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确定导致棘胸蛙烂皮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方法,从病死的棘胸蛙头部、腿部和肝部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LJ10201、LJ10202、LJ1020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确认LJ10201、LJ10203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LJ10202菌株为布氏柠檬酸杆菌,分离得到的菌株感染健康棘胸蛙可使棘胸蛙出现烂皮病症状。分离得到的LJ10201菌株对新霉素、头孢拉定(先锋Ⅵ)等9种药物敏感,LJ10202菌株对头孢拉定(先锋Ⅵ)、氯霉素敏感,菌株LJ10203对新霉素、阿奇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本研究为棘胸蛙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引起佛山市三水某水产种苗有限公司育种基地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noides)体表出血和溃烂的病原菌,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患病加州鲈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革兰氏染色和磷钨酸负染后,使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及其染色特性;通过ATB Expression生化鉴定仪和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对组织细胞的损伤,同时以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病加州鲈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180803bj_jzl),为周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Biolog微生物系统自动鉴定其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的可能性高达99.4%;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分离菌株180803bj_jzl与弗氏柠檬酸杆菌聚类为一支,与GenBank已公布弗氏柠檬酸杆菌参考菌株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均在99.00%以上,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则在91.00%以上。人工回归感染7 d内的累积死亡率达60%,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加州鲈的症状基本相同;其肝脏组织中央静脉和肝窦有红细胞淤积,肝细胞质内有大量空泡,呈散在变性坏死;脾脏的白髓与红髓分界不清,脾窦和脾小血管内有嗜铁血红素中心;鳃小片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分离,呈球拍状,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只残存少量鳃小片骨架。分离菌株180803bj_jzl对氟罗沙星、氧氟沙星、大观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等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头孢氨苄和阿莫西林等15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加州鲈体表出血和溃疡,且具有较强的毒力,致使肝脏、脾脏和鳃等组织病理损伤,实际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和恩诺沙星等渔用抗菌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人工养殖大鲵病原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洪雅人工养殖的患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肝、肾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S100814),以腹腔注射、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大鲵的病原菌.该分离株生理生化特性与荧光假单胞菌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TSA平板上生长呈边缘整齐、半透明的圆形灰白色菌落.接触酶、精氨酸双水解酶、...  相似文献   

4.
5.
摘 要:筛选和鉴定抗水产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的优良芽孢杆菌,并分析其安全性。以一株蟹源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C1作为筛选指示菌、抑菌圈直径和抑菌效果作为指标进行抗菌芽孢杆菌优良菌株的分离与筛选,综合生理生化鉴定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抗菌芽孢杆菌优良菌株进行鉴定,并参照《HJ/T 415—2008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NY/T1444-2007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评价通则》等国家标准,从毒力基因、耐药性、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斑马鱼和中华绒螯蟹的致病性等方面分析抗菌芽孢杆菌优良菌株的安全性。结果显示,从养殖淤泥中分离并筛选出一株抗菌芽孢杆菌优良菌株PNB3,其在1.0×105 CFU/mL时与蟹源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C1共培养处理120 h的最高抑菌率达到了99.99%。结合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PNB3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不含溶血素BL基因、肠毒素Nhe基因、肠毒素T基因、肠毒素FM 基因、细胞毒素 K 基因、呕吐基因、多效调控因子等毒力基因,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氟苯尼考、庆大霉素、依诺沙星、头孢拉定、青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等2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链霉素耐药,在终浓度为2.0×104~2.0×108 CFU/mL时对小球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大于2.0×108 CFU/mL,对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大于2.0×108 CFU/g。地衣芽孢杆菌PNB3是一株具有潜在安全性的弗氏柠檬酸杆菌拮抗菌,具备应用于中华绒螯蟹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生物防控的安全基础。  相似文献   

6.
猪源高产蛋白酶芽胞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酪蛋白培养基从猪粪便样品中分离产蛋白酶的芽胞杆菌,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其酶活力,对筛选到的高酶活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86株分离茵中筛选了一株酶活较大的菌株B.A464,革兰氏阳性菌,呈粗杆状,能形成卵圆形芽孢,16SrDNA序列长度是1463bp,与蜡样芽孢杆菌的同源性高达99%,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所产蛋白酶活力为2.19×10^3U·mL^-1。  相似文献   

7.
产弹性蛋白酶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屠宰场,牛奶场和啤酒厂附近采集的土样和污水中,通过弹性蛋白平板筛选获得209株产弹性蛋白酶的细菌菌株,将弹性蛋白水解圈和菌落直径之比(HC)比值较大的83株菌通过摇瓶复筛后得到一株酶活力较高的菌株SCEL01,产酶活性达到33 u/mL。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8.
夏振远  莫笑晗  雷丽萍  刘勇  祝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20-17521,17544
[目的]对一种在烟草漂浮苗上发现的病害的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Biolog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和其他生理生化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经柯赫氏法则试验证明分离得到的3—3菌株是引起该漂浮苗病害的病原菌,经Biolog鉴定、生理生化分析符合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的特征,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3-3与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的菌株Kun28213相似程度最高,达99.9%。[结论]综合几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引起烟草漂浮苗病害的病原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该痛害是在国内首次报道.根据英文的名称,将该病害命名为烟草黑脚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黑鳃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共分离获得4株疑似病原菌株(C1、C2、C3和C4),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仅C1菌株感染中华绒螯蟹后出现死亡,死亡率达90%,且试验中华绒螯蟹出现黑鳃、肝胰腺呈浅黄色的病症,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基本一致.依据C1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C1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85×105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菌株对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中华绒螯蟹黑鳃病,且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力,实际养殖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引起大鲵患病的细菌病原,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大鲵中分离细菌后,利用革兰氏染色镜检、透射电镜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然后选择代表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确定其致病性,并利用药敏试验(K-B法)测定9种水产西药和3种水产中药制剂的抑菌效果。综合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大鲵中分离出的5株病原菌均为希瓦氏菌(Shewanella xiamenensis),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选择的代表株LY3在人工感染大鲵后与自然感染症状一致,确定其为大鲵的致病菌。对患病大鲵进行剖检发现,其组织器官具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空泡化降解、脾脏实质弥漫性坏死、肾脏间质性坏死、肾小管裂解以及肺组织纤维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代表株LY3对恩诺沙星极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乳酸诺氟沙星、硫氰酸红霉素高度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粉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盐酸黄连素有耐药性。综上所述,希瓦氏菌引起的同批次大鲵疾病可用恩诺沙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水产品中大肠菌群超标现象较为常见,为了更好地控制水产品中微生物安全,对湛江部分水产品中的大肠菌群进行分离、鉴定和分类研究。2012 年11 月耀2013 年1 月,从湛江地区采集及获得的55 份大肠菌群阳性水产品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65 株菌,通过常规生化鉴定和VITEK2 系统鉴定,最终确定63 株分别属于8 种大肠菌群,其中弗氏柠檬酸杆菌24 株、大肠埃希氏菌14 株、阴沟肠杆菌13 株、肺炎克雷伯氏菌7 株、其他大肠菌类型5 株,分别占菌株鉴定总数的38.10%、22.22%、20.63%、11.11%、7.93%,另有2 株细菌未鉴定出所属大肠菌类型。不同种类水产品均检出弗氏柠檬酸杆菌;冻罗非鱼片大肠菌群主要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占本样品检出菌株的77.27%;而鲜活对虾和贝类大肠菌群类型主要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占本类样品检出菌株的65.79%;对于冷冻水产品,均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未经加工的水产品较加工水产品大肠菌群种类多。  相似文献   

12.
以分离鉴定出的核桃黑斑病病原菌——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为试验菌株,制备该致病细菌的胞外多糖溶液,探究其致病性并测定其对核桃叶片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单胞杆菌胞外多糖溶液能使核桃呈现典型的黑斑症状,显著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核桃黄单胞杆菌胞外多糖与核桃叶片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和防御酶活性呈正相关;而当质量浓度较高时,胞外多糖与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以及防御酶活性呈负相关,这说明高质量浓度的胞外多糖溶液能影响核桃机体的正常生理指标,从而证明黄单胞杆菌胞外多糖在其对核桃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高效纤维素降解菌,从发酵床垫料中分离出5 株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对5株菌进行了透明圈和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5 株菌株均可在纤维素-刚果红平板上快速形成透明圈,其中菌株A3 产酶活性最强,在接种后72 h 达到125.47U·mL-1。对其16SrDNA 序列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该菌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 。培养时间和温度对菌株的酶活力影响较大,各菌株的产酶最适温度为30~40℃。该芽孢杆菌分解纤维素能力强、适应能力高,在发酵床垫料堆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鉴定了禽分离致病菌,分别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的检测,并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各种抗生素对非产酶菌、产ESBLs菌及产AmpC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鉴定分离的20株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15株、阴沟肠杆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法氏柠檬酸杆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及鹑鸡肠球菌1株,其中法氏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鹑鸡肠球菌系兽医上首次检出。报道所分离的20株致病菌均产β-内酰胺酶,其中产ESBLs 9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株。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严重,而抗生素/抑制剂联用能降低药物对细菌的MICs。  相似文献   

15.
筛选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niveum)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细菌.通过对土样中分离的产芽孢细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芽孢细菌HD-5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全序列分析.结合HD-5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 SrDNA全序列分析结果综合考察,判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明引起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对患病达氏鲟的鳃、心脏、肝脏和肠道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与16S r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达氏鲟的肝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AD-AV201606),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以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达氏鲟,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临床症状,感染引起的死亡率为50%~80%,且病鱼集中在感染后1~3d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和利福平已产生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对达氏鲟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肠道及鳃组织.[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达氏鲟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脏、肠道及鳃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生产上可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重庆地区仿生态养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鳖的肠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PS01,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中华鳖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16S rRNA和gyrB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该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同为一枝,相似性分别为99.7%、98.7%;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胰和肠均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以肠、肝脏、脾脏3个组织病变最为严重,肠绒毛大部分坏死脱落、肝细胞肿胀、胞核空泡化、脾脏红白髓混合分布、胰脏和肾脏轻度病变、胰腺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其余组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药敏试验表明,菌株PS01对多西环素等1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等3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为中华鳖的致病菌,其对30 g左右的中华鳖半致死浓度为9.3×104 CPU·g-1,有较强的致病性,可造成中华鳖多个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8.
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内分离到1株病原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对分离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分离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抗菌药物与天然化合物联用后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发现,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摩氏摩根菌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摩氏摩根菌的基因相似度达到...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安徽省淮南市地区酥瓜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平板划线法从酥瓜果实病组织分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试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病果中获得36株菌落形态特征相似的细菌分离物,测试菌株均能诱导烟草叶片产生过敏性坏死.采用牙签刺伤法将测试菌株接种健康酥瓜果实,可导致接种点处产生水浸状病斑.BLAST结果表明,2株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别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 GR-8(CP009108),ATCC 7061(ABRX01000003)的同源性为99.93%和99.58%,2株菌株的 gyrB 基因序列与 B.pumilus C4(CP011109)的同源性达99.39%.基于gyrB基因的聚类分析证实2株菌株与B.pumilus(C4和GR-8)紧密的聚在一个分支.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进一步显示,该细菌与文献报道的短小芽胞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相吻合.结合细菌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的序列分析,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引起酥瓜果实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为B.pumilus.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四川省乐山市某池塘养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病原菌,从其肝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检测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和药敏实验对菌株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生理生化特征与气单胞菌相似,结合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鮰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充出血和套肠症,与斑点叉尾鮰发病症状一致,证明该病原为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病的主要病原。药敏实验显示,菌株仅对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敏感,而对其他药物低敏感或不敏感。本研究鉴定了可引起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并对其当前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