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2014,21(6):1154-1164

选用初始体质量(15.30?.03) 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 在其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小肽(鱼水解肽), 添加水平分别为0 (对照组)0.25%0.50%0.75%1.0%1.5%, 每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 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 1) 除肝胰脏淀粉酶外, 星斑川鲽幼鱼胃、肠和肝胰脏中消化酶活性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且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上升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 饲料中添加小肽显著降低了肝胰脏和血清中的丙二醛含量(P<0.05), 并显著提高了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 而对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同时, 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活性以及0.75%1.0%小肽添加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小肽添加组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0%~1.5%小肽添加组亮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其他氨基酸在不同小肽添加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0.75%1.0%小肽添加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1.0 %小肽添加组DHAEP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ARA在不同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 饲料中添加适量小肽可有效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促进机体生长,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两种谷氧还蛋白VpGrx1VpGrx2 mRNA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重金属镉(Cd)作用下的表达调控规律。结果表明, 正常菲律宾蛤仔VpGrx1VpGrx2在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VpGrx1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 VpGrx2在蛤仔血淋巴细胞、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均较高。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侵染在某些时段可显著诱导VpGrx1VpGrx2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另外, 0.8 μg/L8 μg/L80 μg/L Cd处理30 d, 菲律宾蛤仔肝胰腺中VpGrx1VpGrx2基因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 血淋巴细胞中VpGrx1基因表达被显著抑制(P<0.05)VpGrx2基因表达被显著诱导(P<0.05)。以上结果表明, VpGrx1VpGrx2在菲律宾蛤仔的固有免疫反应和抗氧化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RT-PCR RACE技术, 克隆了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雄激素受体(AR)基因cDNA全长序列, 应用real-time qPCR法对雌、雄个体不同组织中AR mRNA 的表达进行检测。序列分析表明, AR基因cDNA全长为2 953 bp, 包括5′68 bp的非编码区(untranslation region, UTR), 2 52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open reading frame)3′327 bp的非编码区(不包括ploy A 的尾巴)AR前体蛋白由843个氨基酸组成, 理论分子质量为94.24 kD。同源比较结果表明, 小体鲟AR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AR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 与杂交鲟(A. ruthenus × Huso huso)、西伯利亚鲟(A. baerii)、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雄激素受体同源性分别为99%98%83%83%real-time qPCR分析小体鲟雌雄个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 AR基因在雌雄个体中相对表达基本相同, 都是在性腺、肌肉和肾中高量表达, 而在其他组织中少量表达。AR基因在小体鲟体内广泛表达, 表明该基因可能对其生长和繁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5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胶州湾方氏云(Enedrias fangi) 的食物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胶州湾方氏云δ15N值范围是10.14‰~15.50‰, 跨度为5.36‰, 平均值为(12.83±1.10)‰; δ13C值范围是–21.52‰ ~–18.14‰, 跨度为3.38‰, 平均值为(–20.42±0.73)‰。方氏云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海蜇虾(Latreutes anoplonyx)、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沙蚕、粒径大于900 μm的浮游动物, 其中以海蜇虾和粒径大于900 μm的浮游动物为主, 贡献率分别为47%~66%35%~40%; 其他饵料生物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沙蚕、疣背宽额虾、鹰爪虾和鲜明鼓虾, 其贡献率分别为0%~15%0%~5%0%~5%0%~2%。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 δ15N与方氏云的体长无显著相关(P>0.05), δ13C与方氏云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δ15N计算方氏云各体长组的营养级范围为3.33~3.79, 平均营养级为3.65±0.14, 并不随着鱼体长的增加而升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方氏云鳚的食物组成和营养级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基础饵料生物的波动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可能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基线生物、富集度以及样品数量和体长范围的不同也是导致方氏云鳚营养级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方氏云鳚在胶州湾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深入研究胶州湾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以及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数量和优势种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91120104月和8月台湾海峡中部近海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结合该海域水文情况, 研究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在春、夏和秋季的资源密度、平面分布和优势种。结果表明: 虾类资源重量密度表现为秋季(135.45 kg/km2)>春季(96.77 kg/km2)>夏季(88.02 kg/km2), 尾数密度表现为夏季(34.55×103 ind/km2)>秋季(33.65×103 ind/km2)>春季(18.95×103 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该海域虾类春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 哈氏仿对虾的IRI值分别为6 733.0510 552.82, 周氏新对虾IRI值分别为10 536.115 981.94, 夏季优势种为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 (IRI= 6 242.29)、哈氏仿对虾(IRI=4 236.10)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 (IRI =1 999.67)。通过贡献率β, 调查海域虾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虾类密度变化密切相关, 春季优势种周氏新对虾对总重量和尾数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1.110.84, 秋季哈氏仿对虾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0.740.78, 各季节虾类总密度主要与优势种密度的平面分布规律一致。这是因为该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水团对总密度分布的影响不明显。调查海域夏秋季资源密度高于附近瓯江口海域资源密度。主要的经济种类为哈氏仿对虾、鹰爪虾和中华管鞭虾, 因此台湾海峡中部虾类渔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肌肉cDNA为模板, 利用小清蛋白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克隆得到β小清蛋白两种不同亚型, 型、型编码区基因。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pET28a (+)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中诱导表达。结果表明, 经诱导的小清蛋白重组质粒菌株有特异的蛋白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 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3 kD, 与预期大小一致。菌体超声破碎后发现2种亚型的小清蛋白均为可溶表达。利用Ni2+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 得到高纯度的重组小清蛋白PVⅠPVⅡ。经Western Blot 鉴定, 重组小清蛋白PVⅠPVⅡ均能与抗鲢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小清蛋白的结构与致敏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肌醇对哲罗鲑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肌醇对哲罗鲑(Hucho taimen)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以鱼粉、明胶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配制肌醇含量为99.8(不添加肌醇)199.8299.8499.8699.8899.85 099.8 mg/kg7种饲, 分别投喂7个处理组, 每组3个重复, 每重复30尾鱼, 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肌醇含量为499.8 mg/kg饲料组的增重率最大, 且与添加量低于299.8 mg/kg3个饲料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在499.8 mg/kg饲料组最低, 5 099.8 mg/kg饲料组最高, 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肌醇含量为499.8~899.8 mg/kg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99.8~299.8 mg/kg5 099.8 mg/kg饲料组(P<0.05)。肌肉中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肝淀粉酶、幽门盲囊脂肪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在肌醇含量为199.8~499.8 mg/kg饲料组较高, 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脂肪酶活性在299.8~899.8 mg/kg饲料组高于99.8 mg/kg饲料组(P<0.05)。由此得出, 饲料中适量添加肌醇可提高哲罗鲑的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 肌醇含量过低时哲罗鲑增重率、消化酶活性均较低; 肌醇含量过高时哲罗鲑特定增长率、消化酶活性较低, 饲料系数较高; 以增重率为指标由折线回归模型分析得出, 肌醇的最适含量为536.6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草鱼(Ctenoparyngodon idellus)、银鲫(Carassius gibelio)、鲢(Hypop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构建鱼蚌综合养殖系统, 通过155 d围隔(面积32 m2)实验检验两种鱼类组合(草鱼+++鳙或鲢+)和两种饲喂方式(投喂或不投喂配合饲料)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2 × 2设计, 4个处理: GISB-F(草鱼++++投喂配合饲料)GISB-NF(草鱼++++不投喂配合饲料)SB-F(++投喂配合饲料)SB-NF(++不投喂配合饲料)。每个围隔内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的放养量分别为2015555 ind。结果表明, 各处理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3.7 × 108~6.0 × 108 cell·L–1。改变鱼类组合和饲喂方式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优势度、群落多样性、生物量以及浮游植物生物量中蓝藻的比例无显著影响, 但投喂配合饲料导致叶绿素a增加。浮游植物实验前期主要优势种为十字藻属(Crucigenia)和栅藻属(Scenedesmus)种类, 后期为平裂藻属(Merismopedia)和微囊藻属(Microcyslis)种类, 表明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以及优势种逐渐演化为蓝藻的规律。水温、氨态氮、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各处理围隔内氨态氮、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说明改变鱼类组合和饲喂方式不会影响围隔内蓝藻水华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NaCl盐度(0123456789101112)NaHCO3碱度(0 mmol/L10.00 mmol/L15.85 mmol/L25.12 mmol/L39.81 mmol/L63.10 mmol/L)对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方正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大鳞鲃(Barbus capito)精子活力及其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在盐度为4, 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 方正鲫分别为(90.11±9.03) s(126.34±13.90) s(154.27±11.36) s; 大鳞鲃分别为(48.91±1.43) s(62.19±4.28) s(90.68±4.46) s。在盐度为5时松浦镜鲤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 分别为(72.44±9.42) s(102.16±8.82) s(206.99±6.65) s2) 盐度达到8以上时, 3种鱼的精子激活将受到抑制; 盐度大于10, 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死亡; 盐度大于11, 松浦镜鲤精子死亡。3) 在碱度为15.83 mmol/L, 3种鱼的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均最长, 且显著高于其他碱度条件下的精子活力(P<0.05)4) 在盐度为1, 方正鲫和大鳞鲃受精率达到最高分别为63.0%68.0%, 在盐度为3, 松浦镜鲤受精率达到最高为72.3%, 当盐度大于3, 受精率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碱度为10.00 mmol/L, 3种鱼的受精率均最高, 分别为75.4%54.0%66.0%。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NaCl盐度、NaHCO3碱度条件下3种鱼类精子的活力和受精率所受的影响, 为北方地区碳酸型盐碱水域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日本沼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方法获得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Prx)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878 bp, 包括72 bp5′末端非翻译区, 59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212 bp3′末端非翻译区, 开放阅读框编码198个氨基酸。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 所分离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包括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区域FYPLDFTFVCPTEI”GEVCPA”。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过氧化物还原酶聚在一起, 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 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表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肠道、心脏、卵巢、肌肉、鳃、肝胰腺。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在低氧胁迫和复氧条件下肝胰腺中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mRNA的时空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氧胁迫12~24 h 和复氧6 h出现了3次明显上调, 由此推测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参与低氧应激分子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青虾低氧应激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耿波  孙效文 《水产学杂志》2012,25(4):60-64,68
Hox基因(horneobox genes,同源异型盒基因)是一类含有同源框、参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基因。其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水平对组织和器官的形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脊索动物如文昌鱼(Branchiostoma floridae)有1个Hox基因簇,包括15个基因;哺乳动物有4个基因簇,各含有约13个Hox基因,位于4条染色体上;硬骨鱼类的连锁群更多,如斑马鱼(拉丁名)基因组中有7个Hox基因连锁群。分析不同鱼类的同源框基因家族(Homobox gene familv,Hox)的结构组成,揭示Hox基因家族在不同进化时间的进化动态和规律,以更好地阐释在新基因形成、物种分化以及维持遗传系统稳定性等作用,探讨DNA序列的同源性和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揭示生物进化历程及其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 《水产学报》2015,39(6):916-927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旨在为国内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The bacterial strains obtained from various origins were tested with the novel primers targeting the collagenase gene, ompK gene and toxR gene to establish a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method. These primers successfully recognized all virulent strains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but the avirulent strains were not recognized by the multiplex PCR because of lack of the collagenase and toxR genes. In a 50 μL multiplex PCR mixture,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is 8.8 × 102 cells of virulent strains of V. alginolyticus. The multiplex PCR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o identify virulent strains of V. alginolyticus, and provides a rapid, sensitive, specific and reliable technology for diagnosing virulent strains of V. alginolyticus. Therefore, the novel multiplex PCR in the present paper can be useful for any laboratory working with vibriosis detection of aquatic animals.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细胞cDNA文库中脊尾白虾14-3-3巨球蛋白基因EST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14-3-3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Ec14-3-3。该基因全长2905 bp,包含74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95 kD,理论等电点为4.65。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Ec14-3-3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14-3-3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8%。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14-3-3基因在血细胞、卵巢、肝胰腺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血细胞中Ec14-3-3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和WSSV后6 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14-3-3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Ec14-3-3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三疣梭子蟹育苗场发病且大量死亡的大眼幼体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菌株SX1,人工感染试验证明,SX1对健康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及Ⅲ期幼蟹有较强的致病性;对菌株SX1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特性检验,并进行了菌株SX1的16S rRNA、gyrB和rpoA 3种基因的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菌株SX1具有发光杆菌属的特征,且16S rRNA、gyrB和rpoA 3种基因序列均与发光杆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中与Photobacteriumganghwense聚为一个分支,自举数据值达100%。综合菌株SX1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3种基因的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研究表明菌株SX1与P.ganghwense亲缘关系更近,鉴定SX1为P.ganghwense且为本次引起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利用qRT-PCR系统分析了高温诱导对8月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性腺组织中8个性别分化相关基因、4个热激蛋白基因及2个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高温诱导能显著下调卵巢发育相关基因Cyp19a1aERαERβ的表达水平(P<0.05), 但对雌鱼精巢发育相关基因Cyp11b2Dmrt1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0.05), 这与高温对性腺分化期罗非鱼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高温诱导后雌雄鱼性腺中Hsp70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 DNAJB1的表达水平却显著下降(P<0.05), Hsp27Hsp90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高温诱导能显著上调雌鱼性腺中Dnmt1Dnmt3a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温诱导对性成熟尼罗罗非鱼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旨在揭示高温诱导对罗非鱼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期特异性, 为研究温度影响鱼类性别分化的分子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斑马鱼(Danio rerio)白三烯B4受体样(BLT1-like)基因BLT1-like1和BLT1-like2的全长cDNA序列,其分别编码339和356个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分析发现,其编码的两个蛋白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视紫红质蛋白亚族,并具有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征,与人的BLT1同源度达31%以上。进一步将两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发现其具有较好的细胞膜定位功能;Western印迹检测也证实,重组表达细胞的全细胞蛋白可与人源BLT1的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此外,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斑马鱼幼鱼发育过程中,BLT1-like1基因在胚胎发育12 h显著上调,mRNA表达量上升至1 h的18倍,而BLT1-like2基因在胚胎发育24 h发生显著上调,表达量上升至1 h的34倍;而在斑马鱼成鱼中两个基因在心脏和肝脏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肠、皮和眼睛中表达量相对较低。本研究的结果说明斑马鱼中可能存在多个BLT1基因,并为鱼类BLT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国辽东半岛海域(辽宁群体)、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江苏群体)、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福建群体)、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广东群体)、北部湾海域(广西群体)以及日本伊势湾海域(三重群体)6个不同海域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18S rRNA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COⅠ)及16S rRNA基因3种分子标记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种基因序列长度分别在1 854、658、596 bp左右;18S rRNA基因碱基组成无偏异,序列较为保守;COⅠ与16S rRNA基因A+T平均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符合线粒体基因组成特征。通过Meg Align软件比对6个地理群体文蛤,序列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9.7%~100.0%(18S)、91.7%~99.8%(COⅠ)、90.2%~99.8%(16S),其中三重文蛤序列差异最大;以文蛤属的帘文蛤(Meretrix lyrata)作外群,采用MEGA 5.03软件中相邻连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聚为一枝且与日本三重文蛤分开,自展值分别为67%(18S)、99%(COⅠ)、98%(16S);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中,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其次是广西文蛤群体,最后是广东文蛤群体。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最近;广西文蛤群体、广东文蛤群体与我国其它文蛤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地理遗传分化明显;而日本三重文蛤与我国沿海文蛤可定为文蛤的2个地理亚种。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天门冬氨酸转氨酶GOT基因(FcGOT)FcGOT 基因cDNA全长为1 910 bp, 其中, 开放阅读框1 284 bp, 编码427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 中国明对虾天门冬氨酸转氨酶GO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节肢动物高度保守, 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和桔粉蚧壳虫 (Planococcus citri) 的同源性分别为78%7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FcGOT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GOT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发现FcGOT基因在肝胰腺、鳃、血细胞、肌肉、心脏、淋巴中均有表达, 其中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氨氮胁迫后, 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 FcGOT基因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表明FcGOT基因在氨氮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与了中国明对虾机体的急性氨氮胁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下丘脑神经肽(kisspeptin)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殖调控中的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施氏鲟2个kisspep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kiss1和kiss2,并对它们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及时空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氏鲟kiss1基因的cDNA全长为522 bp,编码130个氨基酸;kiss2基因的cDNA全长为518bp,编码149个氨基酸;Kiss1和Kiss2均以α-螺旋和无规则蜷曲为二级结构中的主要元件,且为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分泌到细胞外的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施氏鲟Kiss1和Kiss2具有高度保守区域,与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Kiss1和Kiss2蛋白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施氏鲟kiss1和kiss2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kiss1在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而kiss2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kiss2在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检测显示,在孵化后0~49 d, kiss2的表达量较低,而kiss1的表达量则较高,在孵化后21 d达峰值;随着性腺的发育(孵化后64~199 d), kiss2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在139 d达到最高,随后下降;与kiss2表达模式不同, kiss1的表达量在孵化后184 d达到峰值。以上结果表明, kisspeptin基因在施氏鲟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其调控功能存在差异。本实验为进一步阐明kiss1和kiss2的生理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