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表明,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烟草特有亚硝胺(N-TSNAs)含量在变黄阶段上升,定色阶段含量下降,干筋阶段基本保持平稳变化;烤后烟叶硝酸盐、亚硝酸盐和N-TSNAs含量高于鲜烟叶。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相对电导度和伤害度在变黄阶段急剧增加,定色阶段和干筋阶段缓慢增加,直至烘烤结束。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不同烘烤方式对烤烟烘烤过程中烟叶生理生化变化,设置"两炖一停"烘烤(T1)、常规烘烤(T2)两种烘烤方式,研究烘烤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烘烤方式都表现出,淀粉酶活性为变黄中期定色期干筋期变黄前期的四峰曲线,而对淀粉分解作用为变黄中期变黄前期定色期干筋期。两种烘烤方式的差异表现出,淀粉酶活性方面,变黄前期和变黄中期波峰出现的时间点两者有一定差异,而定色期和干筋期相同,变黄中期和定色期的峰值都为T1T2,变黄前期和干筋期的峰值两者差异甚微,其中变黄中期的峰值T1达26.79 U/mg,较T2高出6.40 U/mg;淀粉含量变化方面,分解速率最快的变黄中期和变黄前期都为T1T2,其中变黄中期T1达2.2520%/h,较T2高0.2053个百分点,变黄后期至干筋期烘烤结束,淀粉分解速率快速下降且两者差异很小,因此,烤后烟叶淀粉含量为T1(4.98%)较T2低0.35个百分点。"两炖一停"烘烤更有利于提高淀粉酶活性,降低烤后烟叶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贵阳烟叶蜜甜香型风格的密集烘烤工艺,为进一步提升贵阳烤后烟叶品质并彰显其蜜甜香型风格特色提供技术保障。【方法】以云烟87为试材,以贵阳市烟叶生产指导烘烤工艺为对照,根据关键稳温点的干湿球参数,设置中温/高湿、中温/高低高湿、中温/中湿3个烘烤工艺处理,研究各烘烤工艺对烤后烟蜜甜香型彰显度、经济性状、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干/湿球以变黄期38℃/37℃、凋萎期42℃/36℃、变筋期47℃/36℃、干片期52~54℃/39℃、干筋期65~68℃/42℃的处理烤后烟叶蜜甜香典型度最高,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及评吸质量均最优。【结论】贵阳蜜甜香烟叶密集烘烤宜采用“中温高湿变黄,低湿凋萎、变筋,高湿干片、干筋”工艺。  相似文献   

4.
多雨烟区倚靠式散叶装烟烘烤工艺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江西省多雨生态条件下的散叶烘烤技术,通过对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进行改造,在原插签散叶装烤采用竹片分风板和单根固定方杆的基础上,优化改进制作金属网状分风板和H形可折叠方杆,进行倚靠式散叶堆积装烟,并进行烘烤工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倚靠式散叶堆积装烟时向隔墙方向倾斜约15°散堆烟叶,合理控制装烟密度,干烟下烤量可提高50.99%~62.88%,降低装烟下烤人工成本43.15%~46.84%;除下部叶外,散叶烘烤中部和上部烟叶相比挂竿均价提高0.18~4.92元·kg-1,感官质量提高0.2~3.9分;降低变黄期中温层烟叶变黄程度10%~20%,降低干筋期最高干筋温度2~3 ℃,可实现烟叶有序向隔墙方向倒伏,烟叶能顺利出烤,烤后烟叶皱缩明显,结构、油分、色度等外观质量明显改善,减轻低温区烟叶烤薄现象和上层烟叶枯焦气,有效改善散叶烘烤中存在的主脉及两侧颜色较深问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烘烤方式对烘烤过程中烟叶表面烷烃类物质含量变化与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挂竿密集烤房烤后烟叶烷烃类物质总量损失最多,比烘烤前减少58.9%,损失主要发生在变黄期和干筋期;筐装密集烤房烤后烟叶烷烃类物质总量损失最少,仅比烘烤前减少13.8%,损失主要发生在干叶期(烤后72~96 h);散叶密集烤房和传统普通烤房烤后烟叶烷烃类物质总量损失居中,分别比烘烤前减少35.8%和32.3%,损失也主要发生在干筋期。因此,筐装密集烤房是解决目前挂竿密集烤房烟叶香气量损失较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上部烟叶烘烤特性,探究叶片与主脉失水的动态协调关系,采用高温高湿变黄的方法,研究了上部叶烘烤过程中叶片与主脉含水率变化对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黄期处理与对照均易变黄,定色期处理定色效果较好,干筋期对照主脉较难干燥,处理烤后上等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变黄期通过高温高湿的方法使叶片凋萎与主脉发软同步,能够有效提高烤后烟质量,从而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NC297烤烟品种烘烤特性,利用智能控制烘烤箱模拟密集烘烤条件开展了变黄期不同湿球温度对NC297烟叶变黄、含水量变化动态,及其对烤后烟叶等级状况、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NC297不同部位烟叶鲜干比随变黄期干湿差的拉大而缩小,烤后烟叶单叶重逐渐增大。适当拉大变黄期干湿差烟叶变黄速率逐渐加快,烘烤成本随之减小,有利于改善烤后烟叶外观和等级结构,均价和上等烟叶比例较高,但对烟叶烟碱、总氮、钾和氯含量无明显影响。较小或较大的干湿差或对烟叶外观质量不利。NC297品种总体较易烘烤,烤后颜色桔黄,下部烟叶表现为"通身"变黄特点,不耐烤,支脉难变黄,变白后才可转火,否则易烤成青筋烟叶;中上部烟叶耐烤易烤,变黄速率与失水干燥速率较协调。  相似文献   

8.
提质增香烟叶烘烤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国民 《云南农业》2006,(11):16-16
烟叶烘烤受气候、编烟与装烟稀密程度、烤房供热性能、通风排湿能力、烟叶烘烤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以鲜烟叶的烘烤特性影响最大。烟叶烘烤操作必须严格掌握低温调湿变黄、稳温排湿凋萎、通风脱水干叶和控温控湿干筋四个操作过程。其目标是将烟叶在烤黄、烤干的基础上,增加烟叶香吃味,改善烟叶品质。见表1。表1提质增香烟叶烘烤工艺(适用于装烟密度20~26kg/m3)1.低温调湿变黄具体措施是:在适当低温、低湿的条件下,使烟叶受热、失水,发软、变黄。掌握的原则是“烧火要小而忍”。“失水与变黄相适应,边排湿边变黄”,不可过急。技术关键是…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烘烤过程中烟叶图像的数字化特征指标,以云烟97上、中、下3个部位鲜样、烤后样及关键温度点稳温结束的360张烟叶图像为材料,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其形状、颜色、纹理特征值,进行数值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烟叶形状特征变化表现为变黄期缓慢、定色期剧烈、干筋期减缓的趋势,颜色特征变化表现为变黄期剧烈、定色和干筋期较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南江3号为试材,采用不同密集烘烤工艺,研究其对烤后烟叶等级质量及烘烤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叶采用T2(即变黄温、湿度为37℃和35℃,定色温、湿度为48℃和37℃,干筋温、湿度为65℃和42℃)、上部叶采用T5(变黄温、湿度为36℃和34℃,定色温、湿度为48℃和36℃,干筋温、湿度为65℃和42℃)进行烘烤时,其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最高,杂色烟比例低,收购均价高,烘烤成本低,烘烤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烟叶烘烤中降低淀粉含量提供技术支撑,采用不同烘烤工艺,研究烟叶烘烤期的淀粉转化规律及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田间成熟鲜叶淀粉含量很高,经过烘烤大部分淀粉在48h内已转化,下部叶从29.52%降至3.37%,中部叶从44.37%降至9.06%,上部叶从31.61%降至8.12%;烘烤48h后因烤房内相对湿度较小,淀粉转化不明显,基本趋于稳定;低温变黄前期淀粉降解较慢,但烤后烟叶淀粉含量最低,烤后烟叶基部较薄,烟叶品质略差;中温变黄淀粉降解速度及烤后烟叶的淀粉含量适中、品质最好;高温变黄前期淀粉降解较快,烤后烟叶淀粉含量较高和青筋烟偏多。适当降低变黄温度,相对延长变黄期时间,能有效降低烟叶中淀粉含量和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外源淀粉酶和Ca2+、Mn2+、K+对烘烤中烤烟‘KRK26’上部叶淀粉酶比活力和淀粉降解的效应。[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烟叶的淀粉酶比活力和淀粉含量。[结果]8 U/g用量的外源α-淀粉酶能在变黄和定色阶段提高烟叶α-淀粉酶的比活力,但在干筋阶段不能,80 U/g用量的外源β-淀粉酶类似地能在变黄阶段和定色早期提高烟叶β-淀粉酶的比活力;烟叶淀粉的降解被外源α-或β-淀粉酶强化,前者的效果优于后者的。1.50 mg/ml Ca2+主要因其对烟叶α-淀粉酶的强化效应而强化烟叶总淀粉酶的比活力,并促进的淀粉降解。4 mmol/L Mn2+在变黄至定色早期抑制烟叶α-淀粉酶、在变黄至定色晚期抑制烟叶β-和总淀粉酶,但在定色晚期至干筋早期促进烟叶α-淀粉酶、在干筋晚期促进烟叶β-和总淀粉酶。同时,Mn2+在变黄阶段妨碍淀粉降解,但在定色早期至干筋期促进。1mg/ml K+在变黄阶段提很高烟叶α-、β-和总淀粉酶比活力、但在定色早期至干筋晚期降低,并总是抑制淀粉降解。[结论]适当浓度的外源淀粉酶和Ca2+能用于在烘烤前处理烤烟叶片以促进叶片淀粉在烘烤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南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烟草最佳适种品种,优化湖南烟草种植结构。[方法]对湖南不同在种烟草品种在烘烤过程中外观和烟叶内部含水率变化以及烤后烟质量比例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表明,云烟87在变黄期和定色期相对于9506和G80更容易变黄和定色,而9506在变黄期要优于G80,定色期两者变化基本相似,三者在干筋期无很大差别。[结论]烘烤过程中可以根据各阶段不同品种的烘烤特性,灵活控制烤房温湿度,提高烟叶烘烤质量满足卷烟工业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烤烟上部叶的最佳采烤方式,提高上部叶烘烤质量,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上部叶为材料,以不带茎烘烤为对照,研究了2片叶带茎、4片叶带茎烘烤过程中烟叶呼吸强度及水分、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4片叶带茎烘烤烟叶主变黄期(烘烤24~48 h)呼吸强度高于对照烟叶,变黄后期和定色前期呼吸强度低于对照;带茎烘烤上部烟叶在变黄期失水慢,定色期失水快,4片叶带茎烘烤的茎秆失水速率快于2片叶带茎烘烤;带茎烘烤烟叶变黄快,色素降解充分;4片叶带茎烘烤的烤后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低,糖含量高,糖碱比适宜,且中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最高,经济性状最好。综上所述,烤烟上部叶采烤时,4片叶带茎烘烤在变黄期叶片含水率高,细胞生理代谢旺盛,内在化学成分降解转化充分;烟叶变黄快,色素降解迅速;叶片失水速度在变黄期慢、定色期快,烟叶失水与变黄、定色协调性好;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经济性状较好,可作为提高上部叶产质量的最佳采烤模式。  相似文献   

15.
变黄期不同烘烤时间及温湿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开展变黄期烘烤时间长短和湿球温度高低对烟叶质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总的变黄期烘烤时间及失水量相同的情况下,38℃变黄阶段,适当拉大干湿球温差,延长38℃变黄阶段烘烤时间,烤后烟叶质量较好,桔黄烟叶比例较高,杂色烟比例较少;42℃变黄凋萎阶段烘烤时间控制在10~20 h、湿球控制36℃的处理较好,烤后成熟度较好,桔黄烟叶比例较大,杂色烟叶较少,湿球温度低,虽有利减少杂色烟叶,但青筋烟较多,湿球温度高的处理杂色烟叶比例加大,颜色深暗;变黄时间中下部烟叶以60 h较为适宜,上部烟叶以65 h较为适宜,烤后成熟度较好,桔黄烟叶比例较大,杂色烟叶比例较少;评吸质量表现为随着38、42℃变黄阶段的湿球温度增高和42℃凋萎时间拉长,烟叶评吸质量逐渐变差;烟叶主要化学成分表现为随着38、42℃变黄阶段的湿球温度增高和42℃凋萎时间拉长,烟叶总糖、还原糖明显减少,烟碱增加,其他化学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7,(7):66-69
研究不同工艺对烘烤过程中高温逼熟烟叶含碳和含氮化合物的变化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以期为高温逼熟烟叶密集烘烤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广东烟区高温环境条件下成熟上部烟叶为材料,明确不同工艺对烘烤过程中烟叶含碳和含氮化合物的变化,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密集烘烤变黄和定色阶段拉长烘烤时间和提高湿球温度,烟叶淀粉和可溶性蛋白降解量提高,还原糖和总游离氨基酸积累增加,烤后烟叶质量改善。研究认为,在南方三段式烘烤工艺变黄和定色阶段稳温时间基础上分别拉长10,14 h,并提高湿球温度0.5℃能提高高温逼熟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散烟密集烤房的关键技术。[方法]采用4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烘烤环境对散烟密集烤房初烤叶等级质量的影响。[结果]烘烤环境对散烟密集烤房杂色烟比例的影响主要在烘烤的中前期,降低变黄期的湿球温度,适当扩大变黄期与定色期的湿球温度差,可以减少初烤叶的杂色烟比例。变黄期与定色期的湿球温度差对烟叶颜色转变的影响最大,适当扩大两者的差值有利于烟叶颜色向桔色方向发展。[结论]变黄期湿球温度35.6~36.2℃、定色期湿球温度37.0~38.0℃、干叶温度51.9~53.8℃且干筋期湿球温度37.9~39.8℃时,初烤叶的杂色烟比例小,桔色烟比例大。  相似文献   

18.
降低光滑烟比例的密集烘烤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密集烘烤的光滑烟比例,以常规密集烘烤工艺为对照,开展凋萎期慢烤定色、变筋期慢烤定色2种烘烤工艺对光滑烟比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2种烘烤工艺均能有效提高烘烤质量,下部叶以凋萎期慢烤定色烘烤工艺为佳,有利于提高烟叶的烘烤质量,烤后烟叶组织变疏松,光滑烟减少;中、上部烟叶烘烤技术以变筋期慢烤定色烘烤工艺为佳,有利于烟叶烘烤质量提高,明显减少中、上部烟叶青筋烟比例,降低叶片密度,组织结构更加疏松,叶面皱缩感强,光滑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研究在外界低温高湿条件下上部烟叶特殊烘烤技术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通过对烘烤技术的改进,可有效提高烘烤烟叶的黄烟率,降低烘烤中产生的青黄烟、微青烟和杂色烟叶比例,提高烤后烟叶的上、中等烟比例,缩短烟叶烘烤变黄的时间,对烤后烟叶的经济效益有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 烘烤是烤烟生产的关键环节。烘烤的整个过程是为了使烟叶在温、湿度变化的条件下达到品质转化、固色和干燥。在烘烤过程中,温度和湿度都是通过掌握火候来控制的,可划分为小火“变黄”期,中火“定色”期,大火“干筋”期。掌握好这三个时期的火候和时间,是烘烤烟叶的关键技术。在烟叶适熟采收的基础上,烘烤的方法不同,对烟叶品质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群众总结为“烤好一炕宝,烤坏一炕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