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生防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白菜、甘蓝、芥菜在内的十字花科作物,因此研究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以降低该病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病原菌—根肿菌能以休眠孢子的形式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萌发并迅速传播。生防菌是从拮抗病原菌和诱导植物抗性的角度寻求防治病害的一种方法。作者首先对获得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生防菌的方法进行阐述,重点总结了生防菌的来源和筛选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利用生防菌,又简要综述了生防菌菌株的分类鉴定、发酵及拮抗物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施用生防菌的方式和时间。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魔芋防病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魔芋软腐病是影响魔芋生产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着魔芋产业的发展。经筛选,采用高锰酸钾与甲醛熏蒸方法彻底杀灭种芋内、外病菌;草甘膦除草替代人工除草,避免根系损伤而减少病菌侵入;应用生防菌剂灌根处理来减少魔芋根际病菌基数等措施,可全方位立体防控魔芋软腐病。该技术体系的建立,初步解决了魔芋生产中软腐病害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生物源杀菌剂与化学药剂协调防控番茄病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阐明化学药剂与生防菌剂及植物源杀菌剂交替使用对番茄病害发展的影响,田间试验检测了交替施药的防病效果及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AB-1水剂及化学药剂交替喷施7次对番茄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分别为86.9%,61.0%,72.3%和77.2%.植物源杀菌剂1-氧-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ABL)乳油与化学药剂及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BAB-1水剂交替喷施9次对上述病害的防效分别为88.6%,87.4%,85.4%和83.2%,相当于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学药剂交替喷施9次的防效.此外,化学药剂与BAB-1水剂及ABL乳油交替喷施明显延缓了这4种病害的发展,减少了化学药剂施用次数.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拮抗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T6生防菌剂的固体发酵条件,本研究以生产中的废弃物草炭、蛭石、牛粪为主要培养基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长枝木霉T6生防菌剂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的产孢量进行测定并优化,分析了含水量、接种量、透气性等因子对该菌株生长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该木霉菌剂对辣椒植株生长的影响及其对辣椒立枯病防治效果。单因素试验表明:长枝木霉T6生防菌剂产孢量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含水量60%、接种量30%、透气性9层纱布、温度28℃、pH 5.6,通过试验分析,并确定含水量、接种量、透气性为影响产孢量的3个重要因素;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含水量64%、接种量27%、透气性9层纱布,在此优化条件下产孢量高达8.4×108 cfu/g。从促生效果来看,土壤与木霉菌剂50:1的处理表现出较强的促生作用,与对照1(不施任何肥料)相比,其株高、地上鲜重、根系鲜重、基部茎粗、根系长度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4.90%、82.46%、89.19%、56.41%和46.62%;盆栽试验表现为施入木霉菌剂的辣椒粗壮、高大,叶片深绿,根系发达。在病害防治试验中发现,长枝木霉T6生防菌剂对辣椒立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防效达到54.8%,与化学农药多菌灵相比,相对防效提高了12.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从茶卡盐湖水及淤泥中分离得到了51株细菌,通过16S rDNA及gyrB基因测序分析初步确定了菌株的分类地位,并测定了各菌株对苹果根腐病菌Fusarium spp.、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等13株病原菌的抑菌谱及对NaCl的耐受性。共筛选获得13株对13种真菌病害均有抑菌作用的菌株,13株广谱生防菌株在NaCl浓度为10%的LB培养基上都能正常生长,其中菌株10和27在NaCl浓度为15%的LB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生防菌B916。盐湖环境为耐盐生防菌的筛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研究获得的耐盐广谱生防菌对盐碱地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设施条件下,评估了综合使用秸秆还田和生防菌技术对设施番茄连作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表明:1)秸秆还田技术有利于温室内C02积累,比常规温室C02的含量普遍高200-400μL.L-1,同时能够提高地温0.5℃;2)分别单独使用2个生防菌、单独使用秸秆还田技术和2项技术集成使用的5个处理中,生防菌PTS394+秸秆综合处理效果最好,株高和茎粗分别比常规增加达到35.9%和20.9%,理论产量达9302.7kg·667m^-2;3)土传病害防效调查显示,生防菌PTS394+秸秆和B1619+秸秆2个综合处理防效最好,分别为68.0%和66.2%。基于理论产量、市场番茄价格及投入成本情况,最终计算得出综合应用生防菌PTS394和秸秆还田技术处理的理论亩纯收益最高,为23071元,番茄效益增收达41.7%。本研究为生防菌和秸秆还田技术在田间的综合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成江  #  谢小林  #  陈猛  周莲  刘玉敏  王勇  朱红惠 《植物保护》2024,50(3):155-164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提高生物农药在田间使用效率对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番茄‘新金丰一号’为试验材料, 采用盆栽接种根结线虫的方法研究噻唑膦与生防菌剂以不同剂量配施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唑膦减量50%配施50%生防菌剂处理后, 土壤中的根结线虫数量和番茄根系的根结指数相比单独使用噻唑膦或生防菌剂及清水处理均显著降低, 番茄移栽后60 d, 根结线虫减退率为49.61%, 根结指数为32.50, 防治效果达64.77%。与仅用噻唑膦处理相比, 噻唑膦减量50%配施50%生防菌剂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番茄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的总量, 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仅用噻唑膦处理增加76.21%和47.96%, 微生物总量增加69.60%。此外, 放线菌门、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也显著增加, 而酸杆菌门和芽胞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正好相反。无论使用生防菌剂还是噻唑膦减量配施生防菌剂均显著增加了番茄根际土壤中髌骨细菌门、浮霉菌门和木霉属的相对丰度, 但仅使用噻唑膦处理则显著降低了木霉属的相对丰度。综上, 噻唑膦减量50%配施50%生防菌剂可通过增加番茄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放线菌门和木霉属等有益微生物的丰度来提高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西南烟区烟草青枯病愈发严重的问题,选取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tlis)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3种生防菌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究3种生防菌剂对青枯病的田间控制效果及烟草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相比,哈茨木霉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较好,在团棵期、旺长期和打顶期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可达66.7%、62.5%和56.8%.另外,3种生防菌剂对烤烟前期株高和茎叶的生长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生物防治方法在烟草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制一种高效、安全及无污染的生防菌剂,本文以核桃内生生防菌解淀粉芽胞杆菌Ht-q6为材料,通过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确定了生防菌Ht-q6可湿性粉剂的最佳助剂配方及对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载体硅藻土(85%)、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6%)、稳定剂KH2PO4(1.0%)、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1.0%)。该粉剂芽胞含量2.28×1010 cfu/g、杂菌率0.5%、pH 5.8、细度93.5%、干燥减量2.5%、润湿时间45 s、悬浮率85.6%,符合国家标准值,质量合格。同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不同浓度菌剂对大棚中番茄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稀释200×(制剂用量225 g/667m2)的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7.1%和74.3%,与对照药剂75%百菌清的防效相比,叶霉病防效差异不显著而灰霉病防效差异显著。该菌剂的研制在生产实践中为番茄病害提供一条生防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多种致病链霉菌侵染引起薯块表面结痂导致薯块外观品质下降的病害,防控困难,生物防治是其主要防治措施之一。筛选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可为马铃薯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从健康马铃薯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JYC 688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和纸碟法筛选验证菌株拮抗性,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其种属地位,并检测其产生水解酶和嗜铁载体的能力。结果表明,菌株JYC 688是侧孢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其菌株培养液能够显著抑制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酸性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和肿胀疮痂链霉菌S.turgidiscabies的生长,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7.86 mm和31.90 mm;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也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菌株JYC 688能够分泌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嗜铁素等多种抗菌相关物质,可溶解大豆卵磷脂、碳酸钙、碳酸镁3种难溶性化合物,有利于磷、钙、镁3种元素的释放,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菌株筛选和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防菌株,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温室及田间试验,测定了4个菌株对水稻促生和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明确了4株生防菌株抑菌活性;温室试验中,除生防菌LH外,其他3株生防菌的发酵液处理后的水稻幼苗的株高、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结果显示接种病原菌前喷施生防菌防效最好。生防菌L1在3个不同试验田中防效均达到55%以上,同时增产效果达到1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生防菌L1不仅可以用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防治,而且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生防菌对马铃薯根系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分别以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 X-1菌液、LB液体培养基以及生防菌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GZ8-6发酵液对马铃薯苗进行灌根处理, 测定和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土壤酶活性和马铃薯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X-1和贝莱斯芽胞杆菌GZ8-6处理后, 马铃薯根际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明显高于病原菌处理和LB液体培养基处理。X-1和GZ8-6处理后第30、60 天, 土壤蔗糖酶活性达到高峰, 分别比病原菌处理高1.70倍和2.71倍,土壤脲酶活性在施用后第10、20 天较病原菌处理分别提升了52.53%和59.48%;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马铃薯生育期内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经X-1和GZ8-6处理后马铃薯的侧根数、茎粗、地下部鲜重等各项生长指标都优于病原菌处理和培养基处理, 处理后60 d株高和地下部鲜重分别较病原菌处理提高了34.65%和124.79%, 茎粗较LB液体培养基处理平均增加0.53 cm。因此, 生防菌处理不仅对马铃薯有促生作用, 同时还能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用生防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一些研究情况;介绍了几种生防菌的选育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防细菌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病增产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对马铃薯青枯病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菌株0702、GP7-13制成粉状制剂 ,用于马铃薯种薯播前处理。湖北恩施田间小区防病增产试验表明 ,病地上菌株GP7-13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效达73.9%~89.7% ,0702菌株达60.9%~88.2%。两生防菌剂在北京郊区南口和河北张北县无病地试验 ,对马铃薯具有促生增产作用 ,菌株GP7-13可增产马铃薯 17.3%~60.3% ;0702增产26.9%~61.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生防菌的防病效果及其稳定性,本研究以黄瓜根结线虫病为靶标病害,对淡紫紫孢菌(原名为淡紫拟青霉)YES与粉红螺旋聚孢霉67-1混和使用的防病效果进行了评价。平板对峙实验表明两菌株相容性较好,在马铃薯和黄瓜根际分泌物培养基上无拮抗作用;通过测定两菌株对根结线虫的卵寄生性及其无菌发酵滤液对2龄幼虫致死作用,确定YES菌株孢子悬浮液(2×106孢子/m L)对根结线虫的卵寄生作用(51.0%)显著高于菌株67-1(44.0%);而菌株67-1代谢产物48 h后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率(100%)高于菌株YES(77.4%)。土壤中2龄幼虫接种量为1000线虫/100 g土时,将菌剂YES和67-1单独或混和加入育苗基质中(终浓度为106孢子/g基质)并在移栽时穴施50 g菌剂(106孢子/g),结果表明两菌株单独使用和混和使用的防治效果接近,在20%~30%左右;根据blissing independence模型,两菌株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土壤中线虫卵密度为398卵/100 g干土时,菌剂YES和67-1混和使用可显著抑制黄瓜根系上根结的形成,防病效果为63.7%,显著高于两菌剂单独使用的防效33.0%和41.3%。两菌株之间表现为累加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两个主要作用机理不同的生防菌混和使用可以延缓根结线虫的侵染,提高防病效果。但土壤中线虫虫态和密度影响依据blissing independence模型判定生防菌之间的相容性。该结果对杀线虫复合生防菌剂的研制及使用技术改进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防治烟草赤星病的生防菌剂田间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6月~8月,在湖北省房县土城镇进行了防治烟草赤星病的生防菌剂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种参试生防菌剂对烟草赤星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效果最好的为四霉素,相对防效达到63.99%,研制的拮抗菌中,以X10效果最好,达到58.18%,其次是X12,相对防效为51.05%;相对于化学药剂,5种生防菌剂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均好于药剂对照,其中X10、四霉素防效显著高于药剂对照。  相似文献   

17.
4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选择4种不同微生物活性成分的生防菌剂,采用盆栽生物量测定、温室和田间小区试验对辣椒主要病害进行抗病效果及促生增产作用评价。结果表明,木霉-芽胞杆菌复合菌剂对辣椒的枯萎病、疫病、炭疽病和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72.2%、78.3%、71.9%和59.7%,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复合菌剂对辣椒4种病害的防效分别达到60.5%、62.1%、60.5%和50.9%;而淡紫紫孢菌菌剂只对辣椒炭疽病具有很好防效(77.5%)。同时,4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植株生物量均有显著促生作用,其中木霉-芽胞杆菌复合菌剂及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复合菌剂在盆栽试验中鲜重和干重增幅分别为132.79%、190.35%和211.80%、293.84%;两者在温室及田间小区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82.3%、152.7%和65.0%、23.9%。本研究表明,生防菌剂可以替代化学药剂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同时还能够促进作物植株生长,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两株芽孢杆菌无菌液抗菌谱及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豌豆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pisi)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和农业防治,但防效不甚理想。为了探索对该病害的生物防治途径,笔者经广泛采样,初步筛选获得了对豌豆尖镰孢菌有较强抗菌作用的芽孢杆菌(Bacillus.spp.)B1和B2。生防菌防治谱的宽窄和各种环境条件下防效的相对稳定性,是影响该生防菌开发应用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试验测定了两菌株无菌液的抗菌谱范围及其在不同条件下抗菌效果的稳定性,以便为B1、B2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由半裸镰刀菌引起的高粱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为了有效地抑制高粱枯萎病的发生,筛选出对该病害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生防菌株。从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壤中分离出33种生防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33种菌株中筛选出对半裸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并进行盆栽高粱接菌试验,通过高粱枯萎病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调查,筛选出4种拮抗细菌Y+8、7、10+8-20、Y+6,其平板抑制率分别达到83.55%、85.87%、85.67%、89.33%;生防菌接菌高粱的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37.93%、30.77%、30.77%、42.33%,显著低于对照;病情指数分别为18.97、22.12、30.77、16.92。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4种生防效果较好的拮抗菌分别为Aquamicrobium、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芽孢杆菌(Bacillus)。4种生防菌在高粱叶片中诱导了H_2O_2等活性氧信号的产生,显著提高了高粱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APX),并提高了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此外,4种生防菌在防治病害发生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的酶活性。综上所述,生防菌株Aquamicrobium、芽孢杆菌(Bacillus)、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与芽孢杆菌(Bacillus)能够有效地增强高粱防御系统,增强土壤酶活性,抑制高粱枯萎病的发生,在高粱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微生物菌剂拌种防治花生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以鲁花8号为试验材料,选择3个微生物菌制剂和1个化学药剂,设置1000亿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200亿CFU/mL多粘类芽胞杆菌、1亿CFU/g真菌生防菌(TB)、1000亿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1亿CFU/g真菌生防菌(TB)、200亿CFU/mL多粘类芽胞杆菌+1亿CFU/g真菌生防菌(TB)和25%咯菌腈拌种处理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6种供试药剂拌种处理均对花生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且对根腐病和白绢病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1000亿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1亿CFU/g真菌生防菌(TB)种子处理的出苗率、增产率和综合防效最高,其出苗率和增产率分别为94.35%和23.15%;出苗30 d后根腐病防效为76.95%,出苗60 d后根腐病和白绢病防效分别为83.54%和83.88%,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