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为确定绿鳍马面鲀烂嘴症的致病菌及筛选敏感药物,通过平皿划线法将患病组织内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QZG3。该菌株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TCBS)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圆形、黏稠状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判断为革兰氏阴性菌;对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鉴定,并经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阿尔法克弧菌(Vibrio alfacsensis)聚为1支,因此判断该菌株为阿尔法克弧菌。人工回感试验表明,该菌株为绿鳍马面鲀烂嘴症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两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土霉素、青霉素、头孢氨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以及红霉素均表现出耐药性。因此建议养殖生产上选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进行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2.
以患肠炎病的魟(Potamotrygon leopoldi)为研究对象,从病鱼肝脏中分离出了一株优势致病菌(命名为JY-04),经革兰氏染色、显微观察、API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鉴定,确诊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Y-04与易北河生物型霍乱弧菌亲缘关系较近。通过感染草鱼旁证了该菌株有很强的致病性,且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其中氟苯尼考的抑菌效果最好。建议使用氟苯尼考按照10 mg/kg的剂量每24 h拌饵投喂一次,治疗3~5 d,魟肠炎可得到有效控制,该试验研究为魟肠炎的病菌分析及有效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湖南株洲某苗种场的黄尾鲴亲鱼在繁殖期间暴发溃疡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病鱼体表不同部位出现大面积溃疡。为探究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方法,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确定致病菌,使用KB纸片法筛选敏感药物,并通过组织切片法观察病理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从患有典型溃疡综合征的濒死黄尾鲴亲鱼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HZ0416,人工感染黄颡鱼能引起溃疡综合征,并具有强致死性。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菌株HZ0416为舒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舒氏气单胞菌HZ0416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和五倍子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鱼腥草、穿心莲等8种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秦皮、艾叶等22种药物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多器官组织充血、出血,并伴随有炎性细胞浸润、实质性细胞空泡化坏死等现象。舒氏气单胞菌是黄尾鲴溃疡综合征的潜在病原菌,同时五倍子、氟苯尼考等可作为候选药物防治湖南株洲地区的黄尾鲴溃疡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养殖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因,自患病豹纹鳃棘鲈内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061101,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强毒力,能够引起被感染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并死亡,为引起此次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化特性测定对菌株061101进行鉴定,同时采用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该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后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试验结果表明,菌株061101与发光杆菌属中的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基本特征相符;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061101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聚为一支,置信度达100%。据此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原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链霉素(300μg/片)、庆大霉素(120μg/片)敏感,对多黏菌素B、阿洛西林等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均耐药。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吴江市八坼镇区域养殖场加州鲈鱼病鱼的细菌性病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检索,对该病原菌进行初步判断。同时进行药敏实验,了解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敏感程度。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得到2株纯菌株L2F和L2P2,革兰染色均呈红色,阴性杆状菌。16S rDNA序列分析,L2F和L2P2菌株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同源性达99%。初步判断该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药敏实验结果,该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和利福平等药物不敏感或耐药,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哌酮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6.
军曹鱼养殖水体及其肠道弧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常用的10种抗生素,通过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简称K-B法),参照NCCLS抗生素敏感试验操作标准,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25923和大肠埃希菌Esсheriсhia coliATCC25922为质控菌株,对周年监测分离自养殖军曹鱼水体及肠道的41株优势弧菌(水体菌18株,肠道菌23株)进行了药物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抑制弧菌效果最好的药物是氯霉素(100%敏感)、庆大霉素(水体菌100%敏感,肠道菌敏感率超过90%),其次是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多粘菌素B。青霉素类抑菌效果则较差,如试验肠道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超过78%,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超过60%。不同来源(即分别来自养殖水体和鱼肠道)的弧菌菌株对同种抗生素的敏感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患病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SS01。将分离菌株感染健康中华倒刺鲃,人工试验发现其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半致死剂量(LD50)为2.88×106CFU。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SS01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dsiella tarda)。药敏试验表明菌株SS01对氟哌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等13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上海地区鱼源病原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鱼类细菌性疾病,运用K-B纸片法研究了上海地区的9株鱼源病原菌对2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用PCR法分析了病原菌携带喹诺酮类gyrA、qnrA、qnrS耐药基因情况。结果显示,9株病原菌对青霉素类、磺胺类、红霉素及链霉素高度耐药;对氯霉素、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率为100.0%;对氟苯尼考、头孢氨苄、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阿奇霉素、四环素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呋喃妥因的敏感率为88.9%;对新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的敏感率为77.8%。根据渔药使用标准,可将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新霉素、诺氟沙星等作为治疗首选药物。9株病原菌中,gyrA基因检出率为66.7%,qnrS基因检出率为22.2%,未检测到qnrA基因,显示上海地区鱼源病原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已在基因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红头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红头病的黄颡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HS807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为该病的致病菌,结合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HS807菌为鲇鱼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先锋Ⅳ、强力霉素、青霉素、依诺沙星、菌必治、新霉素、呋喃唑酮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无乳链球菌敏感药物,对9种常用渔药抗生素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测定,通过加入阿尔玛蓝指示剂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得出各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依次为:恩诺沙星0.3μg/mL,氟苯尼考0.3μg/mL,阿莫西林5.2μg/mL,诺氟沙星0.9μg/mL,强力霉素0.9μg/mL,庆大霉素13.0μg/mL,林可霉素17.6μg/mL,新霉素22.0μg/mL,磺胺嘧啶133.3μg/mL。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对无乳链球菌最敏感,杀菌力最强;在试验过程中,阿尔玛蓝指示剂有助于抑菌结果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高杨 《河北渔业》2019,(2):18-20
由丹东东港市某养殖场患病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幼虾组织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命名为DS180707。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本次患病幼虾致病菌为溶藻弧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对氟苯尼考、氯霉素、恩诺杀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6种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2.
海南罗非鱼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3—5月海南省罗非鱼主养区多个养殖场发生爆发性疾病,从患病尼罗罗非鱼不同组织中分离获得12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从肝脏和脑中分离获得的HN-G-03和HN-B-02菌株具较强的致病力,HN-G-03和HN-B-02菌株对罗非鱼的的半致死密度分别为7.12×105cfu/尾和1.32×105cfu/尾。经16S rRNA和gyr B基因序列分析,同时结合细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菌株HN-G-03和HN-B-02分别被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的维氏生物型和温和生物型。体外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株菌均对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呋喃妥因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等12种药物较强耐药。  相似文献   

13.
对湖州地区患"溃疡综合征"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开展病原研究,从典型濒死的病样体内分离到优势菌TH0426,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试验成功复制"溃疡综合征"症状,证明该优势菌为黄颡鱼"溃疡综合征"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3.98×104CFU/m L。生理生化及16 S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利福平、四环素、多粘菌素B、氟苯尼考、头孢噻吩、强力霉素、头孢西丁、诺氟沙星、头孢拉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和恩诺沙星等14种药物对该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患结节病蓝鳃太阳鱼的病因,从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脾脏结节处分离获得一病原菌SD1810。通过菌落形态、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所得菌株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注射浓度为2.8×107 CFU/mL的菌液能使蓝鳃太阳鱼患病致死,发病症状与原感染鱼相似。从死亡太阳鱼体内可重新分离到与SD1810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相一致的病菌。对分离获得的鰤鱼诺卡氏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鰤鱼诺卡氏菌SD1810对红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氯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等10种抗生素极其敏感,对头孢唑啉,诺氟沙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等6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患病鳙鱼致病菌及筛选敏感药物,通过平皿划线法从患病鳙鱼血液及体表溃烂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JL9510,该菌株在电镜下呈短杆状,在LB固体培养基上呈透明状菌落。VITEK?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结果证明,该菌株为鲁氏耶尔森氏菌的置信度为99.9。通过16S rRNA及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发现菌株JL9510与已知菌株JQ657818.1 Yersinia ruckeri聚为一支,确定其是一株鲁氏耶尔森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该菌株为患病鳙鱼的致病菌。VITEK 2 Compact自动化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系统结果显示,鲁氏耶尔森氏菌JL9510有较高的致病力,且对氟苯尼考敏感,对环丙沙星耐药。试验的抗生素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鲁氏耶尔森氏菌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蔡俊鹏  刘江涛  王志 《水产科学》2006,25(7):334-337
从汕尾一鲍鱼场的变白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一批菌株,对其中的21号菌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回归感染试验证明其为病原菌,API条带分析表明该菌为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揭示该菌对诺氟沙星、阿米卡星、四环素、新生霉素、新霉素有抗药性,但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氯霉素、多粘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7.
采用K-B法,测定腐败希瓦氏菌、鲍鱼希瓦氏菌和海藻希瓦氏菌3株方斑东风螺病原希瓦氏菌对3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腐败希瓦氏菌对大观霉素、氯霉素、头孢吡肟、诺氟沙星、链霉素、复方新诺明6种抗菌药 物敏感;鲍鱼希瓦氏菌对头孢吡肟、大观霉素、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曲松、红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米诺环素、克拉霉素、多粘菌素B、妥布霉素、庆大霉素15种抗菌药物敏感;海藻希瓦氏菌对大观霉素、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红霉素、氧氟沙星、左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氯霉素、哌拉西林、克拉霉素、诺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呋喃妥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21种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8.
对2014年3月山东省蓬莱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保苗场患“肠炎病”的刺参进行了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利用氟苯尼考为治疗药品,以脏壁比、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判指标,探讨了3种不同用药方式(口服、药浴、口服+药浴)对刺参保苗期“肠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刺参“肠炎病”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附着能力弱,摄食和活动能力差,解剖后可见肠道内食物不连续,肠腔内有大量黄白色粘液或浓状物质,肠道壁变脆、韧性差且易断裂,显微镜下观察到肠道存在大量细菌;组织病理学显示,患病刺参肠道绒毛膜散乱、粘膜层溃散,结缔组织散乱,且与肌肉层分离较明显.自刺参肠道处分离出优势度最高的细菌In-1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刺参“肠炎病”致病菌,该致病菌主要来源于饲料藻粉.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DNA和gyrB)鉴定该菌株为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该菌株对头孢三嗪、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高度敏感.不同用药方式的治疗效果显示,使用氟苯尼考药浴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刺参经药浴治疗后增重率达(24.23±0.41)%,特定生长率达(0.77±0.01)%/d.本研究可为刺参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圆口铜鱼维氏气单孢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濒死圆口铜鱼的脾和肾病灶部位分离优势菌,进行纯化分离并开展生理生化鉴定、16S r DNA序列分析以及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药敏性筛选,以期丰富圆口铜鱼病害防治的基础资料。分离出的1株优势菌在BHI固体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的灰白色圆形菌落,边缘整齐、不透明、稍隆起;序列长度为1 399 bp,与维氏气单孢菌的同源性为100%,与维氏气单孢菌(KT964297.1;KJ650080.1;KM362731.1)聚为一支,置信度99。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菌株为维氏气单孢菌。该菌株对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对利福平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等9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0.
对2014年3月山东省蓬莱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保苗场患"肠炎病"的刺参进行了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利用氟苯尼考为治疗药品,以脏壁比、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判指标,探讨了3种不同用药方式(口服、药浴、口服+药浴)对刺参保苗期"肠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刺参"肠炎病"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附着能力弱,摄食和活动能力差,解剖后可见肠道内食物不连续,肠腔内有大量黄白色粘液或浓状物质,肠道壁变脆、韧性差且易断裂,显微镜下观察到肠道存在大量细菌;组织病理学显示,患病刺参肠道绒毛膜散乱、粘膜层溃散,结缔组织散乱,且与肌肉层分离较明显。自刺参肠道处分离出优势度最高的细菌In-1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刺参"肠炎病"致病菌,该致病菌主要来源于饲料藻粉。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DNA和gyrB)鉴定该菌株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该菌株对头孢三嗪、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高度敏感。不同用药方式的治疗效果显示,使用氟苯尼考药浴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刺参经药浴治疗后增重率达(24.23±0.41)%,特定生长率达(0.77±0.01)%/d。本研究可为刺参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