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暴发性新害虫沙棘木蠹蛾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简要讨论了沙棘木蠹蛾在中国目前的状况及成灾的主要原因,指出沙棘木蠹蛾是影响沙棘种植推广的主要因素。造成严重虫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缺乏对该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了解及监控技术。根据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综合研究,对沙棘木蠹蛾的控制对策有:(1)开发木蠹蛾性引诱剂;(2)保护和利用其天敌;(3)培育抗虫和抗旱品种;(4)改变沙棘林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试了不同温、湿度和剂量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幼虫的致病力。实验设置了10℃、15℃、20℃、25℃、30℃5个温度水平,用高浓度(1×108个/ml)、中浓度(1×107个/ml)、低浓度(1×106个/ml)的白僵菌孢子液分别感染低、中、高龄的沙棘木蠹蛾幼虫。结果表明:在25℃,90%RH,1×108个/ml的浓度下,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低龄幼虫的致死效果最高,达到89%。高于或低于25℃时,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侵染效果降低。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沙棘木蠹蛾幼虫死亡速度和死亡率明显不同。相对湿度为90%左右时,沙棘木蠹蛾幼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70%时,沙棘木蠹蛾幼虫死亡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辽宁西部沙棘播种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地区曾为我国沙棘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地区,因受木蠹蛾危害损失惨重。为了重建沙棘资源,保护生态,解决好良种壮苗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沙棘播种育苗技术做了简要介绍,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指标及要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芦笋木蠹蛾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芦笋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通过人工模拟观察、田间系统调查、灯光诱杀和大田普查,对芦笋木蠹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探索出了一套芦笋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阜新进行的"丘依斯克"和"中国丰宁"沙棘亚种间的杂交子代林的研究,选育出了7个表型良好的杂交类型.果实颜色以黄色、橘红和橘黄为主.果实百果重40~70g,成熟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明显优于其母本俄罗斯引进类型.在生长势和抵御沙棘木蠹蛾危害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沙棘亚种间的杂交子代,无论在果实方面,还是在生长势和抗性方面,都初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杂交优势,在阜新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建平县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1~2003年对辽宁省朝阳地区建平县沙棘木蠢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在该地区1~4年的幼虫危害5~20年生沙棘树根部的输导组织,阻断营养物质传送,导致腐烂枯萎。成虫在本地区5月中旬至8月下旬羽化,老熟幼虫4月末从地下爬到地面,寻找适宜场所再钻入地表下6~10cm处结茧化蛹,当年孵化的幼虫在基部树干生活入冬前迁徙地下与2~4年生的幼虫混居越冬。在铁路线以东分布的沙棘林内发现天敌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rteumy)、暗褐蝈螽(Gampsocleis sedakoviiobscura)。3~6龄成虫取食沙棘木蠢蛾的卵粒。这一发现为科学防治沙棘病虫害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沙棘木蠹蛾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室外变温和室内恒温 2种不同的方法对沙棘木蠹蛾蛹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变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5.4 81°C,有效积温为 2 0 2 .356± 13.0 57日度 ;恒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2 .0 55°C,有效积温为 2 95.2 0 3± 4 .0 94日度。蛹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2 1°C  相似文献   

8.
构树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是优秀的水土保持和固土护坡植物。为预防构树小线角木蠹蛾的危害,首先应该遵守检疫制度,认真做好苗木产地检疫及调运检疫工作。然后加强日常病虫害的巡查工作。并且在校园的种植设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植物搭配。同时,加强养护管理措施,提高构树生长势。一旦发现构树有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危害时,及时采取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的措施,包括往虫孔注射原生线虫或白僵菌,来防治幼虫,以及使用诱虫灯或性诱捕器,防治成虫。并且以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为辅,彻底杀死害虫。从而使构树能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和边坡的生态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设置于黑龙江省绥棱县的俄罗斯大果沙棘优良引进品种特丰1号和特丰2号实生子代选种群体表型性状指标分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俄罗斯大果沙棘品种实生子代性状分离规律,为大果沙棘良种实生选种提供理论基础,并选育沙棘优良新品种,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引进品种实生子代在我国东北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生长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分化;各表型指标中单株产量及棘刺数变异程度较大,表明子代群体具备良好的经济性状选种潜力;引进品种实生子代群体雌雄分化性状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规律。(2)从引进品种实生子代群体中初选出的55个单株在果实百果质量这一重要性状上表现优异,一些单株果实产量可达10000kg/hm2,表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潜能;55个初选单株果实VC、VE、水解总黄酮含量均有明显的分化,且实生子代初选单株果实黄酮组分中以异鼠李素含量最高,与中蒙沙棘杂交子代不同。(3)在以百果重及单株产量为经济性综合评价指标基础上,筛选出3个高产、高VC型沙棘优良单株、5个高产、高VE型沙棘优良单株、3个高产、高黄酮型沙棘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0.
危害沙棘新害虫--桑褶翅尺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褶翅尺蛾是中小型蛾类,食性较广主要为害阔叶树的叶片,因目前国内尚未有发表研究桑褶翅尺蛾危害沙棘的报导,只有由萧刚柔主编的《中国森林昆虫》赵怀谦、张世权发表的资料描述幼虫4龄,但笔者在室内观察幼虫6龄。本文详细描述桑褶翅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沙棘的特征,并利用生物药剂“1.8%阿维菌素”7ml、6ml、5ml三个剂量进行杀虫试验,以7ml 72h校正杀虫效果最佳可达95.66%。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镇压强度对燕麦生长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镇压强度可调的镇压试验装置,分析了镇压轮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受力分析和公式推导,得出了镇压强度与配重的关系;通过田间标定试验,求解了不同镇压强度下试验配重。通过田间试验对燕麦的出苗率、苗期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农艺学特性进行了追踪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镇压强度影响燕麦的出苗、苗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适宜的镇压强度有助于燕麦生长,当镇压强度为45.71kPa时,燕麦产量最大,为2439.3 kg/hm2,比不镇压时增产13.69%,燕麦的出苗率、苗期根的干物质积累量、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5.66%、0.90g/10株、5.33g/10株,相比与不镇压时,分别增加了25.66%、36.36%、29.37%。  相似文献   

12.
以半冬性小麦品种西农2000和冬性品种兰天26号为材料,利用智能型程序型人工气候箱设置昼夜恒定温度梯度14℃(T1)、16℃(T2)、18℃(T3)和20℃(T4)4个,土壤含水量分别为饱和含水量的75%~80%(CK)、60%~65%(LW)和50%~55%(MW)3个梯度,研究温度和水分互作对不同生态型品种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P0.05)。幼穗分化进程以T4CK处理缩短最明显,较最慢的T1CK处理平均缩短7d,温度对幼穗分化的影响效应高于水分;温度处理中,最高温度的T4(20℃)处理较T1(14℃)处理幼穗分化进程平均显著提前4.7 d,而适当水分胁迫尽管加快幼穗分化进程,但较充分灌溉CK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指标上,轻度水分胁迫LW有利于增加次生根数目、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分别较充分供水CK平均增加22%、7%和14%,而次生根长和株高均表现降低,较CK平均降低7%、3%;随着昼夜温度升高,小麦株高、单株叶面积、次生根数目、次生根长度及单株干物质均相应增加,二者平均最大相差2.31、2.94 cm、2.0个、3.74 cm2、1.86 g,但水分、温度及品种互作对小麦株高、单株叶面积、次生根数目、次生根长及干物质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沙棘在治理神东煤矿沉陷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东煤炭分公司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的生态脆弱地带,这里是水土流失严重区、是多年国家重点治理区、是能源集中开发区、是老少边贫区、是沙棘适生区。神东煤矿分公司是该区能源开发的龙头企业,他们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煤炭生产成本,每年提取资金逾50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虽然矿区沙丘固定了,山变绿了,环境改善了,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增加。为此,神东煤矿分公司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合作,并推广其在砒沙岩区实施沙棘生态工程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3年来,在该区种植沙棘2700亩,不仅改善了局部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浑河源头不同水源涵养林根系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根钻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等研究手段,定量分析了不同林地根系参数(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径级根系分布特征。【结果】各个样地植物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10 cm土层红松林地和采伐迹地显著大于混交林地和落叶松(p<0.05);各样地不同径级根质量密度分布存在差异,多为细根,根质量密度在0.47~9.73 g/cm~3之间,根长密度在0.88~5.90 cm/cm~3之间,根表面积在0.22~0.94 cm2/cm~3之间,根体积密度在0.003~0.022 cm~3/cm~3之间。【结论】不同水源涵养林植物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红松和混交林地根系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元指示克立格方法的土壤盐分空间分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为例,分别运用单元指示克立格和多元指示克立格对河套灌区中游约0.8万hm2农田0~20 cm、20~40 cm深度内的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评价,并绘制了基于设定阈值土壤电导率概率分布图。结果表明:各层土壤盐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且存在特异值,但采用指示克立格方法可以获得较为稳健的变异函数;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各层土壤盐分的指示半方差均表现为强空间自相关性。依据综合概率分布图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风险性进行了评价,对评价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决策管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设施猪场生猪体温红外巡检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规模化生猪养殖过程中难以及时获取猪只体温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红外技术的生猪体温巡检系统,以实现对设施猪场生猪体温的快速监测。硬件包括红外移动采集装置、系统控制装置和电源3部分。其中红外移动采集装置包括滑轨、移动小车、红外热像仪和保护壳;系统控制装置包括惠普MINI微型计算机、XP2-18R/RT型整体式控制器和DM542型数字式步进电机驱动器;电源包括电缆线和电缆滑车。控制系统集成红外图像的采集、存储控制,移动小车的运行控制及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通信等功能。在限位栏猪舍安装该装备,并进行了28 d的测试试验,试验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巡检过程中红外图像平均缺失率为1. 12%,能有效采集限位栏生猪红外图像。试验选择耳根区域作为生猪体温敏感区域,通过统计得到猪只耳根区域周期性巡检精度在90%以上,能有效监测猪只耳根区域温度情况。试验连续5 d对3~6号猪只耳根区域温度最大值进行监测,并统计其日均值,通过分析验证了温度数值的科学性,可为养殖人员提供有效的监测信息,对生猪的健康监测和疫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小麦播种机工作时地轮打滑和手动播量调整不精准等问题,研发一种基于PID控制的小麦智能播种机。该播种机控制系统工作时,由速度传感器获取播种机行进速度,根据行进速度、亩播量及播种机相关参数,计算排种轮转速的给定值,利用PID控制器实现对排种轮转速的控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机在不同作业条件下实际亩播量与设定亩播量误差均在2%以下,满足小麦精量播种的农艺要求。在中速和中高速作业条件下,智能排种系统控制精度最高,稳定性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机的实际亩播量与设定亩播量之间最大误差为2.33%,略大于室内试验结果,主要是由田间作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研制的基于PID控制的小麦智能精量播种机能有效提高播种精度。  相似文献   

18.
以苏麻竹等笋用竹的顶芽、侧芽和根等为外植体,通过诱导培养形成脱毒不定芽,通过组培快繁技术,培养出完整的无毒植株。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灭菌处理成功率达78%,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3.0+IBA0.2+NAA0.1,不定芽继代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0+IBA0.2+NAA0.1,增殖系数为2.32,生根率达91%,移栽成活率达93%,为笋用竹种苗提供了一种新型快速的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19.
滴灌湿润比对成龄库尔勒香梨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充分灌溉条件下采用3种滴灌湿润比(20%、40%、60%).以漫灌为对照.研究库尔勒成龄香梨吸水根(根直径≤1 mm)在0~70 cm土层内分布的变化,探讨滴灌湿润比对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漫灌成龄库尔勒香梨树吸水根水平方向上在距树体1~2 m内从树行由内向外呈递增趋势;垂直方向上根系随深度呈递增趋势.滴灌对成龄...  相似文献   

20.
作物根系影响下的农田干缩裂隙网络多重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农田中作物根系对土壤裂隙网络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外农田土壤裂隙试验,获得土壤裂隙数字图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编程计算,对比分析作物根系影响产生的裂隙网络与无根系影响的裂隙网络的广义分形维数D_q,多重分形奇异指数α以及分形谱函数f(α)。【结果】无作物的裂隙图像的面积密度大于含有作物的裂隙图像的面积密度,表明无作物的土壤裂隙宽度较大;无作物的土壤裂隙图像的长度密度与欧拉数均大于有作物根系的土壤裂隙图像,表明无作物根系的土壤裂隙较长且形成封闭的裂隙网络较多;广义分形维数的整体变化幅度为无作物裂隙大于有作物影响的裂隙;有作物根系影响的裂隙的谱宽小于无作物根系的土壤裂隙的谱宽;作物根系影响下的裂隙D_0值大于无作物的土壤产生的裂隙;根系影响下的土壤裂隙D_1更大;无作物土壤产生的裂隙的D_0与D_2的差值最小,说明其分布的非均匀性更好。【结论】作物根系的锚固作用并没有使土壤裂隙失去非均匀分布特性,土壤裂隙网络非均匀性特征明显;根系的影响使得土壤裂隙分布的非均匀性更小;测量尺度为25/8~50 cm时,无作物的裂隙分形复杂性最大。多重分形参数可以作对比作物影响下的裂隙与无作物的裂隙非均匀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