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毛蚶的人工育苗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幼体死亡率比较高。一是幼体培育过程中的8~13d,幼体突然大量“下沉”死亡;二是变态期间幼体附着变态率很低,大量幼体解体死亡。这些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毛蚶苗种的正常生产。如何提高毛蚶幼体成活率与变态率,是毛蚶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我们从2003年开始进行毛蚶人工育苗的生产性实验研究,就上述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1影响毛蚶幼体成活与变态的原因分析幼体产生“下沉”死亡以及变态期变态质量低等情况不是瞬时产生的,而是人工育苗过程的反映,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一个综合因素,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1.1亲蚶质量亲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毛蚶人工育苗的生产过程。亲蚶质量好,性腺色泽鲜艳,雌性呈橘红色,雄性为乳白色。厚度超过3mm,卵子个体之间发育整齐。反之,如果亲蚶质量差,卵子的个体小,卵子个体大小不均匀,到幼体培育期就表现出幼体发育不整齐,大小悬殊,而且随着幼体的培育进程,导致幼体在某一阶段死亡。1.2亲蚶培育一方面,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自然排放得到的精卵质量比较好,受精率与幼体发育成活率都比较高,产生的畸形幼体少。另一方面,亲蚶个体之间卵细胞发育整齐一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亲蚶排...  相似文献   

2.
谢江宁 《河北渔业》2008,(10):16-17
在毛蚶的人工育苗过程中,影响幼体附着变态的因素较多,除了亲贝质量等因素以外,幼体的培育密度和附着基是两个关键因素。笔者就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情况在2005年的生产中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就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以便为育苗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1—2012年在海南琼海进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亲蟹培育、人工育苗及稚蟹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亲蟹培育平均成活率和抱卵率分别为94.05%和85.61%。在水温28.5~29.6℃的条件下,从第1期溞状幼体发育变态至仔蟹期约需10~14 d,投放溞状幼体625.29万只,培育出大眼幼体100.12万只,成活率为16.01%,培育成仔蟹苗20.25万只,育苗成活率为3.24%。经过中间培育获得1.0 cm的蟹苗10.46万只,成活率达51.65%。  相似文献   

4.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5.
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青蛤人工育苗技术,2001年7~8月,利用72m3水体进行青蛤人工育苗试验。采用阴干5h 流水3h对亲贝刺激催产,以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100目筛绢网筛出的细海沙做附着基,自亲贝产卵起历时20d,培育出壳长(318~487)μm的双管期稚贝9250万粒,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86 7%,底栖稚贝培育成活率平均85 6%。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取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157×10~8粒,幼虫变态附着率为53.3%;再经约33 d培育,共培育出平均壳长916.17μm的皱肋文蛤稚贝8.986×10~8粒,育苗成活率为31.6%,平均单位出苗量为249.6×10~4粒/m~2。  相似文献   

7.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8.
马氏珠母贝简化式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 《水产养殖》2006,27(5):36-38
进行了面包酵母、小球藻、扁藻、金藻在马氏珠母贝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效果试验,以及不同投饵量在不换水育苗方式中的育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中D型幼虫期使用面包酵母、壳顶幼虫期使用小球藻,并通过控制投饵量,在不换水的情况下可成功地幼虫培育至变态附着,并进一步培育成商品规格的稚贝,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可达6.5%。  相似文献   

9.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找出毛蚶育苗当中最佳附着基,本文对几种附着基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采用四种对比,即油泥、网衣、网片、直接附着在池壁上。结果发现,毛蚶人工育苗最佳附着基为潮间带表层油泥。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苗整齐,壳不挂脏。经过26d培育,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分别为:油泥68%,平均壳长1.3 mm;网衣54%,平均壳长1.1mm;网片47%,平均壳长1.1mm;直接附着在池壁42%,平均壳长0.9mm。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水体出稚贝44万粒,平均壳长7mm。1991年1月,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16~2017年,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2016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5mm幼贝0.46亿粒;2017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8mm幼贝0.14亿粒。试验发现,中国蛤蜊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雌雄性比约1∶1;壳长5cm左右的亲贝产卵量50万~75万粒/个,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μm;在水温23~24℃,盐度26‰、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h发育为D型幼虫,壳长75μm;幼虫经13~14d培育,壳长280~300μm时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5.9~16.5μm;稚贝经30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35~38mm,平均日生长107~117μm。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文蛤苗种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以促进文蛤养殖业的发展,进行了文蛤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亲蛤取自浅海滩涂,催产后在水温21~24℃、水体比重1.015~1.020、弱光条件下孵化,再在自然水温、水体比重1.015、光照500 lux、溶氧5 m g/L以上,pH 8.0~8.6条件下培育幼虫,投喂金藻、角毛藻和扁藻,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时投放附着基。结果,从受精卵发育至稚贝的育苗率近60% ,从D形幼虫到稚虫的成活率为94% 。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亲体培育、海球幼体培育、不同附着底质对比等方法进行了可口革囊星虫(Phasocolosoma esculenta)的人工繁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亲体在第一次大量产卵之后,可二次或多次产卵,但后期产卵量较少;海球幼体经过12~14 d的培育,开始营底栖生活;不同底质附着试验中,Ⅱ组(细沙含量30%)变态率相对最高(17.3%),Ⅰ组(纯泥)变态率为15.0%,Ⅲ组(含沙量70%)变态率最低(8.6%),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共获得附着变态的稚星虫(0.8~1.0 mm)25.6×104尾,变态完成15 d后,获得1.0~1.6 mm的稚星虫10.1×104尾。  相似文献   

15.
翟林香 《齐鲁渔业》2010,(10):36-37
<正>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我国沿海池塘、滩涂、浅海养殖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近年来,毛蚶市场供不应求,毛蚶增养殖业发展迅速,人工育苗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毛蚶人工育苗生产中常出现幼体突然大量"下沉"死亡和幼体附着变态率低等问题,造成育苗中途失败或  相似文献   

16.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繁殖季节、亲体暂养与催产、产卵孵化和幼体培育及变态附着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大竹蛏在人工暂养条件下无需特殊的人工催产方法,可自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2~24℃条件下,23~24小时孵化出D型幼虫,孵化率为58%以上。受精后7~9天完成变态,发育至稚贝。以粒径400~500μm细砂作为附着基,经50天培育可达体长1cm左右的苗种。同时,对大竹蛏的催产方法、产卵行为、附着基的投放和胚胎发育、幼虫发生及生长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青蛤(Celina sinensis)俗称黑蛤、牛眼蛤、蛤蜊等。在青蛤育苗过程中,青蛤幼体发育过程经过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期,然后变态成稚贝而进入附着期,稚贝在育苗池池底部生活或在附着基上生活。育苗池的底部环境最为恶劣,容易造成污染而引起稚贝的大量死亡。所以贝类育苗的关键是控制好水质,使育苗池的底部清洁而干净,给青蛤稚贝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贝类育苗对水质要求特别高,育苗海水必须经过初步沉淀池,黑暗沉淀池,再经过砂滤才能进入育苗池。有条件的苗场砂滤后的海水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后才能进入育苗池。如果育苗  相似文献   

19.
魁蚶亲贝促熟与健康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温和升温促熟两种方式培育魁蚶亲贝,经产卵、孵化、选幼,筛选出健康苗种,投放附着基让其附着并进行中间培育.在550 m3水体中两个批次共孵出正常发育的D型幼虫42亿粒,附着变态后,获得健康稚贝约21亿粒.试验结果表明:魁蚶苗种培育过程中的D型幼虫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及变态率与卵子的质量相关;亲贝在性成熟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差异;魁蚶幼体的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魁蚶苗种挂到海区进行中间培育后,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0.
在梭子蟹人工育苗基础上,进行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特别是对亲蟹培育、Z1变Z2、Z5变大眼幼体及大眼幼体变稚蟹等几个关键环节的管理上更为成熟,如Z1变Z2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总成活率达到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