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1995年,仅山东省扇贝产量就达到7.34×10^5 t。  相似文献   

3.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海湾扇贝自1985年引入河北省后,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省养殖面积超过2.67万hm2,年产量达到15万t,产值4亿多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2.7%,取得了巨大的养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林浩然 《福建水产》2012,34(1):1-10
石斑鱼是驰名世界的名贵海产鱼类,是中国南方沿海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海水养殖业的主要对象,经济价值巨大。中国石斑鱼类养殖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进入21世纪,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围绕石斑鱼苗种繁育和养殖产业化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其生殖调控、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病害防治、种质分析、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建立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措施,实现了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自养自足,从而带动石斑鱼养殖产业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石斑鱼类养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资源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渔业基本内涵为目标,改革和提升传统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链上的各项技术,包括:(1)优化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苗种质量;(2)培育抗逆、抗病、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3)配制高效、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4)建立病害检测和防控新技术和研制主要疾病的特异性疫苗;(5)建立高效、低碳、节能的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的养殖模式;(6)加强石斑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为石斑鱼养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集约化与工程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2013,(1):3
采自海里的海参今后有望在海南省推广养殖。由海南大学承担的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继2009年糙海参人工繁育成功之后,2012年又成功繁育出花刺参和玉足海参,填补海南省空白。有关专家称,海南省海参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建立了系统性的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为海南省开发海参养殖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开展苗种规模化繁育试验和养殖试验,早日使热带海参成为海南省养殖新品种。该课题组负责人、海大教授冯永勤介绍说,开展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目的是掌握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 (Argopecteninradians)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养殖发展 ,现已成为我省浅海养殖的重要产品 ,主要养殖区分布于秦皇岛市的三区两县和唐山市的乐亭县 ,养殖规模 1 5万hm2 ,近 1 0万台 ,每年直接产值近 3亿元 ,利税近亿元。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苗种生产、扇贝加工、  相似文献   

8.
海参饲料与健康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参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模式由粗放养殖转向集约化养殖和半粗放养殖,海参饲养由单一藻粉向全人工饵料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海参养殖业,就海参营养疾病的预防对策和健康养殖作简单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9.
我国扇贝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扇贝半人工采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扇贝养殖业开始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1]。  相似文献   

10.
地处广东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硇洲岛的湛江市长源实业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将鲍鱼场645个鲍鱼池改造成沙蚕养殖基地,并引进台湾沙蚕繁育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苗进行沙蚕人工繁育与养殖。在湛江市长源实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周边已有几十户渔农加入沙蚕养殖和贸易,粗略统计整个硇洲岛沙蚕养殖面积约达10万平方米,预计2013年底可生产商品沙蚕110吨。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山东省淡水虾蟹养殖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概述了近十年山东省淡水虾蟹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着种业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生态养殖技术有待熟化及大力推广、病害防治效果欠佳以及科研投入未能跟上并服务生产等问题,并针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加强淡水虾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范标准化淡水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做好山东淡水虾蟹品牌示范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06年4月26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水产学校主持的《华鲮的人工繁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研究》、《中华倒刺鲃全人工养殖与规模化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进行了技术鉴定,通过专家们认真审阅,一致认为,这两项研究课题针对华鲮和中华倒刺鲃天然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及时地开展了野生亲本驯养、全人工繁育、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的研究,对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长江中上游的名优经济鱼类资源,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  相似文献   

13.
姚茹 《水产科技》1998,(4):1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异军突起,仅仅十几年就形成以苗种繁育、饲料制造、成虾养殖到加工运销等设施较为配套,功能较为齐全的海水养殖龙头产业。目前全省养殖面积达2.6万公顷,年产量3.1万吨,年产值12亿  相似文献   

14.
姚志通 《河北渔业》2007,(11):51-53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这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如何简便有效地处理养殖废水成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废水生态处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构建、分类、废水处理机理及其在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种苗的供给和虾病的预防。池塘培育凡纳对虾全人工繁育和连续传代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种苗的可持续供给,减少对我国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土对虾种类野生亲虾的捕捞。目前,我国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上的凡纳对虾,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是,病害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尤其是病毒病原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我国凡纳对虾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报道了我国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和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的最新进展。SPF种苗工程技术可以使繁育系统排除WSSV、TSV和IHHNV等严重病毒病原的侵害,提高凡纳对虾亲本和种苗的质量。改进的集约化防病养虾系统则是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防病更有效果和环境更友好的集约化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16.
我省于八十年代开始人工养殖对虾。由于工厂化育苗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对虾养殖业发展很快,到1992年,对虾养殖面积已达20多万亩。目前全省已有一大部分虾池由粗放型和单一化养殖,改为集约化和多季生产,产量大幅度上升。同安、诏安、漳浦、宁德等地已有万亩高产虾池,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几年也有不少虾农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效益,有的盲目投饵,造成饵料浪费;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裂腹鱼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相关内容,探讨裂腹鱼的人工繁育相关技术举措,分析养殖有关注意事项,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市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面积5.3万hm2.自1984年,即开始扇贝养殖的探索试验,到2005年扇贝养殖总面积达到16 446hm2,产量达到122 463t,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列全省第一,在全国排在第二位.扇贝养殖产量占全市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0%以上,不仅在我市的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全省的海水养殖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斑鳜(Siniperca schezeri Steindachner)隶属于鲈形目、脂科、鳜鱼属。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目前。由于苗种是由天然水域中捕捞的。数量有限。制约着了斑鳜养殖业的发展。为此。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承担了丹东市财政局下达的《鸭绿江斑鳜人工繁育》试验项目.旨在通过人工繁育解决鸭绿江斑鳜人工养殖种苗奇缺问题.发展斑鳜人工增养殖事业.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加渔民收入和增强地方财力。2005年5月末人工催产斑鳜7组。获卵10万粒,生产出水花4万尾。培育出平均全长2cm苗种2.85万尾。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日前,由莱州市大华水产有限公司进行的“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公司在2002年以来进行漠斑牙鲆引进与苗种规模化生产研究和漠斑牙鲆养殖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以来开展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通过4年多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建立了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人工繁育、养殖工艺技术和养殖模式,实现了亲鱼自然产卵,验证了漠斑牙鲆适合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共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漠斑牙鲆子一代亲鱼200尾,繁育子二代苗种94.3万尾,延续了子一代鱼的优良性状。试验养殖,池塘养殖成活率达到90%,每667m^2产量达到276.8kg;工厂化养殖成活率达到95%,单产达到每平方米11.7kg;网箱养殖成活率达到86.9%,单产达到每平方米10.4kg。养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