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陇薯7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覆膜和密度对其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综合分析产量、成本、效益,提出高寒阴湿区‘陇薯7号’繁种适宜的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为其北繁南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在南方冬作区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能使‘陇薯7号’成熟期提前15 d,生育期缩短11 d,产量增加57.19%。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株数增加,单株结薯数减少,单薯质量降低,产量显著增加。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在最高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20 g、20~50 g块茎比率呈直线上升趋势,100g块茎比率呈直线下降趋势, 50~100 g块茎比率因种植方式不同而变化不同,地膜覆盖种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密度13.5×10~4 hm~(-2)时达到最高,露地种植则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地膜覆盖主要影响20~50 g和100 g块茎比率。综合分析产量、成本和效益,以地膜覆盖密度增加到13.5×10~4 hm~(-2)为试验最佳处理,产量48 938.89 kg/hm~2,纯收益1673.53元/hm~2,20~50 g块茎比率27.15%,50~100 g块茎比率36.08%。建议在高寒阴湿区繁育‘陇薯7号’脱毒一级种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种植,密度13.5×10~4 hm~(-2),块茎按质量大小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感干腐病的马铃薯品种‘青薯168’和‘陇薯3号’块茎间愈伤能力的差异,从木质素与软木脂积累以及苯丙烷代谢角度探讨导致差异的原因。【方法】以抗病品种‘青薯168’和感病品种‘陇薯3号’块茎为试材,人工模拟损伤后置于常温下进行愈伤,通过测定损伤块茎愈伤期间失重率的变化和块茎在不同愈伤时期接种硫色镰孢(Fusarium sulphureum)后病情指数的变化评价愈伤效果,利用间苯三酚-HCl和甲苯胺蓝-中性红染色法分别观察块茎损伤部位木质素与软木脂的形成,并量化木质化细胞层厚度和软木脂荧光强度以说明木质素和软木脂的沉积状况,通过测定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和产物即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木质素、总酚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比较两个品种块茎愈伤能力的不同。【结果】愈伤期间,‘青薯168’的失重率显著低于‘陇薯3号’。第14天时,‘青薯168’和‘陇薯3号’的失重率分别为0.93%和1.96%,‘青薯168’的失重率比‘陇薯3号’低52.3%。同样,块茎在不同愈伤时期接种硫色镰孢后,‘青薯168’的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陇薯3号’。愈伤第3天接种,‘青薯168’和‘陇薯3号’的病情指数为20.36和71.59,前者的病情指数比后者低71.5%。愈伤期间,‘青薯168’的木质素与软木脂积累速率显著高于‘陇薯3号’。第14天时,‘青薯168’的木质化细胞层厚度和软木脂荧光总强度分别高出‘陇薯3号’47.4%和60.6%。此外,‘青薯168’愈伤期间表现出较高的苯丙烷代谢活性,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在第14天时分别高出‘陇薯3号’77%和65%。两个品种的总酚含量在愈伤后期也存在差异,第14天时,‘青薯168’的总酚含量高出‘陇薯3号’76%。但两个品种间类黄酮含量在愈伤期间的变化不明显。【结论】抗病品种‘青薯168’的愈伤能力显著高于感病品种‘陇薯3号’,抗病品种所具备的良好愈伤能力与其高活力的苯丙烷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赤霉素抑制剂在块茎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方法】以马铃薯试管苗诱导的匍匐茎为材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多效唑、矮壮素和调环酸钙,统计培养40 d后匍匐茎诱导出的块茎的结薯率、平均直径和单薯鲜干质量等,分析赤霉素抑制剂对块茎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多效唑、矮壮素和调环酸钙促进了马铃薯匍匐茎提早结薯,使块茎的结薯率、平均直径、单薯鲜质量显著增加.其中三类抑制剂中,调环酸钙抑制效果最佳,微量的调环酸钙可以诱导出最大的单薯鲜干质量和块茎直径.当赤霉素浓度为0μmol/L和0.01μmol/L时,调环酸钙诱导出最大单薯鲜干质量和块茎直径的浓度均是5μg/L.【结论】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抑制剂可有效促进马铃薯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位于临洮县东北部半高寒阴湿山区的上营乡进行5个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陇薯7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抗病,对照品种‘上梁红花’表现感病;‘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陇薯7号’‘上梁红花’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7 200、33 352、32 550、24 052、23 090kg/hm2,‘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的产量比‘上梁红花’的产量分别高出40.97%、44.44%、61.11%;出苗率、株高、产量、大薯率、大薯质量百分数、畸形薯率、经济系数、根冠比等指示在各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中薯、中薯质量百分数、小薯、小薯质量百分数、绿薯率、烂薯率、块茎干物质含量等指标在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临洮县东北部高寒阴湿山区进行高产、高淀粉、大薯形马铃薯栽培以选取‘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较好.  相似文献   

5.
多效唑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体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1~1 mg/L多效唑处理完全抑制了MS扩繁培养基中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而0.01 mg/L多效唑处理虽抑制了试管苗茎叶的生长,但叶色加深、根重和根长显著增加.在试管薯诱导条件下,0.1 mg/L多效唑处理促进了‘夏波蒂'提早结薯,使单瓶试管薯鲜重、平均直径和单薯鲜重都显著增加,同时降低了畸形薯率;而单瓶试管薯的结薯数量低于BA+CCC处理,但接近对照.这些结果表明:与广泛应用的矮壮素相比,在马铃薯试管薯生产中使用多效唑能提高试管薯产量和质量,且其使用浓度仅为矮壮素的1/5000,有利于降低残留并节约成本,是矮壮素较好的替代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地区对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实地调查,统一繁育种薯,并在盆周山地、平坝浅丘、盆地平原设3个不同光照试验点,种植‘黑美人’、‘川芋彩1号’和‘蓉芋紫5号’等3个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品种,测定其花青素含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结果】小金县(海拔3000 m)繁育的紫色马铃薯品种‘黑美人’生产种薯,在金堂县(海拔452 m)种植后,商品薯的花青素含量降低11.62%~33.66%;而马铃薯品种‘川芋彩1号’同一批原种分别在小金县和新都区(海拔472 m)种植,所繁育的生产种薯块颜色差异极显著。不同生产季节影响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将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春马铃薯季收获的‘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原种,在光照条件较差的秋马铃薯季播种,收获的生产种花青素含量分别降低34.24%和30.48%。【结论】不同光照地区影响秋作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盆周山地强光照区(北川试点)收获的‘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生产种,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成都平原弱光照区(游仙试点和温江试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出高抗品种.【方法】对马铃薯腐烂线虫(D.destructor)为害马铃薯的症状进行观察和描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4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抗性评价.【结果】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发病率为2%~11%,病情指数为0.72~5.33;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青薯9号’和‘荷兰15号’的发病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克星1号’和‘陇薯6号’表现为抗病,‘青薯9号’、‘大西洋’、‘新大坪’、‘夏波蒂’和‘荷兰15号’均表现为感病.【结论】明确了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的发生情况,筛选出了‘克星1号’和‘陇薯6号’2个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8.
以陇薯7号和克新1号为试验品种,设计不同的原原种重量和种植密度,收获后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小薯块茎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用两种不同重量的原原种品种进行种薯繁育时,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亩时,产量均达到了最大,而在种植密度为10 000株/亩时,小薯(20~50 g,含50 g)块茎数量最多,这为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整薯播种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 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 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 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忠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87-8487,8513
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薯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日光温室中用多效唑、矮壮素、膨大素喷施马铃薯脱毒苗,测量株高,收获计产。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株徒长。矮壮素能增加3.0 g以上的薯块结薯量,膨大素、多效唑对增加1.0~3.0 g和0.5~1.0 g的薯块结薯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平均产量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以多效唑居第一。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控制植株徒长,增加结薯数,提高产量,以多效唑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通过青薯10号不同密度试管苗直接移栽,对块茎大小、单株结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块茎数、无效薯增加,大薯率降低。最佳密度为6000株/667m2,3-50g结薯率83.50%,10-30g结薯率46.86%,产量1583kg/667m~2。单位面积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究低温胁迫下不同生理指标对耐寒性评价的影响。【方法】以16份马铃薯盆栽苗为材料,离体叶片置于程序降温仪进行低温胁迫,测定植物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供试材料的耐寒性。【结果】耐寒性强弱排序依次为:‘黄麻子’‘AV1’‘F170’‘AV9’‘华彩1号’‘陇薯8号’‘acanle-4’‘中薯11号’‘396034.268’‘300046.22’‘中薯8号’‘冀张14号’‘陇薯7号’‘acanle-6’‘E1’‘634777’。【结论】综合分析可知,低温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马铃薯耐寒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索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等关键栽培技术要点,为"群优2号"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水稻"群优2号"为材料,设施氮水平及种植密度两个因素单独试验,各5个处理3次重复,对产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群优2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随之增加,而穗粒数及结实率、千粒重均减少,产量先增加后减少,以施氮量240kg/hm~2产量最高,为7944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随之增加,而穗粒数及结实率、千粒重均降低,产量先增加后减少,以种植密度30万蔸/hm~2最高,为8178kg/hm~2。【结论】"群优2号"品种高产稳产性较好,以施氮量240kg/hm~2和种植密度30万蔸/hm~2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3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笔者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2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1050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秋马铃薯产量,降低种薯成本,以华薯1号、兴佳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秋马铃薯的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马铃薯品种的茎粗、SPAD值、主茎数、产量和单株结薯数影响显著,对块茎品质影响不显著;其中,茎粗和SPAD值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株高和主茎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的...  相似文献   

16.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尼泊尔北部山区种植的优异马铃薯品种(系),引进‘陇薯7号’‘陇薯10号’‘陇薯14号’‘LK99’‘L0109-4’‘云薯105’‘云薯603’‘紫云1号’‘米拉’‘青薯9号’‘艾玛1号’‘艾玛2号’等12个马铃薯品种(系),以当地主栽品种‘Rosita’为对照(CK),于2019—2021年在尼泊尔北部山区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开展生育期、农艺性状、块茎性状、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测定口感评价、产量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13个供试品种(系)的综合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3个马铃薯品种(系)均能成熟。所有品种(系)均未发生花叶病毒病、青枯病、早疫病,‘云薯105’‘云薯603’和‘紫云1号’晚疫病病株率最低,病情指数均为0;‘云薯105’3年平均产量为23.94 t/hm2,较CK增产72.73%,‘青薯9号’3年平均产量为21.01 t/hm2,较CK增产51.59%;‘云薯105’蒸食口感得分82.6分,质地粉或糯,气味清香,接受度高、综合评价中上;块茎营养品质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前4的依次为:‘艾玛1号’‘陇薯14号’‘陇薯7号’和‘云薯105’。综上,根据尼泊尔缺乏高产品种的现状,‘云薯105’可作为尼泊尔北部山区首选马铃薯推广品种,‘青薯9号’可作为高产备选推广品种,‘艾玛1号’‘陇薯14号’‘陇薯7号’可作为尼泊尔北部山区马铃薯生产中的优质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18.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问题,以陇薯10号为指示品种,在水地覆膜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水平对马铃薯田间农艺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对马铃薯田间农艺性状有着明显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株高、茎粗和主茎数明显增加;而块茎折合产量、单株结薯重和平均单薯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趋势变化。以施N 225 kg/hm~2的处理块茎折合产量最高,为39 961 kg/hm~2,较对照不施氮增产81.65%;单株结薯重最高,为570.45 g,较对照不施氮增加169.34 g;平均单薯重最高,为115.85 g,较对照不施氮增加38.71 g。说明水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陇薯10号栽培的最佳施氮量为N 225 kg/hm~2。  相似文献   

19.
品种密度互作对胡麻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胡麻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定亚23号’‘晋亚10号’和‘轮选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25、750、975万粒/hm2 3个密度梯度,测定植株茎秆的物理性状、力学和抗倒伏特性,并分析茎秆性状与抗倒伏特性的相关性.【结果】‘定亚23号’的株高和重心高度较‘轮选3号’分别高出了4.61%和8.95%,不利于植株的抗倒伏,‘轮选3号’在各个生育时期茎粗与壁厚都较高,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倒伏能力;种植密度由525万粒/hm2增加到750万粒/hm2时,‘晋亚10号’的倒伏指数增加了1.40%,而‘定亚23号’增加了11.92%.【结论】种植密度的增加对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影响更大,对中抗型品种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探讨马铃薯品种丽薯10号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丽薯10号生育期影响不大,对其产量及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单株薯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有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产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平均产量最高,为28 102.5 kg/hm~2。丽薯1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5.25~6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