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药防治桑园害虫是综合防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生产上却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务农者大多为老弱妇病者,缺少劳力治虫而不治虫,为桑园病虫提供了天然的避难所;二是一些蚕农过分依赖于农药而进行多次、大剂量的农药防治,在杀灭害虫的同时天敌也遭到大量杀伤,害虫抗药性大幅度地提高,导致桑园害虫再次猖獗、次要害虫大暴发等一系列负效应.而蚕农对付害虫的再次暴发及抗药性增强的办法往往是增加药量和用药次数,形成了用药量、用药次数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给人、畜、蚕作等造成了一个不安全的环境.所以说,减少用药次数和规范用药浓度是目前桑园使用农药亟待研究的课题,几年来课题组对桑园农药治虫规范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夏秋季是害虫的多发季节,治虫用药频繁。调查发现,在防治桑树虫害方面,有的蚕农重复使用一种或几种农药,使害虫的抗性有所增强;也有的蚕农把多种农药混合一起高浓度使用,导致家蚕屡屡发生农药中毒;还有的蚕农因喷药时间、天气等掌握不当,选择的农药质量差或者是假药,造成桑树发生药害,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既能确保蚕作安全,又能夺得夏秋叶高产,笔者以为,桑园治虫有“五大要点”不能忘:  相似文献   

3.
对睢宁县2009年晚秋、2010年春季熟蚕上蔟后不结茧情况及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是蚕区林业治虫时使用3%高渗苯氧威防治杨树害虫污染桑叶所致;建议苯氧威用于林木害虫防治时,应远离蚕区。  相似文献   

4.
<正> 桑介壳虫是桑树主要害虫之一,过去都在五月中旬、七月中下旬和九月上旬幼虫孵化盛期应用一般桑园常用的农药防治,多因与蚕期相遇,影响蚕儿安全,难以施药,错过治虫适期,达不到根治的目的。近年来,我们在冬季用(四○二)农药原液涂抹介壳的外面,经十二天后,介壳虫死亡率达百分  相似文献   

5.
秋冬桑园早治、巧治虫害,既可避免发生蚕儿农药中毒的现象,又可以消灭桑树越冬害虫,减少桑树害虫的发生基数,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桑园的产量和质量。秋冬治虫的具体措施是: 1.封园灭虫。在晚秋蚕饲养结束后,立即用20%的杀灭菊酯8000倍液,或50%的甲胺磷1000倍液对桑条、桑拳和树干全面喷雾防治,第一次用药后隔5~7天再用药防治一遍,重点防治枯桩、缝隙等部位害虫。 2.剪枝除虫。11月中下旬以后,结合整枝将桑树的病枝、枯枝、枯桩、弱小侧枝以及梢端绿色枝条剪除干净,并收集运出桑园集中烧毁。 3.拢枝诱虫。冬翻前,用稻草捆成一束,将桑枝束拢,这…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市桑园药剂治虫规范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农药防治桑园害虫是综合防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生产上却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务农者大多为老弱妇幼者,缺少强劳力治虫而不治虫;另有一些蚕农过分依赖于农药而进行多次数、大剂量的农药防治,在杀灭害虫的同时,天敌也遭到大量的杀伤,害虫抗药性大幅度地提高,导致桑园害虫再次猖獗,次要害虫大暴发等一系列负效应。而蚕农对付害虫的再次暴发及抗药性增强的办法往往是增加药量和用药次数,形成了用  相似文献   

7.
害虫危害作物,给人类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人类便用多种农药进行对症防治,但是许多害虫还是照样发生,甚至因产生了抗药性而变得更为顽强。有人经过悉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用死虫治活虫的妙法。目前.巧用死虫治活虫的这一技术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这里特介绍几种方法。近几年,在农作物治虫方面经多方研究,将一些害虫捕捉后,经捣碎加水稀释,再喷到被同种害虫危害的作物上.活虫就会纷纷死去。如捕捉粘虫100克,捣碎加适量水稀释并过滤,再在过滤液中加水80~100千克,然后喷洒在发生粘虫的水稻上.粘虫便大量落地死亡,…  相似文献   

8.
农药防治桑园害虫是综合防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生产上却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务农者大多为老弱妇病者,缺少劳力治虫而不治虫,为桑园病虫提供了天然的避难所;二是一些蚕农过分依赖于农药而进行多次、大剂量的农药防治,在杀灭害虫的同时天敌也遭到大量杀伤,害虫抗药性大幅度地提高,导致桑园害虫再次猖獗、  相似文献   

9.
环境中微粒子虫孢子的存在是造成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解饲养环境中微粒子虫孢子情况,我们于2016、2017年进行了环境中微粒子虫孢子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普通蚕饲养区微粒子检出率明显高于原蚕饲养区,而且秋期检出率为最高;普通蚕饲养区的桑树害虫和迟眠蚕、病死蚕中微粒子检出率显著偏高;原蚕区的桑树害虫检出率也明显偏高;个别蚕区养蚕环境微粒子虫孢子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0.
朱引根 《中国蚕业》2001,22(3):30-30
近几年,吴江市秋蚕期桑园屡遭桑螟和红蜘蛛重害.以敌敌畏、辛硫磷为主来防治桑螟等鳞翅目害虫,发现防效差、持效期短,而辛硫磷易造成药害,并加速秋叶老化;在连续5年使用三氯杀螨醇来防治桑红蜘蛛后的1998年,暴露出残毒期与持效期不稳定,防效愈来愈差,用药倍数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从1999~2000年着手筛选适合秋季桑园治虫新药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 冬季治虫是桑园害虫综合治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个时期工作抓得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越冬虫口的基数,从而决定着翌年害虫密度最终将影响到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根据我省桑园中常见害虫的生活习性,冬季治虫工作应注意重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由于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病虫灾害肆虐,晚稻、中秋蚕生产期间病虫防治管理矛盾突出,蚕桑农药中毒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的一大隐患。近几年我市秋蚕生产连续出现大面积农药中毒事件,中毒原因除了水稻大面积多次治虫加上不良气候造成中毒外,还有不少中毒是由于桑园治虫中两桶混用、用水不洁、农药不对口、浓度不标准等造成的蚕儿频发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3.
夏秋季是害虫的多发季节,治虫用药频繁。调查发现,在防治桑树虫害方面,有的蚕农重复使用一种或几种农药,使害虫的抗性有所增强;也有的蚕农多种农药混合高浓度使用,导致家蚕屡屡发生农药中毒;还有的蚕农因喷药时间、气候等掌握不当,选择的农药质量差或者是假药,造成桑树发生药害  相似文献   

14.
茶叶的农药残留量问题是当前茶叶生产中应该引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外贸对此要求很严,规定不能超过2个PPm,否则,便不能出口。因此,国內外对茶叶害虫,十分重视采用生物防治这一途径。我国利用赤眼蜂等天敌防治害虫,早有成效,但在茶叶生产上应用推广,至今面积仍为较小,有些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养鸡治虫,是生物防虫的一个组成部份,将养鸡与茶叶生产相结合,起到治虫而又增加收益,这项工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省地处红壤丘陵,长期以来,各种害  相似文献   

15.
我县茶区,由于去年越冬虫口密度大,今年自然条件有利害虫发生,茶尺蠖、茶毛虫、茶蚕、茶象(虫甲)、小录叶蝉和茶蓑蛾等主要害虫均一度猖獗,暴发成灾;据不完全统计:仅茶尺蠖为害面积达2000亩以上(武口茶场800余亩,城镇林场200余亩、晓林共大、中云茶场、付春茶场、珍珠  相似文献   

16.
<正>桑树夏伐后是桑树重新萌芽长条叶的开始,这一时期桑树能否正常生长是关系到整个夏秋季桑树的发条数和条长,这不仅影响当年夏秋叶甚至影响到下一年产量。 而当夏伐后,重新发芽之际,也正是桑象虫为害、交尾产卵的时刻,同时,一些残留的鳞翅目害虫如桑毛虫、桑尺蠖、桑螟、野蚕及微体昆虫如桑蓟马等也一起食害芽叶,给桑树的发芽生长带来严重的为害。这些害虫在我省桑园中普遍发生,而且很严重,不重视这一期的防治,轻则不少尚未萌发或刚萌发的芽被食害,重则造成死拳、枯树,严重影响桑叶产量。而此时又是全年治虫最方便的时期,由于树冠小、用药省、化工少,对养蚕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夏伐后的治虫是我省桑园治虫的重点之一。 但由于没有掌握好时间和农药品种,往往夏伐后的白拳治虫效果不好,有的地方建议需要二次用药,这样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增加成本。为此,对药剂的筛选、防治适期的确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进行小区试验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秋季是桑树病虫害为害猖撅的季节,各类害虫大量繁殖,为害桑叶,严重影响秋季养蚕成绩,部分田块甚至绝收.尤其是晚秋蚕上山后,各类害虫继续在桑园中越冬,对来年春蚕生产构成潜在威胁.为降低桑园害虫的越冬基数确保来年蚕作安全,治好秋蚕结束的“关门虫”便成为重中之重.为摸清几种常用农药对“关门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一两种农药进行有效防治.我们于1998年10月上、中旬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秋蚕饲养布局与农田治虫关联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祥明 《江苏蚕业》2003,25(1):22-23
<正> 随着农田耕作方式的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变暖,吴江现行的秋蚕饲养布局出现了许多弊端,制约了蚕桑生产水平的提高。笔者通过对基层农田治虫次数、时间、对象的调查,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对秋季养蚕布局的调整提出几点设想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虫杀手对家蚕的毒性,采用不同浓度虫杀手喷施桑园,并在不同间隔期后采叶对蚕进行了添食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浓度在10mg/L时40d后对家蚕都有很大影响,建议桑园治虫禁用该药,蚕区也应禁用该药进行农田治虫。  相似文献   

20.
正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是蚕桑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原蚕区养蚕、制种的时间长和程序复杂,比饲养杂交种更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回山消毒显得更有必要。回山消毒是指蚕期结束后,对蚕室、蚕具、蔟室、产卵室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在原蚕饲养和制种过程,病死蚕和废弃物中的病源微生物大量存在,极易在养蚕环境中扩散。根据实验结果,真菌孢子的室内可自然成活2年左右,埋在50 cm的泥土,即使经过一年也不会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