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罗源湾夏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9-315
分析研究了2009年7月福建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19种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13科。其中,鱼卵10种、仔稚鱼14种。夏季,罗源湾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80 ind/m3和0.54 ind/m3;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4.11 ind/m3和2.63 ind/m3。鱼卵、仔稚鱼以鳀科数量最多,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commersonli)。与历史资料相比,不但种类数减少,且优势种由多科鱼类并存向鳀科鱼类为主转变。夏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中北部海域及湾口附近。  相似文献   

2.
春、夏季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了探明春、夏季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月变化,2004年和2005年5-8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14 309尾,其中2004年5 921尾(平均密度109.6尾/网),2005年为8 388尾(平均密度186.4尾/网),属于24科,53属,约62种。2年均以5月份种数最少,但2004年6、7月种数最多,2005年以7月种数最多。2004年7月平均密度最大(311.9尾/网),5月最小(20.8尾/网),而2005年最大平均密度出现在6月(459.1尾/网),最小平均密度为8月(29.3尾/网)。2年春夏季的优势种前3位一致,均为刀鲚(Coilia na-sus)、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斑尾刺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长江口碎波带中,既栖息着洄游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也栖息着沿岸和近海海水鱼类及淡水鱼类仔稚鱼。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量与长江径流存在着正比关系。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最优势种刀鲚仔稚鱼的出现和生长变化规律,建议不仅要限制深水张网和鳗苗定置网,还要充分治理沿岸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对沿岸碎波带保育场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隶属24科74种,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11.58%)、属(Hemiculter spp.,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5.62%)。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替,出现的主要优势种分别是12月–翌年4月的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5月的中国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6月–9月的刀鲚、普氏缰虾虎鱼、属、飘鱼属、多鳞四指马鲅,以及10月、11月的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在空间梯度上可分为长江口碎波带站点和杭州湾碎波带站点两组,两组间相异性贡献度最高的种类是刀鲚和普氏缰虾虎鱼(10%),多个组内的独有种类显示出不同生态类型鱼类仔稚鱼对碎波带栖息地的生境选择分化。CCA结果显示,所选的5个环境因子中只有水温和盐度对仔稚鱼群聚整体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整个时空分布特征的解释度并不算高,意味着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饵料生物、径流等。对主要种类在单种的尺度上进行了丰度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GAM曲线拟合,发现底质和地形对特定种类的仔稚鱼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地形开阔平坦、底质为沙质的站点仔稚鱼种类和丰度都相对较多,如优势种中的飘鱼属种类、多鳞四指马鲅、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等都倾向选择栖息在开阔平坦的沙质底站点。  相似文献   

4.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对长江口鱼类早期资源评估的准确度,本研究同时采用方形网(网口为1.0 m×2.0 m,网目1.0 mm,网衣长5.5 m)和标准网(网口为直径0.8 m圆形,网目0.5 mm,网衣长3.5 m)于2014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仔稚鱼样本,分析比较这2种网具所采集仔稚鱼种类和数量差异,从而选择更适宜采集长江口水域仔稚鱼的采样网具。结果表明:1方形网采集到51种仔稚鱼,多于标准网的37种,两种网具的共有种类有34种,主要优势种组成没有明显差异;24月,前弯曲期仔鱼较多,它们个体小,容易从网眼滤出,导致网目较小的标准网的样品平均密度高于方形网;35—7月,方形网的样本平均密度高于标准网,但样本中仔稚鱼个体发育阶段组成有明显不同。标准网样本中前弯曲期仔鱼占多数,体形为细长形的日本鳀和鳅虎鱼的前弯曲期仔鱼平均密度高于方形网;方形网样品中后弯曲期仔鱼占优势,小黄鱼、日本鳀和鳅虎鱼等优势种的后弯曲期仔鱼平均密度均高于标准网。总体而言,方形网所采集仔稚鱼种类和数量的效果优于标准网;对于细长体形种类(如日本鳀),需结合不同网具以便采集到全部发育阶段个体,而体形较宽种类(如小黄鱼)可仅以方形网采集。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特征,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的13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77种,隶属于13目27科63属。各季节出现仔稚鱼种数分别为37、20、13和7种。仔稚鱼是以暖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按生态类型划分,河口性和淡水性种类为主,其次为海洋性种类,洄游性种类最少。根据优势度曲线可看出,夏季优势种最突出,秋季优势种最不明显。夏季与秋季的共有种最多,均为27种;冬季与春季,冬季与秋季间的共有种最少,均为11种。从数量分布来看,冬季仔稚鱼数量最少,且分布较分散,春季数量有明显增加,夏季数量达最大值,且分布趋于集中。在低盐和淡水的站位St.4、St.5、St.7和St.10,形成了以刀鲚为主要种类的仔稚鱼密集区,平均密度高达2 729尾/站。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春季东海区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胡芬 《海洋渔业》2004,26(2):79-85
本文分析研究了2003年春季东海区(27°00′~34°00′N)150m以浅海域浮性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49种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3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26科、29属。优势种类为日本鳀、方氏云鳚、太平洋鲱。带鱼、小黄鱼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少,鲱形目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较多。鱼卵、仔稚鱼分布主要在近海禁渔线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Ⅰ型浮游生物网和小型拖网分别对九龙江口湾区的9个站位和碎波带的5个站位进行仔稚鱼采样,并对2号站位水深8 m的水域进行中层拖网。河口区表层水域获得30种仔稚鱼(965 ind),2号站位的中层水域有12种仔稚鱼(631 ind),碎波带42种(1 006 ind),河口表层水域和碎波带的仔稚鱼共有种为11种,其中5种也出现于中层水域。调查表明碎波带仔稚鱼的Shannom-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度指数均最高,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根据个体发育阶段和体长分布的差异,推测在九龙江口仔稚鱼优势种的漂流模式: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选择碎波带进行生栖,而早期仔鱼则随潮流在河口漂流。  相似文献   

9.
郭祉宾  钟俊生  洪波  周轩  王淼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11):1477-1488
为了探明以杭州湾北岸水域仔稚鱼分布和多样性特征, 2019 年 5 月、8 月、11 月, 在杭州湾北岸水域设立 12 个站位点, 以大型仔稚鱼网(口径 1.3 m, 网目 0.5 mm)进行表层水平拖网采集仔稚鱼, 测量表层温度、盐度、溶氧量及 pH 值。结果表明: 共 36 次拖网调查采集到仔稚鱼 9019 尾, 其中淡水性鱼类 2 种, 河口性鱼类 12 种, 海洋性鱼类 14 种, 洄游性鱼类 11 种。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最多, 占总个体数的 40.32%, 其次依次为凤鲚(Coilia mystus) (15.58%)、鮻(Liza haematocheilus) (9.83%)、黄鳍多纪鲀(Takifugu xanthopterus) (1.39%)、单鳍喉褶?(Eleutherochir mirabilis) (1.36%)和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 (1.35%)。仔稚鱼物种数与密度均为 5 月最多, 11 月最少。物种数和密度均呈现近岸站点较远岸站点高的现象。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 Margelef 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两指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均呈现 5 月最高, 8 月次之而 11 月最低的情况。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杭州湾北岸仔稚鱼主要分为湾口近岸、湾口离岸和湾内 3 种群落类型, 单独对各月仔稚鱼群落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5 月、8 月仔稚鱼主要分为湾口和湾内两种群落类型, 11 月仔稚鱼分布较为均匀, 没有明显聚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泉州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1-2002年在泉州湾海域分别进行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泉州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主要种类的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34种,分别隶属于14科21属。在数量上,鱼卵和仔稚鱼最高值均出现在春季(5月),其中鱼卵数量最大的种类是鳀科鱼类,约占总卵量34.2%。仔稚鱼则以鱚科鱼类最为丰富,占61.8%。在数量分布上,不论鱼卵或是仔、稚鱼均以9号站最为密集。这表明该区鱼类主要产卵期在春季。  相似文献   

11.
生物絮团对仿刺参幼参生长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仿刺参幼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 采用发酵法培养生物絮团, 在室内塑料水槽中进行为期30 d的幼参培育实验。选择蔗糖作为碳源, 并设置饵料替代(010%15%20%共计4个梯度)和换水频次 (3 d/次和7 d/次两种)正交实验, 分析其对幼参生长、成活及其体内消化酶、免疫性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为生物絮团培育幼参技术确定最佳投饵量和换水频次等参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实验期间处理组淀粉酶(AMS)活性总体均高于对照组, 生物絮团可以提高幼参淀粉酶活性; 15天时, 3 d换水1次并替代15%饵料的处理组幼参体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2.9 U/mg prot)及碱性磷酸酶(AKP, 146.8 U/g prot)活性高于其他3组和对照组(P<0.05); 7 d换水1次且替代20%饵料组SOD(35.3 U/mg prot)AKP酶活性(158.8 U/g pro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30天时, 7 d换水1次且替代10%饵料组幼参淀粉酶和SOD活性均比15 d有所升高, 尤其AKP活性明显升高; 其特定生长率(4.12 %/d)与成活率(98.9%)均最高7 d换水1次且替代15%饵料组体壁中可溶性蛋白含量(10.9 mg/g)最高,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替代10%饵料组(9.3 mg/g)差异不显著。而3 d换水1次且替代20%饵料组幼参成活率(91.8%)最低, 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其他3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适当降低换水频次和减少投饵量适于生物絮团系统中幼参的生长、存活与可溶性蛋白质积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水飞蓟素(Silymarin, SM)对鲫(Cyprinus carpio)肝(细胞)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效果.在体外,利用8 mmol/L的四氯化碳(CCl4)作用肝细胞4 h构建鲫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水飞蓟素(100、300和600μg/mL)对鲫肝细胞进行前处理(CCl4损伤前加药)、后处理(CCl4损伤后加药)和前后处理(CCl4损伤前后均加药),然后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在体内,用含水飞蓟素的饲料(0.1、0.5和1.0 g/kg)饲喂鲫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液,然后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等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水飞蓟素不同程度地抑制 CCl4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 GPT、GOT、LDH活性和 MDA含量的升高,提高 SOD活性及肝细胞的存活率.体内研究发现,0.5和1.0 g/kg水飞蓟素显著降低CCl4损伤导致的血清中GPT、GOT、LDH活性升高,显著提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有效提高肝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或P<0.01);而0.1g/kg的水飞蓟素除了抑制LDH显著升高外,对其他指标均无效果.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水飞蓟素对鲫肝有保护作用,可防治鱼类肝(细胞)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近海栖息地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渤海湾近岸海域1987、2005及2007―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最近有关的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成果,采用多尺度分割和最邻近分类的方法,使用e Cognition、ENVI、Arc GIS软件,分析报道了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及其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等与岸线、滩涂、近岸浅海变化等栖息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多毛类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总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渤海湾近海栖息地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华鲟幼鱼对慢性拥挤胁迫的生长、摄食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低、中、高3个初始养殖密度(1 g/L、4 g/L、8 g/L),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研究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生长、摄食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和摄食有显著影响,体质量、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实验结束时,高密度组肥满度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各实验组的摄食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饵料系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表现为呼吸频率、摆尾频率和游动速度显著加快等应急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高养殖密度对中华鲟的生长、摄食和行为存在显著的负面作用,不利于中华鲟幼鱼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NaCl盐度(0123456789101112)NaHCO3碱度(0 mmol/L10.00 mmol/L15.85 mmol/L25.12 mmol/L39.81 mmol/L63.10 mmol/L)对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方正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大鳞鲃(Barbus capito)精子活力及其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在盐度为4, 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 方正鲫分别为(90.11±9.03) s(126.34±13.90) s(154.27±11.36) s; 大鳞鲃分别为(48.91±1.43) s(62.19±4.28) s(90.68±4.46) s。在盐度为5时松浦镜鲤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 分别为(72.44±9.42) s(102.16±8.82) s(206.99±6.65) s2) 盐度达到8以上时, 3种鱼的精子激活将受到抑制; 盐度大于10, 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死亡; 盐度大于11, 松浦镜鲤精子死亡。3) 在碱度为15.83 mmol/L, 3种鱼的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均最长, 且显著高于其他碱度条件下的精子活力(P<0.05)4) 在盐度为1, 方正鲫和大鳞鲃受精率达到最高分别为63.0%68.0%, 在盐度为3, 松浦镜鲤受精率达到最高为72.3%, 当盐度大于3, 受精率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碱度为10.00 mmol/L, 3种鱼的受精率均最高, 分别为75.4%54.0%66.0%。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NaCl盐度、NaHCO3碱度条件下3种鱼类精子的活力和受精率所受的影响, 为北方地区碳酸型盐碱水域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wnt4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转录组数据库获得wnt4基因的一段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了wnt4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长1 23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 068 bp,可以编码355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WNT家族特有序列,且与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海胆(Heliocidariserythrogramma)、人(Homo sapiens)等物种WNT4同源性都在60%以上。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除肾脏外,wnt4基因在栉孔扇贝的精巢、卵巢、闭壳肌、肝胰腺、鳃、外套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较低。定量RT-PCR结果表明:wnt4基因在成熟期的精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增殖期和休止期表达量次之,生长期表达量最低;整个生殖周期中精巢表达量高于卵巢。该基因在栉孔扇贝多个组织中的表达特性,暗示其参与了多样的生物学过程;在性腺中的表达特征表明其可能参与两性性腺的发育并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用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捕自汕头大学南澳临海试验站附近海域, 在海上网箱中暂养半个月后将其转入室内水族缸(容积200 L)中驯养2, 饵料为自制配合饲料。新鲜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从汕头市南澳县盐田采得, 用水清洗后晒干, 经小型粉碎机粉碎, 60目筛, 制成海藻干粉。选取体质量约23 g黄斑蓝子鱼进行试验。蛋白水平32%、脂肪水平8%的情况下, 配制6配合饲料, 其中3种饲料分别添加5%10%15%的浒苔干粉, 2种添加10%15% 浒苔的饲料中还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NSP), 对照组饲料不添加浒苔。养殖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5%浒苔组鱼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P>0.05), 10%15%浒苔组鱼的生长性能显著降低(P<0.05); 然而, 在添加0.2% NSP酶的情况下, 10%和15%浒苔组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饲料组鱼的成活率及全鱼的水分、蛋白、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鱼相比, 浒苔饲料组鱼肝和肌肉中的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物酶的活性增高, 丙二醛含量降低。结果表明, 黄斑蓝子鱼配合饲料中浒苔的添加比例可达5%; 在加入一定量NSP酶的情况下, 其添加比例可达10%15%。饲料中添加适当比例的浒苔可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浒苔作为黄斑蓝子鱼配合饲料原料加以利用的可行性, 为浒苔资源开辟一条有效的利用途径, 并为研发高效、低成本蓝子鱼配合饲料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荣成俚岛斑头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斑头鱼喜食海草和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体长80~199 mm的个体喜食多毛类、鱼类和虾蟹类等,体长19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鱼类、多毛类和鱼卵等。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100 mm的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斑头鱼5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属。结论认为,斑头鱼的摄食习性会随季节、个体生长和栖息海域饵料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0个选育家系的9个生长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首先对体质量与生长性况进行数列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每个生长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根据灰色关联度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定量分析各生长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度。结果显示,每个生长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全长(0.875 8)、体长(0.859 3)、尾柄高(0.830 7)、躯干长(0.827 7)、头长(0.803 5)、尾长(0.781 2)、体高(0.740 2)、吻长(0.665 7)和尾柄长(0.654 0)。体质量的主控因素为:全长、体长、尾柄高和躯干长4个性状,影响度分别为:28.51%、21.62%、16.41%和11.69%,四者的影响度总和达到78.23%。分析表明,与体质量关联度最大的分别是全长、体长、尾柄高和躯干长,且它们对体质量的影响度最高,可以将其作为培育高产牙鲆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提高选择效率。本研究旨在为制定理想的牙鲆选育目标、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拓展灰色关联度方法在水产动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