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羽髓是研究家禽疾病中便于利用的组织。本文使用接种过禽白血病病毒(ALV)RAV—1株的白来航鸡羽髓进行ELISA抗体试验。四只接种鸡各取3份羽髓和血清进行试验,发现羽髓中抗体水平与1:500稀释血清  相似文献   

2.
对临诊怀疑为马立克氏病(MD)的32只不同日龄和品种的鸡,同时作血清和羽髓琼扩试验,并对所有患鸡进行内脏肿瘤检查。共检出琼扩阳性鸡27只(84.38%),单一血清阳性者6只,单一羽髓阳性者9只,血清和羽髓同时阳性者12只。检出肿瘤患鸡21只(65.63%),其中单一血清阳性者仅2只,单一羽髓阳性者8只,血清和羽髓同时阳者10只,而两者同时阴性者1只。6以单一血清阳性者中有2只发生肿瘤,9只羽髓阳性者中有8只发生肿瘤,12只血、羽双阳性者中有10只发生肿瘤,5只血、羽双阳性者中有1例发生肿瘤。初步结果表明,羽髓琼扩阳性和羽髓、血清双 阳性患鸡中MD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使用已知抗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血清进行免疫扩散试验,共检查了1,933只鸡的羽髓材料,其中未感染MDV的健康鸡104只(全部阴性),实验感染MDV的鸡475只(469只阳性,占98.73%),火鸡疱疹病毒(HVT)免疫的鸡56只(全部阴性),实验感染鸡成髓细胞增生性白血病病毒(AMV)的鸡107只(全部阴性),实验感染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和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的鸡各60只(全部阴性),非MD发病鸡场的鸡545只(19只阳性,占3.48%),MD发病鸡场的鸡466只(252只阳性,占54.08%)。在实验感染鸡中,MDV羽髓抗原的最早检出时间大约在感染后的第13~14天,最适检出时间大约在20~30天。临床耐过鸡的羽髓抗原检出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另外,把在非MD发病鸡场检出的羽髓抗原阳性鸡的抗凝全血接种于5日龄的鸡胚卵黄囊,接种后14天检查绒毛尿囊膜,在大多数接种胚中可见典型的病毒痘斑,说明羽髓抗原阳性鸡的血流中确实含有MDV;也就是说,用已知MDV阳性血清检查羽髓抗原来诊断MD的免疫扩散试验是特异而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比较鸡和鸭在脂多糖(LPS)刺激下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分子的差异性表达。腹腔注LPS 3h后,光镜和电镜下鸡和鸭脾脏红髓均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鸭内皮细胞间隙和椭球结构均较疏松,并可见迁移至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中的椭球相关细胞。Western blot显示内皮细胞间连接蛋白Claudin-10表达量在鸡脾脏显著升高,在鸭脾脏显著降低(P0.05);血管黏附蛋白VCAM-1在鸡脾脏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鸭脾脏下降不明显。荧光定量PCR显示,LPS注射后淋巴细胞归巢基因MAd CAM-1,VCAM-1和Integrinα4在鸡脾脏中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在鸭脾脏中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调节细胞运动相关基因RHO-A和FAK在鸡脾脏表达量显著性下降(P0.05),Cdc42降低不明显,而RHO-A、FAK和Cdc42在鸭脾脏显著升高(P0.05)。LPS处理后鸡和鸭均产生了宿主免疫反应,并招募大量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参与炎症反应。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发生主要归于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而鸭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发生可能归于两方面:一是细胞间调节紧密连接的蛋白表达量下降引起细胞间的渗透性增强,间接地促进了细胞的迁移,二是通过上调细胞迁移和运动方向的相关基因,进而增加淋巴细胞的迁移能力。本研究为鸡和鸭脾脏炎症刺激后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比较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伤害性取样和非伤害性取样,采集鸡的肝脏、血液、羽髓、羽鞘、羽根、实心羽茎和羽毛上脐周围绒羽等不同部位样品,并采取对样品不同处理程序提取基因组DNA。结果表明,鸡的微量血液(50μl)和羽髓样品提取基因组DNA与肝脏(50 mg)样品提取的基因组DNA的量相当;羽鞘、羽根、实心羽茎和羽毛上脐周围绒羽可以提出一定量的基因组DNA,其提取量少于肝脏和羽髓组织,但可以满足各种涉及PCR反应的分子生物学试验,肝脏羽髓消化最适时间为2.5 h,其他样品需消化过夜。该研究结果为禽类分子生物学研究拓宽了样本来源。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搞清鸡的染色体数(2n=78)以及存在于鸡的微小染色体和大染色体的结构及遗传行为,以及雄性为ZZ型,雌性为ZW型等问题,国外已从60年代末开始,国内开展较晚已先后从鸡的骨髓、羽髓、外周血培养,以及鸡胚胎组织中制备得到染色体标本,从而促进了鸡以及禽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究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不同剪切体表达对不同胚龄快慢羽太行鸡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生长影响。采集18和19胚龄太行鸡肝脏DNA、左翅皮肤组织RNA、右翅主翼羽和覆主翼羽,测量主翼羽和覆主翼羽长,通过PCR鉴定鸡胚羽型和性别、检测PRLR基因不同剪切体在鸡翅皮肤组织的表达变化,分析羽型、胚龄和性别对主翼羽和覆主翼羽长影响和PRLR剪切体表达变化,明确PRLR基因剪切体类型表达量与快慢羽鸡主翼羽和覆主翼羽长间关系。结果显示性别对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长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胚龄和羽型对两种羽毛长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18胚龄时快羽鸡主翼羽和覆主翼羽长显著长于慢羽鸡(P0.05),19胚龄时快慢羽鸡间主翼羽长度仍然保持显著差异(P0.05),而覆主翼羽的长度显著差异消失(P0.05);18胚龄两种羽型鸡的主翼羽均长于覆主翼羽(P0.05),而19胚龄慢羽鸡的主翼羽和覆主翼羽间长度差异消失(P0.05)。鸡胚皮肤组织共发现PRLRS1和PRLR_(S2)两种剪切体,胚龄和性别对二者的表达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羽型影响PRLR_(S2)的表达(P0.05),19胚龄时慢羽PRLR_(S2)表达显著高于快羽(P0.05)。本试验推断快慢羽太行鸡18胚龄时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的长度差异,以及两种羽毛长度在快慢羽鸡间的差异已经凸现,但19胚龄慢羽鸡覆主翼羽生长速度增加,两种羽型鸡的覆主翼羽长度差异以及慢羽鸡两种羽毛间长度差异消失;慢羽鸡19胚龄PRLR_(S2)高表达,可能促进了其覆主翼羽生长。该研究结果为揭示快慢羽鸡主、覆主翼羽长度差异的形成以及PRLR_(S2)在调控羽型形成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方柴鸡中J亚群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2008年9月,山东省菏泽市某柴鸡养殖专业户6 000只鸡80日龄时开始发病,至120日龄时死亡率高达15%.病鸡颜面苍白,机体进行性消瘦,瘫痪,最后衰竭死亡.部分鸡只可见单侧肢体麻痹症状和皮肤型肿瘤.对66份采自发病鸡群的血清及新生羽毛囊进行血清学检测.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所采的66份待检羽髓抗原MDV阳性率为59.09%,血清中MDV抗体阳性率为65.16%,抗原、抗体双阳性率为37.8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鸡血清中ALV-J、REV抗体,结果显示ALV-J抗体阳性率为7.58%,REV抗体检测会部呈阴性.剖检病鸡可见内脏器官普遍肿大,肝、脾、肾表面及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样结节.病理组织学观察肿大的器官和组织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增生,并可在肝、脾、肾、腺胃等组织内同时观察到淋巴细胞样瘤细胞和髓样瘤细胞2种典型的肿瘤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发病鸡组织内同时存在MDV和ALV-J抗原的阳性信号.PCR检测结果显示6只来检病鸡MDV和ALV-J均呈阳性,都扩增出相应的条带,REV未扩增出任何条带,PCR呈阴性.以上结果表明地方柴鸡鸡群中存在MDV和ALV-J的共感染,提醒我们应当注意地方柴鸡肿瘤性疾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光镜、电镜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的多种组织的实质细胞进行了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马立克氏病病鸣肝、肾、心、脾、腺胃、卵巢、羽髓等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病变。光镜观察.可见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腺胃腺上皮细胞、心肌纤维、脾脏内的淋巴细胞、卵巢内的颗粒膜细胞、羽髓细胞的细胞核裂解成大小不等的、致密浓染的球形团块。电镜观察,可见这些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经历凝集、边集、裂解,最后形成许多凋亡小体等不同阶段。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上述细胞均有明显的FasL表达,FasL的表达表明细胞凋亡信号增强,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鸡马立克氏病羽髓病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镜1电镜等方法对鸡马立克氏病羽髓组织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羽髓远端坏死,羽髓中有多量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或局部性浸润,电镜观察,肿瘤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核膜凹陷,核内出现假核内包含物,在一些羽髓中,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较多见,而且观察到一些肿瘤细胞发生调亡,结果表明,鸡马立克氏病羽髓病变十分明显,羽髓的形态学变化可用于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通过对卷羽性状遗传特性和卷羽、半卷羽差异及对不同羽色卷羽、半卷羽鸡的候选基因KRT75序列SNP分析,为进一步对卷羽性状基因的定位和卷羽、半卷羽鸡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纯系黄色卷羽麒麟鸡和片羽怀乡鸡为素材,正反交构建F2代资源群体,对24周龄卷羽、半卷羽和片羽鸡背羽、颈羽、翅膀主翼羽和翼肩羽观察并绘制背羽羽轴弯曲程度散点图。随机抽取25周龄黄羽、白羽麒麟鸡和贵妃鸡各10只,F1代黄羽半卷羽鸡25只,以及白羽麒麟鸡×贵妃鸡杂交F1代黑羽半卷羽鸡15只的血样提取DNA,设计引物,PCR扩增纯化后测序,Chromas 2.22和DNAMAN软件用于分析测序峰形图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杂交F1代正交组127只,反交139只,不论公、母表型较一致,无外显率不同,均呈现轻度卷羽(半卷羽),F1代间交配产生的F2代资源群体:卷羽鸡55只,半卷羽鸡106只,片羽鸡68只,公、母鸡均有卷羽,经过卡方适合性检验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比1∶2∶1(P>0.05),因此初步验证了控制卷羽基因F呈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卷羽、半卷羽鸡羽毛均背离皮肤向上弯曲,卷羽趋势线直线斜率是半卷羽的3.5倍;白羽和黄羽麒麟鸡外显子5处均不存在69 bp缺失,此69 bp发现3个SNPs:T71C、T83C、C95T,其中片羽鸡无突变,黄羽和白羽麒麟鸡均为纯合子,黄羽半卷羽鸡2个位点为杂合子,黑羽半卷羽鸡3个位点均为杂合子;外显子6处检测到了2个SNPs分别为T662C和T770C,仅在黑羽半卷羽鸡中为杂合子,其他均为纯合子,单倍型分析从60个个体中检测到了9种单倍型,hap1/hap1纯合型是黄羽和白羽麒麟鸡特异性的基因型,黄羽和黑羽半卷羽鸡的单倍型存在明显差异,hap4单倍型是黄羽半卷羽鸡特有的单倍型,hap6、hap7、hap8、hap9为黑羽半卷羽鸡特有的单倍型。卷羽性状基因F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卷羽和半卷羽存在明显差异,KRT75基因序列外显子5和6处的5个SNPs可能作为区别卷羽和半卷羽鸡的分子标记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鸡胚静脉接种,对分离于湖北某蛋鸡群的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HB2015株进行实验性感染研究。结果:试验组鸡胚孵出14只雏鸡,对照组孵出3只;ALV-A特异性PCR结果显示:试验组孵出的小鸡4周龄时有11只(11/14)的血液样本呈ALV-A核酸阳性,3只(3/11)呈ALV-A核酸阴性,对照组则全部为ALV-A核酸阴性;16周龄试验组鸡血涂片中可见少量髓细胞性瘤细胞,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不同病变结节;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内脏组织中可见原淋巴细胞、髓细胞性瘤细胞、成红细胞等多种瘤细胞增生;感染鸡的肝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表明ALV-A HB2015株通过鸡胚静脉接种可诱发蛋鸡多种类型瘤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于1985年先后引进良种肉鸡品种,有西德罗曼鸡(白羽快大型),红布罗鸡(红羽优质型),海佩科(红羽)、石岐杂鸡(三黄优质型),和本所育成的金花肉鸡(红羽扒鸡型),经饲养观察,早期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60—80日龄可达到增重指标。将于1986年初开始向专业户推广,提供罗曼父母代,商品代,海佩科、石岐杂,金花肉鸡的种蛋和种雏。欢迎予购。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室前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显示,鸡羽髓组织中亲环素蛋白(CyP)、LIM和SH3蛋白1(LASP1)和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1(PCBP1)3种蛋白为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检测这3种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以MDV GA强毒株感染SPF鸡,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病毒感染14 d和21 d后这3种蛋白在羽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表明,病毒感染14 d后,羽髓组织中这3种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LASP1 mRNA和PCBP1蛋白分别下调62%和48%(p<0.05);在21 d,除CyP蛋白表达基本不变外,其他mRNA和蛋白均不同程度下调,其中LASP1蛋白下调达到46%(p<0.05)。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的MDV感染时期,MDV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羽髓组织中这3种蛋白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MDV与羽髓组织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调查患犬瘟热病犬淋巴组织中T、B细胞变化的特点及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病机制,试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T细胞(用CD3和CD45RO检测T细胞)、B细胞(用IgG、IgM抗血清检测B细胞)和犬瘟热病毒(抗犬瘟热病毒抗体)在病犬淋巴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淋巴小结中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均检出了抗病毒阳性反应细胞。在骨髓组织的前髓细胞中也发现抗病毒阳性反应细胞和嗜酸性胞浆内及核内包涵体的存在。与对照组相比,CD3和CD45RO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T细胞的分布域;但CD3和CD45RO阳性T细胞的数量较少。位于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有的被CD45RO染成阳性。在B细胞分布的区域中,IgG、IgM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一些位于淋巴组织的浆细胞也被IgG或IgM染成阳性。在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减少的顺序为:IgG阳性细胞减少最明显,其次为IgM和CD45RO阳性细胞,再次为CD3阳性细胞。依据试验结果,作者认为病犬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减少主要是由B细胞缺乏所引起的;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是引起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鸡脾脏中B淋巴细胞的发育及其定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gM、IgG和IgA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IgM+、IgG+和IgA+B淋巴细胞在鸡脾脏中的出现、迁移、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的发育过程以及组织定位分布特点。结果显示,IgM+和IgA+细胞在胚胎15日龄时开始出现,IgG+细胞在胚胎18日龄时出现,21日龄雏鸡脾脏的红髓和生发中心中出现以IgG型为主的浆细胞。各日龄IgM+、IgG+和IgA+细胞主要分布在脾脏的特征性组织结构—椭球周围淋巴鞘和生发中心中,这些结构也随着B淋巴细胞的增多而不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的数量随着日龄增长持续增加,直至21日龄时趋于稳定,各日龄B淋巴细胞数量始终以IgG+细胞最多,IgM+细胞次之,IgA+细胞最少。结果表明,鸡出壳初期,脾脏的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7.
应用3对引物建立了3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体系。用该技术分别检测马立克氏病毒1型,3型毒株,并能鉴别1型致癌性强毒株和非致癌性弱毒株;可从强毒感染 病鸡病变脏器和弱毒免疫的SPF雏鸡不同时期采集的弱髓中检测到MDV1型病毒的DNA;可鉴别强毒发病鸡羽髓和弱毒免疫鸡羽髓。以羽髓为检测材料,应用上述PCR技术可以MDV1型弱毒疫苗免疫鸡群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宁乡县某一养鸡场送检的3月龄病鸡在小肠、盲肠、肠系膜和输卵管浆膜上出现大量肉芽肿结节,组织变化以组织坏死、上皮样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为主,经细菌学检查,病鸡羽髓与马立克氏阳性血清作琼扩试验及抗酸染色,综合诊断其为鸡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病。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探讨玉屏风多糖脂质体(Yupingfeng polysaccharide Liposomes,YPF-PL)的免疫活性,研究其对脾淋巴细胞亚群和脾组织学变化的影响。180只13日龄麻黄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即YPF-PL组(100、200、400 mg/kg)、玉屏风多糖(YPF-P)对照组(200 mg/kg)、免疫对照组(仅免疫不给药)和空白对照组,连续两次给药,每次持续7 d,期间进行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首免和二免,42 d每组随机选10只剖杀。每周采血获得血清,采用HI法检测各组雏鸡抗体水平变化,MTT法比较YPF-P和不同浓度YPF-PL对鸡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法检测鸡脾T、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脾组织H.E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YPF-PL效果最显著,可增强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能较长时间维持高水平抗体效价;低、中和高剂量YPF-PL能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P<0.01);协同ConA作用时,中、高剂量YPF-PL能显著提高鸡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P<0.01);YPF-P和低、中、高剂量YPF-PL能够升高CD3+T淋巴细胞和Bu-1+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显著提高CD4+/CD8+T细胞比值(P<0.01)以及促进脾白髓淋巴细胞增殖发育。结果提示高剂量YPF-PL能够促进雏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增强机体脾脏免疫功能,作用效果优于YPF-P。  相似文献   

20.
用羽髓物鸡胚接种法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魁 《中国家禽》2000,22(3):33-33
利用鸡胚卵黄囊接种试验 ,以绒毛尿囊膜(CAM)上病毒痘斑生长情况为依据 ,诊断鸡MD ,收到满意效果。1健康鸡胚经隔离饲养、血清学检验(AGP)并证明无MD抗体的种鸡所产种蛋孵化的鸡胚。2羽髓浸液MD可疑鸡5只(70日龄) ,每只鸡取翅羽20根 ,剪下带羽囊的羽根放入消毒过的试管内 ,加入灭菌生理盐水3mL ,用消毒过的镊子挤出羽髓 ,弃去羽囊壳 ,破碎羽髓 ,搅拌后即为1份羽髓浸液 ,备用。3接种试验用上述羽髓浸液 ,按常规方法 ,即时(不加保存)接种于已孵化4~5d的健康鸡胚卵黄囊 ,每份羽髓浸液接种12个鸡胚 ,每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