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庐江县境山丘起伏,垅畈相间,素有"东塝南岗西山北圩"山圩各半之称,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农牧经济发达.全县现有耕牛3.8万头,历年耕牛自然淘汰率约4%.1982年以来,由于耕牛锥虫病的流行,每年耕牛病死和淘汰的达8—10%,经济损失很大.县委和县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及时组织力量,采取措施,以控制耕牛锥虫病的流行.1984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和庐江县畜牧兽医站,遵照巢湖地  相似文献   

2.
在湖南华容县发现牛、马伊氏锥虫病(以下简称锥虫病),永兴、长沙、宁乡、桃江、益阳等县发脱牛锥虫病。看来,此病在湖南流行广泛。牛锥虫病一般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无临床症状,但由于饲养管理不良,劳役过度,天气寒冷,可引起反复发热,进行性消瘦,甚至最后衰竭死亡。死亡多见于冬季、春耕和双抢期间。母牛还有流产、早产、产后小牛死亡等情况。因此,本病对牛危害很大,为保护耕牛,支援农业生产,应迅速开展普查,积极进行防治。现将望城和桃江两县初步调查情况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3.
1956年11—12月份,我们在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与湖南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的领导与支持之下,在沅江县瓊湖社、共和社、加利社以及南县的金盆农场,进行了耕牛血吸虫病的调查工作,据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单位反映,这些地区都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调查方法通过农业社与农场的领导干部及耕牛的管理人员,了解耕牛的种类数目以及健康情况,检查了每头耕牛的体格及一般情况。对于这四个社和一个农场的大部分耕牛逐头检  相似文献   

4.
<正> 耕牛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由吸血昆虫(虻、螫蝇)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我国南方各省早有发生和流行,并逐渐向北方蔓延.五十年代以前我国已开始对锥虫病的防治进行研究,十年动乱期间,防检制度松弛,加之近几年来群众向各地采购耕牛,随着带虫牛只的流动,锥虫病又在南方各省传播.1980年笔者曾在庐江县杨柳公社一带发现有相当头数的耕牛患不明原因地进行性消瘦,间歇性发热,四肢水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最后衰竭死亡.当时,根据临床症状与药物(贝尼尔) 试验性治疗,效果显著,可诊为此病.以后邻近各县相继均有报道.1982年经省农业厅确诊为耕牛伊氏锥虫病.目前  相似文献   

5.
延边牛“水肿病”是春季惟独流行于山区放牧牛群中的,临床上以水肿、肾病变为其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目前我州对本病尚没有得出病因诊断和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影响了对后备种牛的培育及耕牛的生产。 1978年5月在我州先后共发病139头,占放牧总数的13.7%,死亡97头,占发病总数的69.7%。为查明病因,提出有效防治措施,我室于1978年和1979年分别在延吉、珲春、汪清等三个县五十个生产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监结合临床和病理学研究硬饲喂柞树嫩叶粉  相似文献   

6.
耕牛伊氏锥虫病系锥体科伊氏锥虫寄生在耕牛血浆和造血器官的一种寄生虫病。患畜呈现精神萎顿、膘情下降、消瘦贫血、间有黄疸,使役能力下降,四肢浮肿,站少队多等症状。此病多流行在我国中南、华东、西南各省,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等省的某些地区流行甚为严重,在有的地方成为冬季耕牛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是一种发生较普遍、危害很严重的寄生虫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及交叉传播。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永胜县是血吸虫病流行县之一,流行于永北、金梁官、程海、期纳、光华、顺洲(板桥)等6个乡(镇)54个村委会,流行范围达1115.8平方千米,流行区人口16.8347万人,耕地面积14.8519万亩,耕牛3.323万头,永胜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始于1954年,多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于1958年、1964年、1990年3次掀起血吸虫病防治高潮。采取了"围绕农业  相似文献   

8.
桑给巴尔位于印度洋的西部,以35kg 宽的海峡与坦桑尼亚大陆相隔,是坦桑尼亚国的一个部分.它是由温固加岛(Unguja)和奔巴岛(Pemba)组成。锥虫病于1908年首先在温固加岛上发现,而奔巴岛至今仍然没有这种病.1945年发现该病的传播媒介为采采蝇(Glossina austeni);随后的调查表明:G.austeni 是该岛唯一锥虫病传播媒介.锥虫病是制约该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经济损失大约为2百万美元。1986年锥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牛锥虫感染率为49%,99%为刚果锥虫(T.congolense)。活跃锥虫感染(T.vivax)则较少.锥  相似文献   

9.
伊氏锥虫病在我国流行广泛,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以马、骡、水牛、骆驼发病最为严重。此病若不及时确诊治疗,均可造成死亡;呈隐性感染及亚临床经过者则引起农畜生产能力的大幅度下降,这都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伊氏锥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进一步控制伊氏锥虫病的流行以致最终消灭伊氏锥虫病作出努力,我们于1986年开始从事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富川是梧州专区历来生产耕牛較多的县,农民群众有丰富的养牛經驗。解放后,特別是公社化以来,該县群众在发展耕牛生产上,又不断有所发現,有所发明,有所創造,有所前进。全县現有存栏耕牛25,097头,比解放前最高年的15,350头,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三点五。其中成年母牛12,673头,1964年产仔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三点二。不少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中西结合治疗牛伊氏锥虫病的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择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汾信、大源、水元、大兴5个行政村的牛105头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室血液检测确诊伊氏锥虫病后,采用自拟中药方剂口服+西药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并对养牛户针对伊氏锥虫病防控措施进行相关培训,分析治疗效果及养牛户对伊氏锥虫病防控知识了解程度。105头牛中确诊伊氏锥虫病者13头(12.38%);病牛经治疗后在7d内完全治愈。利用中西结合方案可有效控制伊氏锥虫病病情,对养牛户进行伊氏锥虫病防控措施培训可显著提高养牛户配合度及对疾病了解程度,有助于降低再次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肝片吸虫病是泗县地区耕牛和羊的一种主要内寄生虫病。特别是在多雨的年份,往往引起本病暴发。据1957年春季在墩集、草庙等重点发病地区进行临床观察,耕牛发病一千二百二十三头,先后死亡五百四十六头,死亡率44.6%。1963年冬至1964年春,本病再一次大发生。发病范围波及二十九个公社,死亡耕牛一千四百五十六头,占耕牛总头数的6.1%。由此可见,肝片吸虫病对耕牛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为控制并进而逐步消灭本病危害,我们曾就耕牛感染肝片吸虫病的情况和发病规律作了一些调查,并于1964年2月份使用六氯乙烷进行了全面的除虫工作。服药耕牛一万九千八百四十五头,占耕牛总头数的86.3%。现将调查结果和全面除虫中的几个问题分述于后,供各地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掌握塔城地区规模化猪场疫病的流行情况、感染途径、流行规律和发展态势,进而为该垦区猪疫病预防提供依据,从2014~2015年,对塔城4个县规模化养猪场猪主要疫病及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如下。1塔城4县主要猪场饲养量和流产场数调查本次总共调查了4县33个规模养猪场,饲养量为13157头;本次调查的4个县有18个猪场发生流产、死胎,流产  相似文献   

14.
柳江县琴屯公社岩下第三生产队位于半山区,全队有24户,117人,以水稻生产为主。几年来耕牛大幅度增加。1961年全队只有耕牛21头,1962年发展到30头,比1961年增长42.8%;1963年发展到42头,比1962年增长40%;1964年发展到56头(包括出卖的5头小牛在内),比1963年增长33%。现在  相似文献   

15.
1.广丰牛广丰牛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广丰县及其周围的玉山、上饶、横峰、弋阳等县的部分地区。广丰牛公牛头重而宽,母牛头轻而狭。鼻直,额平,枕骨突出1~2厘米,眼睛多突出,似狮子头;角型分"富字  相似文献   

16.
司前乡地处光泽县东北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通常可达35—37℃,最高可达39℃,2011年7月中旬,该乡多地暴发牛流行热,流行速度之快,面积之广,还不多见;先后接诊30余次,足迹遍及7个行政村、20余人自然村,共救治耕牛124头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一九八一年对赣南大余县钨、钼矿选厂一些地区的耕牛尾砂水中毒,确诊为耕牛钼中毒.为了进一步明确病的性质,为今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就十头耕牛钼中毒(其中八头水牛)的组织学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4—1986年我省南部稻区发生不明原因的耕牛“蹄腿肿烂病”,发病在8000头以上,死残率高。在各种年龄中,青壮年牛多发,犊牛极少发病。据作者调查研究,本病发生系耕牛吃了霉变的带有禾谷,半裸、木贼,串珠等镰刀菌的饲草,为镰刀菌毒素中毒症。而这些镰刀菌又是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与1985年我省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有关。据此,作者提出了防治意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一、临床症状痒螨病又叫癞,是一种接触传染的皮肤病,其流行广,危害严重。笔曾在本乡界竹坑小组发现,该组共有15头耕牛全部发病。其中7头耕牛头部、颈部、嘴边咬肌,耳根、腹部、胸部等皮肤都有形状不规则的小秃斑,表面覆盖着灰白色的鳞屑。全身发痒,到处乱擦,有部分皮肤没有毛,耕牛神态不安,食欲减少,发育停滞,衰弱消瘦。另外8头耕牛全身没有毛,背上、腹部、.胸部等皮肤上有小团灰白色相互串联的痂块,皮肤变厚,干裂,剥开痂皮,有血水流出,股内壁皮肤磨坏出血。耕牛精神萎顿,衰弱消瘦,食欲下降,放牧时耕牛光吃嫩草,体质衰竭日渐严重。  相似文献   

20.
牛锥虫病在埃塞俄比亚是一种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疾病。研究流行病学的目的在于为有效的控制本病提供依据。 1978—1979年间,在巴哈尔达尔地区5个点检查牛血片5171枚,共发现阳性牛576头,感染率为11.14%。病原体经形态学鉴定全部为活跃锥虫。季节动态方面全年呈现三个阶梯:2月下旬至6月,仅有个别病例发生,感染率在4%以下为全年最低期;从7月开始感染率急剧上升至9月均为10%左右;从10月开始感染率进一步上升至翌年2月均在15%左右,为全年最高期。由此可见,该地区全年有7个半月为牛锥虫病的流行季节,其余时间为淡季。对上述结果,结合该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