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汉中盆地土壤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系统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对汉中盆地土壤进行研究表明,发育在不同母质和海拔高度土壤,剖面形态、发生特性和成土过程均存在明显差异,应在土类以上的等级上区分开来:其中发育在粘黄土母质上的土壤为淋溶土纲、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发育在基岩风化物母质上的土壤为富铁土纲、粘化湿润富铁土土类;分布在中山区暖温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淋溶土纲、简育湿润淋溶土土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卧佛寺地区上层中红色粘土进行形态特征、微形态特征、粘粒含量、一般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x衍射曲线等研究结果,证实该地区土层中的红色粘土系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强烈风化产物,属古土壤,不是现代土壤发生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应用系统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对汉中盆地土壤进行研究表明,发育在不同母质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形态、发生特性和成土过程均存在明显差异,应在土类以上的等级上区分开来:其中发育在粘黄土母质上的土壤为淋溶土纲、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发育在基岩风化物母质上的土壤为富铁土纲、粘化湿润富铁土土类;分布在中山区暖温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淋溶土纲、简育湿润淋溶土土类。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土壤实体的属性出发,对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长江中下游丘陵阶地上、沉积年龄差距达几十万年、呈交叉分布的三类古老厚层运积母质——下蜀黄土、Q_2、Q_3红土上发育的23个代表性土壤剖面,作了较系统的室内分析和定量分类研究,目的是阐明这些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明确它们的分类地位。通过对土壤颜色、颗粒组成、土壤酸度、电荷特性、土壤风化淋溶系数、粘粒和粉砂的硅铝率、铁形态组成、自然粘粒率、硅反应指标和硅饱和度指标等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晚更新世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的属性虽受现代成土条件的作用已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其形成的土壤中仍有明显残留的特点,母质对土壤性质有较大的影响。用数值分类和诊断分类等定量方法,可把本研究土壤分为四类。诊断分类与数值分类有74%的分类结果相同,但诊断分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认为根据土壤属性进行数值分类是土壤分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北京低山区发育在花岗岩类和石灰岩类两类不同母岩上的土壤基本性质的研究,论述了此区母质因素对土壤性质及发生特点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在土壤地理发生学及其分类体系中过分强调生物气候对土壤发生的主导作用和以地带性规律代替土壤分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三种土壤的性质及其分类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武汉市三种类型土壤的形成条件、剖面形态特征,并测定了粘粒部分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土壤的交换吸附特性,以及一般物理、化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石质丘陵泥盆纪砂岩残积物、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粘粒部分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有一定量的14A过渡矿物,少量的蛭石。平缓丘陵地晚更新统粘土母质(Q_3)上发育的土壤,粘粒部分以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为主,少量14埃过渡矿物。近代河流沉积物上发育的土壤,粘粒部分以水云母为主,其次为蛭石与高岭石,有少量蒙皂石和绿泥石。它们的硅铁铝率相应地为小于2,2.1-2.2,2.4-2.5;pH值、盐基饱和度分别依次为4.62-4.98、5.43-5.97、7.05-7.60和16.50-35.97%、52-94%、接近100%。近代河流沉积物上发育的灰潮土的粘化现象不明显,晚更新统粘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表层下有粘化层,志留纪砂岩残积、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粘化层更为明显;其粉砂粒与粘粒含量比之比值,塑性指数与粘粒的物理活性相应地依次减小,同样地表明它们的发育程度不同。所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相结合的分类原则,考虑到武汉市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拟将石质丘陵志留纪砂岩残积、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定为红壤;平缓丘岗晚更新统粘土母质(Q_3)上发育的土壤定为黄棕壤;近代河流沉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定为灰潮土。  相似文献   

7.
川西南海拔1700—3100米的部分地区,分布有成片的深厚红色土壤,其中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富铝化特征:粘粒硅铝率2.0以下,硅铝铁率1.5以下;粘粒矿物以高岭和三水铝石为主。它们是第四纪全新世以前低海拔地区湿热气候的产物,以称古红土;由于新构造运动才使其升至现今的高度,古红土上的现代土壤为多元发生土壤,显著区别于母岩上直接风化成土的现代土壤,因而在土壤分类上应予合理区分。  相似文献   

8.
广西砖红壤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滨海地带6个砖红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对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逐一确定各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探讨该地区土壤发生分类砖红壤与土壤系统分类之间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剖面因成土因素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分别归属于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铁铝土、富铁土及新成土3个土纲、4个土类。鉴于广西土壤发生分类6个砖红壤剖面并非全部归属于系统分类中的某一土纲或土类,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土壤剖面的形态描述和理化性质,鉴别出其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通过检索系统依次检索、分类定名。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土壤进行分类,对照,认为方法可行,比传统的土壤分类更具科学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山地长石质岩类森林土壤的形成条件、剖面形态、微形态特征、理化性状和粘土矿物种类的分析,研究了该类土壤的发生和分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土壤均属淋溶褐土(我国1978年分类)或普通褐土(我国1991年分类).此外,为了使“首次方案”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北京地区这类土壤的分类位置,在分类上提出了“中性棕壤”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云南黄金走廊烟区土壤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云南黄金走廊烟区10个植烟市58份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黄金走廊烟区土壤腐殖质碳量均值为15.97 g/kg,富里酸碳量、胡敏酸碳量和胡敏素碳量分别为3.45 g/kg、1.72 g/kg和10.80 g/kg;土壤胡富比在0.19~2.06之间,均值为0.54,腐殖质的腐殖化程度相对较低;2云南黄金走廊烟区10个植烟市中土壤腐殖质碳量及其组分含量以红河、楚雄、宝山和文山地区较高;3不同土壤类型间腐殖质碳含量以紫色土显著较低,其他表现为水稻土红壤新积土;四种类型土壤胡富比均小于1,依次为新积土紫色土水稻土红壤;4土壤腐殖质碳量与土壤砂粒和粗粉粒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细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p H整体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用傅积平改进法测定了张家界植烟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腐殖质的结合形态主要以松结态和紧结态为主,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少;土壤复合量与松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无机复合度仅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3种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态与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相关性最高,土壤全钾与腐殖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松结态腐殖质主要是铁、铝键结合的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则主要是钙键结合的腐殖质.腐殖质不同形态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和有效铁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声波分散法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培肥条件下塿土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结合态腐殖质组成及土壤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塿土中有80%~90%的有机质与无机组分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塿土中结合态腐殖质分布以紧结态(Ⅲ)为主,稳结态(Ⅱ)和松结态(Ⅰ)差异甚小,随肥力提高Ⅰ/Ⅱ+Ⅲ比值增加;不同肥力的土壤微形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对黑土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allo法,将土壤腐殖质分为FAf、HAs、HAp、FAs、FAp和HM共6个组分(HAs和FAs为松结合态腐殖质工,HAp和FAp为稳结合态腐殖质Ⅱ,HM为紧结合态腐殖质Ⅲ),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ck、M2、M4、NPK、M2+NPK和M4+NPK)对黑土腐殖质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质各组分的碳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HAp〉HAs〉FAp〉FM〉FAs。长期施肥有利于SOC、FAf碳量的积累和松、稳、紧结合态腐殖质碳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腐殖质Ⅰ/Ⅱ值的提高和Ⅰ/Ⅲ值的降低。各施肥处理中松、稳、紧结合态腐殖质积累效果相比,高量有机肥长期配施化肥的最好,而单施化肥的效果最差。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松结合态和稳结合态腐殖质的PQ值增加,腐殖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北坡亚高山寒带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土壤垂直带谱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此带土壤腐殖质特性明显,淋溶强烈,呈酸性;剖面发育较差,风化度低,粘化作用微弱,具硅铝特性;氧化铁的游离度低,活化度高,潜在移动性大。该带土壤属于系统分类中的腐棕土土类,其中发育在亚高山灌丛草甸的为普通腐棕土,发育在亚高山禾草草甸的为不饱和腐棕土。  相似文献   

16.
高山树线交错带是高海拔地带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在生态系统变化中具有显著指示作用。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进行连续分级分离,研究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海拔环境梯度下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结果表明,高山树线交错带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物理分级组分(≥0.02 mm),且粒径越大有机碳含量越高,即主要以颗粒态有机碳形式存在,占比均高于98%;在<0.02 mm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有机碳采用化学分级分离,这部分有机碳占比低于土壤总有机碳2%,且主要以腐殖质(胡敏素)形式存在(占土壤总有机碳0.6%~0.8%),腐殖质占有机碳比例远低于一般土壤;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碳总量上升,颗粒态有机碳(物理分级组分)比例升高,胡敏素类腐殖质比例下降。因此,川西高海拔树线交错带的高寒土壤有机碳,主要以不稳定有机碳(POC)形式存在,随着温度上升(海拔降低)将导致土壤矿质化和腐殖化加剧,有机碳总量下降,土壤不稳定性组分(物理分级组分)降低,土壤稳定性(腐殖化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7.
对海南省儋州市南部植胶区橡胶人工林土壤腐殖质组成与有效微量元素Cu、Fe、Zn、Mn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植胶区橡胶林0~20cm土壤腐殖质组成是以富里酸为主,胡敏素次之,胡敏酸最小;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较高,但有效铜和有效锰含量较低。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腐殖酸、胡敏素均与有效铜关系密切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澧阳平原古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度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澧阳平原杉龙岗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度及结合态腐殖质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剖面深度的加深有机无机复合量减少,复合度则相反,且埋藏古水稻土复合度现代耕作土复合度。古水稻土腐殖质结合形态以松结态为主,紧结态其次,稳结态最少,平均含量分别为12.75、4.07和0.42 g/kg,且埋藏古水稻土含量现代耕作土含量。从剖面空间分布上看,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现代耕作土松结合态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稳结合态呈下降趋势,紧结合态呈下降后平稳趋势;埋藏古水稻土松结合态含量呈下降趋势,稳结合态缓慢上升趋势,紧结合态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宁镇丘陵十个剖面和里下河圩田二个剖面的腐殖质含量及其组成和络合态铗含量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冲田水稻土耕层腐殖质含量高于旱地黄刚土,低于圩田水稻土,腐殖质积累层厚度随水稻土发育程度而逐渐加深;(2)冲田水稻土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占优势,胡敏酸碳/富里酸碳比值高于早地黄刚土,但比圩田水稻土低;(3)冲田水稻土胡敏酸的E_(465)低于圩田水稻土;(4)络合态铁含量在全剖面上的分布与腐殖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几种微生物对土壤腐殖质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不同C/N比的植物秸秆加入灭菌后的土壤中,接种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纯菌株,探讨其对土壤腐殖质形成的作用。试验表明,木霉形成的HA含量最高,H/F最大,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链霉菌中灰褐类群形成的FA量最高,球孢类群形成HA的分子量最大,芳构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