菌对该药剂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54个菌株的EC50值最小为0.4710μg/mL,最大为2.0607μg/mL,EC50均值为1.0603μg/mL;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EC50均值可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相对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0.
较系统地比较了水稻、玉米和小麦3种作物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和菌核颜色、菌核数量和菌核在培养皿的分布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的菌核最多,在Richard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WA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极少或无;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而小麦纹病菌枯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5~30℃,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3种纹枯病菌菌株对供试碳源中的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能很好地利用,但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对甘露醇的利用能力最差,而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乳糖的利用能力最差;硝酸钾、亚硝酸钠、硫酸铵、脲和L-亮氨酸5种氮源对3种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对菌核的形成有显著影响;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pH 4~10时均可生长和形成菌核,pH 6时生长最快、形成菌核较多。试验结果还表明,光照对3种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对菌核数量和颜色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属离子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12种金属离子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按其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有抑制作用的浓度范围不同分为3类:(1)对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浓度最高,在2500μg/mL时,仍有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属于这一类的有Mg^2 ,Ba^2 ,Ca^2 和Mn^2 4种金属离子;值得一提的是,Mg^2 在100-2500μg/mL范围内促进菌丝生长和增加菌核干质量。(2)对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浓度较高,在500或1000μg/mL时可严重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属于这一类的有Fe^2 ,Fe^3 ,Cu^2 ,Pb^2 和Zn^2 5种金属离子。(3)在浓度为10或50μg/mL时严重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属于这一类的有Ag^ ,Hg^2 和Cd^2 3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2种金属离子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按其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有抑制作用的浓度范围不同分为3类(1)对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浓度最高,在2 500μg/mL时,仍有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属于这一类的有Mg2+、Ba2+、Ca2+和Mn2+4种金属离子;值得一提的是,Mg2+在100~2 5μg/mL范围内促进菌丝生长和增加菌核干质量.(2)对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浓度较高,在500或1000μg/mL时可严重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属于这一类的有Fe2+、e3+、Cu2+、Pb2+和Zn2+5种金属离子.(3)在浓度为10或50μg/mL时严重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属于这一类的有Ag+、Hg2+和Cd2+3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3.
研究和评价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WP)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作用效果及生防潜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湿重法测定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毒力作用;采用盆栽实验观察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对纹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对离体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EC50、EC90分别为3.465 4μg/mL和14.122 4 μg/mL,13.624 9μg/mL和40.725 9μg/mL,117.140 3 μg/mL和380.522 1 μg/mL.该粉剂对水稻感染纹枯病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但基本上无治疗作用.结论: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具有应用防治纹枯病,兼防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潜力,是潜在的井冈霉素替代性农药.  相似文献   

14.
鉴于近年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以30%爱苗EC和20%井冈霉素DP为对照药剂,进行了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爱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爱可)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爱)20mL/667m2药后15d防效达87.41%,略优于30%爱苗EC15mL/667m2的防效,明显优于20%井冈霉素DP30g/667m2的防效,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机制,在显微镜下观察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并测定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内含物渗漏的影响以及对细胞膜的损伤。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能够引起水稻纹枯病菌发生一系列菌丝形态变化,1.81μg/ml和3.35μg/ml DZP8处理24 h可使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内出现大液泡,菌丝表面粗糙,内含物增多,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菌丝逐渐扭曲并呈现出不规则缢缩。20.10μg/ml DZP8处理可导致菌丝培养液电导率增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渗漏,菌丝膜脂质过氧化。DZP8在较低浓度(1.81μg/ml)下就能够引起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变化,但只有在较高浓度(20.10μg/ml)时才造成细胞膜的显著损伤,说明细胞膜可能为DZP8的一个作用位点,同时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并进行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对丙环唑的抗性检测,为水稻纹枯病的科学用药及田间抗性种群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从贵州、河南和湖南省7个市(县、区)采集分离的106株水稻纹枯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建立敏感基线;以敏感基线值的10倍对2018和2019年采集的水稻纹枯病菌进行丙环唑抗性检测.[结果]供试106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对丙环唑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022~1.561μg/mL,EC50均值为0.731±0.031μg/mL.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且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W=0.985,P=0.257>0.05),可将EC50均值0.731±0.031μg/mL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基线参考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2018和2019年抗性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仍表现敏感,仅发现1株低水平抗性菌株(18MT2).[结论]田间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仍较高,可继续使用丙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  相似文献   

17.
用含精纯多菌灵和嘧菌酯的培养基分别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进行室内抗药性筛选。发现水稻纹枯病菌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其EC50值上升明显,第12代对精纯多菌灵和嘧菌酯的抗性倍数分别达25.2倍和127.0倍。水稻稻瘟病菌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其EC50值变化不明显,第15代对两种药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倍和1.1倍。而油菜菌核病菌随着两种药剂的筛选,在含药培养基(药剂浓度为初发菌株的EC50)上的生命力迅速降低,抗性筛选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化学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檀根甲  陈莉  胡道平  杨勇  徐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200-201,203
研究了 11种杀菌剂对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 ,测定了杀菌剂对稻纹枯病菌的毒力作用 ,结果表明 :三唑酮、980 2SC在质量浓度 10 μg/ml以上对菌核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 ;敌力脱、980 1SC、980 2SC在质量浓度 10 μg/ml以上能有效抑制菌核的形成 ;敌力脱 ;三唑酮、多菌灵、溴菌清、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对菌丝有明显抑制作用 ,井冈霉素和纹霉清在高浓度下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EC5 0 分别为 6.990 0、14.683 9、0 .6865、6.1465和 1.12 85 μg/ml ,复配剂 980 1EC、980 3WP和 980 4WP对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EC5 0 分别为 1.0 60 0、4.2 480和 10 .1660 μg/ml,共毒系数 (CTC)分别为 90 0、2 10和 2 2 5 ,具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拮抗细菌SU8发酵提取物、井冈霉素及其5种不同质量比的混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并进行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SU8发酵提取物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为4 120.17 mg/L,6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的EC50是404.8 mg/L;当两者分别以质量比9︰1、4︰1、1︰1和1︰9进行混配时,增效系数分别达到了7.53、3.68、3.31和1.81,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当两者以质量比1︰4进行混配时,增效系数为1.01,表现为协同作用;两者质量比9︰1和4︰1的混配剂在盆载试验中防病效果高于单一的井冈霉素。这表明,与SU8发酵提取物混配,能显著增强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萌发,以及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及萌发、附着胞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0分别为1.81、3.35和37.01、136.21g/ml;在48.01g/mlDZP8处理下,菌核形成率仅为39.21%,形成时间比对照延迟216h,干重比对照减少81.37%;33.51g/mlDZP8显著抑制菌核的萌发;160.08g/mlDZP8处理下稻瘟病菌产孢量仅为对照的9.29%,20.14g/mlDZP8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5.16%,对附着胞形成的抑制率则可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