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土壤———枣树营养元素平衡为理论基础确定一定产量下的肥料合理配比和肥料效应的数学模型 ,通过L9(3 3)正交试验 ,以生产要素报酬率为理论依据 ,分析了一定产量下的肥料用量以及平衡施肥对红枣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论述了山旱地枣园平衡施肥的边际产量及其经济效益 ,提出了当地山旱地枣园经济合理施肥的计算模型和施肥方法以及合理施肥的有效条件。  相似文献   

2.
旱地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6年田间试验研究,探讨平衡施肥技术对旱地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晋东豫西半湿润偏旱区,采用适宜的肥料品种、适宜的肥料用量、适宜的施肥时期以及适宜的施肥培肥方式方法,即采用平衡施肥技术有利于旱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可培肥土壤、保蓄土壤水分,促进旱地玉米对水分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陕北山旱地枣园平衡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土壤-枣树营养元素平衡为理论基础确定一定产量下的肥料合理配比和肥料效应的数学模型。通过L9(3^3)正交试验,以生产要素报酬率为理论依据。分析了一定产量下的肥料用量以及平衡施肥对红枣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述了山旱地枣园平衡施肥的边际产量及其经济效益,提出了当地山旱地枣园经济合理施肥的计算模型和施肥方法以及合理施肥的有效条件。  相似文献   

4.
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较深层次 (2 0~ 40cm)施肥 ,植株将吸收的氮素较多分配至籽粒 ,分配至根系少 ,肥料氮利用率高 ,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少 ,回收率高 ,从而提高了产量 ;施肥过浅 (0~2 0cm)和施肥过深 (6 0~ 80cm)则相反 ,由此可以认为旱地小麦最佳施肥深度应在 2 0~ 40cm左右 ,可据此制定施肥管理方案 ,以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5.
施肥和降水年型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的山西省寿阳县旱农试验区,经过长达10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是不施肥处理的2.25倍;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受生育期降水量和播前土壤贮水量两个因素的影响.干旱年份,玉米产量的提高更依赖于土壤水分、养分的协调供应,施肥的增产效果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限制,合理施肥、培肥土壤、保蓄水分,可增强旱地玉米抵御干旱的能力;丰水年份和正常年份,肥料的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丰水年份应注意蓄水保墒.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结构和调理剂对侵蚀红壤的修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几种肥料配比和调理剂施用对侵蚀红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2号的施用与施用NPK化肥相比可以提高旱地红壤的有效磷含量,减轻因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酸化,提高大豆和油菜对肥料磷、钾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生物量,且对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用有机肥可以较快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与施用化肥相比显著提高了大豆和油菜对肥料氮、磷、钾的利用率,施用有机肥或土壤调理剂2号的施肥措施是提高红壤旱地肥力的较好的施肥方法.因豆科植物具有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大豆种植生物量大,肥料利用率高,选取大豆作为先锋物种,可较好地提高侵蚀红壤的修复效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肥料投入状况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根据全国耕地地力监测点 10余年监测结果 ,分析了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肥料投入状况。结果表明 ,有机肥投入量有逐渐减低的趋势 ,而化肥投入量稳中有升 ;常规施肥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年度间基本稳定 ,而速效磷稳中有升 ;空白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基本稳定 ,速效磷、速效钾有下降趋势。养分收支平衡分析表明 ,氮磷盈余、钾亏缺。氮盈余量北方旱地、南方旱地和水田随年度稳中有升 ,而北方水田逐渐下降 ;磷盈余均稳中有升 ;钾亏缺南方水田在缓解 ,而其他农田在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8.
油菜直播机分层定量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现有油菜直播同步肥料混施作业,肥料施用方式粗放的问题,结合油菜厢面条播种植模式及油菜根系生长规律,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肥料流均匀分布的上下层肥量按比例分配、上层肥料左右分施技术,设计了一种分层定量施肥装置,通过构建肥料在均布器中均匀分散的状态转移矩阵验证该装置的肥料均布效果,并确定了装置的基本参数。以挡杆直径、挡杆组数、挡杆组间距为试验因素,实际施肥比例与目标施肥比例最小误差为目标,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仿真试验确定肥料均布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为挡杆直径3 mm、挡杆组数5、挡杆组间距8.9 mm。为进一步验证肥料比例调节分配机构性能,以目标施肥比例与实际施肥比例的误差、上下层落肥管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和上层落肥管左右两侧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开展最优参数组合下的排肥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下层实际施肥比例与目标施肥比例的最大误差为4.1个百分点,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低于3.9%,说明肥料分配比例稳定;上层左右落肥管实际施肥比例与目标施肥比例的误差低于4.1个百分点,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低于4.8%,满足上层肥料按比例分施要求。田间试验表明,下层肥料平均施肥深度为141.2 mm,上层左侧肥料平均施肥深度为81.9 mm,右侧平均施肥深度为81.6 mm,上层左、右侧肥料间的平均间距为67.8 mm,满足油菜分层施肥要求。该研究可为油菜肥料按比例分层施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施肥机械的发展概况及需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由路 《土壤》2016,(3):1-4
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资,施肥机械是合理施用肥料的基本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固体肥料施用机械的原理与发展情况,包括离心圆盘式撒肥机、桨叶式撒肥机、锤片式撒肥机、液体肥料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灌溉施肥机械的发展应用情况,指出了大型化、智能化是目前国际施肥机械的发展方向。本文还分析了我国施肥机械的发展情况,我国除撒肥机外,很少有专用的施肥机械,播种施肥机在我国发展很快,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圆盘式小麦播种施肥机,另一类是玉米播种施肥机。近年来灌溉施肥机械在我国发展很快,但使用较少。由于我国农业高度分散和高强度开发,施肥机械的研制难度大、成果转化率低。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的施肥机械是发展的重点,主要需求有肥料深施机械、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近根施肥机械和液体肥料施肥机械等。  相似文献   

10.
平凉旱地冬小麦平衡施肥参数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5年64点次的田间氮磷化肥试验。应用电子计算机对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初步得出了平凉地区旱地冬小麦平衡施肥中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应用土测值确定地力产量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根据地力产量确定目标产量和养分吸收量,根据冬小麦产量对土壤的依赖率确定肥料利用率,最后计算机和施肥参数提出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2O5-K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量试验(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研究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及不同施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著促进了N、P、K的吸收,同步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且对晚熟油菜影响更为显著。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及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维持较高的肥料利用率。晚熟和早熟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20和605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 500和1 750 kg·hm-2。因此,一次性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著提高红壤旱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旱地土壤中的肥水激励机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阐述了养分和水分对作物产量及其增产潜力的交互影响。肥和水既是作物产量的决定因素,又是人为的可控因素。作物需要的营养离子从土壤向根表面的移动,受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特别是在旱地。肥是土水系统的物质基础,水是肥效发挥的关键,二者互为制约,又互相促进。肥水激励机制要求二者有一个适宜的匹配,这样,养分和水分才能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旱地长期施肥对土地生产力和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兰晓泉  郭贤仕 《土壤通报》2001,32(3):102-105
本文总结了半干旱黑垆土区 1 990~ 1 999年长期定位施肥的试验结果 .有机肥在提高旱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在施入等量氮磷养分下 ,平均有机肥增产 4 6 6% ,有机肥 +化肥增产4 4 8% ,化肥增产 2 2 4 % .施肥后效和土壤肥力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 .后效的增产率在 3年内的约占原施肥处理的 1 / 4~ 1 / 3.  相似文献   

14.
包膜尿素对旱地红壤氮素垂直迁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霞  崔键  周静 《土壤》2011,43(3):382-387
结合花生田间试验,利用原位土壤溶液取样装置,研究了一次性基施包膜尿素对典型红壤旱地0~100cm深度土壤溶液氮(N)素垂直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旱地0~100cm土层红壤溶液N素含量以NO3-N含量最高,且以包膜肥料处理较明显;②对照处理0~100cm土层红壤N素含量变化不大,而普通尿素和包膜尿素处理0~60 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施肥对黄壤稻田和旱地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方法  依托进行了22年的黄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稻田和旱地土壤养分及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改变了稻田和旱地土壤养分含量,且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变化因稻田、旱地不同所受影响差异较大。稻田和旱地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中性磷酸酶(NEP)活性均高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稻田上除个别处理外,施用化肥对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施用有机肥处理NEP活性显著提高,增幅达15.8% ~ 27.1%;旱地上,长期施用氮肥的处理(NK、NP、NPK)ACP活性显著提高了14.2% ~ 29.0%,ALP活性显著降低了20.1% ~ 50.7%,施用有机肥处理ACP和ALP活性分别提高了11.7% ~ 17.7%和9.4% ~ 56.9%,NEP活性降低了10.5% ~ 32.3%。与平衡施肥处理相比,稻田上缺素施肥对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施用有机肥处理ACP、NEP、ALP活性分别提高了9.1% ~ 18.5%、6.9% ~ 17.3% 和8.3% ~ 15.0%;旱地上, NK处理ACP和NEP分别显著提高了12.9%和12.9%,PK处理则分别显著降低了16.7%和18.9%,施用有机肥处理NEP活性降低了5.9% ~ 28.9%,ALP活性显著提高了50.1% ~ 115.3%。相关分析表明,NEP活性与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但在稻田和旱地上相关性相反;ALP活性在旱地和稻田上与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磷均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除旱地上ALP活性受pH直接影响作用较大外,其他磷酸酶活性受土壤磷素的直接影响作用均较大。  结论  黄壤稻田和旱地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磷素有效性密切相关,稻田上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有效途径,旱地上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尤其是氮钾处理可提高ACP活性,增加土壤磷素供应,施用有机肥可通过提高土壤pH增加ALP活性。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organic farming systems, fertilizing materials can be used when potassium (K) deficiency is shown, but such systems are dominantly nitrogen (N) limited and this is likely to affect crop utilization of K. The supply of K to grass/clover from a range of mineral and organically based K fertilizer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N supply were studied in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Sequential plant cuts were taken for yield and nutrient content determinations in crop and soil. Crop yields were limited by N: where N supply was increased either through the mineralization of N from organic materials (rapemeal, farmyard manure) or inorganic fertilizer, plant yield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Grass/clover responded better to additional K where sufficient N was available. However, yield responses to K were generally small,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adequate N. Of the different fertilizers, kali and MSL-K increased yields above those of the control by less than 5%, sylvinite, DKSI and farmyard manure by 10–20%, and rapemeal and potassium sulphate by more than 25%. In all treatments, K offtakes in the grass/clover wer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fertilizer K inputs. The grass/clover showed an increased uptake of Na where insufficient K was available. However, the Mg content of the grass/clover was not adversely affected by 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rganic farmers need to consider the soil K status, the rotational nutrient budget, the supply of all nutrients in fertilizing materials and nutrient interactions to achieve effective K management in organic farm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7.
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指出水肥胁迫尤其是水钾已成为旱区果树高产稳产优质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系统探讨旱地果园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综合管理以及果树叶营养综合诊断施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果园的高效水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施肥结构对砂质潮土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砂质潮土上1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养分在土体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肥小麦减产21.1%~34.3%,玉米则增产155.9%~209.7%;单施P肥小麦增产29.3%~39.7%,玉米减产50.4%~63.0%;而N、P肥配施小麦、玉米分别增产3.43~5.79倍和3.04~4.23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而N、P肥单施或配施仅能维持较低有机质水平,且土壤K耗竭严重。单施N肥N素易于下淋,而N、P肥配施有利于N在土壤上层的保持。有机肥配施N肥或N、P肥是较好的施肥结构。  相似文献   

19.
低锌旱地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西北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pH和碳酸钙含量高,导致土壤有效锌含量低,加之水分缺乏,不仅制约冬小麦生长和产量,还严重影响小麦锌的吸收利用。本研究选取西北旱地典型缺锌区,在土施锌肥的基础上,设置了2年的补充灌水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水分对土壤锌有效性、 小麦生长、 产量以及锌和相关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于2010~2012年在陕西永寿县进行,采用裂区设计,锌肥为主处理,在不施锌与施锌(ZnSO4·7H2O)5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在冬小麦关键生长期补充和不补充灌水2个副处理。在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了小麦产量、 生物量,各器官部位的锌及氮、 磷、 钾、 铁的含量; 采集0—40 cm土层土壤,测定了土壤有效性锌含量。【结果】在返青期、 孕穗期补灌20~30 mm水分对小麦产量、 土壤有效锌含量无显著影响,却有提高小麦各部位锌含量、 锌肥利用率的趋势,不施锌和施锌条件下,灌水比不灌水处理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3.8%~16.3%、 3.8%~13.1%,灌水使锌肥利用率提高21.2%~177.8%。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的不同也影响锌在小麦各器官部位的分配与累积,第一季施锌和不施锌条件下,灌水比不灌水处理锌收获指数分别降低5.1%和2.0%,而第二季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1%和2.7%。两季灌水对小麦籽粒中铁及大量元素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亦各不相同。【结论】在旱地缺锌土壤上,小麦生长关键期灌水对小麦产量、 土壤有效锌含量无显著影响,却有提高小麦各部分锌含量、 锌肥利用率的趋势,说明水肥结合对旱地石灰性土壤锌和锌肥有效性的影响应引起进一步重视,这对提高旱地缺锌地区作物和人体锌营养水平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稻穴播同步侧位深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根据水稻种植的农艺要求,在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播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水稻穴播同步侧位深施肥技术。调查了在不同种植方式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水稻根系在稻田中的分布情况,根据根系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深施肥技术参数,确定了深施肥深度以不超过10 cm为宜,研究了培杂泰丰、玉香油占2种品种水稻施入0~5 cm土层与5~10 cm土层中的肥料比例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同步开沟起垄侧位深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机能满足水稻穴播同步侧位深施肥技术的要求,可以作为实施水稻穴播同步侧位深施肥技术的载体。生产试验表明:水稻穴播同步侧位深施肥技术具有增产、节本的效用。在同等的施肥条件下,机械播种及深施肥处理的有效穗、穗平均实粒数、结实率均高于机械播种人工撒施肥和人工撒直播人工撒施肥,增产418.5~957 kg/hm2,增幅5.86%~13.41%。该文研究可为深施肥机具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