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中原  魏雯 《中国水产》2017,(1):104-106
<正>2015年我们在安徽省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内1口5亩池塘开展蟹池套养黑尾近红鲌技术研究,共投放蟹种50kg,规格120只/kg,黑尾近红鲌鱼种1000尾,收获商品蟹840kg,黑尾近红鲌515kg,总产值为120275元,总利润为63925元,平均每亩获利为1278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位于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内,电力充足,交通便利,水源优良,水质清新,池塘面积5  相似文献   

2.
<正>黑尾鲌学名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又名黑尾、黑尾刁等,隶属于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是长江特有鱼类。为研究河南省引进黑尾近红鲌的可行性,探索该鱼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信阳农林学院水产系于2014年5-10月在信阳市罗山县尤店乡开新渔场从湖北武汉国家级鲌鱼良种场引进黑尾鲌小规格鱼种7000多尾,进行水库网箱鱼种培育试验,旨在探讨黑尾鲌鱼种培育技术及效果,为河南省引进黑尾鲌推  相似文献   

3.
在三口面积分别为3200m2、3400m2和3500m2的池塘进行主养刺鲃混养黑尾近红鲌试验,刺鲃鱼种规格为个体重100-125g,放养密度800尾/666.7m2,混养个体重75-100g的黑尾近红鲌鱼种150尾/666.7m2.经过292d的养殖,刺鲃商品鱼平均个体重达710-750g,每666.7m2产刺鲃商品鱼535-572.9kg,混养的黑尾近红鲌商品鱼平均个体重达650-715g,每666.7m2产黑尾近红鲌商品鱼94.5-103.4kg,每666.7 m2总产值达17234.1-18443.9元,每666.7 m2总利润达5118.1-6219.9元,投入产出比1:1.43-1:1.51.  相似文献   

4.
<正>黑尾近红鲌又名黑尾鲌、黑尾刁等。2014年笔者指导当地一养殖专业户在薄山水库进行了较大规格网箱养殖黑尾近红鲌,获得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广大渔民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水域选址薄山水库位于确山县县城南20公里处,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京深公路仅2公里,为溱头河上的大型山谷水库,水库可养鱼水面1330公顷,库容6.2亿米3。薄山水库流域内植被率高,水体无污染,水质清澈,鱼类资源丰富。开展网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7月18日泰兴市水产良种场从武汉水产研究所引进黑尾近红鲌夏花4万尾,经3年的养殖,于2015年12月份选出200组作为亲本培育,与2016年5月份进行了人工繁殖,现将其亲本培育及人工繁殖过程介绍如下。1亲鱼的培育1.1亲鱼的放养200组黑尾近红鲌亲鱼放养在面积4×667m~2、水深1.5m的池塘内,搭配放养鲤鱼亲本20组及一定数量的鲫鱼和黄颡鱼鱼种。1.2饲料投喂黑尾近红鲌是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投喂32%  相似文献   

6.
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属鲤形目、鲤科、近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目前,国内学者已就黑尾近红鲌的生物学性状[1]、年龄与生长[2,3]、人工繁殖[4,5]、胚胎发育[6]以及池塘养殖试验[7]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关于该鱼网箱养殖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赣州市陡水湖水库七星湖库区进行了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旨在探讨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技术和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属鲤形目、鲤科、近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较好开发前景的优良淡水品种。目前,湖北、江西等省黑尾近红鲌养殖业已快速兴起,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08年率先在江西引进该鱼并试养繁殖成功,2011年起,该所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实施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黑尾近红鲌规模化育苗与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示范》,先后突破该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鱼蛋白质需求、苗种培育、池塘主养、网箱养殖、大水面增养殖等技术,为发展黑尾近红鲌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现将黑尾近红鲌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水温(14、20、25、27.5、32℃)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规格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鱼种(Ⅰ:6~8 cm,1.45~2.89 g,Ⅱ:9~11 cm,3.73~6.26 g,Ⅲ:25.0~26.8 cm,119.36~123.64 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规格Ⅰ和规格Ⅱ的耗氧量关系式分别为:Y_(Ⅰ-1)=0.005 3X1.484 8(R2=0.996 2)、Y_(Ⅱ-1)=0.003 8X1.767 1(R2=0.985 7);耗氧率关系式分别为:Y_(Ⅰ-2)=0.003 0X1.510 6(R2=0.960 4)、Y_(Ⅱ-2)=0.001 4X1.650 3(R2=0.986 6)。黑尾近红鲌鱼种的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和鱼体规格的增加略有升高,但其窒息点较低,三种规格鱼种的平均窒息点分别为0.37mg/L、0.44 mg/L和0.40 mg/L。在水温14~32℃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种的耗氧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可根据其活动规律指导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 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鲌亚科鱼类中的翘嘴鲌、黑尾近红鲌、团头鲂等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对象,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项目组以经选育的翘嘴鲌为母本、经选育的黑尾近红鲌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2012年培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鲌"先锋1号"。鉴于黑尾近红鲌优良养殖性状和良好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的腌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以鱼肉含盐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中,加盐量分别为3%、5%、7%和9%,腌制温度为5℃、10℃、15℃和20℃,腌制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分别得到鱼肉含盐量、TVB-N值与加盐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最佳腌制工艺参数为:加盐量4.5%、腌制温度7℃、腌制时间38 h,此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肉含盐量为3.23%、TVB-N值为32.35 mg/100 g。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模型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很小,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生产情况。此模型能够为黑尾近红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并对其他体形扁平鱼类的腌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山水产公司养殖户徐宝方,承包120亩鱼池,采用主养翘嘴红鲌、套养花的方法,2005年取得了亩产675千克、亩效益达3303.3元的较好成绩(详见表1、表2)。他的具体做法是:1.主养翘嘴红鲌的亩放养量控制在1300尾以内,规格宜在70尾/千克左右,套养的花亩放养量控制在300尾左右。2.培养好天然饵料—红虫,降低饵料系数;鱼种培育阶段,夏花下塘时以红虫为饲料,长到5厘米少许投喂0号颗粒料,以后继续培养红虫。成鱼阶段,鱼种放养前,培养好红虫,鱼种下塘后以红虫为主要饲料,少许颗粒料为补充,清明后(翘嘴红鲌规格达到15厘米以上时)才开始投喂颗粒料(同时使…  相似文献   

13.
从黑尾近红鲌发表的4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及其杂交后选育的F4代,即鲌鲂“先锋2号”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82、4.273、4.27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482、2.803和3.08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12、0.380和0.50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9、0.474和0.656;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08、0.414和0.572。鲌鲂“先锋2号”与母本团头鲂的遗传距离为0.2709,小于与父本黑尾近红鲌的遗传距离(0.538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母本聚为一支。鲌鲂“先锋2号”从母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研究结果将为研究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鲌亚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黑尾近红鲌养殖池塘里利用生态浮床技术进行水质调控。试验发现,p H值和透明度等一般理化指标都适宜黑尾近红鲌的生长;营养盐类指标中除7月份饲料投喂高峰期时总氮指标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外,总磷、氨氮和亚硝酸盐氮都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范围内,且亚硝酸盐氮含量均较低;高锰酸盐指数的检测结果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具有调控黑尾近红鲌养殖池塘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黑尾鲌简介 黑尾鲌是黑尾近红鲌的俗称,又名黑尾、黑尾刁、大白刁等,隶属于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长江特有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过简单的腌制加工,可制作成各式菜肴,符合大众口味,在国内具有广大的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16.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的腌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以鱼肉含盐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中,加盐量分别为3%、5%、7%和9%,腌制温度为5℃、10℃、15℃和20℃,腌制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分别得到鱼肉含盐量、TVB-N值与加盐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最佳腌制工艺参数为:加盐量4.5%、腌制温度7℃、腌制时间38 h,此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肉含盐量为3.23%、TVB-N值为32.35 mg/100 g。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模型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很小,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生产情况。此模型能够为黑尾近红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并对其他体形扁平鱼类的腌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俗称黑尾鲌,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自然状态下,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小型鱼类、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属温和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通过驯食能  相似文献   

18.
黑尾鲌商品鱼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尾鲌俗称黑尾近红鲌,又名黑尾刁,与大白刁齐美,主要产于长江流域,隶属于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长江上游特有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重约1~2千克,最大个体可以达到5~10kg。黑尾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和食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黑尾近红鲌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先后在南昌、赣州等地开展了黑尾近红鲌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效益明显,示范效果良好。介绍了黑尾近红鲌池塘鱼种培育、成鱼养殖有关技术模式与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20.
黑尾近红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省引进黑尾近红鲌的可行性,探索该鱼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从武汉鲌鱼良种场引进夏花鱼种进行冬片鱼种培育和成鱼池塘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夏花鱼种育成冬片鱼种,培育成活率达到91.7 %,鱼种培育收益为2 191元·亩-1,投入产出比为1∶[KG-*1/2]1.58。成鱼养殖收益为7 658元·亩-1,投入产出比为1∶[KG-*1/2]2.91。试验结果表明,黑尾鲌能较好地适应安徽的养殖环境,鱼种培育、商品鱼养殖均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垂钓的好品种。综合评价认为,黑尾鲌养殖在安徽省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