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笋是赣榆县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之一,种植面积已达1000hm2。近年来,赣榆县欢墩镇开展了日光温室"猪—沼—笋"生产示范,不仅实现了鲜笋反季节应市,而且芦笋的产量、品质、档次均有了显  相似文献   

2.
赣榆县设施蔬菜已具相当规模,其中日光温室1667hm2,无公害蔬菜周年应市。为开发生产生态蔬菜、绿色食品蔬菜,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档次,2005年我们在设施蔬菜之乡沙河镇进行了日光温室"猪-沼-菜"生产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2006  相似文献   

3.
芦笋是赣榆县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000hm2,其营养丰富,还具有抗癌、降血脂、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效,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为了提高芦笋的产量、质量与效益,近年来,我们在欢墩镇芦笋园区开展了日光温室芦笋促成栽培生产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鲜笋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南京、青岛等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4.
赣榆县位于我国设施蔬菜优势区环渤海湾冬春设施蔬菜优势带,是江苏省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赣榆县充分利用淮北沿海温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其中,以生产优质辣椒等茄果类蔬菜更具特色,2009年全县设施辣椒种植面积已达1333.3hm2以上,日光温室辣椒长季节栽培面积占50%以上,确保了辣椒产量、效益与均衡应市。现将淮北沿海日光温室辣椒长季节栽培特点及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芦笋引入我国大面积栽培时间较短,各地普遍沿用第1年春季育苗、第2年大苗定根、第3年滋养根盘、第4年开始采笋的栽培方法,加之定植密度偏低,管理措施不当,产量低,见效慢。为了提高芦笋生产效益,促进芦笋生产发展,我们综合运用十多年来芦笋栽培方面的研究成果,试验总结出“早春育苗、夏初定植、第2年春季开始采收”  相似文献   

6.
棚-沼-菜 三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棚-沼-菜”三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与蔬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高级生态模式。日光温室为沼气池、蔬菜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生产的沼气燃烧后为棚内增温,同时为蔬菜提供气肥。沼渣、沼液是生产无公害蔬菜优质的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7.
李书华  刘保真 《蔬菜》2004,(10):10-11
“芦笋王子F1”是中国芦笋研究中心最新培育的杂交芦笋新品种,200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目前国内各芦笋产区使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在山东、河南、河北等主要芦笋产区,笋农普遍用“芦笋王子F1”取代原来的“UC800”、“UC157F2”等常规种和杂交二代种。  相似文献   

8.
赣榆县设施蔬菜面积已超过6667hm^2,其中日光温室面积已达1867hm^2,主要种植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为了进一步提高日光温室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在沙河、青口、墩尚等蔬菜生产重点镇,试验、示范了日光温室嫁接茄子长季节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沙河镇科技示范户张运平,2002年取得茄子嫁接换根试验成功,连续6年种植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
稻草—蘑菇菌渣—芦笋循环生产模式被列为浙江省十大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以该模式为基础的芦笋产业通过设施种植、2 次养母茎、3 次采笋来实现优质高产,每667 m2 年产值近1.3 万元,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超过15 a(年),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徐为领 《长江蔬菜》2021,(19):35-37
萧县种植芦笋历史久远,以前以露地栽培白笋为主,营养生长过程中易遭受病害(特别是茎枯病)为害,到20世纪90年代,芦笋种植面积很小,濒临绝迹,且靠自然环境生产,生产周期长,产品收获期短,只能在春季收获1茬,产量低,效益低.为提高芦笋生产效益,从2016年开始根据芦笋生长习性,摸索出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芦笋的有效供给和种植效益,实现生态、绿色、高效周年生产,示范带动设施芦笋产业生态、高效、康养、可持续发展,实现周期短、采收期长、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日光温室芦笋233 hm2以上,芦笋成为当地一种高产、高效主导产业,被县政府列为重点发展"五彩农业"的其中"绿色"一彩.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云南芦笋大棚高效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营养块育苗、定植、田间管理、植株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等,生产上要求错开北方产笋旺季,有效提高芦笋生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猪-沼-菜”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黄石市城郊生态农业试验区主要的生态模式为“猪-沼-菜”。生态试点木栏村首先投资7.7万元建起了蔬菜科研所,以此为龙头带动了全村蔬菜业的发展。为了满足高标准菜地的生态要求,完成了 33.32hm2蔬菜地的排灌渠道配套工程建设,共修渠道132条,全长 12 179m,基本上做到了排灌自如。该村还投资了 2. 5万元修建 20kw泵站一座,投资8.15万元修建主渠道4处,全长3.2km,保证了全村70%蔬菜用水。在村菜科所建了一栋年出栏 2 000头的猪场,为大面积蔬菜生产提供用肥。1992年纳入“猪-沼-菜”生态试验的有5.8头猪,12m3的沼气池,0.55hm2高标准菜地。…  相似文献   

13.
常规栽培石刁柏(芦笋)的采笋期多在4月(春笋)和6~8月(夏笋),采收期比较集中。而采用塑料棚栽培芦笋,春笋可以提前至2月份采收,夏笋提前到5月,延长了采收期,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效益。1芦笋棚栽技术要点1.1选好棚栽笋田选择露地栽植芦笋3a(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绿芦笋生产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莒县自1980年开始种植芦笋,目前栽培面积已达4000hm^2,平均每667m^2产毛笋1100kg。年加工出口绿芦笋2.2万t,是山东省绿芦笋生产加工出口第一县。2003年莒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了日照市科技局下达的“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各项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研究与推广,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基地2667hm^2,新增绿芦笋面积667hm^2,探索出一套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即选用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科学培育壮苗,标准化施肥,推广密植间伐和大垄双行“品”字形定植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科学管理,每667m^2产值4000元,总产值2.0亿元,新增投入1874万元,新增纯收益2196.4万元。该课题2005年被日照市科技局评为日照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正>1999~2008年,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芦笋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下称"十改"措施)。利用该技术进行芦笋生产,可实现667m2当年栽植当年采收商品笋250kg,2年后进入丰产期,平均可年产商品笋1600kg,一等品率在60%以上,年纯收  相似文献   

16.
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一种毁灭性病害,世界各芦笋产区几乎都有发生。随着近几年在我区芦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病也有了加重发展的趋势。2009年我区种植的5000多亩芦笋茎枯病大发生,严重地块的病株率达70-80%,给广大笋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是保护地蔬菜生产较高端的设施,但其建设投资大,而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村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如何节本增效、实现利润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栽培过程中,茬口安排得是否得当、用工量的多寡是能否节支增收的关键。通过几年的生产试验,我们摸索出一套日光温室秋冬甜椒-早春大白菜-菜豆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日光温室,既保证了早春、秋冬生产所需的温度,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用工量,经济效益显著,较适合成规模日光温室种植基地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陕西省大荔县的芦笋生产却是红红火火,八方客商云集,价格不断上扬,产品俏销市场,经济效益丰厚,笋农喜上眉梢。全县芦笋面积猛增至5万余亩,一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芦笋产销基地。 1 现状及前景 芦笋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一次栽植可连续采笋15年。芦笋作为一种品味兼优、药食兼用的营养保健型名贵蔬菜,畅销美、英、法、德、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及日本、东南亚地区。芦笋原产欧美大陆,我国70年代开始引种,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近年  相似文献   

19.
赣榆县“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宗质劣价廉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调减,蔬菜等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种植业结构愈趋合理,农民亦从优化调整中获得较大实惠。根据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整体要求,赣榆县结合蔬菜生产实际,实施“绿色”战略,发展特色蔬菜,努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盐笋1号的母本96-4-6和父本96-2-4均是从美国引进的耐盐芦笋资源经过驯化栽培筛选出来的优良株系。盐笋1号植株高大,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嫩茎笋头圆,包头紧密,笋条直,粗细均匀,商品性好。耐盐性强,在土壤含盐量为0.2%~0.8%的地块上三年生绿芦笋平均产量超过400kg·(667m2)-1,四年生绿芦笋平均产量超过500kg·(667m2)-1。较耐茎枯病和褐斑病,适宜作绿芦笋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