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20-20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迫切需要,是加速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2005年、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这些要求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06,(3):1-1
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形势,浙江省政府最近下文,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文件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韩国农业信息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毫无疑问,推进农业信息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亚洲,韩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走在较前列的国家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农民的长期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由“旧”到“新”的跨越。必须从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破题,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和先导。引领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先导和引领的重妻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极大的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其在发展中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文章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指出,农业产业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文章提出了新时期推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农业机械化,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外,还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文章分析了莆田市农业信息网络的现状,提出了加快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起着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住,所以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信息化农业的内涵,以及信息化农业的作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信息化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关键词】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2007,(4):1-1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阐述推进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推动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于林 《甘肃农业》2007,(4):35-3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遵循农业发展规律,结合基本国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在首要位置,用现代经营理念、科学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制度创新,改变目前仍然十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则文  张成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02-17703
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衣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保证。提出新时期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劳动力转移、新农民的培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各地农业与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粮食生产继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不断发展先进的农村生产力,核心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本就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问题提出一些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以农业信息化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系统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指出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三方面分析了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农业信息化急需的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探讨了农业信息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科技》2008,(4):37-40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七大提出“建设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现代农业发展,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强调要“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央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部署。这些战略举措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决心,科技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予以推进。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工作提升了县域特色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质量标准》2006,(2):17-17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切实履行好农业部门的职责,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3月18日,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理清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抓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农业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前蛟河市经济、社会等方面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适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构想与举措,也是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同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其中,规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要求。而农机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方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