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以稍微粗老的晒青茶为原料,接种白参菌进行固态发酵,对比研究发酵前后的品质及安全性。结果表明白参菌发酵茶品质综合评分较原料提高31%,品质明显改善,汤色由黄绿转变为橙红,粗老味消失,滋味变醇,又增添了菌香味,口感较为协调。白参菌发酵茶和原料的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效果一样,小鼠给受试物后观察14天,体重增长,全部存活,最大耐受量(MDT)大于15000 mg/(kg·bw),相当于成人每日平均拟用量6 g[100 mg/(kg·bw)]的150倍,参照急性毒性试验标准,白参菌茶和原料一样属无毒级茶饮品。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品质的影响,以‘紫娟’鲜叶为原料,分别利用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的加工工艺制作成5种‘紫娟’茶,检测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下,同一品种‘紫娟’鲜叶制得的茶样所含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晒青绿茶次之;儿茶素的含量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此外,在黑茶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在白茶中茶氨酸含量最高,而咖啡碱在红茶中的含量最高。由此可见,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影响较大,其中‘紫娟’烘青绿茶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茶叶和苹果汁为原料,沪酿1.01醋酸菌为菌种,液态深层发酵酿制苹果茶醋。研究分析了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初始酒度、发酵时间对产酸发酵的影响,确定了茶醋酿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34℃、接种量7%(V/V)、初始酒度8%(V/V)、发酵时间为10d。经过验证实验,最终酸度达到62.7g/L。经陈酿后的茶醋澄清透亮、色泽金黄、醋味浓郁,同时具有苹果和茶叶的特殊清香味,酸味纯正柔和,口感醇厚。  相似文献   

4.
李蓓 《茶业通报》2001,23(2):19-20
用普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四种茶汤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Cu2 +溶液中测定铜的活性。结果显示 :不同茶类络合力明显不同 ,绿茶〉普洱茶〉红茶〉乌龙茶 ,这种效应与茶叶加工工艺及栽培措施有关 ,多酚类化含物是最重要的产生络合的物质 ,胺化合物能有效地络含 1 0 %~ 30 %的铜。因发酵工艺不同 ,铜溶液PH值下降变化不一样 ,PH值下降顺序为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 4种茶的络合效应随时间增加而降低 ,可能是Cu2 +能使茶叶中儿茶素氧化反应加快 ,而降低茶汤的络合效应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陈香茶饮用的安全性,以不同产地的陈香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其主要的品质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普洱散茶菌落总数最多,在本研究范围内未检测出黄曲霉素、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1个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农药残留符合GB 2763-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重金属铅的含量在0.38~4.70 mg/kg,符合茶叶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总灰分含量范围在5.42%~7.27%,水不溶性灰分含量在2.1%~3.81%,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以上,酸不溶性灰分在0.139%~0.793%,说明茶叶品质较好。总体来看,陈香茶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吡虫啉降解菌固态发酵条件及确定适宜固态发酵基质,以菌株生物量为指标,筛选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素分析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菌株生物量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最佳发酵条件,同时进行菌制剂茶叶鲜叶吡虫啉降解小区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动杆菌BCL-1固体发酵适宜培养基配方为:草木灰65%+玉米粉8%+麸皮24%+葡萄糖2.3%+磷酸二氢钾0.5%+硫酸镁0.2%;适宜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72.80h,接种量5.04%,发酵温度28.89℃。在此条件下,生物量可以达到9.537×108 cfu/g。菌制剂可以有效降解茶叶鲜叶上的吡虫啉,施用12天后,茶叶鲜叶降解率达到82.0%。  相似文献   

7.
黄友谊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22-226
为促进金花菌茶产品的开发,通过人工接种金花菌发酵,分析比较不同茶类、不同绿茶原料对金花菌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原料中以红茶发酵的金花菌茶感官品质最佳,菌香浓郁,绵滑感强,但内含物质含量以晒青发酵的最高;不同绿茶原料中以杀青揉捻叶发酵的金花菌茶品质最佳,汤色橙黄尚明,滋味浓醇绵滑,内含成分丰富。这说明在不同茶类中以红茶为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感官品质的形成,晒青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理化品质的形成,而以杀青揉捻叶为原料发酵金花菌茶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以适合液态发酵茶饮料的菌株筛选为目的,研究了分离自茶叶中4株优势菌初步鉴定及其发酵特征。结果表明,分离自茶叶的4株优势菌(乳酸乳球菌、卡斯特德巴利酵母、灰绿曲霉、青霉菌)均能在茶汁中良好生长,茶汁经过不同菌株发酵后呈现不同的发酵特征,主要表现有汤汁明亮,酚氨比降低,芳香类物质增加,醇厚和陈香等品质,并且溶入许多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形成营养丰富,保健价值好,风味独特的发酵茶饮料。  相似文献   

9.
高效纤维素分解菌在香蕉茎秆堆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香蕉废弃茎秆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香蕉茎秆为堆肥原料,接种纤维素分解菌,模拟工厂化生产条件,研究其对堆肥的温度变化、有机质分解、微生物数量和粗纤维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纤维素分解菌能提高堆肥体温度,延长高温时间;能促进堆体中有机物质的分解,有机质含量下降了33.71%;在堆肥初期可以迅速增加堆肥中微生物总数,提高堆肥中微生物种群质量,从而加速堆肥进程;接种纤维素分解菌处理中粗纤维素的总降解率达33.69%,比对照增加了15.58%。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产于云南,历史悠久,越陈越香,越陈越贵,是区别于其它茶叶的最大特征。在《中国名茶志》书中的“云南卷”中,刊登云南名茶有20个,普洱茶排在首位。近年来,普洱茶活动多,主要有茶节、商务大会、交易会、展销节和高峰论坛等。省领导对普洱茶作了很高评价。普洱茶的产量大幅增长,市场销售增多,产销开始兴旺。普洱茶对外出口量和出口金额较往年也是很大的增加。此外,2007年4月5月以后,普洱茶产销和价格也出现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南果梨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南果梨酒发酵工艺,并研究其发酵前、发酵结束后以及陈酿后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果梨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酵母菌接种量5%,发酵pH 4.0,调整初始糖度18%,发酵温度24 ℃,按此工艺发酵制得的南果梨酒感官品质评分为88分,酒精度为12.14%,其香气浓郁,口感圆润,色泽较佳。对南果梨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发现,南果梨酒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变化明显,发酵初始检出香气成分14种,占检出挥发性成分的56.67%;发酵结束检出香气成分23种,占检出挥发成分的91.79%;陈酿后检出香气成分23种,占检出挥发成分的79.37%。  相似文献   

12.
对黑毛茶接种冠突散囊菌,压制为质量为5 g左右的圆柱形的茯砖茶,再发酵制作微型茯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通过研究茶叶含水量、蒸制时间、渥堆温度及渥堆时间,筛选出合适的工艺条件,并确定制作微型茯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微型茯茶品质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含水率>渥堆温度>蒸制时间>渥堆时间,最优水平为含水率26%,蒸制时间10 min,渥堆温度70℃,渥堆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其发酵的茶叶汤色红艳透明、香气浓郁、滋味甜香醇和。  相似文献   

13.
以南果梨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南果梨酒发酵工艺,并研究其发酵前、发酵结束后以及陈酿后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果梨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酵母菌接种量5%,发酵pH 4.0,调整初始糖度18%,发酵温度24℃,按此工艺发酵制得的南果梨酒感官品质评分为88分,酒精度为12.14%,其香气浓郁,口感圆润,色泽较佳。对南果梨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发现,南果梨酒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变化明显,发酵初始检出香气成分14种,占检出挥发性成分的56.67%;发酵结束检出香气成分23种,占检出挥发成分的91.79%;陈酿后检出香气成分23种,占检出挥发成分的79.37%。  相似文献   

14.
西瓜及砧木根系分泌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砧木的抗病机理,提取砧木日本南瓜(RBNG)和野生西瓜(YSXG)及西瓜品种超甜花龙(CTHL)的根系分泌物,测定其对西瓜枯萎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砧木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显著高于西瓜品种;3种材料均引起菌丝体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砧木引起下降的幅度较小;3种材料均引起菌丝体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而砧木引起下降的速度较快;砧木引起菌丝体POD活性呈缓慢下降趋势,而西瓜品种则引起先快速上升后迅速下降;3种材料引起菌丝体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砧木在前期引起下降的速度较快;砧木引起菌丝体可溶性糖含量呈直续下降趋势,而西瓜品种却引起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采收期甜玉米品质性状的变化,以7个国内生产主推甜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授粉后15、18、21、24、27、30天共计6个采收期,动态监测甜玉米籽粒含水率、果皮厚度和糖组分等指标。结果表明:(1)参试甜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在授粉后15~30天呈下降趋势,其籽粒含水率变幅为80.09%~68.76%。不同甜玉米品种间籽粒含水率的平均下降速率各异。‘京科甜608’、‘京科甜533’和‘中农大甜413’籽粒含水率下降速率相对缓慢。(2)参试甜玉米品种果皮厚度随授粉后天数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1天左右。不同品种间籽粒平均果皮厚度以‘京科甜608’和‘米哥’最低,为78.40 μm;‘中农大甜413’最高,为91.63 μm。(3)参试甜玉米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5~30天呈降低趋势,‘京科甜533’、‘京科甜183’、‘京科甜608’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5~24天相对较高。蔗糖和山梨醇含量随授粉后天数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授粉后21~30天,蔗糖含量以‘京科甜158’和‘米哥’含量相对较高。籽粒发育初期(授粉后21天之前),籽粒中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之后蔗糖逐渐增加。不同品种间,‘京科甜533’、‘京科甜183’、‘中农大甜413’和‘京科甜608’籽粒中总糖含量均高于‘米哥’,其籽粒中糖组分主要以果糖和葡萄糖等还原性糖为主,而蔗糖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苹果腐烂病菌侵染过程中枝条相关病程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斐  谭贻  王忆  吴婷  张新忠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4):177-186
为探究苹果腐烂病的抗病机制,分别用中抗腐烂病种质‘法8’和‘高5’,感病种质‘紫云’和‘红富士’以及高感种质‘嘎拉’和‘金冠’的1年生休眠枝离体接种腐烂病菌株03-8的菌丝,接种后0~7天检测接种部位周围皮层健康组织中病程相关物质多酚、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种质接种后1~7天皮层中对香豆酸、肉桂酸和绿原酸含量均显著升高,但仅绿原酸含量与腐烂病的病斑长度显著负相关(r=-0.906)。接菌后皮层组织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与病斑长度显著负相关(r=-0.825;r=-0.948)。因此,接种苹果腐烂病菌后皮层水杨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的显著增加与苹果抗腐烂病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近期在顺义基地以"中甜3号"柿子椒为试材,在定植后采用特锐菌随水滴灌方法,开展了特锐菌防控辣椒疫病试验处理。试验结果显示,特锐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高达74.6%,而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为76.2%,二者在防效方面差异不显著。同时发现施用特锐菌对作物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叶绿素SPAD含量提高3.92,株高较对照组增加5.79厘米,茎粗较对照组增加  相似文献   

18.
柿子醋人工发酵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柿子为主要原料,采用活性干酵母和醋酸菌为发酵剂,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醋酸发酵阶段的温度、醋酸菌接种量、酒精浓度等因素对柿子醋发酵的影响,优化醋酸发酵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柿子醋醋酸发酵阶段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醋酸菌接种量9%,酒精浓度7%。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柿子醋中醋酸含量可达4.363 g/100 m L。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草莓新品种‘晶玉’抗炭疽病的生理机制,以抗炭疽病草莓新品种‘晶玉’为研究材料,高抗品种‘甜查理’以及易感品种‘丰香’和‘红颜’为对照,通过检测接种炭疽菌后不同时间点的木质素、总酚、绿原酸、阿魏酸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力的变化差异,发现感染炭疽病后,上述生理因子在抗、感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抗病品种中上述生理因子的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说明接菌处理后这些生理因子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草莓产生抗炭疽病特性的机制之一。研究初步揭示,高木质素、总酚、绿原酸、阿魏酸含量以及PAL、PPO活力是与‘晶玉’具有较强抗炭疽病能力相关的生理因子,为深入研究‘晶玉’抗炭疽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茶渣的综合利用,分析了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原料与茶渣中的主要成分及金属离子含量。理化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粗蛋白、纤维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5.77%~38.56%、32.57%~58.54%,而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下降了61.55%~70.79%、47.72%~56.72%。品质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的下降率分别在58.34%~67.93%、46.95%~61.05%、49.33%~58.09%范围内。金属离子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茶叶茶渣中的金属离子铅、铜、砷、镉含量有所下降,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速溶茶制作后的茶渣中依然含有较多的有益成分,特别是粗蛋白和纤维素,同时也含有较多的金属离子,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渣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