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 研究了不同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净化效能, 以及对DO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试验系统在温度为(19±1)℃, 系统循环次数为15, 养殖池DO保持在12 mg/L以上的运行条件下, 随着气水比由0.75 : 1~1.50 : 1的增加, 生物滤池氨氮的去除率由35.0%增加至52.0%, NO2-N的去除率由8.2%增加至44.6%, 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 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影响并不显著, 其平均去除率为10.14%; pH值有增加的趋势, 生物滤池进水口到出水口的pH值由7.97增加至 8.08; 气水比最佳运行参数为1.25:1。同时还发现1级生物滤池进水口DO接近饱和, 1级到末级滤池间DO仅降低了10%, 系统pH7.9~8.1。本研究所获参数, 可供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循环水的条件优化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牙鲆连续三代抗鳗弧菌病家系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培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病的品系或品种, 20092012年利用中国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和韩国引进的牙鲆群体以及2007年和2009年从大量牙鲆家系中选留的优良家系为亲本, 通过巢式杂交、三元杂交及雌核发育等方法, 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建成牙鲆家系43个和65, 选取2009年的33个家系和2012年的43个家系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 共筛选出13个抗病家系, 其中3个家系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另外10个家系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3个家系包含F3家系、雌核发育一代和二代家系各1, F2家系3, 在以上6个家系中,除了1F2家系, 其他家系的亲本均来自于抗病家系且鳗弧菌感染存活率的变异系数都低于10%。对连续三代抗病家系进行分析, 发现在上述13个抗病家系和2007年筛选出的3个抗病家系共16个抗病家系中有13个家系来自于中国牙鲆抗病群体相关, 结果表明, 部分F1F2F3和雌核发育家系较好地遗传了其亲本的抗病性能, 抗病性能稳定, 为培育抗鳗弧菌病的牙鲆品系或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优良品系申福2的丝状体和叶状体分别进行了特异性分子标记鉴定, 结果发现: 9#引物(序列为F: TCACAATGGGTGATATGGC; R: CCACAT TTAAGTCCGACTCTG) 申福2丝状体的DNA进行扩增, 出现了能区别于其他14个品系(6个优良品系, 3个杂交品系, 5个野生品系)的特异性条带。用该引物对室内培养的申福2叶状体的DNA进行扩增, 也均获得了与丝状体相同的特异性条带。此外, 用该引物分别对栽培在不同海区和不同时期采收的申福2叶状体进行验证, 结果均出现了与丝状体相同的特异性条带。该特异性条带的DNA测序结果证实, 9#引物产生的SSR标记反映了微卫星DNA重复序列的变化。通过SSR Hunter软件搜索到了设计引物时的核心序列, 所得产物大小在预期长度范围内, 是特异性扩增。通过BLAST比对得知, 该序列在核酸数据库中没有同源序列, 是一个新序列。通过DNAMAN软件分析得知, 申福2申福1之间序列差异较小, 与坛紫菜霞浦野生种差异较大。这证实该标记反映的是种内品系间的差异, 可以用于种内品系鉴定。上述结果表明, 9#引物扩增出的这一特异性条带可以认为是申福2丝状体和叶状体的特异性标记, 可用于该品系的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源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 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 利用logistic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 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参数和管理参考点显示, Fox模型对渔获量和CPUE拟合的方差贡献率高于logistic模型, 两者分别为68%57%, 环境承载力和内禀增长率相差较大。logistic模型估算了相对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内秉增长率、初始开发率以及MSY。稳定环境下资源状况评判结果表明: 19992008年间多数年份的捕捞强度超过捕捞水平限制参考点, 渔业遭受过度开发, 平均资源量保持在中位水平且未达到过度捕捞状态, 但已超过目标参考点; 波动环境条件下的判别结果显示: logisticFox模型拟合的渔业水平均已达到过度捕捞。采用保护性捕捞参考点可增强渔业资源稳定性, 当捕捞死亡从参考点FMSY降至预防性参考点Fopt, logistic模型估算资源量从8.1 t上升到10.1 t, 而渔获量从13.1 t下降至12.3 t; Fox模型资源量则从11 t增加到15.9 t, 相应的捕捞产量从12.8 t下降到11.6 tFox模型评估结果较为保守, 适合预防性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地处浙江中部沿海(121°25′-122° 03′E, 29°05′-29°46′N), 港内平均水深20 m左右, 最深达55 m。近年来, 象山港网箱养殖规模不断增大, 陆源污染加重, 导致象山港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找到象山港网箱养殖环境的有效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海带和龙须菜等大型藻类对象山港中部网箱养殖区进行生境修复, 同时应用总DNA提取、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及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网箱养殖区和藻类养殖区沉积环境中细菌群落的特征及其在生境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 象山港网箱养殖区细菌种类丰富, 7个门的细菌组成。生境修复使网箱养殖区细菌多样性有增加趋势, 优势种群由放线菌门、海仙菌属和苍白杆菌属的细菌代替了不动杆菌嗜氨基杆菌和假单胞菌属的细菌; 藻类养殖区由5个门的细菌组成, 细菌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氨氮和COD是沉积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 细菌群落结构的好转趋势与化学因子的好转是一致的, 这说明采用大型藻类对网箱养殖区环境进行生境修复具有明显的效果, 同时可以确定细菌群落结构可作为生境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科学分析藻类养殖对养殖区环境的影响及评价生境修复的效果, 可为实现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以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5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胶州湾方氏云(Enedrias fangi) 的食物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胶州湾方氏云δ15N值范围是10.14‰~15.50‰, 跨度为5.36‰, 平均值为(12.83±1.10)‰; δ13C值范围是–21.52‰ ~–18.14‰, 跨度为3.38‰, 平均值为(–20.42±0.73)‰。方氏云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海蜇虾(Latreutes anoplonyx)、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沙蚕、粒径大于900 μm的浮游动物, 其中以海蜇虾和粒径大于900 μm的浮游动物为主, 贡献率分别为47%~66%35%~40%; 其他饵料生物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沙蚕、疣背宽额虾、鹰爪虾和鲜明鼓虾, 其贡献率分别为0%~15%0%~5%0%~5%0%~2%。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 δ15N与方氏云的体长无显著相关(P>0.05), δ13C与方氏云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δ15N计算方氏云各体长组的营养级范围为3.33~3.79, 平均营养级为3.65±0.14, 并不随着鱼体长的增加而升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方氏云鳚的食物组成和营养级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基础饵料生物的波动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可能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基线生物、富集度以及样品数量和体长范围的不同也是导致方氏云鳚营养级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方氏云鳚在胶州湾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深入研究胶州湾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以及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大眼鳜与翘嘴鳜正反交及其正交子代自交的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正交F1(DQ)、翘嘴鳜(♀)×大眼鳜(♂)反交F1(QD)、大眼鳜(♀)×翘嘴鳜(♂)正交F1的自交F2(F2)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了受精卵、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形成期、破膜期6个胚胎发育时期的卵径、孵化破膜时间、初孵仔鱼大小以及胚胎发育特征。大眼鳜受精卵卵径为(1.231±0.057) mm, 翘嘴鳜卵径为(1.197±0.052) mm, 显著大于正交F1雌鱼的卵径(1.723±0.0519) mm(P<0.05)DQ受精卵在水温25.5~27.7经过37 h孵化破膜, QD受精卵在水温27.5~28.7经过30 h孵化破膜, F2受精卵在21.6~24.1经过40 h 57 min孵化破膜。DQQD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1±0.4) mm(4.0±0.2) mm(3.5±0.2) mm。鳜属鱼类中翘嘴鳜与大眼鳜胚胎发育各时期特征基本一致, 3种杂交鳜胚胎发育特征与其父母本也基本一致。经过比较发现, 其色素的形成与运动有鳜属的特异性: 在胚孔封闭后, 黑色素开始形成并逐渐扩散覆盖整个卵黄囊, 中期黑色素呈现星芒状, 并在油球处有集中现象, 后期色素则逐渐出现在眼和头部。水温21.6~28.73种杂交鳜的胚胎发育时间都偏向与翘嘴鳜的胚胎发育时间一致, 在水温23~26.5DQF2与大眼鳜的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 人工纳米材料(MNMs)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和建筑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然而, 随着大量MNMs不断进入水环境, 人工纳米粒子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调研人工纳米粒子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对人工纳米粒子在5个方面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进行综述: 1) 对水生生物个体生长的毒性效应; 2) 对肝组织、鳃组织和脑组织等在组织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 3) 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对DNA结构、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4) 对水生生物的生殖毒性效应和机制; 5) 对其他生理作用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毒性影响。同时还分析了MNMs对食物链的影响, 进一步MNMs在水体环境中的毒理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2014,21(6):1154-1164

选用初始体质量(15.30?.03) 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 在其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小肽(鱼水解肽), 添加水平分别为0 (对照组)0.25%0.50%0.75%1.0%1.5%, 每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 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 1) 除肝胰脏淀粉酶外, 星斑川鲽幼鱼胃、肠和肝胰脏中消化酶活性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且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上升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 饲料中添加小肽显著降低了肝胰脏和血清中的丙二醛含量(P<0.05), 并显著提高了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 而对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同时, 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活性以及0.75%1.0%小肽添加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小肽添加组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0%~1.5%小肽添加组亮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其他氨基酸在不同小肽添加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0.75%1.0%小肽添加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1.0 %小肽添加组DHAEP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ARA在不同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 饲料中添加适量小肽可有效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促进机体生长,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10.

附着基是苗期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生活的主要场所, 其表面藻际细菌对幼体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对附着基藻际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在杂色鲍育苗期间定期采集附着基样品, 再利用PCR-DGGE技术对藻际细菌群落进行多样性及变化规律分析。相似性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 藻际细菌群落结构随时间变迁呈现出连续性变化, 相邻两天细菌群落的戴斯相似性系数Cs高达80.9%~96.1%, 但育苗前期与育苗后期的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 育苗前期藻际细菌多样性随时间变化趋于丰富, 之后多样性稍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受附着基上藻类生长状况及鲍摄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细菌多样性指数出现一定波动。本研究旨为鲍的科学育苗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变化与鲍苗期细菌性病害的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琼州海峡是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之间所夹的水道,为中国三大海峡之一,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为研究琼州海峡蟹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5、10月在琼州海峡进行底拖网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22个站位资料,分析琼州海峡蟹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定量分析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相异性。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蟹类31种,隶属于12科19属,其中优势种为日本矶蟹(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分布在水深小于20 m区域的蟹类种数最多,随水深增加,蟹类种类数呈递减趋势;秋季蟹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0.46,均匀度指数(J′)为0.65,多样性指数(H′)为1.07,均高于春季。研究表明,琼州海峡区域内,日本矶蟹对春季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红线黎明蟹(Matuta planipe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绵蟹(Lauridromia dehaani)等对秋季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七星列岛海域春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七星列岛海域的底拖网渔获物进行分析,研究七星列岛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生态位和群落结构特征,得出游泳动物共80种,隶属于3纲14目42科62属,其中鱼类52种,虾类13种,蟹类10种,头足类5种。秋季优势种有6种,春季有4种,共有种为三疣梭子蟹。两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D)、(J')均为中等水平。生态位数值较大的物种秋季有六指马鲅(10.51)、哈氏仿对虾(9.47)、海鳗(8.84)等,春季有火枪乌贼(8.93)、口虾蛄(8.51)、带鱼(7.94)等。聚类分析显示,两季物种站位均可分为3组,与NMDS分析结果一致。ABC曲线分析得出,W值秋季为0.052、春季为–0.059,均接近0。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以鱼类为主,虾类次之,头足类最少,优势种变化明显;哈氏仿对虾、海鳗、口虾蛄等低价值游泳动物资源生态位数值高,占据主要竞争地位;由于组内站位间物种组成和海域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两季物种站位间分组不受季节影响。ABC曲线分析显示该海域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 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53个·m^-3 和73.48 mg·m^-3 。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城市封闭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对扬州市蜀冈湖进行为期1周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蜀冈湖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属15种,其中枝角类2属4种,桡足类11属11种,桡足类中哲水蚤目的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剑水蚤目的毛饰拟剑水蚤(Paracyclops fimbriatu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为优势种。4种优势种丰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体长秋冬季大于春夏季;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优势种丰度与水温呈正相关,体长与水温呈负相关(P0.05);2种哲水蚤优势种丰度还与氨态氮、总氮和叶绿素a呈正相关,与透明度呈负相关,体长与透明度呈正相关,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水温显著影响优势种丰度和体长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黄海蟹类资源情况,并识别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各阶段形态,利用2018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黄海海州湾及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海洋蟹类幼体样品,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形态学方法对梭子蟹科溞状幼体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春夏季调查水域共出现3种梭子蟹科幼体: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线粒体COⅠ基因测序可准确识别3个物种。对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背棘与额棘形态、尾叉外缘小刺的有无可作为区分上述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根据3个物种幼体形态特征建立了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分类检索表,基于检索表对幼体进行分类鉴定,并选择8月上旬航次形态学鉴定的80个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24个日本蟳溞状幼体、70个双斑蟳溞状幼体样品进行分子测序验证。结果表明,上述3种蟹类溞状幼体的形态学鉴定准确率分别达到93.75%、100%和97.14%,误判皆发生于溞状幼体Ⅰ期梭子蟹科3个物种之间。研究初步建立了黄海中部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形态鉴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15种,隶属于7科12属,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多为小型饵料型蟹类;双斑蟳(C.bimaculata)在4个季节中皆为优势种,三疣梭子蟹在8月和10月航次为优势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时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2~0.53,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3~0.37,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32~0.55,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不明显;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4季节蟹类群落结构均可以划分为西南部海域组、东北部远岸海域组和西北部近岸海域组3个组群,季节间组群站位组成变化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研究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蟹类群落不稳定;2)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群落划分较为明显,特征种主要为双斑蟳、泥脚隆背蟹(Carcinoplax vestita)等小型饵料型蟹类。  相似文献   

17.
岱衢洋鱼类资源及其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所捕获的38种鱼分别隶属于1门2纲8目21科31属; 暖温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 凤鲚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 在时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均以夏季为最高, 而冬季则恰好相反, 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另外, 在空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四季总体上均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 生物量与平均底层温度呈二次曲线相关(P<0.01); 春、秋两季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 D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 )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与东海近、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岱衢洋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 )较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蟹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蟹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和6月蟹类重量密度分别为38.44 kg/km2和75.20 kg/km2,尾数密度为1.99×103ind/km2和3.66×103ind/km2。蟹类重量密度分布呈三门湾西北部水域高于东南部水域趋势,尾数密度分布则呈三门湾西北部水域低于东南部水域趋势。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的结果,日本蟳是本海域蟹类第一优势种,其次为经济品种三疣梭子蟹。两季蟹类大部分为幼体,夏季比冬季种类数有增加。上述优势种对三门湾蟹类数量的变化有较明显的回归贡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Japa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japonica is a common grapsid species found throughout freshwater and estuarine regions in Japan.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is species,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 of mitochondrial DNA, on 666 individuals from 19 sample sites covering the three main geographic regions of Japan (Main Islands, Okinawa, and Ogasawara). Genetic analysis using seven restriction enzymes produced an array of 61 composite haplotypes. Three regional groups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geographic regions were clearly identified by cluster and molecular variance model ( amova ) analyses. Each of the three groups showed dominant haplotypes that were almost completely absent in populations from the other geographic areas. Comparison with published information for other species indicates that the degree of genetic divergence between these three main groups is equivalent to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congeneric species. Thu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mitten crab, as inferred from mtDNA analysis, is formed by genetically distinct groups that closely reflect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as well as restricted gene flow.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2、5、8月在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同时,研究了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以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得渔获物共鉴定出蟹类19种,隶属于6科9属,其中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双斑蟳和隆线强蟹等4种。不同季节的蟹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而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其中,蟹类种类数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从不同水深区域的渔获种类分布趋势分析,蟹类种类数以5~15 m水深带较多,小于5 m和15~20 m水深带较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不同水深区域分析,多样性指数在10~15 m水深带较高,5~10 m水深带较低。冗余分析结果认为,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