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养殖业已经成为了走向小康道路的一种手段,在众多的养殖中,牦牛的养殖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然而在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以牦牛的腹泻最为常见,牦牛的腹泻造成的严重后果,经常会导致养殖户的一蹶不振,本文就牦牛腹泻的原因及其预防作一介绍,希望给广大养殖户一定的启发。1牦牛腹泻原因使用产品质量低下劣质的饲料或者是不健康的饲喂方法导致牦牛产生消化不良性的腹泻,会造成牦牛体内  相似文献   

2.
在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是猪腹泻,其致死率达10%~20%,治疗不及时可达50%.肠道内微生物的平衡被破坏是腹泻病发生的根本原因.1腹泻致病因子1.1病毒病毒破坏消化系统上皮细胞包括轮状病毒(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肠道病毒(EV)、抱疹病毒(HV)、猪瘟病毒(HCV)和腺病毒(AV)等,以前3种危害最为严重.12细菌有害细菌导致肠道内环境平衡失调.埃希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C型产气夹膜梭菌、弯杆菌等常为猪腹泻病的潜因.以埃希氏大肠杆菌危害最严重.沙门氏菌次…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腹泻仔猪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科学有效地防治断奶仔猪腹泻,选择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习猪场的35日龄断奶仔猪20头,分成健康组(10头)和腹泻组(10头),采用无菌手术的方法,从活体仔猪肠道内采集肠内容物,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表明:从十二指肠、回肠、结肠三种肠段中测得8种细菌,随着肠段的后移细菌数量逐渐增加。健康仔猪肠道内有益优势菌群为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腹泻仔猪肠道内有害优势菌群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腹泻组仔猪肠道内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较健康组明显下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数量较健康组明显上升,差异均显著(P0.05),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的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采食限制对哺乳期牦牛犊牛生长性能、腹泻频率及主要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选取(60±3)日龄体重接近的牦牛犊牛(公)21头,随机分为3组,在饲喂同等代乳粉的基础上,按照自由采食(AL组)、自由采食量的70%(IR70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IR40组)3个水平饲喂基础日粮。代乳粉适应期10 d,预试期2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采食限制对哺乳期牦牛犊牛的净增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犊牛到5月龄时,腹泻频率AL组显著低于IR70组和IR40组(P<0.05);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和胸腺重量均随饲喂水平的限制而显著减小(P<0.05),AL组大肠重量占肠道总重比例最高,与IR70组和IR40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哺乳期采食限制会影响到牦牛犊牛主要内脏器官和胃肠道的良好发育,并引起腹泻频率增加,显著降低了生长性能水平,不利于保障牦牛犊牛早期的生长发育健康,因此实施哺乳期营养补饲调控对正处于生长发育窗口期的牦牛犊牛早期培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新生牦牛犊牛容易产生大肠杆菌性腹泻疾病,其会影响牦牛犊牛的食欲,促使其精神不振.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牦牛犊牛死亡.所以,提出有效的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诊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基本概念、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诊治的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减少牦牛犊牛受到大肠杆菌性腹泻疾病的影响而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究哺乳期饲喂开食料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30.79±3.43 kg)]相近的健康1月龄公牦牛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预试期30 d,正试期165 d。第1~100天,对照组牦牛犊牛饲喂代乳粉和苜蓿干草,试验组牦牛犊牛饲喂代乳粉、苜蓿干草和开食料,2组牦牛犊牛饲喂等量的代乳粉,且2组干物质饲喂量相同;第101~165天,2组牦牛犊牛均停止饲喂代乳粉,改为饲喂等量的精粗组合饲粮。结果表明:1)在第1~100天,试验组牦牛犊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101~165天,试验组牦牛犊牛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牦牛犊牛的回肠淋巴集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牦牛犊牛十二指肠和空肠胰蛋白酶、回肠糜蛋白酶和盲肠α-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十二指肠糜蛋白酶以及结肠内的α-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之...  相似文献   

7.
将200羽雏鸡,随机分入4个试验组(红白各半):复方中药制剂组(Ⅰ组)、复方益生菌制剂组(Ⅱ组)、复方中药-益生菌制剂组(Ⅲ组)、对照组(Ⅳ组),进行为期42 d的试验,比较各处理方法对雏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复方益生菌制剂单独应用对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抑制作用优于复方中药制剂组及复方中药-益生菌制剂组;试验后期复方中药与从健康白牦牛肠道内分离纯化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复方益生菌制剂联合应用对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PichiaPinkTM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牦牛胃溶菌酶进行异源表达,以探索提高重组牦牛胃溶菌酶表达量的方法以及重组牦牛胃溶菌酶对大肠杆菌O111所致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试验选取10只体重相近的无特定病原体昆明小鼠,用大肠杆菌O111建立小鼠腹泻模型;建模成功后取3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设对照组、腹泻模型组、牦牛胃溶菌酶组、重组牦牛胃溶菌酶组、抗生素治疗组、溶菌酶产品治疗组,除对照组和腹泻模型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给药,记录小鼠采食量及体重;第4天采血后全部扑杀,取小鼠十二指肠组织制切片做形态学观察;取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牦牛胃溶菌酶在诱导96 h时表达量最高,分子质量约为15.6 ku,比活性为1 428.58 U/mg。攻毒后腹泻模型组、溶菌酶产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腹泻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均有极显著升高(P<0.01);十二指肠病理解剖观察发现,牦牛胃溶菌酶组肠道绒毛有所增长且厚度增加;重组牦牛胃溶菌酶组肠绒毛有所恢复。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研究怀山药豆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将120头28日龄的健康、体重一致的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分别为Ⅰ组: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ⅠⅠ组:基础日粮+1%怀山药豆,Ⅲ组:基础日粮+3%怀山药豆,Ⅳ组:基础日粮+5%怀山药豆,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Ⅲ组、Ⅳ组相比Ⅰ组全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 <0.05);料肉比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 0.05);腹泻率显著降低(P <0.05);(2)血清生化及免疫性能:Ⅲ组、Ⅳ组血清ⅠgA和ⅠgG水平均显著高于Ⅰ组(P <0.05);(3)盲肠微生物数量:与试验Ⅰ组相比,Ⅲ、Ⅳ组肠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数量降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怀山药豆可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数量,提升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提高抗腹泻能力,还可以促进仔猪机体血清中ⅠgA、ⅠgG的生成,提升抵抗力,综合改善仔猪生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报告 ,给猪饲喂少量的氯酸钠可减少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O1 5 7:H7有一种能将氯酸钠转化成亚氯酸的酶 ,亚氯酸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氯酸钠以缺乏该酶的有益微生物没有影响。在实验室研究中 ,45头断奶猪接种伤寒沙门氏菌后按每 kg体重喂服 0 .0 4 g氯酸钠 ,肠道内沙门氏菌在 1 6 h内减少 1 5 0倍。因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会导致人的疾病 ,所以使用氯酸盐减少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引起了肉品加工者的特别关注。研究人员建议尽可能在动物的饮水中加入氯酸盐直至宰杀 ,但这需要官方…  相似文献   

11.
<正>断奶仔猪腹泻是由于肠道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或营养性因素、环境性因素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症候群。1原因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生理机能不太健全,表现为胃酸分泌不足、胃肠消化酶少、免  相似文献   

12.
牦牛犊牛大肠杆菌腹泻在短时间内造成犊牛的体重急剧下降,同时饮食状况不佳,严重影响着牛犊的生长发育甚至是生命健康,给高原地区牦牛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牦牛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的发病状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5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病牛治疗过程中要清除胃肠道内的有害物质,保护胃肠道黏膜,抑菌消炎,及时补盐液,保持体内酸碱平衡,以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羔羊痢疾是一种细菌性肠道疾病,此类疾病主要由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肠球菌引起。病菌通过口咽道进入动物体内,并随着粪便排泄出来,造成肠道炎症和病原体的大量排放,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腹泻和消化道不适。随着羊养殖规模的增加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羔羊痢疾的发生频率逐渐上升,对其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起犊牛腹泻的重要病原菌。ETEC的致病过程是细菌依赖黏附素,在肠道内定居、繁殖,然后释放细菌毒素引起细胞坏死和肠道紊乱,进而导致急性腹泻[1]。黏附素、肠毒素、溶血素等是与其致病过程有关的致病因子[2],某些血清型也与大肠杆菌的致病性有关。国外有关于大肠杆菌的O抗原血清型与肠毒素和黏附素类型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检测了分离自牦牛腹泻样品  相似文献   

15.
根据胎次、泌乳月、产奶量、体重等因素将20头哺乳期牦牛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牦牛饲喂5g/d微生态制剂BLCS,对照组不饲喂.结果表明:饲喂微生态制剂BLCS后牦牛肠道单位重量粪中大肠杆菌数量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乳酸杆菌数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比试验组较高.饲喂BLCS的牦牛对日粮CP、D...  相似文献   

16.
益生素在肉鸡生产中替代抗生素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1日龄AA健康肉鸡600羽,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空白)、抗生素组(3.3mg/kg硫酸粘杆菌素+16.5mg/kg杆菌肽锌)、益生素组(添加0.1%益生素),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0羽。试验结果表明:抗生素和益生素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增重4.17%和6.98%(P<0.05),料肉比分别下降1.77%和2.60%(P>0.05),益生素组比抗生素下降40%和43.3%(P<0.05)。益生素组显著降低了肉鸡肠道内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P<0.05),显著提高了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而抗生素在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数量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有益菌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无论从肉鸡生产性能、腹泻率还是经济效益结果分析,益生素可以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应用于肉鸡生产中。  相似文献   

17.
李林铮 《猪业科学》2023,40(8):23-23
韩国研究人员评估了饲喂生马铃薯淀粉对降低断奶仔猪沙门氏菌感染严重程度的影响。沙门氏菌是一种食源性病原体,会破坏猪的肠道微生物群。它会导致腹泻、小肠结肠炎和脱水。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可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此,改善肠道微生物种群的饲料补充剂有助于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抗性淀粉是微生物群可获取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可增加肠道中的短链脂肪酸,从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生马铃薯淀粉是抗性淀粉的常见成分,可改善消化道发酵并增加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1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新生仔猪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ETEC菌株引起疾病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菌株在小肠内的吸附、增殖和定植的能力以及产生肠毒素的能力。能引起新生仔猪腹泻的ETEC菌株可产生热敏感的肠毒素(LT)或两种热稳定的毒素。定植因子决定了大肠杆菌在动物肠道定植的能力。如果能发生细菌定植,则产生的毒素会引起腹泻,其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定植于黏膜。  相似文献   

19.
1原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易引起的腹泻;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急剧下降,造成抵抗力下降;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高植物蛋白的饲料引起胃肠道机能紊乱;断奶后的应激,尤其是环境应激,如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增加腹泻的次数;饲喂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会引  相似文献   

20.
犊牛腹泻是指肠蠕动亢进.肠内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难.致使肠内容物与大量水分被排出体外的一种犊牛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拉稀便、软便或水样便,呕吐、脱水、体重减轻和酸中毒。死亡较快。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初春及夏末秋初多发.3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多发.是造成犊牛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腹泻分为营养性(如牛奶饲喂过量、饲喂低质代乳品、奶温过低等引起)和传染性(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腹泻两种。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笔者采用常规疗法与输血疗法相结合治疗犊牛腹泻.其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