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微生态制剂、环丙沙星对雏鸡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并对雏鸡消化道 6个部位 (嗉囔、腺胃、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直肠 )内容物的 8种细菌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消化球菌、类杆菌、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和梭菌 )进行了分离、计数。结果表明 ,微生态制剂能使雏鸡消化道正常菌群迅速建立 ,而环丙沙星则抑制雏鸡消化道正常菌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牛消化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胃肠道内栖居有许多种微生物,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大部分与胃肠道细胞接触,交换营养物质、能量或遗传信息。目前,国内外对鸡、猪、兔等单胃动物的消化道正常菌群作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并研制开发出多种微生态制剂,增进了动物健康;提高了生产力。对反刍动物消化道正常菌群,国外有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牛的试验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尚未见报道。本文就国内外牛消化道正常菌群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牛消化道正常菌群概况1.1牛瘤胃正常菌群牛瘤胃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微生物区系,主要有原生虫和细菌两大…  相似文献   

3.
《饲料工业》2019,(6):35-43
运用高通量测序方式,对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消化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黄鱼幼鱼消化道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工厂化养殖大黄鱼消化道优势菌属组成比较稳定,包括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优势菌属中,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乳杆菌属、弧菌属(Vibrio)等18个物种为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消化道的共有优势菌属;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Escherich-ia_Shigella为主要差异菌属(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饵料中菌群对消化道菌群影响较大。并且,在菌群基因参与功能方面,两种模式下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的主要功能相似,但工厂化养殖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这些功能的基因丰度高于网箱养殖的,这可能是对幼鱼的生长代谢在环境胁迫中的一种补偿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功能菌群的筛选与菌群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组学是基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培养,再辅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建立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融为一体。该方法在挖掘“新微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发现、找到并获得的优势;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可定制分离目标菌株进行验证,并能通过丰富注释清楚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此外,分析了培养组学分别在家禽肠道、猪肠道、反刍动物肠道等动物肠道的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了环境条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如人类接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物种不同性别肠道菌群的差异,以期为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运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动物整个消化道内均存在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等,其中细菌占主导地位,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这些微生物在维持宿主营养、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利用以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定肠道的菌群结构,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研究。虽然宏基因组学方法的应用使肠道微生物研究取得了突  相似文献   

6.
乳酸菌是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是对人和畜禽有益的益生菌。动物肠道中的乳酸菌耐受胃酸有更好的适应性,更易于在肠道中定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并且耐酸性好易于生存。论文综述了动物肠道乳酸菌分离培养的几种方法,总结出更适合分离乳酸菌的培养基。归纳了动物肠道乳酸菌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鉴定、生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重点介绍了16SrDNA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这对建立动物肠道中乳酸菌分离鉴定的方法,研究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组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群体感应是一种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机制,它在细菌毒力因子表达、生物发光、孢子形成、生物膜形成等方面起关键调控作用。近年来陆续发现畜禽消化道菌群同样存在有群体感应现象。鉴于消化道菌群对畜禽消化、生理代谢、免疫功能等的重要作用,针对畜禽消化道细菌群体感应进行研究及调控对于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及保障畜禽健康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细菌群体感应的分类及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畜禽消化道中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发现,归纳并总结了当前细菌群体感应相关的调控手段及其可能机制,以期为畜禽养殖中消化道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及相关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云南野生动物园圈养大熊猫冬季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试验利用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16S rDNA分析)对其冬季粪便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对冬季粪样通过传统方法分离鉴定的细菌种属有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Castellani and Chalmers)、志贺氏菌属(Shigella Castellani);通过16S rDNA分析,鉴定的菌群归属于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在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大熊猫的肠道优势菌群为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  相似文献   

9.
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肠道菌群是由所有定殖在猪肠道里的大量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构成的集合。已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以及猪重要经济性状都与肠道菌群有关。目前,肠道菌群研究使用较多的技术是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但这些技术并不能了解具体菌株的实际功能和生理特性。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肠道细菌的培养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培养条件的多样性分离培养出了更多的肠道细菌类别,这对促进肠道菌群在菌株水平的研究以及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猪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培养组学发展、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展望,为后续猪肠道菌群菌株的功能和影响表型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养殖时期的肉鸡呼吸道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总DNA,以细菌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341F/534R进行V3高变异区域PCR扩增,长约200 bp的PCR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获得微生物群落的特征DNA指纹图谱。通过DGGE图谱的半定量分析以及对条带的测序鉴定,发现样品的优势菌群明显。结果表明,PCR-DGGE是研究动物呼吸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