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热应激造成犬免疫机能损伤的机制及损伤过程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分别在夏季持续高热天气中每隔7d、分5次采集了拉布拉多犬的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血清中皮质醇(COR)、热休克蛋白70(HSP70)、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IL-10)、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含量及PBMC中HSP70、IL-2、IL-10、TLR-2、TLR-4的mRNA的表达,并与春季非应激温度下检测的同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夏季持续高热天气中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其PBMC中HSP70mRNA表达上调,IL-2、IL-10、TLR-2、TLR-4mRNA表达下调;血清中COR浓度持续高于正常值,HSP70浓度升高,IL-2、TLR-2浓度未发生显著变化,IL-10、TLR-4浓度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热应激条件下PBMC中白介素和Toll样受体mRNA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犬的免疫功能抑制、抗感染免疫机能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旨在探明绒山羊从绒毛生长前到绒毛生长旺盛期总的催乳素受体(T-PRLR)基因和短型催乳素受体(S-PRLR)基因mRNA在皮肤中表达量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山羊绒毛生长机理奠定基础。实验选用18只年龄、体重相近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其中一组皮下埋植褪黑激素(M T)刺激山羊绒毛提前萌发和降低血液中催乳素(PR L)浓度。mRNA的表达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在内蒙古白绒山羊皮肤当中T-PRLR基因mRNA表达量从6—11月呈现逐渐降低的规律,但S-PRLR mRNA相对T-PRLR mRNA表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本实验结果显示,伴随着绒毛生长速度的改变PRLR基因的可变剪接率也发生了改变,在绒山羊绒毛生长过程中S-PRLR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Wnt10b在绒山羊皮肤中表达的变化规律及意义,试验提取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总RNA,并采用RT-PCR技术对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时期皮肤中Wnt10b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Wnt10b在1月份(退行期)、3月份(休止期)、5月份(兴盛前期)和9月份(兴盛期)均有表达;9月份(兴盛期)的表达量最高.由此推测W...  相似文献   

4.
随机选择6月龄、平均体重15.21 kg±0.61 kg的河西白绒山羊20只(公母各半),从5月份脱绒后开始对试验羊按月连续12个月采集血样和绒毛样品。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绒山羊血清生长激素(GH)浓度,用手排长度法测定各月绒毛生长长度。结果:①河西绒山羊绒毛在6月和7月开始萌发,生长期为8、9、10、11、12月五个月;8月份为生长高峰期,占其全年总生长量的31.5%;生长量从8—12月份呈线性下降趋势,至元月份停止生长,呈慢—快—慢增长模式。②河西绒山羊血清GH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经相关性分析,绒毛生长速度与血清GH浓度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P<0.01);性别对血清GH浓度没有影响。GH浓度对绒毛生长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用20只(公母各半)6月龄、平均体重15.21 kg±0.61 kg的河西白绒山羊,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甲状腺素浓度.结果表明:被测公、母羊甲状腺素浓度分别为5.52 ng/mL±1.83 ng/mL、5.42 ng/mL±2.09 ng/mL,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绒山羊血清T3浓度呈现季节性变化,从2月开始上升,至9月达到最高峰值(7.52 ng/mL±1.24 ng/mL),而后又逐渐下降,至翌年2月达最低值3.77 ng/mL±0.85 ng/mL;而后开始回升,完成一个分泌周期.冬季最低,春秋季次之,夏季最高;且夏季极显著高于冬季( P<0.01).绒毛生长的高峰期8、9、10、11、12月5个月的T3浓度平均值与其绒毛增长量呈正相关(r=0.955,P=0.011).说明甲状腺素是参与山羊绒萌发和生长的重要激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寒冷季节不同遗传背景猪热休克蛋白70,90的分子行为,在寒冷季节(1月份)采集长白山野杂猪、民猪和大白猪外周血及肝脏组织样品,分别用ELISA和QRT-PCR方法检测HSP70,90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民猪群体外周血HSP70含量最高,野杂猪次之,大白猪最低,但三个群体中HSP70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HSP90含量检测发现野杂猪最高,民猪次之,大白猪最低,其中野杂猪与大白猪群体间HSP90含量呈现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肝脏mRNA表达检测发现HSP70基因mRNA在野杂猪中高表达,表达量约为大白猪的1.5倍,民猪次之,表达量约为大白猪的1.2倍。HSP90基因mRNA同样在野杂猪中最高,约为大白猪的3.5倍,民猪约为大白猪的1.7倍。HSP70和90外周血含量及肝脏m RNA表达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猪中HSP70和90血清含量及肝脏组织表达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循化县山羊、引进的辽宁绒山羊及改良绒山羊的14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山羊的血清钾、钠、钙、氯和无机磷浓度相近,改良绒山羊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高于辽宁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改良绒山羊的硫酸锌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相近似;循化县山羊和改良绒山羊的血清总蛋白含量低于辽宁绒山羊,而循化县山羊的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高于辽宁绒山羊和改良绒山羊。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内蒙古绒山羊公羊褪黑激素、睾酮的全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试验采集6只内蒙古绒山羊公羊1~2岁全年的颈静脉血液样本,经酶标测定获得血液褪黑激素和睾酮含量数据。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公羊血清褪黑激素、睾酮含量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血清褪黑激素含量以7、8、9月份最高,10、11、12和4、5、6月份次之,1、2、3月份最低,总体趋势为5~9月份逐步上升,9月份达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到翌年1月份达最低,表现明显的季节性,其变化规律与光照周期变化一致。血清睾酮含量表现为5~10月份呈上升趋势,10月份达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到次年2月份降至最低,除峰值出现较褪黑激素推迟1个月外,二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血清褪黑激素含量与睾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进一步证明褪黑激素作为光照影响动物繁殖活动的重要调节因子,在睾酮生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chi-miR-107-3p和菱形家族蛋白2(rhomboid family member 2,RHBDF2)基因在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兴盛前期(5~7月份)皮肤毛囊重建时的表达差异,本试验在7月份采集内蒙古阿拉善型绒山羊、敏盖绒山羊和光控增绒技术处理的阿尔巴斯型绒山羊体侧皮肤毛囊组织,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组织形态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皮肤毛囊兴盛前期,阿拉善型绒山羊次级毛囊正处于重建阶段,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次级毛囊重建已基本完成;在阿拉善型绒山羊皮肤组织中chi-miR-107-3p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P<0.01),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品种(系)(P<0.01),且RHBDF2基因表达量在敏盖绒山羊皮肤组织中显著低于阿尔巴斯型绒山羊(P<0.05)。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皮肤毛囊兴盛前期组织显微结构与chi-miR-107-3p、RHBDF2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相一致,次级毛囊重建初期chi-miR-107-3p表达量较高,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低,随着次级毛囊重建完成,chi-miR-107-3p表达量明显降低,RHBDF2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且在不同品种(系)内蒙古绒山羊绒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机制基本相同。因此,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是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0.
选20只(公母各半)6月龄、平均体重在15.21kg±0.61kg的河西白绒山羊作为试验羊只,颈静脉采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催乳素(PRL)的浓度。结果表明:被测公、母山羊PRL平均浓度分别为817·38u/mL±269·51u/mL、778.08u/mL±187.21u/mL,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绒山羊血清PRL浓度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月开始上升,至8月底达最高峰(1259.50u/mL±410.61u/mL);9月份则显著下降,此后呈波动性变化并维持在较低水平(613.08±55.18~780.67±127.77u/mL)。在山羊绒主要生长期(8、9、10月),山羊血清PRL平均浓度与绒毛生长速度呈负相关,说明催乳素是影响绒山羊绒毛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小休克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参与调解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猪HSP27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P27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型和敏感型资源群体中各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在E.coli F18抗性组和敏感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HSP27基因在所有检测个体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在肝、脾、肾、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表达较高,而在肌肉、胸腺和淋巴结中表达较低;抗性组和敏感组差异表达显示,在肝脏和淋巴结2个组织中,HSP27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的表达量(P0.01),在脾脏、胸腺和空肠3个组织中,HSP27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的表达量(P0.05)。HSP27基因在E.coli F18抗性组免疫组织和肠道组织中的高水平表达提示HSP27基因可能在机体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细胞膜的改变是细胞死亡的一个基本过程,细胞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 P S)由膜内侧面转移到膜外侧面是细胞凋亡早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Annexin V 是一种钙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与 P S有高度亲和性,因而用于早期凋亡细胞的检测。本试验用 P R R S V 经滴鼻和喷雾试验感染40 日龄 S P F仔猪,于感染后24 h、第7,17,28 d采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经 Annexin V F I T C/ P 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 测。结果显示, P R R S V 感染后各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Annexin V+ / P I+ 细胞群(早期凋亡细胞群)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其中以感染后24 h的表达率为最高。结果表明, P R R S V 可以诱导仔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鸡白介素8(cIL8)是9E3/CEF4基因编码的一种诱导型趋化因子。用RT-PCR方法,从鸡胚胚体总RNA模板中扩增cIL8的cDNA序列,测序后,将cIL8基因分别克隆入pGEX-6p-1载体和pFastBacI载体进行表达。利用SDS电泳分离原核表达的cIL8融合蛋白,制备鼠抗cIL8血清,并与昆虫细胞表达的cIL8进行免疫荧光(IFA)反应,同时对雏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生物趋化试验。结果成功扩增了cIL8基因的cDNA序列,在大肠杆菌和昆虫细胞中均能表达,制备的鼠抗cIL8血清能与昆虫细胞表达的cIL8反应。重组cIL8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使PBMC发生趋化作用,最高趋化指数为4.38±0.49,且是典型剂量依赖的钟形趋化性反应曲线。本研究结果为cIL8的功能研究和探讨马立克氏病病毒类白介素8(vIL8)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检测IFN-γmRNA表达量的方法,设计2对用于IFN-γ和1对用于β-actin基因扩增的引物,建立可用于IFN-γmRNA表达量检测的技术。结果表明:用RT-PCR技术检测5组免疫鸡和1组对照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发现,全病毒和含有全病毒的疫苗比单一肽段进行免疫IFN-γmRNA表达量要大的多,但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季节对内蒙古白绒山羊采食牧草及粪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别在春、夏、秋、冬季对内蒙古3种类型白绒山羊成年母羊群所采食主要牧草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并采集粪便以测定其粪便特性,旨在研究季节因素对内蒙古白绒山羊采食牧草及粪便特性的影响,从而为内蒙古白绒山羊粪便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的牧草DM含量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为39.60%。53.21%、40.39%~48.81%、64.55%~94.50%、92.00%~95.00%;牧草NDF含量表现为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牧草CP含量,冬季最低(4.68%~6.17%),春季最高(14.65%~17.44%)。春夏秋冬四季粪便磷浓度平均为1.10%、0.75%、0.71%、0.59%,3种类型内蒙古白绒山羊粪便磷含量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春夏两季大于秋冬两季;粪便氮浓度在春夏秋冬四季平均为1.99%、1.7l%、1.61%、1.44%,季节因素对粪便氮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春季最高,然后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季节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粪便干物质影响较大,阿尔巴斯型白绒山羊季节间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二狼山型白绒山羊季节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阿拉善型白绒山羊季节间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粪便中干物质平均含量春夏秋冬四季依次为72.56%、79.60%、65.52%、95.87%,其中。冬季最高、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通城猪血清生化指标及空肠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 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相似、100日龄、体重(45±5)kg的通城猪30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5头,分别为对照组和热应激2、4、6、8、10 d(每天09:00—16:00)处理组。(28±1)℃下适应性饲养7 d,于第8天开始,对照组仍置于(28±1)℃条件下,处理组迅速升温至(38±1)℃,各组每天测定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和呼吸频率,到相应天数屠宰采集样品,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和空肠组织热应激蛋白HSP70、HSP90 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表明:热应激期间,每天14:00通城猪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变化最明显,但表皮温度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浓度显著降低,第4天达最低值,血清谷草转氨酶浓度在第4天和第10天显著降低,在第8天显著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浓度随热应激处理时间显著升高,第4天达峰值;空肠组织HSP70、HSP90 mRNA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分别在第4天达到峰值(P0.05)。结果提示,热应激会使通城猪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增加并通过血清因子的代谢和HSP70、HSP90的表达来响应热应激的影响,在热应激第4天响应最强烈,第6天以后趋于稳定,说明通城猪在长期热环境下具有较好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正常生理条件下牦牛热休克蛋白27基因(HSP27)在雄性牦牛心、肝、脾、肺和肾5种脏器中的表达差异。试验采用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检测HSP27基因在雄性牦牛组织器官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27基因在雄性牦牛5种脏器样本中均有表达,并存在表达差异,在肾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最低,在脾脏和肺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较低(分别为肾脏表达量的4倍和7倍),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较高(为肾脏表达量的95倍),在心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最高(为肾脏表达量的96倍)。通过对HSP27基因在牦牛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分析,推测其表达差异性可能与牦牛生活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牦牛在高原低氧高寒环境下机体内HSP27基因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湖羊围生期主要生化指标及生殖激素变化规律,试验选择体重70 kg左右的健康妊娠末期湖羊12只,通过颈静脉空腹采血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娩前3天、分娩当天、分娩后3天的血清生化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分娩前21天至分娩后6天(每3 d测定1次)的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_4)及前列腺素(PGF_(2α))水平。结果表明:分娩当天湖羊血清总蛋白(TP)、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浓度显著下降(P0.05),但分娩后3天TP水平迅速回升,而TG和TC浓度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分娩后3天血清尿素氮(BUN)浓度显著下降(P0.05);从分娩前21天至分娩前3天湖羊血清E_2浓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娩当天明显下降,而P_4浓度则在分娩前3天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并一直持续到产后6天;PGF_(2α)浓度在分娩当天升高,之后下降。说明分娩前后湖羊血液生化指标及主要生殖激素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旨在克隆、表达环形泰勒虫HSP90基因并筛选与其结合的中药单体。对新疆地方环形泰勒虫株HSP90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HSP90蛋白理化特性、高级结构与亚细胞定位进行预测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HSP90-pET32a,筛选诱导表达条件,经镍株纯化重组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原性。使用DrugRep服务器对靶向环形泰勒虫HSP90的中药单体筛选。结果显示,HSP90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小泰勒虫序列(登录号:XP 766455)同源性较高。HSP90蛋白编码223个氨基酸,理论pI为8.4,具有28个磷酸化位点。HSP90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66.37%)和无规则卷曲(19.28%)为主,存在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亚细胞定位主要分布于细胞质。HSP90-pET32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50 ku, 0.2 mmol/L IPTG诱导3 h蛋白表达较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经虚拟筛选,发现了5种与环形泰勒虫HSP90有较好结合力中药单体,其中圣草次甙结合力最强(affinity=-8.5 kJ/mol),作...  相似文献   

20.
舍饲与放牧条件对绒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30只舍饲和30只放牧条件下饲养的绒山羊免疫功能指标的检测可知.与舍饲组的绒山羊相比:放牧组绒山羊,血液中T淋巴细胞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显著提高(P<0.05);淋巴细胞转化指数较高,差异显著(P<0.05);血液中CD4 分子含量较高(P<0.05),CD8 分子含量没有显著差异,CD4 /CD8 比值有极显著提高(P<0.01);E-C3bRR花环率和E-ICR花环率都有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嗜碱性粒细胞数和单核细胞数均差异显著(P<0.05),而杆状核和分叶核嗜中性白细胞数差异均极显著(P<0.01);除白蛋白差异不显著外,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饲养的绒山羊机体的免疫能力强于舍饲条件下的绒山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