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立婧  顾静  张饮江  刘金新 《水产科技情报》2008,35(3):135-137, 142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前共采集到藻类6门39种;建立后浮岛外共采集到5门36种,浮岛内采集到5门41种.浮岛外、内总藻类密度分别比建立浮岛前降低了25.30%和50.93%,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人工浮岛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数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夏季高温时,养殖水体水华现象频繁发生,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常见水生植物释放的活性物质在低浓度下可以起到抑藻作用,对藻类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实验室静态模拟方法,取养殖池塘暴发蓝藻水华的水体,与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及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进行共培养,研究这2种沉水植物对养殖水华水体营养水平、藻类生长、藻类结构及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鱼藻和篦齿眼子菜可显著降低水华水体氮、磷等营养水平(P<0.05);金鱼藻和篦齿眼子菜可有效抑制水华蓝藻(Cyanobacteria)生长,尤其对颤藻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效果显著(P<0.05),且篦齿眼子菜对水华蓝藻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实验结束时,篦齿眼子菜培养组藻密度下降93.6%,生物量下降98.9%,叶绿素a含量下降60.5%;金鱼藻培养组藻密度下降72.5%,生物量下降86.8%,叶绿素a含量下降54.3%;金鱼藻和篦齿眼子菜的存在可促进养殖水体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增加,且金鱼藻提高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效果更显著。金鱼藻培养组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升高98.4%,篦齿眼子菜培养组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升高50.3%。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生态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低盐度对虾养殖围隔环境中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48种,分属于3纲、11目、37属;其中,寡毛目(Oligotrichida)8种,缘毛目(Peritrichida)7种,腹毛目(Hypotrichida)和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均为6种;优势种多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耐污性种类。不同施肥处理对纤毛虫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影响显著,施肥量适宜且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的5号围隔及单施商品复合肥的7号、9号围隔纤毛虫种类较丰富,各次检测到纤毛虫种类的平均值为6.7种,种群密度分别为112.30、91.15、111.00个/mL,显著高于其它围隔。施有机肥培藻的围隔,纤毛虫较早出现,优势种始终是嗜污性比较强的纤毛虫。围隔中纤毛虫与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前、后期低,中期高;纤毛虫种类丰富度变化为前、后期低,中期高,而藻类丰富度为前、后期高,中期低。研究结果为对虾的健康养殖及水体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望虞河“引江济太”工程为背景,通过为期30d的受水水体为15L的室内微宇宙水生态模拟实验,研究了望虞河水三种引水流量T1、T2、T3(432ml/d、864ml/d、1728ml/d)影响下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水体理化性质与浮游藻类群落的动态响应过程。受水水体理化参数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三种流量的引水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受水水体复氧,降低水体营养盐浓度,且流量越大改善作用越明显。在静水条件下,实验受水水体的浮游藻类以微囊藻为主(88.9%-100%),而1728ml/d流量引水处理组中微囊藻的比例(21.1%)在第15d显著下降,微囊藻细胞的数量密度也较对照组和其它流量组有显著降低。同时,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受水水体理化参数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受水水体溶解氧、浊度、溶解态磷酸盐和硝酸盐氮含量与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显著相关,表明望虞河一定流量的引水导致湖水DO含量、浊度值的上升以及NO3-N与SRP含量的下降是浮游藻类群落中微囊藻密度以及相对比例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淀粉及其与乙酸钠的复合物(淀粉乙酸钠质量比为19∶1)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调控作用的差异,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每周向养殖水体添加一次碳源,添加量为当日水体氨氮含量的20倍,监测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参数。结果显示:(1)试验期内,淀粉组(GS)和淀粉乙酸钠组(GSA)养殖水体氨氮保持在0.25 mg/L左右,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均逐步升高,而透明度和碳氮比逐步下降,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水体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2)试验期内,GS组和GSA组藻类数量逐步上升,中后期显著高于前期,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藻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GSA组藻类种类数和多样性稍高于GS组。(3)GS组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同比略高于GSA组,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试验末期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淀粉碳源中复合少量乙酸钠可改变藻类和微生物结构功能,可作为池塘养殖水体藻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定向调控碳源。  相似文献   

6.
陈立婧  王武  孙家平  周红艳  赵丹 《水利渔业》2008,28(1):78-79,104
比较了南漪湖建闸前(2003年7月)和建闸后(2004年7月)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的变化.建闸前共鉴定藻类7门、101属、169种,建闸后藻类为6门、112属、215种.藻类的细胞密度较建闸前增加2.26倍(西部)和1.27倍(南部),建闸对南漪湖水生态系统中的藻类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对西南漪湖的影响更为明显.分析了建闸后水质下降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了解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生态特征并丰富该湖水生生物研究。2012年5月使用载玻片作为人工基质,采用挂片收集法对五里湖着生藻类建群模式进行为期4周的研究,同步测定水体理化指标用以分析建群过程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建群过程共鉴定出藻类5门35属51种,以硅藻门为优势种类,共12属26种,占总数的51.0%;第一优势种为瞳孔舟形藻(Navicula pupula),优势度Y=0.439;群落密度变化范围为4.96~23 870.63个/mm2,平均值为(10 682.47±8 365.09)个/m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9.30×10~(-6)~7.10×10~(-2)mg/mm~2,平均值为(3.16±2.50)×10~(-2)mg/mm~2;两者的第1次峰值均出现在第11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H)变幅1.54~2.57、平均值2.14±0.29,均匀度指数(J)变幅0.49~1、平均值0.69±0.11,丰富度指数(D)变幅1.24~2.52、平均值1.91±0.32。多样性指数评价并结合水质分析显示,研究水域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总体为中度污染。根据藻类群落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发展过程也可划分为延迟期、指数生长期、成熟衰退期和再次生长期等4个阶段;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水体理化指标中TP、TN、SD、NH_4~+-N为群落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改进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技术,设置一口池塘(A)培育高密度浮游植物并定期添加至育苗池(B),未添加藻类育苗池(C)作为对照,比较了A、B、C以及邻近自然海区(D)的水体、沉积物、浮游植物状况和池塘B、C中稚贝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池塘A、B、C之间水质和沉积物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三者水体中盐度、pH、溶解氧、氨氮、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与自然海区D差异显著;浮游植物密度ABCD,但仅A、D间差异显著;池塘B稚贝壳长和密度均显著大于池塘C。这表明垦区与自然海区环境差异大,而育苗期间通过外源补充藻类能提高稚贝的生长率和成活率,进而提高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2018年5—11月对养马岛扇贝养殖区的3个海域进行了7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密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养殖区浮游藻类优势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养马岛扇贝养殖区检测出的浮游藻类共有5门34属60种,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分别占73.33%和13.33%;浮游藻类的密度范围为(1.49~124.92)×10~4个/L,最高密度和最低密度分别出现在6月和11月;优势种包括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蓝隐藻(Chroomonas sp.)、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1~3.62、0.14~1.00、1.08~4.12;CCA分析表明无机氮、无机磷、盐度和温度为影响该海域浮游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总体而言,养马岛扇贝养殖区的浮游藻类分布合理,结构稳定,适合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10.
鱼腥藻毒素及其检测、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而引起有害藻类水华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相关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鱼腥藻毒素被划分为鱼腥藻毒素a、鱼腥藻类毒素同系物a、高鱼腥藻毒素a、鱼腥藻毒素a(s)以及antx3/b、antx-b(s)。综述了鱼腥藻毒素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并从食品生物安全的角度综述了其检测及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11.
神农溪作为“引江补汉”工程的比选调水源头之一,维持其良好水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反映水环境质量重要指标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则又受到三峡季节性蓄水倒灌的影响,辨识神农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利于对浮游植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6年5月(低水位运行期)和10月(高水位运行期)沿神农溪上游至下游江段开展了调查,采用数量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神农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5月比10月略低,但均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5月在各个采样站点间呈波动分布特征,而10月从河口区到上游回水变动区呈纵向梯度分布特征;两次采样的优势种均以富营养型水体指示藻类为主;两次采样的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但均不显示明显的沿河流纵向梯度分布特征;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5月为高锰酸盐指数,而10月则为浊度;浮游植物主要种类的空间差异性与所处采样点环境因子的浓度梯度差异以及藻类自身生物学特征明显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神农溪水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Ceramic clay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to improve contrast and prey detection in tanks for rearing of fish larvae. In contrast to live microalgae or algae pastes, clay increases turbidity without contributing to the organic matter load. In addition, clay may aggregate and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and bacteria, facilitating its removal. Marine larvae are sensitive to infections by opportunistic bacteria. Fish, algae, and live feed increase the microbi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aring water which allow exponential growth of bacteria and favor fast-growing opportunists. Reducing substrate levels by replacing microalgae with clay may reduce bacteria proliferation and benefit larvae.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three rearing regimes including live Isochrysis galbana,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paste, and ceramic clay on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growth and survival of Atlantic cod larvae (Gadus morhua L.). The application of clay resulted in reduced substrate levels for bacteria in the rearing water compared to the addition of live algae or algae paste. To some extent, clay aggregated and transported organic matter to the bottom of the larval fish tanks, where it could be effectively removed. Fish tanks receiving clay showed a lower abundance of bacteria in the water than tanks added algae paste or live algae. Fish tanks with algae paste showed a higher abundance of bacteria and a higher share of cultivable bacteria and TCBS counts than the other two treatments. Tanks with live algae showed low relative abundances of opportunistic bacteria and TCBS counts in both water and rotifers. Cod larvae in tanks with clay or live algae initiated exponential growth earlier than larvae in tanks with algae paste. Larvae in tanks receiving clay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dry weight than larvae in tanks receiving algae paste at day 5 and 20 post hatching. The survival of larvae in the tanks added clay was variable. Two of the three tanks with clay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arval survival than the tanks with live algae or algae paste. However, one tank with clay underwent 100% mortality. It is not possible to conclude whether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use of clay or an incidental development of a harmfu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is tank. The effects of clay addition on larval performance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Clay addition appears to be an easy way to reduce bacterial load during early first feeding of marine larvae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turbidity.  相似文献   

14.
为阐述水位升降时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的变化,分别于2013年6月和10月对小江泄、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野外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调查期,在小江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0属、136种(变种)和7门、70属、136种(变种),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共计占总种类数的87.49%和80.87%,但2个时期种类组成略有差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1×104~127.2×104个/L和24.4×104~99.9×104个/L,泄水过程略高于蓄水过程,且随着蓄水过程的推进持续减少,随着泄水过程的推进显著增加;浮游植物数量组成分别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比例均在50%以上;蓄水过程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80~3.68和0.09~0.61,与泄水过程相比,此2项指数明显较高且变化幅度大;泄水过程和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群落分别聚在一组内,但各组内变化情况不同;在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水温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均有很重要的影响,而水文特征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作用十分有限。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小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存在差异,水温、营养盐是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泄水后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会显著增加,且随着水位的进一步降低会持续增加,水华暴发潜在风险增大,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林美金 《福建水产》2012,34(3):225-230
在生物有机体中,一个细胞核中所含的DNA总量对于某种类有机体是一定的。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测量细胞中的DNA含量,可以用来鉴别有机体的倍性。本研究分别取杂交鲍[即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盘鲍(Haliotis.discus discus)]的一小块触手、足肌,设计不同的振荡时间、不同的DAPI染色时间、不同的取样部位,制备成不同的细胞悬液检查样品;用PA-Ⅱ型倍体分析仪测定其倍性,以探讨其对倍性检测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振荡的最适时间为1.5~2.0 min,染色的最适时间为4.0~5.0 min;取材部位的不同对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7.
王福利 《福建水产》2013,(5):381-385
为减轻藻类对水厂常规处理工艺的影响,选用纳米催化电气浮工艺对某湖泊型水库原水进行去除藻类试验.结果表明:纳米催化电气浮工艺是一种广谱杀藻技术,以蓝藻为优势藻的原水经纳米催化电气浮最佳工艺处理后,藻密度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1%.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电流密度、停留时间、电极间距对纳米催化电气浮工艺除藻效率的影响,其影响顺序为电流密度>停留时间>电极间距;综合经济因素考虑,最佳工艺条件是:电流密度为5 mA/cm2、停留时间为6 min、电极间距为10mm.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和2010年对三峡水库支流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水体理化和浮游植物进行了同步连续跟踪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较2009年有所升高,同一年份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各有高低,但差别不大。2-3月,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细胞密度呈逐步增加并达到高峰的变化,其优势地位可从2009年第十三位、2010年第九位逐步成为第一优势种类,并在2010年2月26日出现小范围水华。拟多甲藻水华最先出现在回水区尾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中下游发展,并形成大面积水华,在维持一段时间后消退。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密度上游最高,从上游至下游,密度呈下降趋势。同期长江干流出现拟多甲藻的次数较少、密度较低,通常在回水区最低密度30.91%以下。分析认为,2-3月回水区更适合拟多甲藻生长,能否形成水华主要受水文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青苔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青苔发生的关键因子,本文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5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青苔池塘和无青苔池塘,重点对水质、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含量及青苔繁殖体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5组有青苔塘、无青苔塘整体水体氮磷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而有4组无青苔塘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有青苔塘(P < 0.05)。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为15.72 ± 3.60 mg/kg,而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为13.22 ± 1.97 mg/kg,较前者低2.50 mg/kg。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72.26 ± 10.57 mg/kg,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50.33 ± 12.62 mg/kg,较前者低21.93 mg/kg。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比在5组中均小于0.5,而无青苔塘平均较有青苔塘高26.32%。低氮磷比会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而青苔则对低氮及低氮磷比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养殖开始时,底泥低氮及低氮磷比的条件使得浮游藻类在与青苔的初期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检测到的浮游藻类OTUs数量高于青苔繁殖体,也不能使其在上述条件下成为优势种。另外,对青苔繁殖体的检测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有青苔塘、无青苔塘及水源的水体和底泥中,即使清塘、晒塘依然检测到繁殖体的存在,但清塘、晒塘能够减少青苔繁殖体的数量。因此,单独依靠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并不能完全杜绝青苔的发生,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防控措施,而通过调控养殖系统的生物可利用氮含量及氮磷比左右种间生态位竞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前景的青苔防控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