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林分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0a生杉木乳源木莲 3∶1混交林林分生物量 130 37t/hm2 ,乔木层生物量 12 7 5 0t/hm2 ,比杉木纯林增加18 7%。无论杉木、乳源木莲干材比例较高 ,两树种均是优良的用材树种。混交林年均净生产量 12 75 0t/(hm2 ·a) ,林分叶面积指数 9 0 5 ,叶对树干净同化率 179 72g/(cm2 ·a)。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林分生产力比杉木纯林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广黄分场15年生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样方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樟单株生物量随着胸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径阶单株植物的生物量差异明显,其生物量在各器官上分配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干皮粗根中根细根。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间存在密切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精度均为0.9以上。香樟乔木层平均生物量为183.19 t/hm~2,分配规律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子干皮粗根中根细根;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26.90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56.29 t/hm~2,分别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27%、30.73%,且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2.3倍。林分的平均生产力为14.00 t/(hm~2·a),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其中乔木层为12.22 t/(hm~2·a),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林下植被层为1.78 t/(hm~2·a),占总生产力的12.71%;林分中生产力在各层中的分配规律大小依次为: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分别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8.79%、3.93%。  相似文献   

3.
辐射松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引种栽培的5 a生辐射松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鲜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据调查数据,用"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乔木层单株立木及其各器官干重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精度均在97%以上.同时还研究了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5 a生辐射松人工林分生物量平均为19.507 t/hm2,净生产量为3 902.40kg/(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8.510 t/hm2,占林分总量的43.62%;净生产量1.702 t/(hm2·a),占林分净生产量的43.63%.灌木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2.171 t/hm2、434.20 kg/(hm2·a);草本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8.091 t/hm2、1 618.20 kg/(hm2·a);苔鲜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0.464 t/hm2、92.80kg/(hm2·a);凋落物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0.271 t/hm2、54.20 kg/(hm2·a).辐射松人工林与同区域同龄油松和岷江柏相比,其生物量和生产力都远高于它们.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南丹县23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和连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差异,秃杉林为干材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连栽杉木林为干材树根树枝树皮树叶;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95.21、136.32t/hm~2,其中干材生物量分别为118.32、87.91 t/hm~2;2种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分别为8.49、5.95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分别为5.14、3.82 t/(hm~2·a)。因此,秃杉林比连栽杉木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积累能力,可以作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替代树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青冈栎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规律,为青冈栎人工林经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随机设置5个面积为400 m~2(20 m×20 m)的标准地进行生物量调查,并在每个标准地内各选取6株不同径级的平均木伐倒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1)青冈栎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范围分别在0.15~0.45 m、0.09~0.56 cm和0.000 4~0.01 m~3之间。(2)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2 a、15 a和40 a,高峰值分别为0.45 m、0.56 cm和0.010 0 m~3·a~(-1)。(3)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交于50 a,林分达到数量成熟,可以确定为主伐年龄。(4)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单株总生物量高达936.22 kg·株~(-1),各组分生物量排布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426.95 kg)大枝(201.44 kg)根蔸(134.19 kg)树皮(41.23 kg)小枝(36.83 kg)叶(35.02 kg)粗根(32.40 kg)枯枝(15.71 kg)中根(9.69 kg)细根(2.76 kg)。(5)青冈栎人工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595.11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8.33%,其中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为481.32 t·hm~(-2)和113.80 t·hm~(-2),占乔木层比重为80.88%和19.12%。(6)50年生青冈栎林分的总生产力为18.57 t·hm~(-2)a~(-1),3个植被层生产力大小为:乔木层(15.91 t·hm~(-2)a~(-1))灌木层(1.85 t·hm~(-2)a~(-1))草本层(0.82 t·hm~(-2)a~(-1));分别占总生产力的85.65%、9.94%、4.41%。青冈栎人工林主伐年龄为50 a。合理调整密度、科学间伐和改善林下环境是促进青冈栎人工林健康生长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以树高、胸径和冠幅为监测指标,对广西沙塘林场桉树高产试验示范林基地中3个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人工林样地进行了13次连续调查,利用该区域前人已建立的桉树二元材积公式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估算不同时期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析巨尾桉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生长特性、生物量组成和分配格局,探讨胸径、树高、冠幅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巨尾桉生长具有明显的月、季和年变化规律,雨季生长快,旱季生长慢,1~3年生长迅速,4年后生长开始变缓;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月增长动态趋势相同,月增长快速期为4—9月(9月达最高值);冠幅在种植后第2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3.47 m),第2年年底时出现负增长,第4年趋于稳定;2年生时,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7.56 m/a,5.30 cm/a)、平均年生长量(6.63 m/a,4.80 cm/a)达最大值;3年生时,林分蓄积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45.60、71.44 m~3·hm~(-2)·a~(-1))、乔木层生物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30.42、48.23 t·hm~(-2)·a~(-1))达最大值。不同生长阶段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规律显示,随着林龄的增加,叶、枝、根的生物量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比例明显减少,而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1~5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分别为6.6、65.4、136.8、182.3和201.9 m~3/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70、43.03、91.27、117.66和135.41 t/hm~2;与其他地点不同林龄阶段林分的比较发现,本试验地的桉树林分生长较快,蓄积量和生物量也比其他区域高。该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开展巨尾桉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顺昌县榜山村8年生一代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米槠林与6年生二代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米槠林的群落学特征、测树学特征、生物量及生产力等的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二代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米槠林分生产力较一代高38.5%,同时保持较高的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一代及二代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米槠林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生长量分别为5.2t/(hm2.a)及7.2t/(hm2.a),胸径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59cm/a及0.70cm/a,树高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80m/a和1.17m/a,蓄积量平均生长量分别为8.1m3/(hm2.a)和10.6m3/(hm2.a),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33和2.064,物种均匀度分别为0.447和0.495。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30年生的红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法、树干解析法分析其生长过程、生物量及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红椿在桂北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30年生平均胸径(去皮)、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达到31.4 cm、25.2 m、0.3997 m3,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均以前8 a最快,树高平均生长量在0.8~1.6 m·a-1范围,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在1.367 cm左右;材积生长在26 a时达到最大生长速率,随后持续下降;拟合出最优回归模型,红椿人工林树高、胸径与林龄的最优回归模型为苏马克模型,R2值分别为0.9890、0.9929,材积的最优模型是坎派兹方程,拟合相关系数高达0.9846;30年生红椿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390.28 t·hm~(-2),其中生物量大小为:乔木层(380.62 t·hm~(-2))灌木层(5.42t·hm~(-2))凋落物层(3.02 t·hm~(-2))草本层(1.22 t·hm~(-2)),分别占97.52%、1.38%、0.77%、0.31%,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21.605 t·hm~(-2)·a-1,不同器官净生产力大小次序为:树叶树干树根树枝树皮。  相似文献   

9.
闽南山地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1996年种植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20年生秃杉人工林单株平均生物量为202.56 kg,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67.74、34.81 kg,分别占个体总生物量的82.81%、17.19%;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根桩叶枝粗根细根中根。秃杉林分总生物量达177.75 t·hm~(-2),其中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176.23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9.14%;凋落物的生物量含量比较小,只有1.52 t·hm~(-2),仅占林分总生物量的0.86%。20年生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为11.87 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排序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天峨县林朵林场12年生西南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过程和生物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西南桦在桂西北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12年生平均胸径(去皮)、平均树高和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5.6 cm,16.8 m,170.10 m3/hm2;西南桦树高和胸径生长均以前5 a最快,随后随林龄的增长而下降;材积生长在8年生时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年生长量。12年生西南桦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130.86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122.38,2.35,1.87和4.26 t/hm2,分别占93.52%,1.80%,1.43%和3.26%。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10.20 t/(hm2·a),不同器官净生产力大小次序为树干、树叶、树枝、树根、树皮。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青山12年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大青山实验林场12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a)lata)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年生杉木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3.7cm、11.8m、18.6m^3/hm^2;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92.502t/hm^2、9.763t/(hm^2.a),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及净生产量分别占林分总量的96.06%和93.78%,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及净生产量依次占林分总量的0.97%、2.98%、1.59%、4.63%。由于该实验区位于两山夹一沟,气候湿润,水热条件很适宜杉木的生长,所以生产力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48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81.61~576.12 kg;总生物量为281.79 t/hm~2,其中乔木层、林下层分别为268.71和13.08 t/hm~2,占比分别为95.36%和4.64%;乔木层生产力为7.77 t·hm~(-2)·a~(-1),占林分总生产力(7.89 t·hm~(-2)·a~(-1))的98.48%。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福建光泽47年生红豆树人工纯林的生长量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树林分密度为292.31株·hm~(-2),平均胸径36.01 cm,平均树高21.95 m,平均单株材积1.0144 m~3,林分蓄积量为296.51 m~3·hm~(-2),年均蓄积生长量6.31 m~3·hm~(-2)·a~(-1)。红豆树在光泽县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培育大径材,经济价值大,适宜在类似地区推广种植。红豆树林下植物有21种,其中木本植物17种,蕨类草本4种;与天然林相比红豆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较低,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物生产力是判断生态系统大气中C02源和汇的重要标志,研究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不同间伐强度对贵州台江县12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影响进行研究。沿等高线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种间伐强度,即T00(未间伐(0%),2 016株/hm~2),T11(轻度(11%),1 800株/hm~2),T22((中度(22%),1 566株/hm~2)和T33(强度(33%),1 350株/hm~2),利用4年连续监测数据对间伐林分的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蓄积量、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下,T33,T22和T11样地的平均胸胸径、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净生长量均大于对照T00样地,间伐4年平均净生产力T11((7 144.26kg/(hm~2·a))T22(6 803.35kg/(hm~2·a))T00(6 743.16kg/(hm~2·a))T33(5 816.09kg/(hm~2·a)),但是其生长率均大于T00样地。T22间伐强度下林分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与对照T00达显著水平,且年平均净生产力大于对照T00,马尾松人工林中林龄阶段以T22间伐强度(1 566株/hm~2)经营最为合适,提高林分生产力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枫香人工林的生物产量及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年生枫香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68.42 kg,生态系统生物量为154.10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为148.92 t/hm^2,乔木层平均净生产力为8.97 t/(hm^2.a),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对现有林分进行间伐,扩大枫香人工林营养空间,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Ⅰ—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就集约经营的Ⅰ-72杨6种密度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与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测定了Ⅰ-72杨地上部分生物量。文中还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单株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各年份的净生长量。根据调查数据、按相对生长法建立了估测林木干、皮、枝及叶生物量的幂函数方程。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Ⅰ-72杨人工林平均总生物量(地上部分)为64—122t/ha。林分生物量与密度呈正相关;净生产量在10t/ha·a以上,高的可达20t/ha·a。林木地上部分(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60—70%:10—12%:12—21%:3—5%。林分生物量的连年生长在造林后第三年开始大幅度增长。到调查年龄(第6年)为止,林分平均生物量仍保持上升趋势。林分密度的变化对单株及林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省浦城县36a生栓皮栎人工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量,林分总生物量达266.560t/hm~2,乔木层为257.149t/hm~2;林分平均树高20.4m,平均胸径19.5cm,蓄积量达201.87m~3/hm~2。与杉木人工林相比,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较强的养分供应能力。其表层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9.99%,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0.695%。栓皮栎人工林还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林分总持水量比杉木人工林高10%。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直干桉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适应性,以建水县半干旱石漠化地区4年生直干桉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获法,计算直干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含水率,分析直干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建水县试验地4年生直干桉单株生物量为9.767kg/株,其中树干生物量为3.989kg/株,树枝为1.772kg/株,根部为1.316kg/株,其中,干、枝、叶、根、皮各器官所占比例依次为40.84%、18.14%、15.98%、13.47%、11.56%。各器官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干枝叶根皮。含水率则为树叶树皮树干树枝树。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为5.564。4年生直干桉林分生物量为32.573t/hm~2,林分净生产力为8.144t/(hm~2·a)。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的标准地调查方法、树干解析方法对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举安村苦槠次生林的生长规律与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槠次生林乔木层有35个树种,苦槠平均木年龄为40 a,密度(310株·hm~(-2))仅占乔木层总株数的25%,但蓄积量占总蓄积量(141.97 m~3·hm~(-2))的69.52%,居优势地位;苦槠的侧根发达,细根较少,早期生长缓慢,树高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最大峰值分别是第13年、第17年;胸径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最大峰值分别是第9年、第24年;苦槠的平均木单株材积(去皮)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在40 a中均处于上升趋势,但连年生长量少数年份有波动,于第37年出现最大值(0.018 24 m~3·a~(-1)),两曲线未相交且相距较远,表明单株材积未达到数量成熟年龄。苦槠次生林乔木层密度为1240株·hm~(-2),总生物量约为141.54 t·hm~(-2);40年生苦槠次生林单株生物量为317.39 kg·株-1,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去皮)>枝>根>皮>叶。  相似文献   

20.
桂东南地区火力楠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样方收获法等对桂东南地区31年生火力楠人工林的生物量、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可靠度高;林分平均木单株生物量随径阶的增大而增大,且不同径阶间差异显著;林木不同部位平均生物量的排序依次为:树干>枝条>根兜>粗根>叶子>中根>细根>果实;乔木层总生物量为210.81 t/hm2,其中树干的生物量达132.86 t/hm2,占全株生物量的63.0%,年净生产力达6.8 t/(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