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烤烟3种水溶性糖类成分(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与中性致香成分含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烤烟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与质体色素类、棕色化产物类、芳香族中性致香成分的第Ⅰ典型相关系数达1%极显著水平,3类中性致香成分的第Ⅱ典型相关系数及类西柏烷类的第Ⅰ典型相关系数达到5%显著水平,其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巨豆三烯酮2、巨豆三烯酮3、β–二氢大马酮、6–甲基–5–庚烯–2–酮、5–甲基糠醛、2–乙酰呋喃、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6–甲基–5–庚烯–2–醇等与水溶性糖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密切;水溶性糖类物质含量均与质体色素类、芳香族类和类西柏烷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与棕色化产物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烤烟中水溶性还原糖与类西柏烷类和芳香族类致香成分关系密切,其协调性有利于烤烟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刘珊  周富臣  胡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01-7003
[目的]探讨还原糖种类对Maillard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小麦水解蛋白为混合氮源,分别与葡萄糖、果糖和木糖于相同条件下反应制备反应型香料,以铵态氮损失率为指标考察3种还原糖的Maillard反应活性,并对反应产物的醚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加入3种反应物的参比卷烟进行感官评价。[结果]3种还原糖与小麦水解蛋白的Maillard反应活性依次为木糖〉葡萄糖〉果糖;葡萄糖反应产物中主要含呋喃类化合物及2-乙酰吡咯,果糖反应产物中主要含取代吡嗪类化合物和呋喃甲醇,木糖反应产物中主要含呋喃类化合物等。[结论]果糖和木糖与小麦水解蛋白的反应产物可较好的改善参比卷烟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由果糖和脯氨酸反应生成烟草增香剂的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加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果糖与脯氨酸的重量比2:1时,在100℃、反应2h的反应产物具有较好的增香效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反应产物的醚溶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其主要致香成分为:麦芽酚、呋喃酮、N-乙酰基四氢吡咯、2-乙酰基呋喃、糠醛等。  相似文献   

4.
恩施与国外白肋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恩施白肋烟中性致香成分组分和含量及与国外白肋烟的异同,以恩施不同产区及美国、马拉维白肋烟样品为材料,采用气质联用仪对样品的中性致香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恩施白肋烟中性致香成分总量及各组分含量在产地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香叶基丙酮、苯甲醛、糠醇等单一致香成分含量的变异较大。以巨豆三烯酮为代表的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以美国烟叶最高,恩施次之,马拉维最低;恩施白肋烟苯丙氨酸类、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均高于美国和马拉维,而西柏三烯的主要降解产物茄酮则低于国外烟叶。聚类分析将供试样品分为3类,80%的恩施样点与美国同属一类,表明恩施白肋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与美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恩施白肋烟中性致香成分组分和含量及与国外白肋烟的异同,以恩施不同产区及美国、马拉维白肋烟样品为材料,采用气质联用仪对样品的中性致香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恩施白肋烟中性致香成分总量及各组分含量在产地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香叶基丙酮、苯甲醛、糠醇等单一致香成分含量的变异较大。以巨豆三烯酮为代表的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以美国烟叶最高,恩施次之,马拉维最低;恩施白肋烟苯丙氨酸类、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均高于美国和马拉维,而西柏三烯的主要降解产物茄酮则低于国外烟叶。聚类分析将供试样品分为3类,80%的恩施样点与美国同属一类,表明恩施白肋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与美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果糖与羟脯氨酸进行美拉德反应的最佳条件,以美拉德反应产物在420nm下的吸光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pH值、外加水分、糖氨配比对果糖与羟脯氨酸美拉德反应产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3h、初始pH值8、糖氨摩尔比1∶3、外加水分0,该条件下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吸光值为0.835。对美拉德反应产物进行GC-MS分析,鉴定出15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主要为吡嗪、吡咯、呋喃等杂环化合物,表明果糖与羟脯氨酸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具烟草增香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云南片烟感官质量与香味成分的关联关系,改善片烟质量.[方法]以云南片烟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以不同类别致香成分、具体香味成分为出发点,探索影响片烟香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分析表明,8种致香成分中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关联程度最高的为醛类、氮杂环类和酮类,其中醛类物质己醛、糠醛和5,5-二甲基-3-氧基-1-环己烯-1-甲醛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最高并且关联序一致.氮杂环类物质吡啶、吡略、2-甲酰基吡啶3种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其中吡啶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最高.酮类物质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排序不尽相同,其中羟基丙酮对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在片烟致香成分与感官质量特别是香气质量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醛类、氮杂环类和酮类物质,对己醛、糠醛、5,5-二甲基-3-.氧基-1-环己烯-1-甲醛、吡啶、吡咯、2-甲酰基吡啶、羟基丙酮和2,3-戊二酮等致香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反应温度对以香荚兰为原料的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以期开发一种新型的烟用香料.[方法]以香荚兰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检测香荚兰发酵液在不同温度(90、100、110和120℃)下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比不同温度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卷烟加香中的效果.[结果]优化的香荚兰发酵条件为:pH 7,发酵时间24 h,酵母添加量为总料液的5%;共鉴定出106种美拉德反应产物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酸类、烯类、酯类、醛类、酮类、酚类和杂环类等;其中美拉德反应温度为100℃时,产物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最多,为83种,挥发性成分总量较高,为1035.20μg/g;而美拉德反应温度为110℃时,产物挥发性成分的种类(59种)最少,但总量(1084.07μg/g)最高;杂环化合物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2,3-二氢苯并呋喃、2-正戊基呋喃、吲哚、吡啶和2-甲基吡啶为美拉德反应的标志物,可赋予卷烟烤甜香和烘焙香;主成分分析可知,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可分为3个主成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4.175%、35.528%和20.297%,分别反映46种、24种和10种指标信息.美拉德反应温度90与100℃样品的主成分差异较小,但二者与美拉德反应温度110和120℃样品的主成分间差异明显;将100℃时的香荚兰发酵液美拉德反应产物在空白卷烟中加香,可增加香气饱满度,改善烟气细腻柔和度,明显提高卷烟舒适性,加香效果最佳,评吸得分最高(93分).[结论]100℃是香荚兰美拉德反应的最佳温度,可制备具有丰富香味物质的美拉德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9.
为给高香气雪茄烟叶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本试验以主栽雪茄烟品种德雪1号为材料,以生产上常规施肥为对照(CK),设计6个不同中微量元素配施处理(CK+Mg、CK+S、CK+Mg+S+Zn、CK+Mg+S+Mn、CK+Mg+S+B和CK+Mg+S+Zn+Mn+B),研究其对发酵后雪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发酵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与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配施显著提高发酵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叶绿素降解产物含量,提高中性致香物质及非挥发有机酸总量。烟叶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2-乙酰基吡咯、新植二烯呈显著正相关,与β-大马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苯甲醇、苯乙醇、5-甲基糠醛和巨豆三烯酮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芳樟醇、2,6-壬二烯醛、芳香族氨基酸类代谢产物及其它类香气成分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处理间综合比较,T2处理(CK+S)发酵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螺岩兰草酮、藏花醛、愈创木酚含量最高,其它类香气成分及中性致香成分总量也最高,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适宜,2-乙酰基呋喃、新植二烯、β-大马酮和其它类香气等致香成分含量积累俱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由大枣浸膏和脯氨酸反应生成烟草增香剂的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加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枣浸膏与脯氨酸的重量比2∶1时,在100℃、反应2h的反应产物具有较好的增香效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反应产物的醚溶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其主要致香成分为:麦芽酚、呋喃酮、N-乙酰基四氢吡咯、2-乙酰基呋喃、糠醛等.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白肋烟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前后的主流烟气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后,白肋烟主流烟气中N-杂环类及生物碱类香气成分种类基本不变,各成分的含量变化较为明显。当白肋烟添加葡萄糖浓度为3%时,主流烟气中具有白肋烟特征香的吡啶、吡嗪类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尼古丁含量则显著减少。因此,不同浓度葡萄糖的添加影响着烟气中的香味成分含量,此结果对于香烟生产中的加香加料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对市售芝麻油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合自动质谱去卷积软件AMDIS与NIST02谱库检索及文献对照分析质谱数据,共检出142种成分,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0.20%,可归纳为14类化合物,分别为吡嗪、吡咯、吡啶、噻唑、噻吩、呋喃等杂环类以及含硫化合物、醛、酮、醇、酸、酯、酚、烃类,其中吡嗪类和呋喃类化合物含量高,分别占总香气含量的38.63%和12.17%,对芝麻油香气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白肋烟处理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白肋烟的处理工艺,测定了白肋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烘焙过程中总糖、总氮、总植物碱、总挥发性有机酸、氨基酸、主要生物碱、主要致香成分等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感官评吸,优化了白肋烟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处理温度过高或过低、处理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白肋烟烘烤后的吸味品质;优化后的处理工艺为:105℃、3 min,110℃、3 min,115℃、4 min。  相似文献   

14.
为了区分烤烟上部叶的不同香型风格特征,为其判断提供数学模型,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的65个B2F烟叶为材料,分析比较烤烟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以67种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为指标,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香型烤烟的上部叶样品进行判别,并建立Fisher判别函数。结果表明,中间香型烤烟的致香物质总量最高,清香型其次,浓香型最低,3种香型烤烟中含量最高的致香物质种类差异很小,清香型烤烟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另2个香型,主导烤烟香型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有所不同,且同一地区烤烟的香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判别分析发现,共有12个指标(总糖、还原糖、3–甲基–1–丁醇、2–吡啶甲醛、2,4–庚二烯醛、2–乙基吡啶、壬醛、苯乙醇、苯并[c]噻酚、胡薄荷酮、丁基化羟基甲苯、3–氧代–α–紫罗兰醇)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采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正确率分别为100%、98.33%;采用该模型对19个验证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香型烤烟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100%和83.33%。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烟草浸膏中的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以红大碎片为原料,以还原糖得率和氨基酸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酶法提取制备烟草浸膏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酶法提取制备烟草浸膏较优工艺为:同时各添加原料质量0.2%的Viscozyme L复合水解酶、淀粉酶和风味蛋白酶,在40℃下水浴酶解4.0 h后,微沸提取0.5 h。采用该工艺制备得到的红大烟叶浸膏得率较常规提取增加了11.84个百分点,还原糖含量增加了36.46%,氨基酸含量增加了8.08%,致香成分总量增加了8.08%,其中含量增加较明显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是2-糠醛缩二乙醇、糠醛、5-甲基糠醛和吡咯,分别增加了204.07%、108.21%、92.28%和42.67%。  相似文献   

16.
pH条件对短短芽孢杆菌FJAT-0809-GLX次生代谢物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C-MS对10种不同初始pH条件下发酵的FJAT-0809-GLX发酵液的丙酮萃取液进行初步成分鉴定,从这10种发酵液中得到匹配率≥90%成分11种,各发酵液中的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共有成分1种,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在匹配率≥90%成分中,功能性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2类,一类为挥发性或芳香类物质,与该发酵液具有的特殊香气有关,包括5-甲基呋喃醛、2-甲基-3-羟基-4-吡喃酮、苯乙醛、棕榈酸、顺式十八碳-9-烯酸、甲基环戊烯醇酮;另一类为防腐或抑菌类成分,包括2-甲基-3-羟基-4-吡喃酮、2-呋喃甲醇、六氢-吡咯[1,2-a]吡嗪-1,4-二酮和5-羟甲基糠醛。初始pH 6~12的发酵液对大肠杆菌K88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初始pH为7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达到20.33mm。不同的初始pH影响着发酵终点pH,进而影响着短短芽孢杆菌FJAT-0809-GLX次生代谢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醇化过程中烤烟片烟主要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成分在不同醇化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间的变化,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与中性致香成分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含量随着醇化的进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致香成分除新植二烯外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醇化结束和醇化开始的总糖、还原糖、美拉德反应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B2F与C3F的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糖碱比、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也存在显著差异.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总植物碱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新植二烯和中性致香成分总量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探讨环秦岭烟区烤烟的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关键致香物质的特征,为该烟区烤烟的提质增香提供理论参考。以28份环秦岭烤烟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相结合,对其致香物质的成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秦岭烟区烤烟化学成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钾含量、氯含量偏低,其他化学成分含量较适宜。2环秦岭烟区烤烟的关键致香物质是吡啶、丁内酯、糠醛、糠醇、2-乙酰吡咯;苯甲醇、苯乙醇、苯乙醛;新植二烯;以及巨豆三烯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藏花醛和芳樟醇。3经综合得分模型分析评价,三个品种的致香物质含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K326秦烟96YN99。  相似文献   

19.
以平顶山6个产烟县(市)调制后烟叶为材料,研究其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6个产烟县(市)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值分别为23.45%和19.37%,还原糖、总糖、糖氮比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5.89%、24.18%、25.51%;烟碱、总氮、钾、氯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35%、2.59%、2.03%和0.65%;蛋白质含量为7.89%;淀粉含量偏高,平均值为6.60%。除氯和淀粉含量外,其余常规化学指标及比值处于适宜范围之内,各指标有一定差异,但差距不大。(2)中性致香成分总量以叶县烟区最高,达到1 102.8μg/g,舞钢最低,为905.27μg/g,且各产区烤烟中性致香成分总量间差异显著。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2、巨豆三烯酮4、香叶基丙酮、法尼基丙酮、β-二氢大马酮,棕色化反应产物中的糠醛,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中的苯甲醇,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中的茄酮和叶绿素降解产物中的新植二烯的含量,较同类降解产物所占的比重较高,且各产区间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判明不同加工类型乌龙茶的香气特点和创新乌龙茶的烘焙工艺、指导乌龙茶生产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与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水仙品种和常规烘焙铁观音3种乌龙茶香气成分的组成与含量。【结果】供试的3种乌龙茶的香气均由碳氢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内酯类、酸类、酚类、杂氧类和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等十大类化合物组成,在香气组成上无明显差别,但在醇类、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等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上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与常规烘焙的铁观音之间存在差异,3种乌龙茶中醇类含量分别为37.202%、37.495%、44.430%;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含量分别为12.570%、15.791%、23.912%。【结论】从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上来看,炭焙武夷岩茶较电焙武夷岩茶更丰富,常规烘焙的铁观音较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